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
博愛:完全而永恆的愛
2002年4月


博愛:完全而永恆的愛

當我們不斷地像祂那樣思考、行事時,自然人的特性就會悄悄溜走,取而代之的則是基督的心思意念。

我親愛的弟兄姊妹,此刻我最渴望的就是作我的見證,為神對你我及對全世人的愛來作我個人的見證。誰能在了解神的愛之後,能充分地表達出他深切的感激呢?我何其有幸,這麼多年來都能與你們在一起,感受到你們身上所散發出的基督純正的愛。我深深地感激你們,也感激神。

博愛的定義

主說博愛是「基督純正的愛」,1是「最能使靈魂快樂的」,2「是神所有恩賜中最大的恩賜」,3「完全」而「永恆」。4

博愛難以形容,反倒是容易在擁有博愛之人的生活中認出來。

一位行動不便的老祖母訂了一份晚報,好使她送報的孫子能每天到她家,圍在她的膝旁聽她教他禱告。

一位母親在經濟拮据且肉類缺乏的時期,似乎只喜歡吃雞翅膀,讓全家人大惑不解。

一名男子在公眾面前受了不該受的責罰,但卻謙卑地接受了。

這些博愛的例子所流露的共同主旨,不就是不自私和不求回報嗎?我們所有的神聖特質似乎都源自於博愛,也圍繞著博愛。5每個人都可得到愛的恩賜,但是博愛僅僅賜給那些真正跟隨基督的人。6

神的力量可在祂的神性特質中找到,7而聖職的力量就是藉由這些特質來維持的。8我們要追求這些特質,特別是博愛,即基督純正的愛的特質。9

愛與平安的摧毀者

然而魔鬼這愛的摧毀者就在那裡,想以憤怒和敵意來取代愛。10我的朋友威廉就老是這樣──心懷敵意。似乎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是主的錯:疾病、死亡、任性的孩子、個人的弱點、祈禱「未獲答覆」,這一切的事情都使他的心硬了起來,他內心的怒火可以在瞬間燃起,將矛頭指向神、他的同胞和他自己。他的心中散發出不信、頑固、驕傲、紛爭,他失去了希望和愛,也漫無方向。他的情況實在很悲慘!

這些平安的摧毀者11使威廉盲目,無法感受到神對他的情感。他既察覺不到,也感受不到神的愛。他看不到神曾經賜他厚福,特別是在那些幽暗的日子裡,而神如今依然祝福著他;但威廉反卻以憤怒來回報神的愛。有時我們不也曾有那樣的感覺嗎?即使是在我們根本不值得一愛時,祂卻給了我們最深的愛。的確,是祂先愛了我們的。12

有目的受苦:博愛的力量無窮

而我那基督般的朋友貝蒂,卻恰好相反。她也和威廉一樣歷經了許多相同的困境,但因為她感受到神的愛,為救主的名遭受苦難,13與神的性情有分,14因而對神懷有更大的信心及更深的愛,同時也有力量去面對即將來臨的任何事。

她對旁人的愛加增了,甚至似乎事前就寬恕了他人。她學會如何讓別人感受到她的愛,也學習到,分享愛就會得到更多的愛。

最後,她學會了更愛自己,變得更仁慈、溫柔及恆久忍耐。她不再為自尊所苦,開始以神愛她的方式來愛自己,以神眼中的自己為自己。

認識、接受並傳播神的愛

那麼我們要如何更能「把博愛的約束……穿在〔我們〕身上,那……美好與和平的約束」呢?15請容我向各位提出三點建議。

1.認識祂的愛。「用全部的心力……禱告」,16祈求獲得這項恩賜。以破碎的心溫順謙卑地這樣做,你們就會充滿來自聖靈本身的希望和愛,並且祂會向你們顯示基督。17

博愛的恩賜之一,就是能從我們周圍的一切事中認出主的指引,並感受到祂的愛。有時候,要從我們一切的經歷中找到神對我們的愛並不容易,因為祂賜予我們的方式是如此完美又悄然匿名。由於祂是以一種親密、莊重、謙遜的方式來賜予這麼美好的恩賜,因此你們畢生都會尋求祂的指引,以及祂所賜給你們的恩賜。

請與我一起沈思片刻,想想以下這些瑰麗的恩賜:天與地、一切創造的榮耀;18你們感受到的愛與喜樂的感覺;祂以憐憫、寬恕相待,無數次回答我們的祈禱;賜我們鍾愛的人;還有最後賜予那一切恩賜中最大的──就是天父賜下祂為世人贖罪的愛子;祂的愛子擁有完全的博愛,是一位充滿愛的神。19

2.謙卑領受祂的愛。要為這些恩賜而心懷感謝,特別是感謝那賜予恩賜的人。20真正的感激是能夠謙卑地看到、感受到,甚至接受這份愛。21感激是報答神的愛的一種方式。要認出祂引領的手,告訴祂,並對祂表達你們的愛。22當你們真正認識主時,就會發覺有一種建立在信任上的親密而神聖的關係。你們會知道祂了解你們的痛苦,23而且祂會懷著同情心,永遠以愛來對待你們。

接受這份愛,並感受這份愛。光是知道神愛你們是不夠的。這恩賜需要日復一日不斷地去感受,24然後那會成為你們一生的一項神聖動力。要悔改,從你們生活中革除一切世俗情慾,25這也包括了憤怒在內。不斷地為你們的罪接受赦免,26這樣你們便會約束自己一切強烈的情感,使自己得以充滿愛心。27

3.傳播祂的愛。主對我們的回應永遠是充滿了愛,難道我們不也應該以仁慈,並懷著真愛的情感來回報祂嗎?祂會因恩典(或美德)而賜予恩典,因特質而賜予特質。當我們更加服從時,就會因為以恩典(或美德)回報祂而獲賜更多的恩典。28向祂獻上你們特質中最精緻高貴的部份,因此在祂向你們顯現時,你們會變得像祂一樣。29

當一個人先讓其思想沈浸於愛中,並將這些情感傳達給神、給人、或是給自己時,之後聖靈就必會擴大那項特質。所有的神性特質都是如此。人似乎要先具有美好的情操,聖靈才會讓這些美好的情操滋長。除非你們感受到愛,否則無法向他人傳達真愛。主告訴我們,要像祂愛我們那樣地彼此相愛,30所以請記住:若要別人愛你,就要真心愛人。31

博愛這項恩賜的果子

弟兄姊妹們,身為基督的特別見證人,我要再次向你們見證,神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無比的愛。發揚這份來自神的恩賜將會帶給我們一顆嶄新的心、純潔的心,及不斷加增的愛和平安。當我們不斷地像祂那樣思考、行事時,自然人的特性就會悄悄溜走,取而代之的則是基督的心思意念。32我們會變得像祂一樣,也會真正地接納祂。33

在你們面前這位主的先知很愛你們,所有這些總會弟兄也都很愛你們。願主祝福我們一直「讓〔我們〕心中的愛情永遠放在〔祂〕身上。」34我祈求我們都能「藉著祂兒子的快樂而使〔我們〕的負擔得以減輕」35,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摩羅乃書7:47。

  2. 見尼腓一書11:22-23;8:10-12。

  3. 尼腓一書15:36。

  4. 摩羅乃書8:17。

  5. 「有一種美德、特質或原則,聖徒們如能珍惜和實行的話,將為成千上萬的人帶來救恩。我指的是博愛,或愛心,衍生出來的則是寬恕、長久忍耐、仁慈和耐心。」(Brigham Young, Deseret News, 11 Jan. 1860, 353)。

  6. 見摩羅乃書7:48。博愛與愛之間有差別嗎?主分別多次提及這兩種愛,如教約4:5。有人說博愛是愛加上犧牲──是一種成熟的愛。或許博愛之於愛就如同信心之於相信。信心和博愛都需要付諸行動、努力付出及有所犧牲。博愛包含了祂對我們的愛,我們對祂的愛,以及我們對別人所付出的基督般的愛。

  7. 見教約84:19-24。

  8. 見教約121:41-46。

  9. 「胸懷神的愛的人,不會單單只因自己的家人蒙福而感到滿足,而會推己及人擴展至全世界,迫切渴望能祝福全人類」(Joseph Smith, History of the Church 4:227)。

  10. 當人生遇到了真正的苦難時,魔鬼總是在那裡挑動人心發怒,而主卻一直散發著愛。同樣是遭受苦難,「許多人已變得頑強了……,也有許多人因為他們的苦難而變得溫和了」(阿爾瑪書62:41)。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個典範,教導了我們如何面對痛苦。

  11. 以下是摧毀人們的愛和平安的一些因素(但不僅限於此):恐懼、完美主義、艷羨、不順從、懷疑、憤怒、嫉妒、不正義的控制、不信、缺乏耐心、論斷他人、擴大受傷的感覺、驕傲、紛爭、抱怨、愛出鋒頭、競爭、說謊。所有這些都是自然人的特質,而非屬基督的人的特質。

  12. 見約翰一書4:19。

  13. 見教約138:13。我的朋友明瞭受苦可以幫助她證明自己(見亞伯拉罕書3:24-25;教約98:13-14);學習如何選擇善惡(見尼腓二書2:18);學習苦難之後祝福就會來到(見教約58:2-4);學習服從、耐心和信心(見教約105:6;摩賽亞書23:21;羅馬書5:3-5);獲得罪的赦免(見希拉曼書15:3;教約132:50,60;95:1)。

  14. 見彼得後書1:1-8。

  15. 教約88:125。

  16. 摩羅乃書7:48。

  17. 見摩羅乃書8:25-26;羅馬書5:5;尼腓二書26:13。

  18. 見摩西書6:63;阿爾瑪書30:44。

  19. 見約翰一書4:8。

  20. 見教約88:33。

  21. 見阿爾瑪書5:26。

  22. 見阿爾瑪書26:16;摩羅乃書10:3。

  23. 見教約133:52-53。

  24. 見阿爾瑪書34:38。

  25. 見約翰一書2:15-17。

  26. 見摩賽亞書4:11-12。

  27. 見阿爾瑪書38:12。

  28. 見教約93:12-13,20。

  29. 見約翰一書3:1-3。

  30. 見約翰福音13:34;教約112:11。

  31. 「慎防驕傲,不要尋求勝過他人,卻要為彼此的益處效勞」(Joseph Smith, Teachings of the Prophet Joseph Smith, sel. Joseph Fielding Smith [1976], 155)。

  32. 見哥林多前書2:16;哥林多後書10:5。

  33. 「真正最偉大的人是最像基督的人。你們心中如何真誠地想著基督,將決定你們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且也會大大地影響你們的行為舉止。……我們選擇祂作為我們的理想典範,內心就會渴望像祂一樣,也會渴望與祂為伍」(David O. McKay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51, 93, 98)。只要想祂的時間夠久,舉止行為就會開始像祂;只要舉止行為像祂的時間夠久,就會真正變得像祂一樣。

  34. .見阿爾瑪書37:36。

  35. 見阿爾瑪書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