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e
36鼓勵聖徒聚集


第36章:「鼓勵聖徒聚集」,聖徒:耶穌基督的教會在後期時代的故事,第一冊,真理的大旗,1815-1846(2018)

第36章:「鼓勵聖徒聚集」

第36章

耶路撒冷

鼓勵聖徒聚集

1841年春天,瑪麗·戴維斯在丈夫入殮前見他最後一面,丈夫的友人將他的遺體移至英國泰爾利的教會墓地一處安靜的角落。約翰·戴維斯過世時年僅二十五歲,正值年輕力壯的時期。瑪麗身穿一襲黑色喪服站在一旁,看著那群人抬走丈夫的棺木,頓時感到孤立無助,現在她成了村莊裡唯一的後期聖徒。

約翰因自己的信仰而喪命。一年多以前,惠福‧伍在附近的赫爾福夏郡替數百名「聯合弟兄會」的成員施洗,不久之後,約翰和瑪麗在一場聖徒的聚會中相識,他們並沒有參與「聯合弟兄會」的崇拜聚會,但復興的福音很快在那地區傳開來,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1

瑪麗和約翰開放他們的家供傳教士使用,希望能在該地區組織一群會眾。英國傳道部日益茁壯,僅僅過了四年,在英格蘭和蘇格蘭就有超過六千名聖徒。2即使在倫敦這個地方,有許多教派的街頭宣教士為爭取人們歸信而激烈競爭,這群傳教士在一位名叫朗卓‧舒的年輕美國長老帶領下,已成立了一個大約有四十位聖徒的分會。3

儘管如此,整個國家仍處於嚴重對立的情況。廉價的小冊子散落在大多數城巿的街道上,宣傳各種宗教觀念。4其中有些是從美國重新印刷的反摩爾門傳單,警告讀者要提防後期聖徒。5

帕雷·普瑞特為了糾正錯誤的報導,著手撰寫自己的小冊子,還編輯了一份後期聖徒千禧星(Latter-day Saints’ Millennial Star)月刊,報導在納府和英國各地聖徒的最新消息。百翰‧楊也安排為英國聖徒印製聖詩歌本和摩爾門經。6

在泰爾利,瑪麗和約翰一開始讓傳教士在他們家中傳教,就面臨了人們的敵意。經常有些粗暴的男人闖進聚會,把傳教士趕出去,事情變本加厲,後來有一天,這些人把約翰撞倒在地,毫不留情地踢他,他從此未曾康復。過了不久,他嚴重摔傷,然後開始咳血,傳教士嘗試拜訪這對夫婦,但是充滿敵意的鄰居卻把他們趕走。約翰臥病在床,變得更加虛弱,直到最後去世。

喪禮結束後,瑪麗決定去納府與聖徒聚集。包括百翰‧楊和禧伯·甘在內的幾位使徒不久前宣布,他們將在那年春天帶著一大群英國聖徒返回家鄉。瑪麗計畫隨即要和一小群聖徒出發前往北美洲。

她是家中唯一的教會成員,因此去見父母和兄弟姊妹,與他們告別,她以為父親會強烈反對,但沒想到他只是問她何時離開,會搭哪一艘船。

瑪麗出發去港口城鎮布里斯托的那天,心中感到極度憂傷,經過一間教堂時,她想起自己和約翰幾個月前才在那裡結婚,又想到自那時起發生的每件事。

如今這位年僅二十四歲的寡婦將獨自前往新大陸,與神的人民面對相同的命運。7


回頭看納府,報社編輯多馬·夏普坐在約瑟·斯密的身邊,他們從台上望著數千名聖徒,那天是1841年4月6日,教會成立十一週年紀念日,也是總會大會的第一天。 銅管樂隊在吵雜的人群中演奏,不一會兒,聖徒馬上就要紀念這重要的一天,觀看新聖殿的房角石安放儀式。

多馬並非教會成員,但納府巿長約翰·班尼邀請他與聖徒共渡這一天,8其中的原因可想而知,多馬是報社編輯,他只要寫寫字,就能褒貶,教會視他為潛在的盟友而邀請他到納府來。

多馬和聖徒同樣剛搬到這地區,幾年前他還未滿二十三歲,就來到西部擔任律師,定居在納府以南,相距約一天行程的華沙巿。他抵達後數個月,就成為郡內唯一的非摩門爾報社編輯,並以犀利的文筆著稱。9

他對聖徒的教導沒什麼興趣,只是對聖徒在信仰方面的奉獻有些印象。10但他不得不承認這天的活動確實不同凡響。

首先由震耳欲聾的大炮揭開序幕,隨後是由650人所組成,稱為「納府軍團」的城巿民兵團遊行隊伍。 約瑟·斯密和約翰·班尼穿著畢挺的藍色外套,配戴軍官的金色肩章,率領軍團繞行整個城鎮,來到剛挖好的聖殿地基旁邊,為了表示尊敬,聖徒將多馬安排在靠近遊行隊伍前頭,距離約瑟和他的民兵助理不遠的位置。11

西德尼·雷格登在房角石安放儀式開始時,發表了一篇長達一小時的動人演說,談到聖徒最近的考驗和他們努力建造聖殿的過程。演講結束後,約瑟站起來指示工作人員放下地基東南角的巨石。

他宣布:「這塊主要房角石代表總會會長團,現在已安放妥當來紀念偉大的神,好使聖徒能有崇拜神的處所,人子也有枕頭的地方。」12

神聖的慶祝活動結束後,約瑟邀請多馬及其他貴賓到家中享用火雞晚餐,希望藉此表達歡迎他們來到納府的心意。即使彼此的信仰不同,約瑟仍希望他們至少能接受他熱情的款待。13


約瑟很高興得知多馬第二天在報紙上刊登了對房角石安放儀式有利的報導。自教會成立以來,這似乎是聖徒第一次在重要場合感受到鄰人、政府和朋友所給予的同情與支持。14

儘管在納府所得到的善意與和平令約瑟感到欣慰,但他知道主仍期望他遵守一切誡命,即使這麼做會考驗聖徒的信心,沒有任何誡命比多重婚姻更讓他們受到考驗。15

約瑟透過啟示了解,婚姻與家庭是神計畫的核心。主已派遣先知以來加到嘉德蘭聖殿復興聖職的權鑰,這項權鑰能將世世代代印證在一起,像鏈環一樣相連接。在主的指示下,約瑟開始教導聖徒:夫妻能永遠印證在一起,成為亞伯拉罕祝福的繼承人,並完成神對祂兒女的永恆計畫。16

摩爾門經的先知雅各教導:除非有神的命令,否則任何人都「只能有一個妻子」。17誠如亞伯拉罕和撒拉的故事所說明的,神有時會命令忠信的門徒實行多重婚姻,藉此將這些祝福擴及更多人,並為主興起祂的約民。儘管亞伯拉罕娶夏甲為妾之後遭遇許多考驗,但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實行多重婚姻的聖徒同樣也會受到考驗,但主應許只要他們願意服從與犧牲,祂必會提升他們。18

約瑟離開嘉德蘭之後的那幾年動盪不安,當時他還沒有向聖徒介紹多重婚姻,但是納府的情況不同,聖徒終於在此地獲得了相當安全與穩定的生活。

約瑟也對於美國的憲法保障宗教自由抱持信心,那年稍早,納府巿議會通過一項法令,宣布在納府的所有宗教團體皆有崇拜的自由,確認了這項權利。這項法令擴及所有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雖然在納府並沒有人信奉伊斯蘭教,但這項法令甚至特別保障了穆斯林,他們有時候會實行多重婚姻。19雖然這國家首都的一些政治人物讓約瑟感到失望,但他相信也信任美國的立國原則會保障他的權利,讓他能按照神的旨意生活。20

約瑟心裡明白實行多重婚姻還是會令人民感到震驚,因此他不太願意公開教導這件事,即使其他一些宗教團體和烏托邦社區經常採納各種不同的婚姻形式,但聖徒向來都是宣講一夫一妻制。大多數的聖徒——就像大多數的美國人一樣——都將多重婚姻視為較不文明的社會制度。

約瑟並沒有留下任何紀錄說明自己對多重婚姻的看法,也沒有談到自己遵守這條誡命所遇到的困難。愛瑪也未曾透露自己多早知道這項做法,以及這對她的婚姻有何影響。然而,從其他與他們親近之人的寫作可清楚看到這是造成他們雙方痛苦的來源。

即使有許多風險及個人的猶豫不決,約瑟仍感覺迫切需要教導聖徒有關多重婚姻的事。如果他私下向忠信的男女介紹這項原則,就可以獲得有力的支持,進而準備好在適當的時機公開教導。人們若要接受多重婚姻,必須克服自己的偏見,重新考慮社會習俗,並在神命令他們去做與自己傳統差異甚大的事情時,運用極大的信心來服從祂。21

大約在1840年秋天,約瑟開始與二十五歲的露易莎·比曼談論這項做法。露易莎的家人是最早相信摩爾門經和接受復興福音的一群人。她在父母過世後,搬去與姊姊瑪麗和姊夫貝茲·諾伯同住,貝茲是以色列營的退役軍人。22

約瑟和露易莎在討論多重婚姻時,貝茲也在場,23「為了告訴你這件事,我已把自己的性命交在你手中,」約瑟告訴他。「即使你向撒但讓步,也絕對不可將我出賣給敵人。」24

不久之後,約瑟向露易莎求婚,至於她對這次求婚有何反應,以及接受求婚的時間和原因,並沒有留下任何紀錄。1841年4月5日晚上,即總會大會的前一天,約瑟和露易莎及貝茲會面,舉行儀式。 貝茲經由約瑟授權,複誦約瑟告訴他的教儀詞,將他們兩位印證在一起。25


那年夏天,約翰·班尼被任命在該郡法院體系中擔任要職,聖徒們為此歡欣鼓舞,但郡內其他人卻因此感到憤怒,深怕聖徒的政治勢力會日益壯大。對於約翰被任命這項職位,他們視之為政治對手試圖要贏取聖徒選票的一個手段。26

多馬·夏普是敵營政黨的黨員,他公開質疑約翰擔任這項職位的資格、他的名聲,以及他最近接受洗禮是另有意圖。在一篇報紙社論中,他敦促公民反對這項任命。27

多馬還誇大報導,說數百名要前往該地區聚集的英國聖徒感到不滿。「據說有許多人決定要離開,」他報導說,「有許多人寄信到英國,警告計畫要移入的朋友,告訴他們教會這城巿的情況很糟糕。」多馬宣稱,聖徒心中不滿的主要原因,是對先知的使命缺乏信心。28

約瑟讀到這篇社論後非常生氣,他口述一封信寄給多馬,取消訂閱這份報紙:

先生——我要停止訂閱這份報紙——其中的內容根本就是蓄意污衊我,這份骯髒的報紙不值得我付費——這種虛而不實的謊言——罪惡的淵藪——對任何有道德的人來說都是可恥的。

本人對此感到極為不齒,

約瑟·斯密

註:請在你這份可恥的報紙上刊登以上這段話。29

多馬被這封信激怒了,因此在下一期的報紙上刊登了這段話,旁邊還加上評語,對約瑟先知的召喚冷嘲熱諷。有些人曾指控多馬利用這份報紙來討好聖徒。30他現在希望讀者知道,他認為聖徒對該郡其他公民在政治上的權利已日漸造成威脅。

為了證明這一點,多馬再次刊登了約瑟最近出版的一份聲明,當中呼召各地的聖徒聚集起來建設納府。「如果約瑟的意思就是聖徒的律法,」多馬警告他的讀者,「這可能會——不,應該說,將會——對你們最寶貴的權利,最重視的特權造成什麼影響?」31

多馬的批評越來越嚴厲,約瑟開始擔心這會讓該郡的其他人反對聖徒。32聖殿的房角石已安放,英國的移民也陸續乘船來到,隨之而來的卻是險惡的處境,聖徒過去曾失去獨立城和遠西城,他們不能再失去納府。


在英國西南方的布里斯托港口,繁忙的碼頭擠滿了大大小小的船隻。33瑪麗·戴維斯登上了前往北美洲的船,她發現她的床很乾淨,沒有看到跳蚤的蹤跡。瑪麗和其他乘客只被允許在床邊保留一個行李箱,其他個人物品都要放在船艙的儲藏室。

瑪麗在布里斯托停留一週,等待船隻裝載完成,為了保留私人空間,她與其他乘客的床舖之間掛上簾子,將一個大房間分成幾個小隔間,他們也有機會穿梭在布里斯托的狹窄街道上,體驗這城巿的各種風光與瀰漫的氣息。

瑪麗心中期盼著有一天父母會來為她送行,不然為什麼父親會想知道她搭哪一艘船,以及在哪一天離開?

但是她的父母並沒有來,反而來了幾位律師——是父親雇用來強迫她不准離開——他們每天到船上查看,到處詢問要找一位身穿黑色洋裝、有深色眼眸的年輕寡婦。失望之餘,瑪麗仍決心要到錫安聚集,因此她收起喪服,開始穿上與其他年輕婦女同樣的衣著登船,

不久之後,這艘船就啟航前往加拿大。船隻在兩個月後靠岸,瑪麗和同行的人一起搭乘汽船、火車和運河船南下,終於到達嘉德蘭附近的港口。瑪麗和她的朋友非常渴望加入聖徒的行列,他們跋山涉水來到這個城鎮,看到威廉‧斐普帶領教會的一個小分會。34

嘉德蘭就像過去那樣籠罩著一層陰影,星期天威廉通常會在聖殿主持聚會,他經常獨自一人坐在講台上,瑪麗從會眾的位置望去,心裡想著聖殿看起來好像被遺棄的廢墟。

過了幾週,另一群英國聖徒也抵達嘉德蘭,這群人之中有個名叫彼得·摩翰的人,他打算繼續搭汽船穿越五大湖到芝加哥,然後再經由陸路前往納府。瑪麗和其他幾位聖徒渴望能完成這趟旅程,因此他們跟彼得和他的六個孩子同行。35

在前往納府的路上,瑪麗和彼得變得更加熟識,彼得曾在英國西北部的鉛礦場工作,他是個鰥夫,他的妻子路得在他們家庭打算移民前不久,因懷孕生產而過世。彼得曾考慮要留在英國,但是百翰‧楊說服他來到納府。36

瑪麗剛抵達納府時,想到城裡尋找來自英國的朋友,她走在街道上,看見一個人站在桶子上講道,就停下來聆聽,這位傳教士個性開朗,他坦率直言的講道吸引了一小群人,他會不時地往前傾,把手放在前面一位高個子的男士肩上,彷彿靠在一張桌子上。

瑪麗立刻認出那個人就是約瑟·斯密。經過五個月的長途跋涉,她終於可以來到聖徒當中,站在先知面前。37


此刻,在世界的另一端,奧申‧海德生平第一次眺望耶路撒冷而內心澎湃不已,這個古老的城巿坐落在山丘上,四周環繞著山谷及厚實的城牆,奧申到達此城的西門時已因旅行而感到疲乏,他瞥見了城牆以及後方若隱若現的高塔。38

奧申本來希望能和約翰·裴治一起進入耶路撒冷,但是約翰在離開美國前已返回家鄉。因此他只好獨自出發,途經英國和整個歐洲,穿越這塊大陸的幾個大城市,接著往東南方前往君士坦丁堡,然後搭乘汽船到達海濱城巿雅法,他在那裡安排和一群英國紳士和他們全副武裝的僕人一同前往耶路撒冷。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奧申在耶路撒冷塵土飛揚又顛簸的街道上四處巡覽,和城裡的宗教領袖和政府官員會面。耶路撒冷約有一萬人,大部分都說阿拉伯語。這個城巿處於百廢待舉的狀態,經過好幾個世紀的衝突及忽視,許多地方成了廢墟。

即便如此,奧申造訪在聖經所讀到的地點時,仍對這座城巿及其神聖的歷史深表敬畏。當他看到人們在從事救主比喻中所描述的日常工作時,想像自己彷彿回到耶穌的時代。在客西馬尼園,他摘下一根橄欖樹的枝條,並沉思贖罪的意義。39

1841年10月24日,奧申在黎明前起床,走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前一晚曾走過的斜坡附近。奧申爬上橄欖山,回頭眺望耶路撒冷的山谷,又望見在救主時代矗立在聖殿附近壯麗的圓頂清真寺。40

他知道主已應許亞伯拉罕的後代子孫會在第二次來臨前聚集到耶路撒冷,這位使徒坐下來寫下一段祈禱文,祈求神帶領失散的遺裔回到他們的應許地。41

「鼓勵聖徒按照您的話語聚集到這塊土地上,」奧申祈求。「讓他們像浮雲和白鴿那樣來到窗邊。」

奧申結束祈禱時,在那個地方堆起石頭,再往回走,穿越山谷,在錫安山上堆起更多的石頭,作為完成使命的一個簡易紀念碑,然後踏上返回家鄉的漫長旅程。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