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祈禱會
基督的教會的藍圖是什麼?


56:2

基督的教會的藍圖是什麼?

教會教育機構年輕成人祈禱會 • 2014年1月12日 • 百翰‧楊大學──普柔浮

能夠和本教會的準領袖和準父母共度今晚,實在是一大樂事。正因如此,我相信這個教會的未來必定安全無虞、前景燦爛。因此,我想談一談各位有朝一日將要主領的這個教會。

在教義和聖約第一篇裡,主提出這句豪言壯語:「〔這是〕整個地面上唯一真實而活著的教會」(教約1:30)。這是什麼意思?這不是指其他教會沒有某種真理存在,因為他們當然也有;這並不意味其他教會並不行善,因為他們也很樂善好施。它的意思其實是,就本福音期迄今所啟示的真理來說,這是唯一一個擁有所有這些真理的教會──唯一擁有獲得超升必備的教儀的教會,也是唯一一個擁有神的聖職的教會,這個教會能執行這些教儀,並且具有神所認可的效力。我們這樣的聲明,是否有任何根據呢?

幾年前,我們夫婦倆需要一個更大的房子以便符合日漸成長的家庭的需求,於是我們找了一塊地在上面蓋了一棟房子,也花時間研究藍圖,使其最能滿足家人的需求。我的妻子在起居室和客廳之間設計了一扇折疊門,打開來就可以作為大型家庭活動和青少年活動的場地。由於車庫還有一些額外的空間,我們便設計了一個房間讓孩子可以進行有益身心的活動。車庫後面還蓋了一個小房間,用來儲存食物和其他物品。這些和其他設計要素都被納入藍圖之中,我們的家於是根據這些規劃建造而成。

在房子的建造過程中,我們偶爾會修改藍圖,給建商一份「施工變更訂單」。當房子終於蓋好時,完全是按照我們不時修改的藍圖的樣式建造而成的。如果你把我們的藍圖和世界上每一座家宅互相比較,和它一模一樣的會有幾座?只有一座──我們的家。喔,可能偶爾這裡會有點相似、那裡會有點雷同──可能是房間大小一樣、窗戶款式類似──但是如果拿地基和地基比較、房間和房間比較、屋頂輪廓和屋頂輪廓比較,則只會有一座房子和這張藍圖一模一樣,那就是我們家。

同樣的道理,基督建造了一個最符合其子女屬靈需求的家宅,這個家就稱作教會,教會的屬靈藍圖可以在新約聖經中找到。救主偶爾會針對這份藍圖提出「施工變更訂單」,這種施工變更訂單是以啟示的方式來到的。例如,救主最初命令祂的使徒傳福音給以色列家族,而不是外邦人(見馬太福音10:5–6 )。但在祂升天之後,卻給彼得一個屬靈的「施工變更訂單」──這個啟示經由異象的方式賜與──表示當時應該教導外邦人福音(見使徒行傳第10章)。彼得的這個經驗至少教導了基督教會裡兩項重要的管理原則:第一,藍圖可以變更,但只能經由來自基督的啟示;第二,這樣的啟示會賜給神在地面上的代言人:先知。換句話說,神的教會要依照神的啟示和秩序來管理。

如果有個人想要找到基督今日的教會,會想要拿新約聖經中發現的屬靈藍圖和世界上的每一個基督教會作一比較,直到發現一個和這份藍圖完全吻合的教會為止──組織和組織比較,教導和教導比較,教儀和教儀比較,結出的果子和結出的果子比較,啟示和啟示比較。他這樣做的話,可能會發現一些教會有些相似之處──有一兩項教導有交集,有個教儀相同,有些職位的名稱一樣,但是他只會找到一個教會: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在每一個重要的方面都和這份藍圖吻合。現在,我要測試一下那項聲明。讓我們翻到藍圖的第一頁,找找看當中的啟示怎麼描述基督的教會裡的組織。

讓我們翻到藍圖的第一頁,找找看當中的啟示怎麼描述基督的教會裡的「組織」。

首先,基督的教會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當保羅寫信給教會的一些新成員時,他說他們現在「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以弗所書2:20)。

使徒了解他們的當務之急是讓十二使徒定額組完整無缺。以猶大為例,當有個使徒死亡,使得這個根基的一部分被「鑿去」時,其他11位使徒便會聚在一起選擇一個人來接替,好使這個根基可以再度完整(見使徒行傳1:22–25)。

這個模式證明了維持十二使徒定額組完整無缺的重要。使徒對於教會的福祉攸關重大,因此保羅說我們會需要這些人直到何時:「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以弗所書4:13)。然後他解釋了原因:這樣我們才不會「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以弗所書4:14 )。因此,使徒對於保持教義純正而言不可或缺。

想像一下,要是我告訴我前面這排一端的人一個故事,然後這個人把這個故事告訴旁邊的人,這樣一直進行下去直到這一區的最後一排,最後這個故事會變成什麼樣子?會有改變,一定會有改變的,這是人之常情。使徒到各城鎮村落去教導教義時也是如此,當教義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就會開始產生變化。只要還有使徒,便可以經由書信或個人講道的方式針對教義加以糾正。然而要是沒有使徒,便不再有任何評議機制,不再有任何管理階層予以糾正,教義很快便會遭到扭曲或喪失。

基於種種原因,這份藍圖啟示,基督教會的根基是由使徒和先知共同組成的。在新約聖經裡,你聽說過秩序方面進行了任何變更嗎?或者是否有任何啟示修正這份藍圖,聲明再也不需要使徒了?我不知道有這種事。既然沒有的話,那麼今天基督真實的教會裡就應該有使徒和先知作它的根基才對。

為了協助救主和祂的使徒到世界各地傳福音,救主另外揀選了稱為七十員的一群人去預備道路。我們可以在路加福音第10章讀到關於七十員的敘述。你是否知道今天有個教會正符合這個藍圖──也有七十員的職位?

在新約這份藍圖裡,顯示還有其他一些職位共同構成了基督教會裡的一部分組織:主教(見提摩太前書第3章提多書1:7),長老(見使徒行傳14:23提多書1:5 ),執事(見腓立比書1:1),傳福音的(見以弗所書4:11;意指教長1)和牧師(見以弗所書4:11;指主教和支聯會會長這類主領一群羊群的人2)。

教會的信條第六條提到了這份藍圖:「我們信存在於原始教會中的同樣組織,即:使徒、先知、牧師、教師、傳福音的人等等」(信條第六條)。換句話說,我們相信在耶穌基督現在的教會裡,也應該有像基督原始教會中所存在的相同組織,而且只在接受啟示的時候才會有所變更。因此,今天我們教會裡有著這每一個職位。

基督的使徒和其他領袖是怎麼蒙揀選的?救主是否前往當時最好的神學院,揀選平均成績最高的學生?祂沒有。相反地,藍圖告訴我們,祂揀選的是彼得,一個漁夫,和馬太,是個稅吏,以及後來的保羅,一個做帳篷的。每個都是從各階層當中選出來的──基本上都是不支薪的傳道人。今天本教會有十二使徒定額組,也是從教會各階層選出來的;有的人可能是老師,有的是工程師,有的是律師等等。

基督的使徒和其他領袖會為了擔任聖工而提出申請嗎?不會。藍圖告訴我們,基督是怎麼揀選祂的領袖的:「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約翰福音15:16)。當基督按立祂的使徒,賜給他們什麼?馬太和路加皆記錄下了答案:「耶穌……給他們權柄」(馬太福音10:1;亦見路加福音9:1)──奉祂的名行事、做祂事工的聖職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藍圖告訴我們:「一個人……把權柄交給僕人」(馬可福音13:34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在祂的支持下,奉祂的名行事。今日本教會每個持有神的聖職的弟兄,他們的聖職權柄都可以一直追溯到耶穌基督,也就是一切權柄和能力的源頭,因此,這些弟兄也同樣有資格獲得基督的支持──擁有祂直接的認可──如同藍圖所要求的一樣。

由基督所成立的教會是什麼名字?如果我們是奉基督的名受洗,如果我們是奉基督的名祈禱,如果我們是因為基督的名得救,又如果祂是祂的教會的創始人和首要房角石,各位會期望祂的教會是什麼名字?──耶穌基督的教會。救主對摩爾門經時代的人說話時,教導了這項基本原理,說明為何教會需要承受祂的名:「不用我的名字稱呼的,怎會是我的教會呢?因為一個用摩西的名字稱呼的教會,是摩西的教會;用某人的名字稱呼的,是某人的教會;但是如果用我的名字稱呼,如果建立在我的福音上,那就是我的教會」(尼腓三書27:8)。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保羅訓斥教會早期的一些成員──因為他們以某些門徒的名字自稱,而不是承受基督的名。因此,保羅寫道:

「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

「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哥林多前書1:12–13)。

換句話說,除了耶穌基督以外,我們並不承受任何其他的名字。

根據這點,藍圖教導我們,基督的教會應該承受祂的名。有一件事一直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宗教改革是在約瑟‧斯密之前300多年前的事,卻一直沒有人想過要用耶穌基督這個名字來為自己的教會命名。當然,在約瑟‧斯密的年代以後,其他人便紛紛效仿;不過,經由某種奇妙的方式,主一直把祂的名字保留到約瑟‧斯密的時代,一直保留到基督的教會復興的時候才使用。

現在,讓我們一起翻到藍圖的第二頁。基督的教會的「教導」是什麼?讓我們來查看幾項:

神只是個靈體,或者也有個骨肉身體?藍圖上是怎麼教導的?

基督復活後,向門徒顯現,他們誤以為祂是個魂(見路加福音24:37)。為了糾正他們的錯誤印象,祂說:「你們看我的手,我的腳,就知道實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是有的」(路加福音24:39)。

祂復活的身體本質上是個骨肉身體,為了消除任何對這一點的疑慮,祂問門徒:「你們這裡有甚麼吃的沒有?」(路加福音24:41)。然後,經文這樣記載:

「他們便給他一片燒魚和一塊蜜房。

「他接過來,在他們面前吃了」(路加福音24:42–43)。

基督以這榮耀、復活的骨肉身體升天(見使徒行傳1:9),3以其「神本體的真像」(希伯來書1:3)坐在神的右邊。這不折不扣正是約瑟•斯密所教導的真理,也是基督教會復興大業裡的一部分:「父有像人一樣可觸摸的骨肉身體;子也一樣」(教約130:22)。

神和耶穌是同一個人,就像基督教世界所普遍教導的那樣嗎?或者是兩個分開的人物?藍圖上怎麼說?

在聖經中,提到父子是分開的人物、各有各的角色的次數相當驚人。在客西馬尼園,當救主明瞭祂即將經歷那難以忍受的痛苦時,祂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22:42)。這是全世界所知最偉大的、表現順服的行為。但是,如果沒有另一個人讓祂順服──如果祂和天父是一個人、是同一個人的話,怎麼會有順服的行為?為什麼救主要向天父祈求或哭喊:「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馬可福音15:34)。如果沒有另外一個人離棄祂,祂怎麼會被離棄?如果他們不是兩個人,斯提反又怎麼會看見耶穌站在神的右邊(見使徒行傳7:55–56)?

當約瑟‧斯密從樹林出現,他親自得知了真理。他曾親眼見到父神和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並肩站立,他聽到父神指著另一個人說那是祂的「愛子」(約瑟‧斯密──歷史1:17)。在那個榮耀的日子,上天粉碎了以往世人對於神的本質所捏造的神話,不但揭示、更證實了簡單的真理,就像藍圖裡的原始教導一樣:父神和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在目標上一致,但卻是分開的個人。

針對在世期間未能享有公平機會、聽到耶穌基督福音的人,藍圖上怎麼說?難道他們罪有應得嗎?難道對於他們的靈性狀態,我們未曾獲得神所啟示的知識?

這是一個影響數十億人生命的巨大問題。當然,神已經針對這件事有所說明了,而祂確實已經說了,藍圖中就蘊含著這個答案。

這是一個影響數十億人生命的巨大問題。當然,神已經針對這件事有所說明了,確實地,祂已經說了,藍圖中就蘊含著這個答案。彼得寫道:「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要叫他們的肉體按著人受審判,他們的靈性卻靠神活著」(彼得前書4:6)。這項教義在基督的使徒相繼離世之後,於叛教期間失傳,但已經由先知約瑟‧斯密復興了。

到底是有三層天或者一層天?多年來,基督教世界始終教導只有一層天、一個地獄;但是,那份原始藍圖教導的是什麼?

保羅教導:「日有日的榮光,月有月的榮光,星有星的榮光」(哥林多前書15:41)。保羅隨後證實這三層天確實存在,他講到有個人「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的異象(哥林多後書12:2)。如果沒有第二或第一層天,怎麼可能會有第三層天呢?再一次,這項經由先知約瑟‧斯密復興的教義和原來的藍圖一模一樣。

婚姻會持續到永恆?或者死亡時即結束?藍圖給了答案。

使徒獲賜能力,能使凡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獲得捆綁(見馬太福音18:18),保羅也同樣宣告:「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無男,男也不是無女」(哥林多前書11:11),這意謂理想上而言,男人和女人應該在神前永遠結合在一起。彼得也證實了這項真理,談到丈夫和妻子,他說他們應該「一同承受生命之恩」(彼得前書3:7)──不是個別承受,而是作為永生的繼承者一起行走在這條道路上。這是在藍圖裡所教導的教義,也是今日基督的教會裡所教導的教義。

藍圖的第三頁寫著:「基督的教會的教儀」。這份藍圖在這方面非常明確詳實。例如,我們是為嬰兒和小孩祝福?或者為他們施洗?藍圖的教導是什麼?

救主為我們樹立了明確的榜樣。說到小孩子,經文上說:「於是〔耶穌〕抱著小孩,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16)。馬太也證實,對於小孩子,救主「給他們按手」(馬太福音19:15)。這份藍圖教導,嬰兒和小孩子是獲得祝福,不是受洗。其實,在整部新約聖經裡,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提到出現嬰兒受洗這種事。為什麼?因為這不是基督的教會裡的教儀。如果有人要找基督今日的教會,會去尋找祝福嬰兒的教會,而不是為嬰兒施洗的教會。

洗禮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嗎?藍圖上教導了什麼?

基督經由受洗樹立榜樣之後,清清楚楚地宣告:「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翰福音3:5)。彼得也有類似的教導:「你們各人要悔改,受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使徒行傳2:38)。藍圖中的教導和今日基督的教會中的教導一模一樣。

洗禮要以灑水、淋水或浸沒方式進行才對?藍圖至少提出四項證據,指出洗禮要經由浸沒方式完成:

第一,救主,我們這位偉大的典範,「隨即從水裡」上來(馬太福音3:16);這表示祂在先前一定已經先進入水中了。

第二,施洗約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施洗;因為那裡水多」(約翰福音3:23)。如果灑水或者注水是可以被接受的洗禮模式,為什麼他還要跑到一個「水多」的地方去?

第三,保羅告訴我們,洗禮象徵耶穌基督的死亡、埋葬和復活(見羅馬書6:3–5)。當新歸信者站在洗禮的水中,代表他是個即將死去的舊人。當他沒入水中,他的罪便象徵性地被潔淨之水的力量「埋葬」、饒恕了。接著,當他從水中起身,便代表他已經成了新造的人或者已經在耶穌基督裡復活了。所有這些象徵都表示洗禮在根本上和浸沒洗禮是一致的,卻因為灑水和淋水儀式而失傳──完全失傳。

第四,洗禮這個詞的希臘字源是指浸在水裡,或猛力把東西投入水中。

著名世界史學家威爾‧杜蘭特明白藍圖上揭示的內容,因此他表示,「到了19世紀,早期基督教完全浸沒的洗禮方式已經逐漸被……灑水所取代,這樣對北方氣候居民的健康危害較小。」4

我們不該訝異,約瑟‧斯密不但針對洗禮的執行方式獲得啟示,而且這則啟示與基督的藍圖完全一致(見教約20:73–74)。

在基督的原始教會裡,是否有為死者洗禮這項教儀?有的。

哥林多教會的成員進行的是正確的教儀,即眾人所知的為死者洗禮,不過卻懷疑復活的真實性。有感於行為和信仰相較之下互不一致,保羅用他們所參與的正確死者洗禮教儀來證明復活的正確教義:「不然,那些為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為他們受洗呢?」(哥林多前書15:29)。

一旦有人能明白教義,也承認洗禮是救恩的必備條件(確實是),那麼在邏輯上他就可以被引導、以至於相信死者的洗禮──無從否認。否則,該怎麼回答這個難題:「沒有機會受洗就去世的人該怎麼辦?」遇到這個問題的人可能會有四種選擇:

第一,沒有受洗的人必遭定罪、一定會下地獄。然而,這個答案和經文中「神是不偏待人」的(使徒行傳10:34)、神渴望「萬人得救」(提摩太前書2:4)的真理互相矛盾。

第二,也許神雖然這樣說,卻不是這個意思──可能洗禮並不是救恩的必備條件。這與現實不合,因為神說什麼,就是什麼:「我,主,說過的,我已說過了,我不給自己藉口」(教約1:38;亦見摩賽亞書2:24 )。

第三,有些人認為一種稱為「受渴望的洗禮」的新條件可能可以代替用水洗禮。換句話說,如果有人想要跟從耶穌,但沒有機會在今生受洗,那麼他配稱的渴望就成了可以被接受的替代品,用來代替用水洗禮。這種選擇出現的問題是缺乏經文根據。經文並沒有說: 「人若不是從渴望生的」,而是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翰福音3:5)。

第四個選項是,當神命令所有的人受洗時,就是要世人受洗;也正因為如此,祂慈悲地為所有的人提供了一種方法來受洗,即使今生沒有機會亦然;這就是為死者的洗禮。這個選擇和藍圖一致。

對於洗禮之後授予聖靈恩賜──不是短暫的,而是永恆的恩賜──的方式,藍圖怎麼說?聖靈是在人受洗之後自動降在人們身上嗎?還是像一陣風一樣猛然吹過來,或者有一些神聖的教儀、神聖的程序,必須加以遵守才能獲得這份恩賜?藍圖裡有答案。

腓利為撒馬利亞的一些新的歸信者施洗後,彼得和約翰到達。經文接著說明這項教儀應有的執行方式:「於是〔彼得和約翰〕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使徒行傳8:17)。

保羅為以弗所的新歸信者施洗之後,這種程序便延續了下來:

「他們聽見這話,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

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使徒行傳19:5–6)。

再一次,藍圖和基督的復興教會完美和諧。

藍圖的下一個頁可能這樣寫著:「基督的教會的果子」。救主提出這項辨識真偽的方法:「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馬太福音7:20)。藍圖中如何闡釋基督的教會所結的果子?

第一,那些早期聖徒致力於成為健康的人。保羅教導,我們的身體是「殿」,裝載著我們的靈體,因此,必須當作神聖之物對待:「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哥林多前書3:16;亦見哥林多前書6:19)。正因為如此,基督的教會的成員有某種健康律法要服從,就如在以弗所書第5章提摩太前書第3章中也談及喝酒方面的一些限制。這項神聖的律法指示我們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聖殿一般,針對基督的復興教會裡的成員,約瑟‧斯密也獲得了來自主的一項健康律法,與此相符一致,稱為智慧語;這智慧語和前述的道理──對待身體要像聖殿一樣不謀而合。奉行這種健康律法的結果,經過反覆研究已經證實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位居全世界最健康的人之列。這就是奉行基督的健康律法所結的一種果子。

基督的教會的第二個果子是其奇蹟和聖靈的恩賜。在新約裡,這樣的記載不勝枚舉,在在證明神的能力存在於基督的教會之中(見希伯來書2:4)。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於叛教發生,奇蹟消減──歷史學家對此欣然承認,改革者亦不否認。著名歷史學家保羅‧約翰森觀察道:「至少自帝制時代〔指君士坦丁時代〕起,人們即已公認『奇蹟時代』已經結束;就這層意義而言,基督徒領袖再也不能像使徒那樣在超自然能力的幫助下傳福音。」5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再有奇蹟和聖靈恩賜的時代?──因為那棵結果子的樹,也就是基督的教會,不再存在於世上,人們的信心減弱了。約翰‧衛斯理也注意到在他那個時代,聖靈恩賜在教會裡消失的情形:「昔日教會中相當普遍、超過兩三個世紀的非凡聖靈恩賜,如今已不復存在。」6

總之,我可以像你們許多人一樣見證,在基督的復興教會裡,當今這個時代個充滿奇蹟和擁有聖靈恩賜的時代,就像在基督原始的教會裡一樣。

第三個果子是──基督的教會的藍圖記錄了許多和天使、異象有關的記載。今天,對於一個宣告有天使和異象的教會,有些人持懷疑的態度,但他們在這樣做的同時卻忘了天使和異象其實都是基督原始教會裡所不可或缺的一環:向馬利亞宣布基督降生消息的是天使;彼得、雅各、約翰在變形山上時,向他們顯現的是天使;解救彼得、約翰出監獄的是天使;對哥尼流說話的是天使;警告保羅將有船難的是天使;拜訪啟示者約翰的是天使;司提反看見了父與子的異象;約翰看見末世的異象,此外還有更多例子。現在,問題不應該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說他們有天使和異象,這怎麼可能是真實的教會? 」問題應該是「除非是有天使和異象的教會──就像在基督的原始教會中,就像在祂的藍圖中所揭示的那樣,否則怎麼可以在今天自稱是基督真實的教會?」

還有其他許多果子和基督原始的教會一樣:

這是一個有傳教士的教會──使徒被吩咐「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28:19)。今天,我們有超過80,000位傳教士履行這項命令,因這項行動而結出許多果子。

這是一個講究道德的教會──藍圖教導我們,基督教會早期的聖徒被命令要衣著端莊,避免婚前關係。有多少教會不但教導這些道德標準,而且奉行不輟?

基督的原始教會是個以家庭為中心的教會。丈夫受到吩咐要愛妻子、忠於妻子(見以弗所書5:23–25),子女受到吩咐要聽從父母的話(見以弗所書6:1 ),主教被吩咐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家(見提摩太前書3:4–5)。今天,我們的教會就像基督的原始教會一樣,是公認的以家庭為中心的教會。基督的教會所結的果子不僅詳實地記載在聖經裡,更和今天基督的復興教會不謀而合。

基督在世上建立了祂的教會,但藍圖的最後一頁顯示它其實有個連結可以連接到天上的 ──那就是「神的啟示」。如果沒有這個連結,教會無異於是個由人所建立、靠理智能力所管轄的組織。先知阿摩司宣告,「主耶和華若不將奧祕指示他的僕人──眾先知,就一無所行」(阿摩司書3:7)。保羅證實,啟示是教會不可或缺的要素,必須延續不斷,因為他宣告:「如今我要說到主的顯現和啟示」(哥林多後書12:1;亦見使徒行傳1:2)。

基督今日的教會和這個基本教義一致,會經由不斷的啟示與上天相連。教會在這方面的信仰宣言,正是眾人所知的信條第九條,內容如下:「我們信神已經啟示的一切,及祂現在啟示的一切,我也信祂仍要啟示許多有關神國度的偉大而重要的事。」

如果有個人想拿基督原始教會的藍圖和世界上的各個教會作比較,他將會發現逐條逐條地比較,組織和組織比較,教導和教導比較,教儀和教儀比較,結出的果子和結出的果子比較,啟示和啟示比較,最後只會有一個教會與之契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如果有人在研究藍圖之後拒絕這個教會,那麼這個人便不太可能加入其他教會,因為他知道得太多了。他會像彼得一樣,救主問彼得,「你們也要去嗎?」(約翰福音6:67)。彼得的回答應該鐫刻在每一顆心上,在每個家裡奉為瑰寶:「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翰福音6:68 )。

如果有人離開本教會,他要到哪裡才能獲得下列復興的真理:在聖林中所啟示的神的本質,摩爾門經中針對贖罪所教導的完整而圓滿的意義,向已逝者傳福音,三個等級的榮耀,以及永恆家庭?他要到哪裡接受既可以使他得救、又能讓他獲得超升的教儀?他要到哪裡讓妻子兒女與他永恆印證在一起?當他想要獲得給予家人安慰或醫治的聖職祝福時,該到哪裡去?要尋找神的先知時,該到哪裡去?他到別處尋找這些教義、教儀、能力、先知時將徒勞無功,因為這些只有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才有。

要是有人不接受先知約瑟‧斯密和構成這一切根基的相關歷史,是無法接受經由先知約瑟‧斯密所復興的教義和教儀的;這兩件事無法分割,相輔相成。你不能說果子好,又說果樹壞。救主在古代早已教導過這項真理:「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馬太福音7:18)。因此,如果我們今晚討論的教義的果子是好的,那麼結出這個果子的樹──約瑟‧密斯以及這些已經啟示的真理的相關歷史──就應該是好的。你不能只要其中一個,不要另一個。

百翰‧羅伯滋曾在多年前的總會大會演講中談到約瑟‧斯密的成就,然後,談到約瑟遭受的批評時說:「我主張比一比!比一比!要不然聽到他的名字時,把手放在嘴唇上保持沉默。」7

有人可能會有歷史或社會方面的擔憂,認為教會的教導與科學互有衝突──這些其實都只是小把戲;教義、教儀、聖職能力、我們教會所結的其他果子,才是舞台中央的大戲,今天晚上我們已經討論過很多了。但是可能有人會說:「我相信這一切,但該怎麼回應他人的批評和他們特定的問題?」

律師知道,檢察官一旦帶出他的關鍵證人後,被告就陷入最糟的處境。在這個時候迅速作出判決的人可能會認定被告有罪,但後來在法庭上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辯方開始針對這同一個證人進行交叉詰問時,經常會發生下面的情形:證人原本斬釘截鐵的回答在交叉詰問的壓力之下,開始變得畏縮不前;原本顯得無懈可擊的證人現在開始出現一些前後不一致的地方,甚至在他回憶種種事件時出現明顯漏洞。證人原本堅若磐石般的故事每次遇到新的問題,就開始出現裂縫、崩潰瓦解。證人能夠應付站在他這邊的檢察官丟給他的「好球」,但是當對方向他拋出「壞球」時,他便無法招架其強度或深度。交互詰問結束時,證人往往已經信用掃地。本來準備把被告「繩之以法」的觀察員,如今會以截然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個人的清白。

同樣地,有些批評人士會把一些帶著偏見的問題丟向教會,企圖讓教會陷入最困窘的處境。但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問起8檢察官的關鍵證人並不能倖免於交叉詰問,教會最嚴苛的批評者也不能。我從來沒有發現任何詆毀者可以針對下列問題在「交叉詰問」時給我滿意的答覆:

第一,當約瑟‧斯密那個時代的教會都沒有教導和他類似的教義和教儀時,他怎麼會知道要復興聖經裡的教義和教儀,例如前生的教義、神的真正本質、福音傳給已逝者、為死者的洗禮,以及今晚討論的許多其他部分呢?為什麼約瑟‧斯密是唯一發現和復興這些教義、教儀的人?就算他被認為是個神學天才,難道在救主塵世傳道後的1,800年裡竟然連一個像他這樣的天才都沒有?

第二,如果這個教會不是基督的教會,那麼為什麼這個教會會有和基督原始教會一樣的果子,亦即奇蹟和聖靈恩賜、從使徒和先知而來的最新啟示、天使和異象、一群健康的人民、一群講究道德的人民、掛心傳道事工的人民,積極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民?救主難道沒有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馬太福音7:20)?

當然,在交互詰問時還可以提出很多問題。不過有些問題的重要性勝過、也超越其他所有問題──在本質上,它們構成整個議題的核心部分。總之,在發掘真理方面,有些問題比其他問題重要。如果你明瞭約瑟‧斯密復興了上述聖經的教義和教儀,如果你明瞭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和基督的原始教會有相同的果子,或者你知道摩門經的起源和神有關,那麼你就會知道約瑟‧斯密是先知。如果約瑟‧斯密是先知的話,那麼這就是整個地面上唯一真實而活著的教會了──其他問題都將相形失色。這就像最高法院針對案件作出裁決之後,只要到了這個階段,下級法院一切的相反決定,或批評者的所有問題,不論多麼深入、多麼複雜或多麼引人入勝,都不再是真理方程式中的主要因子了。為什麼?因為你已經回答了關鍵問題──最重要的問題──這些是認識真理的基本支柱。

我只想說,我可以容忍人的不完美,即使是神的先知也是如此──在塵世凡人的身上,不完美是預料中的事。我可以容忍一些所謂的科學發現和摩爾門經背道而馳,因為時間會更正這些錯誤。我可以容忍一些看似奇怪的歷史事件,不過這些和絕對真理相比,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不能沒有約瑟‧斯密復興的教義真理和教儀,我不能沒有祝福家人的神的聖職,我也不能沒有我的妻子兒女能永遠印證給我的知識。這就是我們要面對的抉擇──在一邊是幾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在另一邊是大量確切的教義和神的能力。對我來說,我希望你的選擇不但很容易、也很理性。

我見證,各位有朝一日要主領的這個教會承受了基督的名字,因為它確實擁有基督所認可的組織、教導、教儀、能力、果子、持續不斷的啟示,所有這一切在它的神聖藍圖裡都已經提及。願我們擁有屬靈的眼睛,能看到藍圖和基督今日的復興教會之間的必然關係,因為這是神給我們的令人信服的一大證據。我這樣見證和祈求,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Intellectual Reserve, Inc © 2014 版權所有。英文核准日期:9/13。翻譯核准日期:9/13。What Is the Blueprint of Christ’s Church?譯文。Chinese。PD50051805 265

註:

  1. 先知約瑟‧斯密教導:「傳福音的就是祝福教長」(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140頁)。

  2. 牧師是泛指看顧一群會眾的人,不是特定的稱呼。因此,可以指主教或支聯會會長這樣的職位。

  3. 有些人認為基督復活的身體僅是為了世人的益處而短暫顯現的身體,;當祂升天時,他捨棄了他的身體,如此一來就不用承受肉體上的「限制」。因此,他們主張,今日基督是天上的一個靈體。然而,並沒有經文記載基督復活的身體是暫時的,或是他曾經捨棄了。使徒保羅肯定預見了這樣的論點,所以他加以反駁。他教導基督根本不可能捨棄他的身體:「因為知道基督既從死裏復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羅馬書6:9,斜體強調)。這節經文闡述基督在復活後不會再死一次。由於死亡是靈和身體分開(見雅各書2:26),這節經文教導基督在升天前不用捨棄他的身體;要是如此,基督升天時就會遭受第二次的死亡──保羅說這樣的事是不會發生的。

  4. Will Durrant,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The Age of Faith (1950), 738.

  5. Paul Johnson,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1976), 162; italics added.

  6. John Wesley,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3rd ed., 14 vols. (reprinted 1986 from the 1872 edition), 7:26.

  7. B. H. Roberts, quoted in Truman G. Mads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The B. H. Roberts Story (1980), 351.

  8. 救主剛潔淨聖殿後,稍後又返回要到那裡教導,一群批評祂的人走向祂問道:「你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救主以基本要義回答:「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若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約翰的洗禮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批評者意識到回答這個問題會有危險,便說他們不能回答──救主於是回應他們:「我也不告訴你們。」(見馬太福音2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