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 Resources
第7章:向各國樹立旌旗


第7章

向各國樹立旌旗

百翰·楊會長成功帶領了第一批聖徒越過大平原到猶他州之後,便將注意力轉向神國在這片沙漠中的建設工作。透過他的遠見和領導,曾經荒蕪的沙漠成了繁榮的都市及聖徒的安身之地;他坦白直接的指示協助聖徒們勾勒出新家園的遠景,也讓他們向前邁進,努力建立神的國度。

第一個隊伍抵達兩天後,百翰·楊會長和幾位十二使徒成員爬上山邊的圓形山崖;那裡正是百翰·楊會長離開納府前在異象中看到的地方。他們放眼瞭望這個山谷的廣大腹地,預言世上萬國來到此地都將受到歡迎,聖徒將在此地樂享和平繁榮。他們按照以賽亞在經文中的應許將這個山丘稱為旌旗峰:「他必向列國竪立大旗,招回以色列被趕散的人」(以賽亞書11:12)。1

楊會長的第一項公共事務,就是在1847年7月28日選出聖殿的中心位置,並派人進行設計與營造計畫。他把手杖放在選定的地點說:「我們將在此地為神建造一座聖殿。」這項宣告令聖徒感到欣慰,因為他們不久前才離開納府而不得不中止聖殿崇拜。

八月時,教會領袖和第一批先驅隊伍中的大多數人返回冬季營,準備第二年接他們的家人來到這山谷。他們到達之後不久,百翰·楊和十二使徒定額組深感此時是重組總會會長團的時候。當時擔任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的百翰·楊接受支持,成為總會會長;他揀選禧伯·甘及威拉·理查擔任為他的諮理,聖徒對領袖們一致表示支持。

山谷中的第一年

1847年夏末又有兩個隊伍抵達鹽湖谷;這群將近兩千名的成員共同組成鹽湖支聯會。他們種下晚期作物,但是收成極為有限;到了春天,很多人都飽受食物缺乏之苦。那時還是個孩子的約翰·楊寫道:

「草開始長的時候,饑荒的情形越來越嚴重。我們有好幾個月沒有麵包吃,只吃牛肉、牛奶、豬菜、美蓮草和薊花。我是個牧童;看牛的時候我通常都吃薊花梗,吃到胃脹得像牛的胃一樣。最後餓得受不了時,父親會拿出被鳥啄過的舊牛腿皮,熬成非常美味的湯。」2這些拓荒者合作無間、彼此分享,所以能夠度過這個難關。

1848年6月,這些拓荒者已種植了五六千英畝的土地,整座山谷因此顯得青翠富饒。但是令這些聖徒失望的是一大群黑蟋蟀襲擊農作物。拓荒者想盡一切辦法:挖壕溝、引溪水想淹死蟋蟀,用棍棒和掃把打,也用火燒,但一切都徒勞無功。蟋蟀不斷飛來,好像無窮無盡。鹽湖支聯會的會長,約翰·斯密教長要求教會成員禁食禱告一天;不久有一大群海鷗出現在空中,飛下來啄食蟋蟀。蘇珊·郭談到這次的經驗時說:「我們感到好驚訝;那些海鷗好像很餓,大肆吞食那些爬行跳躍的蟋蟀。」3聖徒們看了又驚又喜。他們的命已經保住了。

儘管困難重重,聖徒仍賣力工作,充滿信心,很快就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位前往加州的旅行者在1849年9月路過鹽湖城時,對聖徒發出如此的讚美:「一群有秩序、誠懇、勤奮且有禮的人民。我從未接觸過這樣的民眾;他們能以如此短的時間在這片荒野完成這麼多項的建設,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在這個容納了大約四五千人的城市裡,我從未見過一個遊手好閒或無所事事的人。他們的農作物種植得很好;你在此所看見的一切都充滿了朝氣和活力,沒有任何我到過的大小城市能與之比擬。」4

探勘行動

1848年夏末,百翰·楊會長再度從冬季營前往到鹽湖谷。抵達時,他意識到聖徒應該瞭解他們這個新環境中有哪些可用的資源。他們從當地的印第安人那裡得到許多東西,不過楊會長也派教會成員去尋找藥用植物及天然資源。

另外他還派探勘隊去尋找墾殖地。這些教會成員在旅程中發現礦藏、豐富的林木、水源、草原,也找到了合適的墾殖地。為了防止土地的投機買賣,先知警告聖徒不要割售他們分配到的土地;他們要對這些土地負起管家職務,並且要明智而勤奮地經營,不可用來圖利。

1849年秋天,永久移民基金在百翰·楊會長的指示下設立。此基金設立的目的是要協助沒有經費遷移到教會集中地的貧困者。許多聖徒作了極大的犧牲捐錢給這個基金,因此使得數以千計的教會成員得以來到鹽湖谷。接受過幫助的人只要有能力就要償還他們所得到的補助金;這些基金還可以用來幫助其他人。透過這樣的互助合作,聖徒們造福了貧困者的生活。

傳教士接受召喚

在一片安居樂業的忙碌氣氛中,百翰·楊會長把注意力轉向教會事工。在1849年10月6日舉行的總會大會中,他指派幾位使徒和新召喚的傳教士到國外傳教。雖然要拋下家人、新的家園和許多未完成的工作,他們還是接受了召喚。以拉達士·舒和幾位長老開啟了北歐地區的傳道事工;朗卓·舒和約瑟·多倫多前往義大利;阿狄生·普瑞特和露易莎返回阿狄生先前服務的社會群島。約翰·泰來蒙召喚到法國和德國。這些傳教士在往東的旅程中遇見了正要前往洛磯山區新錫安的聖徒。

這些傳教士在他們的傳道地區目睹了許多奇蹟,幫助許多人受洗加入教會。後來成為總會會長的朗卓·舒在義大利傳教時,曾看見一個三歲的男孩瀕臨死亡邊緣。他知道這是個醫治孩子並打開當地民心的機會,當天晚上就作了很長的禱告,熱切尋求神的指示。第二天他和同伴為男孩作了禁食祈禱,並在下午時為他施助,心裡默默祈求神的幫助。男孩安詳地睡了一整夜,奇蹟般地痊愈了。這項消息傳遍了義大利的畢得蒙山谷;民眾開門歡迎傳教士,當地開始有人受洗。5

1852年8月,鹽湖城舉行一場特別的大會,106位長老蒙召喚前往世界各國傳播福音。這些傳教士和後來接受召喚的人前往南美洲、中國、印度、西班牙、澳洲、夏威夷和南太平洋傳播福音。傳教士在這些地區傳教時,剛開始進展不大,然而他們播下了種子;結果在後來傳教士的努力之下,許多人加入了教會。

愛德華·史蒂文生長老蒙召到西班牙的直布羅陀傳道部。這項召喚使他回到了出生地;他在那裡勇敢地向同胞宣講復興的福音。後來他因為宣講福音而被捕入獄,在獄中待了一段時間,直到獄方發現他在教導衛兵,而且幾乎使其中一位歸信時才釋放他。獲釋出獄以後,他使兩個人受洗加入教會,並在1854年1月成立一個有十位成員的分會。7月時,這個分會雖有六位成員前往亞洲為英國陸軍服役,但分會裡頭已有十八位成員,包括一位七十員、一位長老、一位祭司和一位教師;該分會因而有繼續成長所需的領袖。6

法屬波里尼西亞的政府在1852年將傳教士驅逐出境;但在1892年傳道活動有進一步的推展之前,歸信的成員讓教會得以維持下去。狄賀尼長老和麥西亞長老的表現特別英勇,寧可坐牢和吃苦也不願否認自己的信仰。他們兩人都努力使聖徒保持積極並忠於福音。7

對於在美國以外地區加入教會的人來說,這正是一段聚集到錫安的時期,也就是他們要搭船來美國了。伊利莎白·伍德和查理在1860年從南非乘船前往美國;他們在當地工作多年以籌足旅費。伊利莎白在一個富翁家裡當管家,她的丈夫則製作磚塊;兩人一直工作到籌足了所需的經費為止。伊利莎白生產完二十四小時後就躺在床上被抬著上船;船長借她床鋪躺,好讓她舒適些。她在旅途中非常虛弱,有兩次差點死去,但總算活著到猶他州的費爾摩定居下來。

傳教士與傳道地區的聖徒培養出深厚的感情。約瑟F.·斯密1857年在夏威夷傳教快結束時,突然發起高燒,足足有三個月無法工作。不過他很有福氣,受到了慧憶瑪·馬這位忠信的夏威夷聖徒的照料。她把約瑟當作自己的兒子來照顧,兩人培養出深厚的感情。多年以後約瑟F.·斯密成了總會會長,要拜訪夏威夷的首府檀香山。他一抵達就看見有人帶著一位瞎眼的老婦人,手上拿著幾根上好的香蕉前來作為獻禮。他聽到她呼喚著「約瑟,約瑟」,立刻跑上前去擁抱親吻她好幾次,摸著她的頭說:「媽媽,媽媽,我親愛的媽媽。」8

開疆拓土的召喚

總會大會上召喚的許多個人與家庭,在猶他州和愛達荷州南部建立社區,稍後也在亞利桑那州、懷俄明州、內華達州和加州建立許多社區。百翰·楊指示要建立這些社區,讓數千名新的墾殖者在此定居並耕種。

百翰·楊在世時,整個鹽湖谷和四周的許多地區都已開墾。1877年百翰·楊過世時,墾殖區已建立了350多個,1900年便增加到500個。早期的教會當局人員百翰·羅伯滋表示,摩爾門教徒的墾殖行動之所以成功,要歸功於成員在履行楊會長的召喚時,「對領袖效忠及個人能無私地奉獻犧牲」。9這些墾殖者為了跟隨主的先知犧牲物質的享受與朋友之間的交誼,有時甚至犧牲性命。

百翰·楊會長在總會大會中宣布哪些弟兄和他們的家人要召喚到偏遠地區。這些墾殖者認為他們是被召喚去傳教,也知道要留在指派的地區直到召喚解除。他們自己負擔經費和生活所需,前往新地區,成功與否要看他們能不能妥善運用手邊的資源了。他們勘查清理田地、建造磨坊、挖掘灌溉水道,將水引到田地上,在草原上圍籬以畜養牲口,並鋪設道路。他們種植作物並開闢園圃、建造教堂和學校,並設法與印第安人維持友好的關係;他們在生病、生產、喪葬和嫁娶時都互相幫忙。

1862年,查理·瓦克接受召喚到猶他南部墾殖。他出席了一場為接受召喚的人所舉行的會議,並記載著:「我在這裡學到了一項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原則;我學到服從是天上和地上的一項偉大原則。過去七年來我在這裡工作,經歷過褥暑、酷寒、饑餓和惡劣的環境,最後擁有了一個家,還有一片正要結果實的美麗果園。好了,我必須拋下這一切去完成天父的旨意;為了所有愛祂和敬畏祂的人的好處,天父是可以成就一切的。我祈求神賜給我力量,讓我能以祂所悅納的方式去完成祂所吩咐的事。」10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成員查理·里奇也接受召喚去開墾。百翰·楊召喚他和其他幾位弟兄帶著家人到鹽湖城以北150英哩的熊湖山谷定居。這個山谷的海拔很高,冬季非常寒冷,積雪又深。里奇弟兄當時剛從歐洲傳完教返家,所以並不急著搬家,也不太想在惡劣的環境下重新建立家園;但他還是接受了這項召喚,並在1864年6月抵達熊湖山谷。第二年的冬季異常寒冷;到了隔年的春季,有幾位弟兄決定離開。里奇弟兄知道要在這種酷寒的氣候下生活十分不易,但他表示:

「我們過得很苦。我承認……我們也一起熬過了這些苦難。但是如果你們想到其他地方,你們有權這麼做,我不想剝奪你們這項權利。……不過我必須留在這裡,就算只有我一個人也一樣。百翰·楊會長召喚我到這裡來,我要留在這裡直到他解除我的召喚,讓我離開為止。」里奇弟兄和他的家人的確留下來了;接下來的數十年中,他成了這個蓬勃發展的社區的領袖。11他和其他成千上萬的人一樣,願意服從領袖以協助建立主的國度。

與印第安人的關係

墾殖者在往邊境地區遷移的過程中,經常會和印第安人做生意。不過和其他西部拓荒者不同的是,百翰·楊會長教導聖徒要提供這些原住民弟兄姊妹食物,並努力將他們帶進教會。他們曾在愛達荷州鮭魚河流域林海堡,猶他州北科羅拉多艾克山的屯墾區向印第安人傳講福音。百翰·楊會長也設置慈助會,讓會員們為印第安弟兄姊妹縫製衣物,並募款援助他們的生活。

多馬·凱因的妻子伊利莎白·凱因是一位非教會成員,也是聖徒們的好朋友。她路過猶他州時曾住在一位困苦的摩爾門婦女家中。伊利莎白原本對這位婦人沒什麼印象,但當她看見婦人對待印第安人的態度後便十分敬佩。這位婦人招呼她的客人用餐時,也對等候用餐的印第安人說了一些話。伊利莎白問這位婦人對印第安人說了些什麼,婦人的兒子便告訴她:「這些陌生人先來,我煮的東西只夠他們吃;不過我正在煮你們要吃的食物,一煮好我就會叫你們。」伊利莎白不敢相信,便問說她是否真的要讓印第安人用餐。男孩說:「媽媽招待他們就像招待你們一樣,讓他們在餐桌上用餐。」她確實為他們服務,在他們用餐時服侍他們。12

聖職組織與輔助組織發揮功用

百翰·楊會長晚年時澄清並制定了一些重要的聖職責任。他指示十二使徒要在每個支聯會中舉行大會;因此猶他全地成立了7個新的支聯會和140個新的支會。支聯會會長團、高級諮議、主教團和定額組會長團的職責都界定清楚,並有數百名弟兄接受召喚擔任這些職務。百翰·楊會長勸告教會成員要讓生活井然有序,並繳付什一奉獻、禁食捐獻和其他捐獻。

1867年,先知指派喬治·肯農擔任主日學總督學;幾年後,主日學成為教會的一個永久組織。1869年,百翰·楊正式下達指示要他的女兒過簡樸的生活。1870年,他向所有的女青年提出同樣的指示,並成立節約會;這個協會是女青年組織的前身。1877年7月,百翰·楊前往猶他州奧格登組織了第一個支聯會慈助會。

百翰·楊會長的辭世與傳承

百翰·楊會長是一位務實且精力充沛的領袖。他曾前往教會各地墾殖區指示並鼓勵聖徒。他藉著指示和榜樣教導聖徒要履行教會給予他們的召喚。

百翰·楊在答覆紐約一家報社的問題時,對他的一生作了以下的評價:

「過去26年來我所努力的成果,簡單來說就是:後期聖徒在此地已將近有十萬人;建立了兩百多個聖徒所居住的城市和村鎮;……設立了學校、工廠、磨坊和其他機構。這一切都是為了要改善、造福我們的社會。……

「我獻出了一生來事奉全能之神。」13

1876年9月,楊會長對救主做了以下有力的見證:「我見證耶穌是基督,也是世界的救主和救贖主。我服從祂的教訓,也瞭解祂的應許;我對祂的認識,是這世上的智慧所不能給予,也無法奪走的。」14

1877年8月,楊會長病情沉重,儘管有醫生照顧,但不到一星期便與世長辭。他享年76歲,帶領教會長達33年。今天我們記得他是一位有魄力的領袖;他帶領現代的以色列人來到應許地。他的教訓觸及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闡明了宗教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對邊疆地區的認識以及明智的帶領,鼓舞了人們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亦蒙得上天的祝福,在沙漠中建立神的國度。

附註

  1. 講誌,英文本,13:85-86。

  2. 約翰·楊,約翰·楊回憶錄,英文本,第64頁。

  3. 卡特·格蘭,神國復興,英文本,第446頁。

  4. 百翰·羅伯滋,約翰·泰來的生平,英文本,第202頁。

  5. 法蘭斯·吉朋,朗卓·舒:靈性巨人,神的先知,英文本,第64頁。

  6. 「教會在西班牙和直布羅陀」,1975年5月,朋友,英文本,第33頁。

  7. 蘭尼爾·布奇,海上諸島:後期聖徒在太平洋地區的歷史,英文本,第21-22頁。

  8. 查理·尼布里,「約瑟F.·斯密會長憶往事」,1919年1月,進步時代,英文本,第193-194頁。

  9. 羅素·里奇引述,向各國樹立旌幟,英文本,第349頁。

  10. 查理·瓦克日記,英文本,1:239。

  11. 連痛德·阿綹頓,查理·里奇,英文本,第264。

  12. 伊利莎白·凱因,從猶他州到亞利桑納州先後造訪了十二個摩爾門家庭,英文本,第65-66頁。

  13. 戈登·興格萊引述,見復興的真理,第118頁。

  14. 百翰·楊,講誌,英文本,18:233。

鹽湖谷

聖徒憑著信心與勤勉的精神開始在鹽湖谷建設城市。這幅版畫描繪出1853年鹽湖谷的景色。

圓木屋

許多聖徒回應百翰·楊會長的召喚,離開他們所建立的家園去墾殖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