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助原則
培養同理心去施助
施助是提升他人。當我們努力去了解人們正在經歷的事情,並表明願意陪他們一起度過難關,就能提升他人。
由於天父希望幫助我們變得像祂一樣,因此我們若願意信賴祂,留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在今生所面對的考驗,就能成為學習的機會。不幸的是,當我們覺得自己獨自面對那些考驗時,要繼續留在這條路上可能會變得格外艱難。
不過,我們從不需要孤單地走在這條路上。救主有完全的同理心,祂降下低於一切萬物,因而知道如何在我們遭遇的折磨和軟弱中救助我們(見阿爾瑪書7:11-12;教義和聖約122:8)。祂期望我們每個人效法祂的榜樣,並且展現出同理心。教會的每位成員已立約要「與哀者同哀,是的,安慰需要安慰的人」(摩賽亞書18:9)。儘管我們都有各自的挑戰,但是經文中處處都教導我們要去關心他人,「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並且「也要為自己的腳,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致歪腳,反得痊癒」(希伯來書12:12-13;亦見以賽亞書35:3-4;教義和聖約81:5-6)。
當我們扶起其他人的手,給他們倚靠,並陪他們同行,就會幫助他們留在這道路上夠久的時間,讓救主不僅能使他們歸信——這是施助的其中一項重要目的——也能醫治他們(見教義和聖約112:13)。
何謂同理心?
同理心是從他人的觀點去了解對方的感受、想法和處境,而不是從我們自己的觀點出發。1
我們在施助他人,和履行身為弟兄施助者和姊妹施助者的目的時,懷著同理心是很重要的,同理心讓我們能設身處地。
設身處地
有個故事談到,有位害羞的後期聖徒弟兄,經常獨自坐在會堂的最後一排。長老定額組的一位成員突然過世時,主教給予聖職祝福來安慰那位長老的家人,慈助會的姊妹們也帶了食物過去。許多好心的朋友和鄰居去拜訪那家人,並且說:「有任何我們可以幫上忙的地方,請讓我們知道。」
而這位害羞的弟兄,在那天稍晚時去拜訪這個家庭。他按了門鈴,那位寡婦前來應門,他只是說:「我是來幫你們擦鞋的。」幾個小時後,這家人所有的鞋子變得潔淨、發亮,讓他們準備好參加喪禮。在接下來的那個星期日,這位過世長老的家人坐在那位害羞的弟兄旁邊,和他一起坐在最後一排。
這位弟兄滿足了這家人一項當時尚未滿足的需求,他們和他都因為他出於同理心的施助,而蒙受祝福。
我要如何培養同理心?
有人似乎蒙福獲得能同理他人的恩賜,但至於那些對此感到困難的人,這裡有個好消息。過去30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在研究同理心。雖然許多人以不同的方式來研究這個主題,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員都同意,同理心是可以學習的。2
我們可以祈求獲得同理心的恩賜。為了幫助我們更能發揮同理心,進一步了解同理心的運作方式會有所幫助。下列建議已被普遍接受為同理心的基本要素,3雖然這些事情往往發生在我們不自覺的情況下,但加以察覺會讓我們有機會看到改善的機會。
1.了解
同理心需要對別人的處境有一些了解。你越了解他們的情況,就越容易了解他們對自身處境的感覺,以及你可以做什麼來幫助。
積極傾聽、問問題,並且與他們和其他人商議,是了解他們處境的重要行動。在先前刊登的施助原則文章中,你可以進一步了解這些概念:
-
「好的傾聽者會做的五件事」,2018年6月,利阿賀拿,第6頁。
-
「商議他們的需要」,2018年9月,利阿賀拿,第6頁。
-
「在幫助他人時獲得協助」,2018年10月,利阿賀拿,第6頁。
在尋求了解時,我們必須花時間去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而非根據別人的類似經驗作出假設。否則,我們可能沒達到目的,還會讓人覺得受到誤解。
2.想像
我們努力遵守所立的聖約,與哀者同哀,安慰需要安慰的人時(見摩賽亞書18:9),也可以祈求聖靈幫助我們了解某人可能會有的感受,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幫助。4
然而,一旦我們了解他人的情況,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否自然而然——都能透過練習去想像,我們若在他們的處境,會怎麼想或有何感受。這樣一來,我們就能讓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協助引導我們作出回應。
當我們逐漸了解他人的情況,並想像我們在他們的處境下會有什麼感覺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小心謹慎,不要論斷他們(見馬太福音7:1)。批評某人何以會陷入所處情況,可能會導致我們低估那情況所造成的痛苦。
3.回應
我們如何回應很重要,因為那是展現同理心的方式。我們可以透過言語和肢體表情來傳達理解,方式實在不勝枚舉。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的目標不見得是要解決問題。我們的目標通常是單純地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藉此來提升和鞏固他們。這可能意味著說:「我很高興你告訴我」或「我很難過,我知道那種感受」,或是「那一定很難受」。
在每個情況中,我們的回應都不能只是作個樣子,必須要真誠。如果適當,顯露出你脆弱的一面,讓別人看到你的弱點和不安全感,可以建立起寶貴的連結感。
邀請行動
思考你施助對象的情況時,想像你處在他們的處境。祈求能了解他們的感受,以及如果你在他們的處境下,會發現到哪些事情最有幫助。你的回應可能很簡單,但將會深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