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會在非洲的歷史所學到信心的教訓

提供者 教會新聞撰稿員史考特‧羅義德

  • 2015年4月15日

1978年有關聖職的啟示宣布後,第一批傳教士夫婦抵達西非傳教,數百名人正在受洗成為後期聖徒。  照片由教會歷史圖書館惠予提供。

「無論是教會在〔非洲〕的建立,還是成員訂立和遵守聖約的努力程度,都散發出奇妙的靈性之光。」 ──馬太‧海斯,教會歷史部門

教會在現代非洲建立及成長的故事,確實應驗了摩爾門經雅各書第5章所提到的園生和野生橄欖樹之比喻,一位演講者在4月9日的「每塊土地上的先驅者演講系列」中肯定地說。

教會歷史部門全球支援和資料取得處區域經理馬太‧海斯,在引用雅各的比喻時指出,此比喻以象徵的方式講述了主要保存祂的約民,也就是以色列家族。

他說:「教會不斷成長,並傳遍全非洲,也就是主的果園中最低的地方,我相信這正應驗比喻所說的情況。」

他在展示一張19世紀英國報紙的投影片時說:「非洲曾被稱為『黑暗大陸』。 這可能是源於種族歧視或因為我們對這地方並不了解所致的。 但是……無論是教會的建立,還是成員訂立和遵守聖約的努力程度,都散發出奇妙的靈性之光。」 海斯弟兄分享了主在祂西非兒女間所作的事,以及福音強大影響力如何將希望帶給人民,醫治生命。」

馬太‧海斯談到了從教會在非洲的歷史所學到的信心的教訓。 史考特‧羅義德攝。

這些慕道友在認識教會後,於馬羅梅烏、莫三比克受洗,他們歸信的經過,好像都是遵循一種「準備模式」自然地行進。 照片由教會歷史圖書館惠予提供。

莫三比克的後期聖徒,那裡的人們在認識教會後,就一直祈求傳教士的到來。 照片由教會歷史圖書館惠予提供。

他強調,神對祂兒女的愛,彰顯在祂準備他們接受福音並克服世俗傳統上,特別是有關對待婦女一事上。

他說:「了解到1978年獲得聖職啟示之前,教會在非洲的情況後,我無法不敬重非洲早期的傳教士、那些加入教會的南非白人,以及那些讓福音之光繼續在非洲熊熊燃燒的人們。」 他用尼腓二書10:9的一些字眼補充道:「教會許多美好的成員,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都是下一代的非洲歸信者的「養父」和「乳母」,幫助他們建立教會並遵行福音。」

海斯弟兄談到他稱之為「準備模式」的第一個論點時,提到一些關於教會在迦納和奈及利亞建立的出版故事。 他說,當時住在迦納的約瑟‧威廉‧「比利」‧強森,無意間看到一本摩爾門經,讀了以後就歸信了,並花了14年的時間竭盡所能地宣講摩爾門教義,同時組織起小分會。 當教會的傳教士終於抵達了迦納,他是第二個受洗的人。

在關於聖職的啟示宣布的幾年前,住在東奈及利亞的鄉村的安東尼‧奧兵納因在夢中和異象中看到的事,而寫信到教會總部要求資料。 他也竭盡所能地宣講摩爾門教義和組織會眾,最後教會的傳教士來了,他也接受了洗禮。

海斯弟兄說,這兩人的經驗都與「準備模式」相符。 「我們常常提到那些像惠福‧伍和百翰‧楊等19世紀在英國傳教的偉大傳教士之成功事蹟。 同樣的事也在1978年-1979年在西非發生。」

他談到教會如何以同樣的模式在莫三比克萌芽發展。

「1992年,就〔在內戰〕停火以後,教會領袖去莫三比克的時候,發現有一小群人以後期聖徒的方式進行崇拜。 他們在一個偏遠的村落建立起自己的教堂。」

這一切都緣於契科‧麥朋答,他在13歲的時候離開他的家鄉莫三比克貝拉,前往東德完成了基本教育,並接受了焊接工的技術訓練。 1989年,他看到了一個宣傳標示牌,是有關摩爾門經影片的介紹。 他參加介紹會時,教會的傳教士教導了他,並給了他一本葡萄牙文的摩爾門經。 他在接受訪談時說,一開始的時候他覺得很困惑,但是最終感受到神的力量告訴他,這本書是真的。

柏林圍牆在那年倒塌,1990年,他接受洗禮。

回到老家莫三比克後,他介紹他的哥哥吉默認識教會。 他們一起組織起會眾,並開始到處向這些未受洗的「後期聖徒」傳道、施助。

在接下來的幾年,教會成立後期聖徒小組,並授權第一批歸信者受洗,吉默也是他們當中一位。

海斯弟兄說:「在第一批傳教士抵達後15年的今天,莫三比克已有大約7,000名後期聖徒。 這個國家已有自己的傳道部,而在兩個月前,莫三比克第一個支聯會也正式成立。」

他說:「也許我們所有人都能從中學到一個教訓:只要我們張開我們信心之眼,有時候一些奇怪的境遇,以及生活中看起來似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最後都成了無比的祝福。」

海斯弟兄說,教會在非洲所面臨的一項挑戰,就是要摒棄不符合福音標準的世俗傳統,這也是不同地方所面對的挑戰,只不過是程度有所不同。 他說在非洲,艱苦的工作,和照顧家庭的責任,一般都由婦承擔,男人不會參與其中。

他引述「家庭:致全世界文告」中的一些話,說明後期聖徒教義的各個層面讓婦女得到自由,並帶她們、她們的丈夫和兒子離開俗世,進入主的光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