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班員如何辨別善惡,以及如何獲得對福音和摩爾門經的見證。
閱讀下列經文,並加以沉思、祈禱:
摩羅乃書7:1-19 。摩爾門說明如何辨別善惡(注意這些話是由摩爾門的兒子摩羅乃所記錄)。
摩羅乃書7:20-48 。摩爾門說明奇蹟是藉著對耶穌基督的信心而來的力量所行的。他說明信心、希望和仁愛的重要。
摩羅乃書第8章 。摩爾門在寫給摩羅乃的一封書信中,指出獲得救恩的條件,並說明小孩子都會藉著基督的贖罪而得救。
摩羅乃書第10章 。摩羅乃說明聖靈會向藉著信心求問的人見證一切的真理。他敘述屬靈的恩賜並勸告所有人歸向基督。
適時採用下列活動或是你自創的活動來開始上課。
講述以下故事:
1910年2月一個寒冷的日子,一位新教牧師傅郎契斯卡拾獲一本飽經風吹雨打,沒有封面的宗教書。他出於好奇,用報紙包起了這本書,將它帶回家。回家後,他清理過這本書後就加以閱讀。他說:「我讀了又讀,看了又看,覺得此書正是救贖主的第五本福音書。」
他發現的這本書正是摩爾門經。讀完後,他遵從了摩羅乃書10:4 的勸告。「當晚,我鎖上了房門,手上拿著書跪下來,讀了摩羅乃的第十章。我奉子耶穌基督的名向永恆的父神祈求,祈求祂告訴我此書是否是神的話語;此書是否正確、對人有益;我是否該引用其中的話語,連同四福音書中的話語一併用來講道。
「海風襲來,我覺得很冷。我的心跳逐漸加快,一種快樂的感覺,有如找到某種寶貴而不凡的東西般,安慰著我的心靈,帶給我一種難以言喻的喜悅。我確信,神已給了我回答,此書對我與所有那些願意傾聽其中話語之人必帶來最大的益處。」
傅郎契斯卡這次所獲得的見證幫助他度過許多次困難的經歷。他因教導摩爾門經而被解除牧師職位。直到1930年,他才知道這本書的書名及出版的教會。因為戰爭及其他政治上的問題,又過了21年後他才得以受洗。雖然歷經重重困難,他依然對摩爾門經的真實性擁有堅強的見證。(見1988年6月,聖徒之聲 ,第15-16頁)
請指出本課將討論摩爾門經的最後幾章。在這些寫作中,包含了摩羅乃所給予我們該如何對摩爾門經的真實性獲得個人見證的指示。
虔敬選擇最能切合班員需要的經文章節、問題及本課中其他部份的資料。討論如何將所選的經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鼓勵班員分享與經文原則有關的適當經驗。
討論摩羅乃書7:1-19 。邀請班員朗讀選出的經文。指出摩羅乃書第7章包含了摩爾門的話,而由他的兒子摩羅乃記錄下來。
摩爾門稱本教會的成員為「基督和平的信徒」(摩羅乃書7:3 )。摩爾門是以什麼為根據來作此判斷?(見摩羅乃書7:4-5 )我們要如何才能成為「基督和平的信徒」?
摩爾門教導哪些關於做好事的動機的重要性?(見摩羅乃書7:6-9 )「用真心誠意」來呈獻禮物或禱告是指什麼意思?我們要如何純正自己做好事的動機?
摩爾門教導我們該如何辨別善惡?(見摩羅乃書7:12-19 )
請在黑板寫上邀請我愛神和事奉神嗎 ?是來自神的啟發嗎 ?鼓勵班員運用這些問題來衡量事情或行為是善或惡。(你可以指出要判斷某事物是否將我們帶向神,要比判斷某事物是否將我們帶向魔鬼來得容易。撒但騙人的伎倆常會慫恿我們認為某些事物「不是太壞」──也就是雖然不好,但也不算邪惡。強調凡事若非將我們帶向神,就必然會帶我們遠離祂。)
摩爾門警告人民「要注意,不要將邪惡的判斷成屬於神的,或將良善而屬於神的判斷成屬於魔鬼的」(摩羅乃書7:14 ;亦見尼腓二書15:20 )。在今日你在哪些方面看到這種事情發生?(你可以將班員的回答寫在黑板「稱惡為善與稱善為惡 」的標題下。)
我們已被賜給什麼樣的影響力來幫助我們辨別善惡?(見摩羅乃書7:16,18-19 )
說明「基督的靈」或「基督的光」是「藉著耶穌基督而降臨到人類身上的一種振奮人心、使人崇高和堅毅不撓的影響力」(Bible Dictionary, Light of Christ, 725 )。這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而且還能幫助人做好準備尋找真理及接受聖靈。基督的光幫助我們辨別善惡,因此通常又被稱為我們的良心。
基督的光曾以哪些方式幫助你辨別善惡?我們要如何更願意接受基督的光的指引?
閱讀並討論自摩羅乃書7:20-48 中選出的經文。
摩爾門問道:「你們怎麼能夠接受每一樣美好的事物呢?」(摩羅乃書7:20 。)他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見摩羅乃書7:21-26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來自基督」,而且我們可以運用對祂的信心「接受」這些事物。)
請班員回想他們或他人靠著信心而得到的祝福。邀請他們適時分享這些例子。
信心和奇蹟之間有什麼關聯?(見摩羅乃書7:28-30,35-38 )為什麼必須先要有信心才會有奇蹟?(見摩羅乃書7:37 ;亦見以帖書12:12,18 及以下引文。)為什麼不是單靠奇蹟就能為信心建立穩固的基礎?
百翰‧楊會長說:「奇蹟,或是神的權能特別的顯現,並不是給不信者的;而是用來安慰聖徒,增強及堅定那些愛神、敬畏神,事奉神之人的信心的」(總會會長的教訓:百翰‧楊 ,第255頁)。
什麼是希望?信心和希望之間有什麼關聯?(見摩羅乃書7:40-42 )
布司‧麥康基長老教導:「啟示中所用的希望 一詞,指的是忠信者將來在神的國度中獲得永恆救恩的願望。……信心和希望密不可分。希望使〔我們〕在最初有信心,然後再由於信心使希望增強直到獲得救恩」(Mormon Doctrine , 2nd ed. [1966], 365-66 )。
人在擁有信心和希望之前必須具備什麼特質?(見摩羅乃書7:43 )為什麼一個人必須「溫順謙卑」才能擁有真正的信心和希望?
摩爾門說除了信心和希望外,我們還必須要有仁愛。什麼是仁愛?(見摩羅乃書7:46-47 )仁愛的特質有那些?(見摩羅乃書7:45 。你可以將班員的回答列在黑板上。)生活中曾有那些經驗使你確信「仁愛是從不失敗的」?
我們該如何增加信心和希望?我們要如何充滿基督純正的愛?為什麼我們必須努力去擁有信心、希望和仁愛?(見摩羅乃書10:20-21 )
閱讀並討論自摩羅乃書第8章 中選出的經文。指出此章包含了摩爾門寫給他兒子摩羅乃的一封信。
閱讀並討論自摩羅乃書第10章 中選出的經文。
摩羅乃書第10章是摩爾門經的最後一章,其中包含摩羅乃的結語。這一章是對誰寫的?(見摩羅乃書10:1 )摩羅乃「說幾句勸告你們的話後」來結束他的記錄(摩羅乃書10:2 )。「勸告」這個字的意義為何?(強烈地建議或敦促。)請班員快速瀏覽全章,找出摩羅乃勸告本書讀者去做的事。(答案列出如下。你可以請班員朗讀有勸告含意的各節經文。)
「要記住……主對人類兒女一直多麼慈悲」(第3節 )。
「要奉基督的名求問神,那位永恆之父,這些是否真實」(第4節 )。
「不要否認神的大能」(第7節 )。
「不要否認神的恩賜」(第8節 )。
「記住,每一項好的恩賜都來自基督」(第18節 )。
「記住,〔基督〕是昨日、今日、永遠都一樣的」(第19節 )。
「記住〔摩羅乃所寫的〕這些事」(第27節 )。
「要歸向基督」(第30節 )。
邀請班員想一想他們是否已獲得摩爾門經是神的話語的見證。聖靈在我們獲得對屬靈事物的見證上扮演什麼角色?(見摩羅乃書10:4-5 )為什麼我們無法單靠著自己的智慧得到見證?(見哥林多前書2:11 ;阿爾瑪書26:21-22 ;摩羅乃書10:6-7 )
摩羅乃勸告我們「不要否認神的大能」(摩羅乃書10:7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在哪些方面否認神的力量?(除了請班員回答外,你還可以讀出以下引文。)
傑佛瑞‧賀倫長老教導:
「救主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 )。
「我謹向你們陳述,這句話可能是救主誡命中經常不被遵從的一項,甚至在忠信的後期聖徒中亦然;我甚至懷疑還有什麼事會比我們抗拒這項邀請更讓主慈悲的心感到悲傷的。我以家長的身分對你們說:這就像如果我的一個孩子在生活上有什麼苦惱、不快樂或不服從,我會多麼擔心一樣。雖然如此,如果我覺得在這個時候孩子竟然無法信任我的幫助、或認為他的利益對我不重要,或受我照顧不能感到安全,我會更加痛苦。同樣,我確信沒有人能體會世人的救主慈愛的心會被傷得多麼深,如果祂發現祂的子民對祂的照顧沒有信心、在祂手中不能感到安全、或不信賴祂的誡命」(Come unto Me, Ensign , Apr. 1998, 19 )。
摩羅乃教導了哪些屬靈的恩賜?(見摩羅乃書10:8-19 )為什麼每個人會從神那裡得到不同的恩賜?(見教約46:11-12 )
你在沉思摩爾門經的信息時曾學習到或感受到什麼?(如果班員不想在班上分享看法,可以邀請他們安靜思考此一問題。)
摩羅乃的勸告「歸向基督」如何反映了摩爾門經的全部信息?(摩羅乃書10:30,32 )本年度摩爾門經的研讀課程在哪些方面幫助了你歸向基督?
在聖靈的指引下,為本課所討論的真理作見證。
你可以分享以下話語來鼓勵班員繼續研讀摩爾門經:
戈登‧興格萊會長說:「我要敦促每位男女……以及每位年紀大到能識字的男孩和女孩,在未來一年再一次閱讀摩爾門經。……沒有任何事情比得上在我們個人生活中,加強對耶穌是基督、是活神活著的兒子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念更為重要的事。……那就是這本曠世奇書問世的目的」(in Church News , 4 May 1996, 2 )。
約瑟‧斐亭‧斯密會長說:「凡未慎重、仔細研讀摩爾門經者,皆未能在神的面前蒙悅納」(1987年1月,聖徒之聲 ,第66頁)。
泰福‧彭蓀會長說:「目前主日學及福音進修班每四年上一次摩爾門經,但教會成員個人及家庭的研讀計畫絕不可採用這種四年一次的方式,我們每天都要研讀摩爾門經,這本書使人『若遵循其中的教訓,比遵循任何其他的書更能接近神』(History of the Church , 4:461 )」(1989年1月,聖徒之聲 ,第3頁)。
彭蓀會長也說:「每一位後期聖徒都應將研讀此書當作畢生努力的事」(1988年5月,聖徒之聲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