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第四个星期日的聚会
2018年5月


来跟从我——供长老定额组和慈助会使用

第四个星期日的聚会

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日,长老定额组和慈助会要讨论总会会长团和十二使徒所选定的主题。第四个星期日的主题会在每次的总会大会之后更新。从现在开始到下次的总会大会,主题是「施助他人。」每个月,领袖或教师可以任选下列一项施助的相关原则,来带领讨论。

施助是什么意思?

对你的支会或分会的成员而言,施助的意义为何?若要了解,可在白板上写施助,然后邀请成员在这个词的周围写下他们觉得跟施助有关的字词。成员可以从下列这些经文中找出一些字词或字句来补充:马太福音25:34-40路加福音10:25-37尼腓二书25:26摩赛亚书18:8-9尼腓三书18:25;以及教义和圣约81:5。关于施助,我们从这几节经文中学到什么?你可以请成员分享他们曾见过的一些施助例子。我们的施助如何能帮助满足人们属灵和属世的需求?我们的施助如何能帮助人们更接近基督?

救主是施助的完美典范。

若要了解如何有效施助,成员可以分享经文中救主施助他人的故事——在约翰福音第4~6章马可福音2:1-12可以找到一些例子。成员可以分享,这些故事有哪些让他们印象深刻,以及关于施助,他们学到哪些原则。例如,救主如何依照每个人个别的情况来为人服务?祂如何满足人们属灵和属世的需求?班员可以分享他们曾经在哪些时候看见人们运用这些原则去施助。

施助是出于基督般的爱。

为了探索出于基督般的爱的施助力量,你可以在白板上写出以下的句子,并邀请成员建议在空白处该如何填写:当我真诚地爱我所服务的人,我若我为了其他原因去服务,我。我们可以做什么,来确使我们施助他人是出于基督般的爱?我们要如何对受指派去施助的对象培养基督般的爱?(见摩罗乃书7:45-48)。或许,成员可以分享一些出于基督般的爱而施助的例子。

神要祂所有的儿女都受到看顾。

罗素·纳尔逊会长说:「主真实而活着的教会的一项特点,就是它永远会以有组织、按照指导的方式,去施助神的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藉着神的能力和权柄施助」,2018年5月,利阿贺拿,第69页)。纳尔逊会长教导,教会以哪些「有组织、按照指导」的方式帮助我们将每个人照顾得更好?这些方式为什么是「主真实而活着的教会的一大特色」?(见摩赛亚书18:21-22摩罗乃书6:4-6,找出一些建议)。由于人们在教会召唤或指派任务中施助,我们或他人在生活中得到了哪些祝福?

在神眼中,灵魂的价值是大的。

摩赛亚的儿子们的经验显示出,我们怎样看待人,会影响我们施助他们的方式。你可以在白板上写下尼腓人如何看待拉曼人摩赛亚的儿子们如何看待拉曼人。然后邀请成员查考摩赛亚书28:1-3阿尔玛书26:23-26,将找到的字词写在每一句话下面。关于「我们怎样看待人,会影响我们施助他们的方式」一事,这项比较教导了我们什么?我们要如何学习更以神看人们的方式去看待他们?(见教约18:10-16)。

真正的施助是专注于他人的需求。

为了帮助成员更了解,在施助时专注于他人需求的重要性,你可以将施助比喻为给予和接受礼物。我们是否曾收过一件有意义的礼物,送礼者清楚知道我们的需求或愿望?施助和设想周到的礼物有何类似之处?可以考虑讨论最近一次总会大会里的一些故事,那些故事展现出如何根据他人的需求来施助(例见,琴恩·宾翰,「像救主那样施助」,2018年5月,利阿贺拿,第105-106页)。教会成员也可以分享彰显这项原则的其他故事。

我们如何知道他人有何需求?请每位成员列出他们要施助的对象。可以在每个名字旁边写下一个答案,来回答「此人需要什么来更接近基督?」这个问题。如果可行,鼓励成员把每个人可能需要接受的教仪纳入。请成员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并寻求灵感,好让他们能满足他人的需求。

主希望我们接受来自他人的施助。

罗拔·海尔斯长老说:「福音计划需要给予和接受。……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常说:『我会自己处理,』……『我可以照顾好自己。』没有人富有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贫穷到毫无用处,没有办法帮助同胞。怀着自信去请求协助,以及怀着仁慈去给予协助,都是天经地义的」(参阅「我们不能独自行动」,1976年2月,圣徒之声,第98,100页)。为何我们有时迟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乐于接受帮助,会让为我们服务的人得到哪些祝福?给成员几分钟时间沉思,他们可以怎样更愿意接受他人的施助。哥林多前书12:13-21指出,我们为何需要彼此?

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施助他人。

为了帮助成员思考我们用许许多多的方式来彼此施助,你可以请他们复习杰佛瑞·贺伦长老的信息「和他们在一起,并坚固他们」(2018年5月,利阿贺拿,第101-103;亦见未来几期利阿贺拿的「施助原则」文章)。可以将成员分组,各组可以设想几个情境,在这些情境中有人可能需要帮助。然后他们可以脑力激荡,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施助这些情境中的人属灵和属世上的需求。请各组说出他们的建议,并思考提出的每个建议是否都能造福他们施助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