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讓我們分享關於救主的知識
2018年4月


讓我們分享關於救主的知識

摘自2017年5月5日楊百翰大學婦女大會的演講「The Knowledge of a Savior(關於救主的知識)」。

我們所傳達的是平安的信息,各位就是宣揚信息的信差。透過令人興奮的新科技管道,你們能做到這一點。

平板電腦的基督影像

照片由Getty Images提供;基督的形像,亨利·霍夫曼繪

我們的教會是耶穌基督在後期時代建立的教會,主指示祂古代的門徒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可福音16:15),我們在後期時代也同樣被委以重任。

古代先知尼腓簡短概述了這項使命和信息及其背後的目的:「我們談論基督,我們因基督而快樂,我們傳揚基督,我們預言基督,我們依照我們的預言記錄,好使我們的子孫知道去哪裡尋求罪的赦免」(尼腓二書25:26)。

我們在摩賽亞書讀到,古代的摩爾門經先知便雅憫王將全地人民聚集到聖殿旁,叫人搭起一座塔來教導他們。他教導他們的時候,也向他們預言到我們的時代:「此外,我對你們說,時候會到,那時關於救主的知識必傳遍各國、各族、各方、各民」(摩賽亞書3:20)。

「關於救主的知識」

我們家中珍藏著許多寶貴的禮物,其中可以與人分享的一項,就是「關於救主(即耶穌基督)的知識」。

隨著圓滿時代福音期開啟而來的是民智受啟迪,科技的進展突飛猛進,這將我們帶入工業時代,也帶來了通訊工具,使便雅憫王的預言得以應驗。

身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我蒙召喚「在全世界作基督之名的」特別證人(教約107:23),並在公共事務和通訊服務兩個委員會中負起特定的任務,因此我能用隨手可得的最新科技,努力實現這項預言——將「關於救主的知識」傳播到世界各地。

「傳遍各國、各族、各方、各民」

綜觀歷史,印刷術的進展和廣播電視的發明使得復興的信息得以傳遍世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對其中一些例子仍然記憶猶新。

第一次異象發生後不到10年,也就是教會成立的前一個月,發行了5,000本摩爾門經。至今,印刷總數已經超過了1億7千5百萬本。

每個星期天早晨,你都可以聆聽和觀賞聖樂嘉言的轉播,這個節目已播出將近5,000集,第1集是1929年的廣播電台直播。1949年,總會大會首次在電視上播出。

有趣的是,大衛奧·麥基會長(1873-1970)早在1966年就開始談到這些事物的來臨:「這些發現擁有無比強大的潛力,足以造福或毀滅人類,所以人類手中被交付重責大任去控制這些發現。……這個時代充滿了無比的危險,但也有無限的可能。」1

1974年,賓塞·甘會長(1895-1985)描述他預見這一天的到來:「主祝福世人擁有許多……衛星,它們常駐於高空,將轉播訊號傳回地面幾乎各個角落。……這些衛星誠然只是未來將發生的全球轉播的開端,……我相信主已迫不急待,要將我們這些外行人想像不到的高科技發明放到我們手中。」2

網際網路的發展帶動了今日通訊和媒體的科技進步,我們似乎在有生之年已經看到便雅憫王、麥基會長和甘會長的預言真的應驗了。

要運用這些科技在世上建立主的國度,還有一個可以清楚依循的模式。我想要與你們分享一些例子。

LDS.orgMormon.org

1996年,教會正式啟用網站,作為傳遞信息和通訊的工具,至今,已推出約260個由教會贊助的網站,幾乎每個國家的教會成員都能以當地的語言使用這些網站。

我要分享這些網站中大家熟悉的兩個例子。首先是1996年建立的LDS.org,如今每年有超過2千4百萬名新訪客,每週平均有1百多萬名訪客造訪,許多成員在這網站裡尋找課程教材和過去的總會大會演講。其次是Mormon.org,這個網站的目的是為了將福音介紹給非本教會成員的鄰居和朋友,每年有1千6百多萬名形形色色的訪客造訪。

行動應用程式

有行動應用程式的電話

照片由Getty Images提供

誠然,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需要相當的努力和大量的資源才能跟上腳步。由於智慧型手機的發明,一個手持的行動裝置便能輕易掌握和取得大量的數據資料。這些數據資料大多都整理成行動裝置應用程式(即app)的格式。教會開發的第一個app在2007年推出。

善用app來傳播「關於救主的知識」的例子有很多,我不列舉你們動一動手指就能得到的許多app的內容,但你們應該很熟悉以下這些app

  • 福音圖書館

  • 摩爾門頻道

  • 後期聖徒工具

  • 後期聖徒音樂

  • 家譜樹

每週有數以百萬計的用戶使用這些應用程式達數百萬次。

社群媒體

就定義上而言,社群媒體指的是由電腦控制的科技,能讓個人和組織透過虛擬的社群及人際網絡來檢視、建立和分享資訊、想法及其他形式的表達。

大約從2010年起,教會開始積極採用社群媒體來傳播「關於救主的知識」,那是一種既快速又動態的數位溝通平台,在速度的轉換上幾乎是無可比擬的。

社群媒體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特性,就是當一個人熟悉或能自在地使用一個平台之後,另一個更新、更強大、更好或更酷炫的平台又出現了。

我要簡單地描述教會目前用來作為通訊管道的五種社群媒體平台:

1.Facebook(臉書)在全球有超過20億用戶,用戶在此將線上朋友建構成自己的社群網絡。

2.Instagram是以圖片和影片為主的社群網站。

3.Pinterest像是虛擬的布告欄,用戶在此將稱為「pin」的圖片釘上布告欄,有勵志的文句,也有令人嚮往的照片。

4.Twitter(推特)是一種社群網絡,讓用戶可以傳送和讀取280個字元的短信息,稱為「推文」。

5.Snapchat供人張貼相片和短片,但會立刻或在24小時內消失不見。

從制度上來說,我們目前正以一種強而有力的方式在使用這些社群媒體網站。

Facebook

你們可能還記得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傑佛瑞·賀倫長老在幾年前的總會大會上,針對憂鬱症所作的那篇感人的演講。3有一段影片就是根據他那篇演講製成的,光是在Facebook(臉書)上就有兩百多萬次的點閱率,還有好幾千人按讚、分享,或給予正面評價。4

Instagram

孫子在駕駛艙內

2016年8月,迪特·鄔希鐸會長在Instagram上發布一段他教導孫子艾瑞克福音原則的影片。猜猜他們在哪裡?在飛機駕駛艙裡!5數千人觀賞了鄔希鐸會長公布的Instagram影片,許多人給予正面的評價。

在2017年11月,教會也在其Instagram帳號裡發表了達林·鄔克司長老和羅素·培勒長老回答一位女性年輕成人有關姊妹去傳教的問題。這個影片張貼之後,有11萬2千多人次瀏覽。

Pinterest

我們可以在Pinterest上找到LDS.org的數百張pin(釘圖),甚至可以從個別的會員那裡找到更多張圖來鼓舞他人。

例如,許多人會分享過去和現在的先知所說的話。有一張pin(釘圖)是多馬·孟蓀會長的教導,上面寫道:「生命中有太多事物取決於我們的態度。」6

Twitter

十二使徒定額組大衛·貝納長老在2017年復活節早晨分享的一則推文,有21萬人次瀏覽。貝納長老讓我們看到,一則簡短的信息:「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馬太福音28:6)也能帶來深遠持久的影響。

Snapchat

最後要談的是,在近期的Snapchat上,也出現了分享孟蓀會長一篇總會會長團信息的圖片和文字。

連帶的風險

在讚美了這些新科技的所有好處並說明其適當用法之後,我認為探討連帶的一些風險也會有所助益。

我們應該都知道,社群媒體和手機應用程式是很佔用時間的。使用社群媒體恐怕也會減少面對面的互動,讓許多年輕人無法培養社交技能;

其中的不當內容所連帶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輕忽的。對色情上癮的現象在社會中不斷蔓延,即使是教會的成員和家庭也不能倖免,深受其害。

最後,我要提出另外兩項逐漸浮現的風險,這幾乎波及每一個人,包括年輕的婦女、千禧世代的母親和妻子。我將這兩種風險稱為「現實理想化」「進行使人感到無力的比較」,我認為要描述這兩種風險,最好就是舉例說明。

一般來說,人們在社群媒體裡張貼的圖片,常常是以最美好但不切實際的方式來呈現日常生活。這些圖片盡是漂亮的家居裝飾、令人嚮往的渡假勝地,以及精緻美食的準備過程。由此帶來的危險自然就是,許多人覺得自己似乎比不上這種理想化的虛擬現實,於是開始變得沮喪。

我的姪女珍妮佛最近看到一張「鬆餅」生日蛋糕的釘圖,靈機一動,把她用同樣方法製作的成品張貼出來。她沒有讓這件事造成自己過多的壓力,反而決定張貼「Pinterest失敗圖」來啟發別人(見鬆餅照片)。

做壞的鬆餅

我們看到的一些圖片,可能是把現實理想化,而且往往引起使人感到無力的比較,但願在這些時候,我們都能學會更幽默以對,減少一些挫折感。

這顯然不只是我們這個時代才有的現象,在過去的時代也有,想想保羅的這番話:「他們……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較自己,乃是不通達的」(哥林多後書10:12)。

七十員戴維恩·柯尼西長老最近也提出了一項切合時宜的忠告:「跟別人競爭和比較是在折磨自己,是沒有必要的。我們用自己所擁有或沒有的東西,以及別人的看法,來錯誤地評判自己的價值。如果真要比較,就拿過去的自己和現今的自己比較,甚至和自己將來想成為怎樣的人作比較。7

我來分享我們家庭的一個祕訣,這個祕訣可以在多年前,社群媒體尚未流行時拍攝的這張家庭照(見下一頁)當中找到。如果這張照片是現在拍的,很可能會被張貼出來,呈現出畫面色彩協調、四個可愛乖巧的男孩在一起享受和樂融融的全家福攝影時光。想聽聽故事的真相到底如何嗎?

全家福照片

我還記得我太太打電話來。「蓋瑞,你在哪裡?我們已經到了攝影師的戶外攝影棚,準備好要拍照了。兒子們好不容易穿上衣服,搭配好了,準備拍照。你快到了嗎?」

糟糕,我忘了這件事,人還沒離開辦公室呢!我遲到了半小時,在我還沒到的這段時間,事情進行得不太順利,可說是場面大亂。

發生了什麼事呢?我的大兒子在院子裡跑來跑去,發現了一棵蘋果樹,摘了幾顆蘋果,就往弟弟們丟過去。我第三個兒子的背部被蘋果砸中後跌倒,然後開始哭。

就在這個時候,我的二兒子坐下,褲管略為往上提。其他的孩子看到他穿的是白色運動襪,而不是媽媽準備讓他穿的上教會穿的襪子,媽媽就問他:「你為什麼不穿上教會穿的襪子?」

他說:「我不喜歡那雙,穿起來很癢。」

他們在講話的時候,我兩歲的兒子跑出院子,絆到東西跌倒了,開始流鼻血。血滴到他的白色套頭衫,留下了污漬;我剛好在這個時候趕到。搶救這張照片的唯一辦法,就是把套頭衫反穿,不讓照相機拍到血漬。

結果,大兒子一邊跑一邊丟蘋果的時候,跌倒了,膝蓋處染上一大片綠草的痕跡。因此在這張照片裡,他的手臂很技巧地放在能遮住綠草痕跡的地方。

至於老三,我們等了20分鐘,他的眼睛才沒有哭紅的樣子。

當然,這時小兒子的血漬是在套頭衫的後面。

布萊恩則是很技巧地把手放在白色運動襪的上面。就這樣,每一個細節都符合照片的要求。

至於我,蓋瑞,則是被打入冷宮,因為都是我遲到才會發生這一切狀況。

所以,各位看到我們這張漂亮的全家福照片,然後感嘆說:「我們怎麼就不能排除萬難,像他們一樣,好好照一張照片呢?」現在你們都明白真相了!

社群媒體和傳道事工

指著平板電腦

照片由Getty Images提供

由此可見,我們需要留心注意這些危害和風險,包括「現實理想化」和「進行使人感到無力的比較」。這個世界往往不是像社群媒體上看起來的那樣光鮮亮麗,儘管如此,這些通訊平台在過去已促成許多美好的事,將來也必定如此。

最近,傳道部門針對傳道事工實際運用社群媒體的方式,給予了新的指示。我們隨手可得的許多數位資源,都可以用有力、容易、簡單和特別有效的方式加以運用。

有這麼多的應用程式可以讓我們用合宜和受啟發的方式來運用科技。我們應該盡全力教導新生的一代明白科技最有意義的用法,而且要針對不正當的使用及連帶的危害提出警告,並且加以預防。這樣應該能保證科技的益處勝過連帶的危害。

「信差何等美好」

在我為這次的演講沉思並深切祈禱的期間,有天早晨我醒來的比較早,心裡想著一首歌和它簡單的歌詞:「給我們報平安福音的信差何等美好。」8

我們所傳達的是平安的信息,各位就是宣揚信息的美好信差。透過這些令人興奮的新科技管道,你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在這圓滿時代住在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裡,只要動一動手指,就能宣揚平安的福音。

我們擁有古代先知的預言,清楚描述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性,並針對我們的時代給予指示:「此外,我對你們說,時候會到,那時關於救主的知識必傳遍各國、各族、各方、各民」(摩賽亞書3:20)。

我們也擁有從現代啟示而來的話語,談到我們的時代和環境,並對此給予指示。我要引用貝納長老的話:「我相信現在正是時候,身為基督門徒的我們要適當地運用這些藉著靈感開發出來的工具,更有效地為永恆的父神、祂為祂的子女設立的幸福計畫、以及祂的兒子、世界的救主耶穌基督作見證,也要宣告福音確實已經在後期時代復興,並完成主的事工。」9

我要邀請你們每一位好好思考你們擔任美好信差,去宣揚平安福音的角色,讓每個人都盡到自己的本分,與各國、各族、各方、各民分享「關於救主的知識」。做這件事情最好的方法是一步一腳印,並採用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獨特方法去做。願你們每一位都有勇氣去寫部落格、釘圖、按讚、分享、張貼、加朋友、推文、快照、滑動,藉此榮耀、彰顯和崇敬我們慈愛天父的旨意,把關於救主的知識帶給家人、心愛的人和朋友,包括你在社群媒體上的朋友。■

註:

  1. David O. McKay,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6, 4.

  2. Spencer W. Kimball, “When the World Will Be Converted,” Ensign, Oct. 1974, 11, 10.

  3. 見傑佛瑞·賀倫,「好像破碎的器皿」,2013年11月,利阿賀拿,第40-42頁。

  4. 見傑佛瑞·賀倫,「摩爾門信息:好像破碎的器皿」,2016年6月20日,mormonnewsroom.org

  5. See “President Uchtdorf Relates Flying to Gospel in Post and Video with Grandson,” Sept. 30, 2016, LDS.org.

  6. 多馬·孟蓀,「過豐富的人生」,2012年1月,利阿賀拿,第4頁。

  7. 戴維恩·柯尼西,「我夠好嗎?我做得到嗎?」,2016年11月,利阿賀拿,第33頁。

  8. “How Lovely Are the Messengers,” hymnary.org.

  9. 大衛·貝納,「藉由社群媒體淹沒大地」,2015年8月,利阿賀拿,第50頁;see alsoDavid A. Bednar, “Sweep the Earth as with a Flood” (video), LD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