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
Our Good Shepherd


我们的好牧人

耶稣基督,我们的好牧人,在看着祂患病的羊逐渐痊愈的过程中找到喜乐。

一旦我们明白天父对罪人怀着极大的怜悯,并感谢祂将罪和罪人区分开来,我们就得以稍微领略祂的品格。这样的领略会帮助我们对「祂的品格、完全和属性有更正确的〔了解〕」也是运用对祂和祂儿子耶稣基督之信心时所凭借的基础。救主在面对我们的不完美时,祂的怜悯使我们得以归向祂,并激励我们不断努力去悔改和效法祂。当我们变得更像祂时,就会学到,不论他人有何外在特征或行为,我们都要像祂那样去待人。

将一个人的外在特征与当事人本身区分开来,这么做所产生的影响,正是法国作者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的核心所在。这部小说的开场白中,旁白介绍了在迪涅服务的主教卞福纽·米里埃,并谈到这位主教所面临的困境。他是否应该拜访一个自称为无神论者,同时又因过去在法国大革命的行为而受社会鄙视的人呢?

旁白提到,这位主教可能自然而然地会对此人感到深恶痛绝。接着,旁白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尽管如此,羊的癣疥应该使牧人却步吗?」旁白代替这位主教作了明确的回答:「不应该!」然后加上了一句幽默的评语:「可是这只羊很不一样!」

在这段故事里,雨果将那人的「邪恶」比喻为羊的皮肤病,并将这位主教比喻为面对生病的羊仍不退缩的牧人。这位主教很有同情心,后来在小说里也对另一人展现了类似的怜悯,也就是小说中的主角尚万强,一个丢尽颜面的前科犯。这位主教的慈悲和同理心,激励了尚万强改变人生的道路。

由于在经文里处处可见神用疾病来隐喻罪,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问:「耶稣基督在面对我们这些用隐喻来表达的疾病,即我们的罪时,祂的反应是什么?」毕竟,救主说,祂「不能以最小程度的宽容看待罪恶」;那么,当祂看着不完美的我们,怎么能不感到可怕厌恶而望之却步呢?

答案既简单又清楚。身为好牧人, 耶稣基督将祂的羊的疾病视为是需要治疗、照顾和怜悯的一种情况。这位牧人,我们的好牧人,在看着祂患病的羊逐渐痊愈的过程中找到喜乐。

救主预言,祂将「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 「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虽然叛教的以色列被描述为将与罪的「伤口、青肿,与新打的伤痕」一同消灭,然而救主仍鼓励、劝告,并应许会提供医治。

救主的尘世圣工确实展现出爱心、怜悯和同理心。祂并非轻蔑地走在加利利和犹大尘土飞扬的路上,一看到罪人就退却。祂并没有抱着极其厌恶的态度躲开他们。祂非但没这么做,还与他们一同进餐。祂提供协助和祝福,提升和启发他们,并用希望和喜乐取代恐惧和绝望。就如同祂是真正的牧人那般,祂寻觅我们、找到我们,并给我们慰藉和希望。明白祂的怜悯和爱心,有助于我们运用对祂的信心来悔改、得到医治。

约翰福音记载了救主对罪人展现同理心所带来的影响。文士和法利赛人将行淫时被捉住的妇人带到救主面前。那些指控的人暗示,依照摩西律法,她应该要被石头打死。耶稣面对这些人不断的质问,最后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那些指控的人离开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耶稣……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

「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救主的确没有纵容奸淫,但祂也没有谴责这位妇人。祂鼓励她改过自新,过新的生活。由于救主的怜悯和慈悲,她受到鼓舞、改过向善。约瑟·斯密圣经译本证明她结果因此成了门徒:「这妇人从此以后荣耀神,并相信祂的名。」

尽管神深具同理心,但我们不应该错误地认为,祂对罪抱持着接受和开放的态度。祂不会这样做。救主来世上是要拯救我们脱离罪,很重要的是,祂无法在我们的罪中拯救我们。有个好辩善问之人名叫齐爱治乐,曾试图陷害艾缪莱克,他问道:「〔即将来临的弥赛亚〕要拯救处在罪恶中的人民吗?艾缪莱克回答他说:我告诉你,祂不会这样做,因为祂不可能否认自己的话。……祂不能在他们的罪恶中拯救他们。」艾缪莱克谈到一项基本真理,要获得拯救脱离我们的罪,就必须遵守「悔改的条件」,如此才能释放救赎主的大能,拯救我们的灵魂。

救主的怜悯、爱心和慈悲,拉近了我们与祂的距离。透过祂的赎罪,我们不再对自己处在有罪的状态感到满意。神已清楚表明,对祂来说什么是对的、可接受的,什么是错的、有罪的。这并非因为祂想要有盲从的门徒,而是天父希望祂的儿女经过思考、甘心乐意地选择变得像祂一样,并有资格获得祂所享有的那种生活。这样做的时候,祂的儿女就完成他们的神圣目标,并成为继承者,能继承祂所有的一切。因此,教会领袖不能为了方便或受人欢迎,而改变神的诫命或教义,违背祂的旨意。

然而,在我们毕生寻求跟从耶稣基督的时候,祂对待罪人的仁慈榜样特别具有教育意义。我们身为罪人,必须像救主那样怀着怜悯和爱心,向他人伸出援手。我们的角色也是去协助和祝福,提升和启发,并用希望和喜乐取代恐惧和绝望。

救主曾斥责那些将他人视为不洁而望之却步,以及自以为义地论断,认为他人比自己更有罪的人。这就是救主针对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人所强调的课题。祂说了这个比喻:

「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

「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然后,耶稣总结说道:「我告诉你们,这人〔税吏〕回家去比那人〔法利赛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这一则给我们的信息很清楚:悔改的罪人会比自以为义而谴责罪人的人更接近神。

自以为义和论断他人的人性倾向也出现在阿尔玛的时代。那时人们「开始更全力建立教会,……教会……开始骄傲起来,……教会的人民开始眼光骄傲而自大,……开始彼此轻视、照他们自己的意思和愿望迫害不信的人。

这样的迫害在当时是特别禁止的:「教会的人民中,有一条严格的法律,规定每一个属于教会的人都不得迫害不属于教会的人,他们之间也不得彼此迫害。」这项指导原则也同样给了后期圣徒,我们绝不能犯下迫害教会内外任何人的罪行。

出于任何原因而遭受迫害的人,都了解不公平和偏执是怎样的感受。我在1960年代是个青少年,当时住在欧洲,我觉得由于我是美国人,又是这教会的成员,而一再地受到刁难和霸凌。有些同学对待我的方式,就好像我个人要为不受欢迎的美国外交政策负责。我被对待的方式,也好像我的宗教冒犯了我所居住的国家,因为那与该国支持的宗教不同。后来,我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里,或多或少都目睹了偏见和歧视的丑陋现象,有些人由于种族或族群的缘故成为攻击目标而受苦。

迫害的形式有很多种:嘲笑、骚扰、霸凌、排挤、孤立,或仇视他人。我们必须抵御偏执,防止它提高丑陋的音量去凌驾所有持不同意见的人。偏执行为的一部分,就是不愿让他人获得平等表达的自由。每一个人,包括宗教人士,都有权利在公共场合表达意见。但是当别人表达意见后,没有人有权利仇视他们。

教会历史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显示出我们的成员受到仇视和偏执的对待。如果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就如同我们一直被对待的那样,那是多么讽刺和可悲啊。救主教导:「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我们若想获得尊重,就必须尊重他人。此外,我们真正的归信会带来「温顺与谦卑的心」,进而邀请「圣灵」同在,并让我们对他人充满「完全的爱」,也就是「不虚伪的爱」

我们的好牧人是恒久不变的,祂今日对罪和罪人的看法,与祂当初在尘世的时候是一样的。祂不会因为我们犯罪而对我们望之却步,尽管有时祂必定会认为:「可是这只羊很不一样!」祂非常爱我们,因此提供方法让我们悔改并成为洁净,使我们能回到天父和祂的身边。耶稣基督这么做的时候,也树立了我们应当效法的榜样,祂对所有的人表示尊重,并且不仇视任何人。

身为祂的门徒,让我们完全反映出祂的爱,敞开心胸、毫不保留地彼此相爱,莫让任何人觉得被遗弃、孤单,或绝望。我见证耶稣基督是我们的好牧人,祂爱我们、关心我们。祂认识我们,并为祂的羊舍命。祂也为我们活着,并希望我们能认识祂,运用对祂的信心。我爱祂,景仰祂,并深深感激祂,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