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麗雅·羅尚——烏拉圭」,聖徒的故事(2024)
黛麗雅·羅尚——烏拉圭
烏拉圭一位13歲的新成員體驗到,成為「後期聖徒」是什麼意思
十三歲的初級會會長
1963年3月,十三歲的黛麗雅·羅尚已受洗四個月,她想要繳納什一奉獻。她是位於烏拉圭南部的科隆尼亞蘇易薩,一個約有二十人的分會的成員。她知道什一奉獻是一條誡命,她願意去做主要求她做的一切。她唯一的問題是沒有收入。
她去找不是教會成員的母親尋求忠告。母親建議她想辦法賺錢。
有位年邁的鄰居同意付錢,讓黛麗雅給他送乾淨的水。每天,黛麗雅都會帶著一個玻璃容器到她家附近的一口井,打滿了大約一加侖的水,然後送到他家去。攢了幾週的收入後,她拿了一比索給分會會長維多·索拉里,作為什一奉獻。
會長問:「你賺了多少錢?」
黛麗雅回答:「三比索。」
索拉里會長說:「什一奉獻是收入的百分之10。」一比索是她收入的三分之一,太多了。
黛麗雅說:「但是我想捐出這筆錢。」
索拉里會長仔細思考了一下,他說:「那就當作禁食捐獻吧。」他說明禁食捐獻的用途,並幫助黛麗雅填寫她的第一張捐獻單。
不久之後,索拉里會長要求與黛麗雅面談。她以前從未被叫到他的辦公室,所以很緊張。辦公室不大,有一張金屬辦公桌和幾個書架,書架上擺滿了教會課本。她在辦公桌旁的椅子坐了下來,雙腳都還搆不到地板。
索拉里會長直奔主題。分會的初級會會長剛搬走,到另一個地區教書,他希望黛麗雅能接替她的位置。
在過去,傳教士往往是帶領分會的領袖。但是烏拉圭傳道部會長多馬·范恩斯堅信,應該解除北美傳教士擔任領袖的職位,轉而召喚當地的聖徒。自從1959年甘長老拜訪南美洲大陸以來,這個做法已成為南美洲傳道部的優先事項。給當地聖徒——即使是年僅十三歲的聖徒——更多的機會,被視為在南美洲成立支聯會的重要一步。
黛麗雅小時候從未去過初級會,她真的不知道初級會會長是做什麼的。儘管如此,她還是接受了這項召喚,而且感覺很好。
但是她擔心父母聽到這個消息會作何反應。他們離婚了,兩人都不是教會成員。她父親的家人是虔誠的新教徒,不贊成她加入教會。她信仰天主教的母親比較能接受,但她擔心這項召喚會影響她在家中和學校的責任。
索拉里會長說:「我會跟你的母親談談。」
經過一番說服,分會會長和黛麗雅與母親達成協議:黛麗雅會在星期六(分會舉行初級會的那一天)早早地做完家務,然後她就可以做一切必要的事,來履行她在教會的職責。
黛麗雅被按手選派後,開始從事她的新召喚。由於她的分會很小,因此她獨自負責帶領和教導初級會的兒童。為了方便訓練,索拉里會長給了她一本厚厚的初級會課本和兩張打好字的指示。
他說:「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就祈禱吧!」
黛麗雅在準備第一課之前,先讀了指示。然後,她打開初級會課本,雙手放在書頁上,低下頭來。
她說:「天父,我需要給孩子們上這一課,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請幫幫我。」
給醫院的Vintenes(小額捐款)
身為烏拉圭科隆尼亞蘇易薩的新任初級會會長,黛麗雅·羅尚相當倚賴她的課本。教會專為住在傳道部地區的初級會教師和領袖編寫了這本手冊,黛麗雅經常為如何善用它祈禱。在教會的協調統合委員會開始審查和簡化教會所有教材之前,此課本就編寫出來了,一共有三百頁。儘管如此,黛麗雅還是很感激課本中所提供的許多活動和美勞建議。雖然初級會的兒童在她上課時有時會吵鬧,但黛麗雅還是很有耐心。如果他們不守規矩,她總是可以請他們的父母幫忙。
在準備初級會課程時,黛麗雅覺得自己有責任嚴格遵循教會的正式教材。有一天,她看到為鹽湖城兒童醫院舉辦年度募款的指示。自1922年以來,每年都會舉辦這樣的募款活動,鼓勵每位初級會兒童捐出一些小錢,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兒童。黛麗雅從來沒見過一美分硬幣,對這所醫院的情況也知之甚少。她也不必去找有需要的孩子——她的初級會班級裡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但是她和分會會長維多·索拉里認為,她還是應該為醫院籌辦募集一分錢的活動。
黛麗雅不是邀請孩子捐一美分,而是vintenes,也就是烏拉圭幣中幣值最低的硬幣。一位家長做了一個木製的小募款箱,黛麗雅把它掛在教堂的牆上。她告訴初級會兒童,這筆錢會用來幫助生病的孩子,但她小心地避免給班上的孩子施加壓力。她不希望他們捐出任何自己無力捐贈的vintenes。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黛麗雅沒有看小盒子裡面的錢,也沒有指出誰捐了、誰沒捐。有時兒童會捐一些vintenes,家長也會捐幾枚硬幣來支持初級會。偶爾,她會聽到硬幣掉進小盒子裡的叮噹聲,孩子們聽到就拍手叫好。
當傳道部領袖拜訪科隆尼亞蘇易薩分會時,黛麗雅決定打開這個盒子。裡面的硬幣比她預期的還多。她清點硬幣時,發現孩子們捐了將近兩美元。在黛麗雅的手中,這些硬幣就像是一大筆財富。
更重要的是,她領悟到,這些vintenes還代表著初級會孩子及其家人的信心和犧牲。每枚硬幣都是寡婦的小錢,是出於對他人和救主的愛而捐出的。
我與誰站在一起?
黛麗雅·羅尚在家中讀摩爾門經時,得到聖靈的提示:「你需要離開。」
這是她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提示。她只有十六歲,離開家會打亂她熟悉的生活,但她也知道,身為基督的跟隨者,若留在原來的地方,她的成長和發展會受到阻礙。
黛麗雅受洗後,母親就一直很支持她,有時甚至也會參加教會活動。但是,這個家庭經濟拮踞,繼父和母親之間的關係也很緊張。她的父親則住在很遠的地方,認為教會切斷了她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她住在父親那裡時,就不能舉行初級會聚會,也不能參加她的聚會。
幸運的是,黛麗雅每年可以離家幾次,去孟都和其他城市參加區會大會和傳道活動。黛麗雅很喜歡參加這些遠地的聚會,尤其是協進會大會,在那裡她可以與其他後期聖徒青少年交朋友——在她自己的小分會裡是沒有這樣的機會的。每次大會結束時的見證聚會,都會讓她的信心更加堅定。
黛麗雅得到靈感後不久,就去找分會會長。索拉里會長了解黛麗雅的家庭情況,他沒有勸她留下來。他提到鎮上的一對夫妻——佩列格里尼夫婦,他們不是教會成員,但是他們的女兒米麗安是教會成員。
索拉里會長說:「讓我們看看她的家人是否能收留你」。
佩列格里尼家庭總是願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欣然邀請黛麗雅與他們同住。黛麗雅接受了他們的好意,同意幫忙打掃房子,並每天到他們家對面的店鋪工作幾小時。雖然離家很不容易,但黛麗雅卻在新環境中茁壯成長。在佩列格里尼家庭的幫助下,她找到了支持和穩定的力量。
儘管如此,她的生活也並非完全沒有衝突。烏拉圭是南美洲最繁榮的國家之一,但該國正逢經濟不景氣。有些人對美國抱持高度懷疑,他們認為共產主義可以解決國家的財務困境。南美洲的其他國家也遭遇類似的經濟衰退,反美主義橫掃整個大陸。由於教會總部在美國,南美洲的聖徒有時會遭到人們的猜疑和敵視。
黛麗雅有許多同學都談到他們對共產主義的支持。為了避免爭議,黛麗雅只向幾位同學透露她的教會成員身分和信仰。如果她說得太明白,就可能遭到嘲弄。
有一天晚上,傳教士順路到黛麗雅的家。她正要去協進會,所以傳教士也和她一起去。那天天氣很好,但是當他們接近鎮上的廣場時,黛麗雅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她的許多同學都喜歡聚集在廣場上,如果他們看到她和北美傳教士在一起,就會發現她是後期聖徒。
黛麗雅看著傳教士,她決定不能以他們為恥。她告訴自己:「我知道我是個摩爾門,但是我對自己的教會成員身分到底有多忠誠?」
她鼓起勇氣,和傳教士一起穿過廣場。她知道自己在學校會面臨孤立,但是她不能背離自己的信仰。她對復興福音的見證太強烈了。
就像約瑟·斯密一樣,她知道福音是真實的,她無法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