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chool: Gospel Doctrine
第30課「被囚的將被釋放」


30

「被囚的將被釋放」

目標

幫助班員因能有機會為死者進行教儀而喜悅。

準備事項

  1. 審慎研讀下列經文及其他資料:

    1. 教義和聖約第2篇124:25-55第127篇第128篇約瑟·斯密——歷史1:36-39

    2. 傳承,第58-60頁,「納府聖殿」一文中的資料。

  2. 閱讀班員研讀指南(35686 265)中本課的資料。計畫用不同方式在課程中引用這資料。

  3. 事先進行下列指派:

    1. 請一位班員準備好報告建造納府聖殿的故事。請他依據傳承,第58-59頁「納府聖殿」一文的前四段報告。

    2. 請兩位班員準備簡要分享他們代理死者受洗的經驗。請他們說出透過代理死者受洗,以幫助別人獲得救恩的感想。若他們曾為已逝的祖先受洗,請他們說說這樣的經驗如何幫助他們將心轉向祖先。

    3. 請一位或幾位歸信者做準備,告訴大家當他們第一次聽到能為已逝親人受洗時的感受。

  4. 若有下列圖片,請準備好在課程中使用:納府聖殿(62432;福音圖片集501)及聖殿洗禮池(62031;福音圖片集504)。

教師注意:班員或許會問如何找出未接受福音即去世的祖先,不妨建議他們和支會家譜顧問談談,並取得聖殿和家譜事工成員指南(34697 265)一書,也可和教會家譜中心連繫。可以告訴班員第40課會詳細談到教會成員如何參與聖殿及家譜事工。

課程發展建議

專心活動

適時採用下列活動或是你自己的活動來開始上課。

讀出以下先知約瑟·斯密對兄長奧文的描述:

「他是……我父親的家族中最高貴的人,也是人之子中最高貴的其中之一。……他心中沒有詭詐。……他是最認真的人,臨終前,主的天使曾來看他」(History of the Church, 5:126-27)。

說明奧文死於1823年,那是他接受約瑟第一次異象的見證後三年,而聖職在五年後才復興。

  • 你家中有哪些人在接受圓滿的福音前即去世?你對這些家人的認識有多少?

指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有圓滿的福音及聖職的救恩教儀。由於為死者執行的聖殿事工,我們可以為千千萬萬生前未曾接受這些教儀的人執行教儀。

說明本課將談到救贖死者的事工,而討論的重點是為死者的洗禮。

討論及應用

請審慎選出最符合班員需要的經文章節、問題及其他課程資料。鼓勵班員分享與經文原則相關的經驗。

1.主透過先知約瑟·斯密啟示有關為死者執行聖職教儀的教義。

  • 為何要為死者執行教儀?(說明每個人都必須有機會聽到福音並接受聖職的救恩教儀。生前沒有機會接受這些祝福的人,在靈的世界會有機會。但他們在靈的世界沒有肉體,所以無法自己接受教儀。然而,我們可代替他們接受這些教儀。而在靈的世界的人可選擇是否接受,代理他們執行的教儀。)

指出主在約瑟·斯密擔任先知工作的早期,就開始教導他代理死者的事工(約瑟·斯密——歷史1:36-39教約第2篇前言教約2:1-3)。戈登·興格萊會長談到這項教導說:

「這對我而言極為重要……就是讓年輕的約瑟從山丘取出頁片前四年,就向他重複瑪拉基有關死者事工的奇妙話語。在他接受亞倫聖職及麥基洗德聖職前,在他受洗前,也在教會成立前即給他這些話語。由此可見這事工在主計畫中的優先地位」(“A Century of Family History Service, ” Ensign, Mar. 1995, 61)。

說明在1840年8月15日,先知約瑟·斯密在教會成員希莫·布朗遜的葬禮中講道。他在講道中多次讀到哥林多前書第15章,其中有節經文談到為死者洗禮(哥林多前書15:29)。然後他即宣佈聖徒可代替生前未接受福音的家人、朋友受洗。他說,救恩的計畫要拯救每一個願意服從神律法要求的人。在這講道後,教會成員開始在附近的密西西比河執行死者洗禮的教儀。

2.主吩咐聖徒在納府興建聖殿。

  • 1841年1月19日,就是聖徒開始執行死者洗禮教儀後幾個月,主即吩咐他們在納府興建聖殿(教約124:25-27)。主賜予這項誡命的原因為何?(和班員閱讀下列經文以找出問題的答案。可能的答案亦列出如下。)

    1. 教約124:28,40-41。(啟示更多的聖職教儀。)

    2. 教約124:29-30,33。(提供執行死者洗禮的場所。)

    3. 教約124:55。(讓聖徒證明他們會忠誠遵行誡命,這樣祂才能以榮譽、不朽和永生祝福他。)

    指出納府聖殿是本福音期興建的第二座聖殿,其主要目的是提供聖徒執行教儀的場所,如為死者洗禮及接受證實、恩道門及聖殿婚姻。嘉德蘭聖殿內並未執行這些教儀。

展示納府聖殿的圖片。說明聖徒為遵行誡命,興建這座聖殿付出極大的犧牲。請指派的班員報告納府聖殿興建的故事,資料請見傳承第58-59頁「納府聖殿」一文的前四段)。

納府聖殿

納府聖殿。本模型顯示原建築在1848年焚毀前美觀壯麗的景象。

  • 早期聖徒為興建納府聖殿所做的犧牲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點?

說明有一段短時期,主允許聖徒繼續在密西西比河為死者執行洗禮的教儀(教約124:31-32)。但是在1841年10月3日,先知約瑟宣佈「不應再執行為死者洗禮的教儀,直到此教儀可在主的屋宇執行為止」(History of the Church, 4:426)。1841年11月8日,百翰·楊在未落成的聖殿地下室奉獻一座臨時但精美的木製洗禮池。今日,所有為死者執行的教儀都必須在聖殿內進行。

  • 聖徒在聖殿落成前即決意興建洗禮池,我們從此事可學到什麼?(班員討論這問題時,請他們想想對救贖死者一事的感受。建議他們問問自己是否像早期聖徒那樣急於進行這事工。)

3.努力為死者執行洗禮教儀時應熱誠且欣喜。

說明在新約時代,基督復活後曾進行一些死者洗禮的教儀(哥林多前書15:29)。不過,現在,提供死者救恩教儀的偉大事工是本福音期教會成員的責任。展示聖殿洗禮池的圖片。

強調年滿12歲或12歲以上的教會成員,包括新歸信者,都可代理死者受洗。要為死者受洗的成員必須持有有效的聖殿推薦書,而男性成員須持有聖職。

  • 和班員閱讀教約128:15。為什麼死者的救恩有賴於我們?為什麼我們的救恩有賴於死者?(見教約128:17-18及下列引言。)

    戈登·興格萊會長說:「在主的屋宇內進行的事,……比我所知道的任何活動都更接近主犧牲的精神。為什麼?因為協助這些事的人,為無法自己去做的人付出時間和物資,並且不求任何回報或感謝」(Ensign, Mar. 1995, 62-63)。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約翰·維特蘇長老說:「在前生的大會議中,我們和全能者達成了某種協議。主提出祂所擬定的計畫,我們接受了。由於這計畫是為全人類而設的,我們也就在這計畫之下,成為每個人救恩事工的參與者。我們當下就同意,不但要作自己的拯救者,還要作……全人類的拯救者。我們與主合夥,因此,這個計畫的實行也就不單單是父的工作或救主的工作,同時也是我們的工作。即使是我們之間最卑微的,也是全能者達成永恆救恩計畫的合夥人」(“The Worth of Souls, ” Utah Genealogical and Historical Magazine, Oct. 1934, 189)。

  • 和班員閱讀教約第2篇。為死者洗禮如何幫助我們將心轉向祖先?

請指派的班員簡要談談他們知道透過代理死者受洗,可以幫助別人獲得救恩一事的感想(見「準備事項」第3b項)。

班員若為青年,不妨分享以下一群女青年查尋生前未接受福音的人姓名的故事:

「查到400多個姓名後——其中有男也有女——〔愛達荷〕米利甸第15支會的女青年邀請男青年同去〔愛達荷〕波塞聖殿做洗禮的教儀。聖殿將這些姓名放在一個檔案內,供該支會使用。15歲的海德·班尼說:『最美好的部分就是代替他們受洗。那些名字聽起來都似曾相識。這是整個計畫最精采的部分。我們為這些人做了不會有人為他們做的事,因為大家或許會忘了他們。』」

「另一位女青年可莉·柯丁森說:『坐在洗禮池旁邊時,我們都有種美好的感覺,那是一種勝利的感覺;我們給了他們一個機會』」(“Names and Faces, ” New Era, Feb. 1994, 32)。

  • 和班員閱讀教約128:19,22-24。根據這幾節經文,我們對福音及代理死者洗禮應抱持怎樣的態度?為死者洗禮這件事為何為生者及死者都帶來如此的歡樂?

請指派的班員說明他們獲悉能為已逝親人受洗時的感受(見「準備事項」第3c項)。

結論

和班員閱讀教約128:17。強調先知約瑟·斯密稱救贖死者的事工為「永久的福音的一切主題中……最榮耀的」。鼓勵班員盡力去為死者執行洗禮教儀。受到聖靈提示時,見證本課所討論的真理。

其他教學建議

不妨採用下列構想之一或兩者都用,以補充建議的課程大綱。

1.教義和聖約第127篇第128篇的歷史背景

以下資料可說明教約第127篇第128篇的歷史背景:

1842年夏天,一群人企圖以不實的罪名監禁先知約瑟·斯密。先知因為此項迫害而離開納府。他說:「為了我自身的安全和這人民的安全,我離開此地一個短時期,對我而言是必要且明智的」(教約127:1)。儘管時局如此艱辛,他在給聖徒的信中仍充滿歡樂的字眼。

  • 在這段受盡迫害的時期,先知的腦海都被什麼主題所佔據,而且給他最強烈、深切的感覺?(見教約128:1。)

2.紀綠的重要

說明主透過先知約瑟·斯密吩咐聖徒要為死者所做的洗禮做詳實的紀錄(教約127:5-9128:1-9)。這些紀錄目前都存放在電腦裡。

  • 為何我們要記錄為代理死者的洗禮?(見教約128:6-8,24。在地上記錄的,在天上也記錄,死者要按這些簿冊受審判。第二次來臨時,我們會將這紀錄呈獻給主作為獻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