歷屆總會女青年會長


艾彌娜‧泰來
艾彌娜‧泰來
(1880-1904)

引文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是一位仁愛的天使,我們的每個善舉將獲致祝福的回報,這不僅是在來生,在今生亦是如此;這會為我們的品格帶來聖化的影響力。」

(“Our Girls: YLNMIA Conference,” Young Woman’s Journal 8, no. 8 [May 1897]: 388)

故事

艾彌娜‧泰來在16歲時成為一名教師。她在任教的學校遇見一位教會成員,這個人送她幾本後期聖徒的著作以供閱讀。她作了這項見證:

「打開書前,我在主前低下頭來,熱切地懇求能有祂的靈與我同在,好讓我能明白這些書是否是真實的。這些書引起我的興趣,我越是探究並將其中的教義與經文相較,我越是確信其真實性。我和我的信念交戰著,因為我深知如果我加入大家鄙視的那群人,這樣的事實會讓我摯愛的父母悲痛不已,同時我想我應該會丟了這份待遇不錯的工作。然而,我無法抑制這份信念,且如經文中所應許的『人若立志遵著他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我於是順從這份信念並在1856年7月5日受洗當我藉著按手禮被證實的時候,我獲得了其真實性的見證,從那一天起我未曾失去這項見證。」

(Augusta Joyce Crocheron, “Elmina S. Taylor,” in Representative Women of Deseret: A Book of Biographical Sketches to Accompany the Picture Bearing the Same Title [Salt Lake City, UT: J. C. Graham & Co., 1884], 49.)

大事紀

  • 1880年──艾彌娜‧泰來蒙召喚擔任第一屆的總會女青年會長(當時稱為年輕女性協進會)。
  • 1889年──出版第一期的Young Woman's Journal月刊。
  • 1890年──召開第一次的總會女青年大會。
  • 1893年──選定星期二晚上為協進活動之夜。
  • 1899年──啟動女青年流動圖書館。

瑪莎‧丁格
瑪莎‧丁格
(1905-1929)

引文

「你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奉行耶穌基督的福音,而不單只是相信它。要忠於你們的神,忠於自己,如此你們將為所有人尊重。」

(“Helpful Thoughts from Member [sic] of the General Board,” 21, no. 2 [February 1910]: 107.)

故事

「有一天〔瑪莎〕放學後,帶著懊悔的面容和態度回家。她向母親坦承她是個不聽話的孩子,她跟一個小女生借了一只戒指,而且把戒指弄丟了。但她為這件事感到良心不安,於是自己一個人回到學校後面作禱告,在她的祈禱中懇求主讓知道她戒指掉在哪裡。『主向我顯示戒指的位置,我就去找,找到後就送還給那位小女生。』」

(Emmeline B. Wells, “Our Picture Gallery: Martha Jane Horne Tingey,” Young Woman’s Journal 2, no. 4 [January 1891]: 147-48)

大事紀

  • 1912年──舉辦第一屆女青年露營活動。
  • 1915年──為年滿14歲以上的女青年組織蜂巢組女青年計畫。
  • 1920年──撰寫並演出協進會贊助的巡迴演出。
  • 1922年──金色和綠色成為協進會的正式顏色。
  • 1925年──與男青年協進會合辦50週年慶祝活動。
  • 1928年──為18-23歲的年輕女性成立金拾穗組。

路得‧福克斯
路得‧福克斯
(1929-1937)

引文

「自我懂事以來,福音便是我的一切。福音向來是我每日呼吸的空氣,我對抗誘惑的保護斗篷,我憂傷中的慰藉,我一生所有時日的歡樂與光榮,以及我永生的盼望。『神的國度或一無所有』一直都是我的座右銘。」(1943年,90歲生日宴會上的標語牌 )

故事

12歲的路得‧福克斯從英國移居到美國之後,在一家紡織廠工作,幫忙賺取供其家人橫越平原到猶他州的旅費。她寫下在工廠工作的經驗:

「我必須說,所有的女孩中除了一個外,全部都是素行不良的孩子。她們當中的一個女孩最近才『加入教會』,而我是房裡唯一同情她的人。她會常常對我說:『我快受不了。』要她承受這個壓力很難,因為其他所有的女孩和男孩都會取笑她。所以,她來找我,期待能重新獲得力量。

「這些女孩們有嚼煙草的習慣。她們每天會停下工作數次,縱容自己沈迷於這種習慣。她們每天要脅我,表示如果我沒有加入她們的行列,就會懲罰我。當然了,我並沒有跟著她們那樣做。」

(Ruth May Fox, “My Story,” [未出版手稿,1953], 19.)

大事紀

  • 1929年──Young Woman's Journal變更為Improvement Era(後來命名為New Era)。
  • 1930年-路得‧福克斯為教會100週年紀念日譜寫聖詩「往前闖」的歌詞。
  • 1934年──12歲和13歲的女孩加入女青年組織。
  • 1935年──經文主題取代年度標語。
  • 1936年──首次舉辦全教會性的舞蹈節活動。

露西‧肯農
露西‧肯農
(1937-1948)

引文

「幸福來自於內心;幸福是一種心境。……每天都會帶來各樣嶄新的經驗。且讓我們善用它們做為發展品格的一種方法。我們的出身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繼續往前闖並堅持到底。」

(“Experience,” Young Woman’s Journal 40, no. 6 [June 1929]: 410)

故事

〔露西〕大約12歲的時候,她的母親過世了。當露西的父親〔禧伯‧郭〕告訴她,她的母親就快要死了,露西不敢相信他的話。她匆匆地走出房間,帶著一瓶聖化的膏油回來,懇求父親祝福她的母親。他祝福了他的妻子,將她獻給主。孩子們離開了房間後,他悲傷地跪下作禱告,祈求他妻子的死亡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兒女對福音教儀的信心。「露蒂」心情惡劣地從房間裡跑了出去,她在下面的這句話中表示:「我相當地震驚,深深地覺得我父親沒有足夠的信心醫治她。我走到房子後面,跪在地上,祈求神讓我的母親活過來。立刻有一個聲音,不是那種肉耳聽得到的聲音,而是一種彷彿對著我全身說話的聲音,說:『你母親的死亡成就了主的旨意。』我的心立刻改變。我感到心甘情願、幾近快樂。」

(Marba C. Josephson, “Careers of Service to Young Womanhood,” The Improvement Era 40, no. 12 (December 1937): 790.)

大事紀

  • 1940年──介紹女青年金拾穗獎章和週日晚間的爐邊聚會。
  • 1943年──介紹蜂巢組、玫瑰組、月桂組,以及拾穗組班級標誌。
  • 1944年──為大城市的支聯會啟動大姊姊計畫,為離鄉背井的女青年提供支持。
  • 1947年──年輕女性協進會成員透過慶典、音樂、遊行和方塊舞等活動,慶祝先驅者進入鹽湖谷的百年紀念日。

貝莎‧里德
貝莎‧里德
(1948-1961)

引文

「身為一位後期聖徒婦女是多麼地美好啊!她享有今生和全永恆婚姻的所有可能性。能配稱進入聖殿是多麼地美好啊!當我們知道,我們的家人會在死後再次團聚,我們會再次活著做夫妻,我們擁有的喜悅與內心的平安是多麼大啊!」

(Bertha Julia Stone Richards, “It is Good to Live Now,” BYU address, 18 November 1959, no. 18, Speeches of the Year, 1959-1960 [Provo, UT: Extension Publications, 1959], 7.)

故事

「我的父親有兩頭母牛,其中一頭生了一隻小牛,他將這隻小牛送給我們三個孩子。他照顧餵養小牛直到牠滿周歲。我們就管牠叫安妮‧魯尼,小牛會跟著我們到處走動,牠就像是我們的寵物,我們非常喜歡牠。牠會挨近我們用牠的鼻子碰觸我們。……我們去〔祖母的〕家為她慶生時,父親將小牛賣給屠夫。我們回到家時非常地傷心,因為失去了小牛。因此,父親讓我們坐在桌旁,他給我們每一個人賣小牛的三分之一的錢。他給了我們錢後,說:『主將安妮‧魯尼賜給你們,你們要將主要求的十分之一歸還給主。』他從每個人的手中各取出十分之一的錢,然後將錢送到科林〔猶他州〕的主教那裡。那是我第一次繳付什一奉獻,從那時起我從未中斷繳付什一奉獻。」

(Bertha Reeder Richards, interviewed by Jill C. Mulvay, 29 April 1974, Ogden, Utah, typescript, p. 2, Church History Library,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Salt Lake City, Utah.)

大事紀

  • 1950年──重新整合女青年班級名稱和年齡層為:蜂巢組,12-13歲;玫瑰組,14-15歲;小拾穗組,16-17歲;拾穗組,18-24歲。
  • 1950年──在當地單位和猶他州鹽湖城6月的大會中,舉辦演講暨四重奏藝術節。
  • 1950年──開始推行年度個人獎勵證書計畫。
  • 1950-1961年──發布一系列標題為「誠實面對自己」的海報
  • 1959年──小拾穗組(16-17歲)更名為月桂組(16-18歲)。
  • 1960年──Improvement Era正式開始「Era of Youth」單元

芙蘿蘭絲‧雅各森
芙蘿蘭絲‧雅各森
(1961-1972)

引文

「女人──男人亦然──若先專注在自己的需求上,則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他人服務可以促進你們彼此之間的緊密連結,這種關係是無法用任何其他方式複製的。」

(Lavina Fielding, “Florence Smith Jacobsen: In Love with Excellence,” Ensign, June 1977, 29.)

故事

「在我的協進會班級有個小拾穗人,她從未出席過。……她和她的阿姨住在一起,阿姨告訴我,她可能是因為衣服的緣故而感到不自在。因此,我那了不起的丈夫決定那年我們給彼此的聖誕禮物是送這個小女孩一件衣服。……在聖誕夜,我們將包裝好的衣服放在她的門階上,每個星期我依然如常地打電話給她,跟她說:『我們在協進會沒看到妳,妳的座位空蕩蕩的,我們想念妳。』」

「她偶爾會回來教會,但她很年輕就結婚了,並移居他處。我完全不知道她的狀況,直到一個6月的大會,在加州的一位玫瑰組教師寫信給我,問我可不可以在6月的大會後帶她的班級和我見面。那位教師竟是我那時的小拾穗人!她班上的每一個成員都在那裡。她說:『我用您找到我的方式找到她們──就是想念著她們,並讓她們知道我想念她們。』

「其實令我深受感動的是,我一直覺得跟她很接近,雖然這些年來我並不知道她在哪裡。我想為她做的事、想與她分享的事和對她的關懷,建立起這份持久不衰的緊密關係。……

「你們看,是教會讓我有機會學習到這個教訓。教會教導過我許多卓越的課程。當我想到教會是如何為我帶來最珍貴的朋友、最甜美的經驗時,我想若是沒有教會,我的生活會是何等地空虛;因為有了福音,我的生命才會如此地完全且美好。」

(Lavina Fielding, “Florence Smith Jacobsen: In Love with Excellence,” Ensign, June 1977, 29.)

大事紀

  • 1962年──舉辦全球性的青年大會。
  • 1969年──年輕女性協進會慶祝成立一百週年紀念日。
  • 1960年代──每年舉辦大型全教會性的慶祝活動。
  • 1971年──為青少年出版New Era雜誌。
  • 1971年──個人的成就計畫開始強調寫日記和設立目標。

路得‧芬克
路得‧芬克
(1972-1978)

引文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項特別的使命,神希望我們按照我們的忠信去接受使命。祂為我們每一個人預備了一個地方,只要我們配稱,祂會在每一天幫助我們,為接受這祝福作好準備。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而那個目的就是為了準備好我們。……你們要準備好去接受,主將傾注於你們祂的祝福,使你們得以完成自己的神聖使命。」

(Ruth H. Funk, “Ready to Receive,” 28 May 1974,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Speeches)

故事

「我從未間斷過鋼琴的學習。……在我青少年時代的日子裡,我上過著名鋼琴家李奧波德‧郭朵斯基的幾堂課,他是我的老師的朋友,來過鹽湖城幾次。他鼓勵我追求鋼琴演奏家的職業生涯,並到美國東部的一個音樂學校就讀。我們慎重考慮了很久。我父親說他會給我一個祝福,這樣我或許就會知道應該怎麼做。在做祝福之前,我和我的父母親都禁食。母親來房間裡,我的父親祝福了我:『妳的天父希望妳繼續鋼琴的學習,但至於鋼琴演奏家的職業生涯,祂對妳有其他的計畫。』我的人生方向就此展開,我做的每一件事皆以這項祝福為基礎。……

「我年輕的時候,對音樂的熱愛是如此之大,無法想到其它的事情。我越來越了解,我不可能同時兼顧職業鋼琴演奏家的事業和家庭。……我一直努力過著凡事與主商量的生活,嘗試去了解祂要我做什麼,以便和我的自然傾向相抗衡。」

(Ruth Hardy Funk, interview by Neylen McBain, 3 January 2010, The Mormon Women Project)

大事紀

  • 1972年──女青年協進會成為聖職的一個輔助組織。
  • 1973年──強調男女青年領袖和主教青少年委員會的重要。
  • 1974年──介紹「Behold Thy Handmaiden(我是主的使女)」課程的六個主題。
  • 1977年──介紹個人進步計畫和首枚的女青年獎章。
  • 1975年──舉辦最後一屆的6月大會。

伊蓮‧肯農
伊蓮‧肯農
(1978-1984)

引文

「為將來作打算必須包括固守賜給我們的聖約,英勇忠信地推動祂的事工,做個主的團隊中活躍的成員。沒有任何知識或技能可以彌補我們在生活中缺乏天上的能力。……一個有見地的婦女會關心並記住天上的能力是不能被控制或運用的,以及除非她在生活中發展出正義和慈悲,否則不會有快樂。……一個有見地的婦女應該已準備好被稱為基督的門徒。……將自己的生命視為神聖……〔並〕有渴望履行職責,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按照神的旨意和方式去做。」

(Elaine Cannon, “As a Woman Thinketh,” in As a Woman Thinketh, ed. Elaine Cannon [Salt Lake City: Bookcraft, 1990], 3-4.)

故事

「我們的家位於山腳下,依傍著一座荒僻、像蜂巢的山。那座山成為我年輕時生活的推動力。我可以從我睡房的窗看見它。它是這樣的接近,常使我有某種安全的感覺。……有一天,好像摩西一樣,我想與神交通,思考我是誰,並且考慮到我將會如何處理我的一生。在這想置身於山上的渴望驅使下,我獨自出發攀登山峰。那時我剛好16歲,那天我能夠獨自留在山上的確使我振奮萬分……

「我著迷地向下觀望一向十分熟識的樓房,看見那些居民隨著日出開始活動。……凡我所望見的每一處地方,均有人影響過我的生命。年方十六歲的我,是在父母、學校朋友、售貨員及教會領袖的陶冶下成長的,我內心湧起了一種新的意識。驟然間,我醒悟到我須償還一筆債。1847年,百翰‧楊帶領一群先驅者抵達了山頂,並為主豎立起一面旌旗。……就在那一天我豎立起自己的標準。我誓要發奮做個有用的人。我知道我需要神的幫助,當我靠向祂,我的靈魂就察覺到祂活著,祂甚至關心此刻有個微不足道的人正坐在山上思索自己可以對這世界有所貢獻。我走下山,世界看來如斯美麗,我為能生存於世上而歡欣。」

(「伊蓮‧肯農:美妙的經驗」,1983年11月,聖徒之聲,第41-42頁。)

大事紀

  • 1979年──在大會堂舉行第一次的總會慈助會大會。
  • 1980年──教會成立一百五十週年紀念日。鼓勵女青年製作代表重視傳承的旗幟。
  • 1980年──由於教會時段聚會的時間方式,開始採用女青年星期日的課程。女青年之前都是在平日舉行聚會。
  • 1980年──恢復循環年度協進會主題的措施。

阿德絲‧卡普
阿德絲‧卡普
(1984-1992)

引文

「在教會歷史上,沒有任何時期像現在這樣為了護衛耶穌基督的福音,需要女青年在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聲望,忍受寂寞的煎熬,甚至受人排斥。……讓我們內心充滿──充滿著因每天祈禱、研讀經文以及遵守誡命而產生的基督之光和力量。……我們要高舉火炬,讓基督的真光透過我們而照耀,使祂的名因此榮耀。」

(阿德絲‧卡普,「堅守真理與正義」,聖徒之聲,1989年1月,第87-88頁。)

故事

阿德絲‧卡普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的小鎮格倫塢長大。她離開朋友和親愛的家人到猶他州普柔浮的楊百翰大學附中就讀。她回憶道:

小時候,我並沒有什麼大抱負。……我只知道接受教育和努力幫助人是很重要的。我讀了一些有關年輕優秀女孩的書籍,希望自己也能像她們一樣地優秀。……我在學校的成績並不優異,但……我有一股強烈的感覺,我應該要接受教育,雖然有許多人告訴我那麼做並不聰明。……人們有時候會給你很多的忠告。但是最後你需要相信自己內在的指引,雖然一開始別人或許會不明白,但最後他們便能知曉。有時候你必須要有獨自作決定的勇氣。……這就像是在爬梯子一樣。在我可以跨出下一步之前,我必須要先鬆開一隻手。……〔這〕是喬裝的祝福。……我記得在楊百翰大學附中就讀時,我看起來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我的穿著打扮不像他們那麼跟得上流行。我嚐到了不屬於受歡迎團體的感覺。我了解那種心靈受創的感覺,大家都很聰明,而我的在校成績卻不佳;我也了解沒有金錢和資源的感受,這些物質有時候似乎顯得十分重要,它們可以讓你看起來和所有其他的孩子一樣。現在的世界是有所不同,但這些基本的需求──接納和認同──是不受時間限制的。我也學會了不去想太多負面的事,即使我並不總是能控制某些情況,但我可以控制我對那件事情的感受。

(Kathleen Lubeck, “Ardeth G. Kapp: Refined,” This People, April 1985, 22-23, 26.)

卡普姊妹後來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並在她所選擇的專業領域裡有傑出的表現。

大事紀

  • 1985年──首次舉辦女青年衛星轉播。
  • 1986年──第一屆全球性女青年慶祝活動「新生的一代」,同時飄放氣球。
  • 1987年──介紹女青年的準則、主題、座右銘和標誌。
  • 1989年──推出新的個人進步計畫,強調靈性的成長和家人的關係。
  • 1990年──出版領導人指導手冊和發行影片。

珍妮蒂‧海爾斯
珍妮蒂‧海爾斯
(1992-1997)

引文

「我們大家今天建立一個以靈性為內在核心的生活是多麼重要啊!你們運用信心並感覺到靈性成長時,就會更有安全感而且更有信心。我們會慢慢地充分了解完全信任天父的真諦,而且成為神的見證人。我們變得正義、能解決問題而且有信心的時候,將學習如何代表祂,做祂的事工。」

珍妮蒂‧海爾斯,「靈性的成長」,1994年7月,聖徒之聲,第104頁

故事

「母親在生了四個女兒之後,生下她唯一的兒子時,左鄰右舍看來也和我們家庭一同感到喜樂。家父是獨子,這下子總算有人可以繼承他的香火了。不出幾個月,湯米成了重度殘障兒。我的內心開始感覺到一股相對於外在世界的力量,似乎發展出一種新品質的愛、溫柔和慈悲。我看見家父和家母調整他們的生活方式,悉心照顧一個五歲半還不能坐、不能講話,但能用微笑溫暖整個屋子的孩子。整個城鎮似乎更親切、更投注、更關心。我外在的恐懼消失了。我變得更戀家,因為我的母親和弟弟在那裡。我的父母晚上都在家。家似乎更溫暖、更完整。這是一種不同的力量;似乎是由內而發,感覺更持久,不像我跟朋友在一起、那種短暫的力量。那是沉穩的、平靜的──是良善的力量,是愛的力量。」

(珍妮蒂‧海爾斯,「良善的力量」,1996年1月,聖徒之聲,第12頁。)

大事紀

  • 1992年──第三屆全球性女青年慶祝活動「在光明中行走」
  • 1993年──介紹新的女青年露營手冊,專注於服務、靈性和女青年準則。
  • 1994年──慶祝女青年組織成立125週年紀念日。
  • 1994年──舉行第一次的總會女青年大會,與慈助會大會分開舉辦。
  • 1995年──第四屆全球性女青年慶祝活動「試驗神的話語」

 


瑪格麗特‧納德
瑪格麗特‧納德
(1997-2002)

 

引文

「屬神的婦女永遠有別於屬世的婦女。這個世上已有夠多倔強的婦女,我們需要的是溫柔的婦女;已有夠多慓悍的婦女,我們需要的是仁慈的婦女;已有夠多粗魯的婦女,我們需要的是高雅的婦女;已有夠多名利雙收的婦女,我們需要更多有信心的婦女。我們有夠多的貪婪,我們需要更多的良善。我們有夠多的虛華,我們需要更多的美德。我們有夠多的名望,我們需要更多的純潔。」

(瑪格麗特‧納德,「女性的喜悅」,2001年1月,利阿賀拿,第18頁。)

故事

「我年輕時有一次得了重病,病情日益嚴重。醫生開的處方絲毫沒有效果。那時候小兒痲痺症正在流行,人人聞之色變。許多人因為得了這種病而喪命,倖存的人也往往成了殘障。那時最令人害怕的就是小兒痲痺症了。

「一天晚上,我的病情已到了危急關頭,我的父親和祖父就藉著他們配稱持有的神聖麥基洗德聖職的力量用聖化膏油為我祝福。他們呼求神給我醫治、協助、指引及安慰。之後,我的父母就帶我到另一個小鎮看醫生,這醫生立刻將我們轉送到……鹽湖城。……

「我們終於抵達鹽湖城的醫院時,醫護人員正等著我們。他們一把將我從父母的懷裡抱起來,就匆匆把我帶走了。沒有說再見,也沒有解釋,我和父母便分開了。那時我很孤單,以為自己就要死了。

「經過痛苦的診察過程,包括抽取脊髓液,他們把我送到醫院的隔離室,把我獨自隔離起來,以免我傳染給別人,因為我的確得了小兒痲痺症。

「我還記得那時我多麼害怕。病房裡很暗,我病得很厲害,又是一個人。但我父母教導過我要祈禱。我在嬰兒床般的病床欄杆邊跪下來,祈求天父祝福我。我記得我哭了。天父垂聽了我的祈禱,雖然我那時只是個小孩子,但天父真的垂聽了。天父差來祂的安慰力量,將我籠罩在恬靜的愛裡。我感受到聖靈的力量,不再孤單了。」

(瑪格麗特‧納德,「保惠師、嚮導、見證人」,2001年7月,利阿賀拿,第109-110頁。)

大事紀

  • 1998年──全球性女青年慶祝活動「將心轉向家庭」
  • 2000年──最後一屆全球性女青年慶祝活動「作神的證人」
  • 2002年──修訂女青年個人進步計畫,介紹新的女青年成就獎章。
  • 2002年──修訂鞏固青年.
  • 2002年──恢復年度協進會主題。
  • 2002年──女青年主題增列「鞏固家庭與家人」等字。

 


蘇珊‧譚
蘇珊‧譚
(2002-2008)

引文

「女青年若知道神對她們的愛,那將會影響並塑造她們的思想、情操和行為。她們會了解她們在今生有個使命待完成。她們會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作出負責、正義的決定。她們會有能力抗拒誘惑,擺脫世上的事務,穿著端莊,成為神聖之神的女兒該有的樣式。」

(Susan W. Tanner, unpublished quotation, Resource Room, Relief Society Building, Salt Lake City, Utah.)

故事

「我記得很清楚自己青少年時期因滿臉青春痘而缺乏安全感的情形。我試著好好地照顧我的肌膚,父母也送我就醫治療。我有好幾年的時間不吃巧克力,也不到青少年常聚集交友的速食店吃油膩的食物;但這些都沒有多大的療效。當時的我很難完全欣賞這個讓我如此憂傷的身體。但是我的好母親教導了我一項更重要的律法,她一再地告訴我:「妳要竭盡所能地讓自己的外表看起來動人,但是一走出門外,妳就要忘記自己,開始關心別人。」這就對了。她教導了我基督無私忘我的原則。」

(「身體的神聖性」,2005年11月,利阿賀拿

大事紀

  • 2004年──本教會網站ChurchofJesusChrist.org推出女青年網頁。
  • 2004年──透過衛星完成第一次的輔助組織領導人訓練會議。
  • 2004-6年──於大會堂舉行並轉播第一次的男女青年祈禱會暨青少年座談會。
  • 2006年──恢復舉辦大型的男女青年文化活動,特別是慶祝聖殿和先知約瑟‧斯密生日的慶祝活動。
  • 2007年──出版女青年露營:聖職及輔助組織領袖指南
  • 2004-7年──開發許多大型的教會露營營區。

依蓮‧戴騰
依蓮‧戴騰
(2008年-2013年)

「我們的願望是要幫助女青年成為配稱並保持純潔,幫助每位女青年準備好接受聖殿的祝福和教儀。我們會努力不懈地與你們的女兒、你們,以及聖職和女青年領袖們合作,以保護、鞏固並準備好我們寶貴的女青年成為有美德、純潔的人,樂於奉行可以幫助她們自由、快樂,並使她們發揮神聖的潛能。我們知道,我們都是神精選的女兒。我們也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件偉大的事工要做。」

依蓮‧戴騰,總會女青年會長

第一諮理:

  • 瑪麗‧柯克(2008年4月5日至2013年)

第二諮理:

  • 安恩‧迪博(2008年4月5日至2013年)

邦妮‧奧斯卡森

2013年至今

奧斯卡森姊妹擔任過支會女青年會長,以及多次擔任晨間福音進修班講師。1976年至1979年,她與擔任傳道部會長的丈夫在瑞典哥特堡傳道部一同服務。2009年至2012年,她擔任瑞典斯德哥爾摩聖殿女監護。她自楊百翰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主攻英國及美國文學,和保羅‧奧斯卡森結婚。他們兩人育有7名子女。

第一諮理:

  • 卡蘿‧麥康基(2013年4月6日至今)

第二諮理:

  • 伊芙琳‧馬里歐(2013年4月6日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