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09年
獻納你所行的一切
4月 2002


獻納你所行的一切

在沈思和追求獻納的過程中,我們的內心因其中的要求而感到害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主已安慰我們:「我的恩典對你們是充分的」(教約17:8)。

以下的演講是針對尚未達到完全但仍奮力不懈的教友所說的。如同往常一樣,首先最需要聽的人就是我自己。

我們很容易把獻納想成是,在神要我們奉獻時,獻出我們的財物。但是真正的獻納是指將自己獻給神。「心」、「性」、「意」是基督在說明第一條誡命時所使用的主要字眼,意思是我們需要經常不斷地去遵守這第一條誡命,而不是偶爾為之(見馬太福音22:37)。假如我們遵守這項誡命,我們所做的事將完全蒙得神的悅納,因而為我們的靈魂帶來永恆的福祉(見尼腓二書32:9)。

要有這樣完全的獻納,就需要讓我們的感覺、思想、言語、行為更加順從、合一,而非矛盾疏離。因為「一個人怎能認識他沒有事奉過的,陌生的,遠離他心中意志和念頭的主人呢?」(摩賽亞書5:13)。

許多人忽視了獻納,因為獻納看起來太過抽象或讓人退怯。然而,我們之中有心改進的人雖然有些進步,卻因自己仍有拖延而感到不滿意。因此,我想給大家一些衷心的勸告,好使大家能繼續保持進步,同時也鼓勵大家繼續邁向這段旅程,並在每個人經歷不同程度的困難時安慰你們。

靈性上的順從並非一蹴可幾,而是要循序漸進的逐次改進,一步一步登階而上。然而,這一層層的石階一次只能爬一層,我們若「樂於服從,……像一個孩子服從他的父親」,最後我們的意念就會「在父的旨意中被吞沒」(見摩賽亞書15:7;摩賽亞書3:19)。若非如此,就算我們奮力不懈,也會不斷因受到世俗亂流的衝擊而分心。

一些有關獻納財物的例子可幫助大家了解此點。當亞拿尼亞和撒非喇賣了自己的田產時,私自「留下幾分」(見使徒行傳5:1-11)。我們有許多人都緊抓著一些特別的「部分」不放,甚至把縈繞自己的妄想當成了財產。因而,不論我們已奉獻了多少東西,這最後的部分便是最難捐獻出來的。獻納出部分的人誠然值得嘉許,但這和「我已捐過了」這種推託之詞並沒有什麼兩樣(見聖經雅各書1:7-8)。

舉例來說,我們可能因擁有某項特定的才能,而誤以為那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假如我們緊抓著這些東西不放,且看得比神還重要,那麼我們就是在獻納第一條誡命上有所保留了。既然神賜給了我們「氣息」,所以太耗氣力在這些事物上便是不可取的!(摩賽亞書2:21)。

另外一個絆腳石是在我們慷慨奉獻時間、金錢來事奉神時,卻仍保留一部分內在的自我;這意味著我們尚未完全歸屬祂。

有些人因為生命中的特別任務已接近尾聲而無法適應。施洗約翰為我們立下典範,他在論到耶穌不斷增加的信徒時,仍然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翰福音3:30)。錯把我們現今的指派工作當成是神愛我們的唯一指標,只會讓我們更不願放掉某些東西。弟兄姊妹們,神早把我們個人的價值定為「極大」,我們個人的價值不像股票市場一樣波動起伏。

我們未能踏上下一個石階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就像那個富有、正義的年輕人一樣,還不肯面對我們所缺少的部分(見馬可福音10:21);因此殘留的自私本性便暴露無遺。

我們的退縮反映在許多方面。例如,中級國度中有許多「高尚的人」,他們顯然不作假見證,但他們卻「對耶穌的見證不勇敢」(教約76:75,79)。勇敢地為耶穌作見證的最佳方法,就是漸漸地變得更像祂,塑造出基督般的特質就是一種獻納(見尼腓三書27:27)。

在克服上述的挑戰時,靈性上的順從會帶給我們好運和幫助。有時它能協助我們「放掉」某些東西,甚至放掉塵世的生命;有時它能讓我們「緊抓著」某些東西,並在其他時候幫助我們踏上下一個石階(見尼腓一書8:30)。

如果我們缺乏遠見,即使是往前再走幾碼也會覺得舉步維艱。短視的拉曼和雷米爾雖然知道神是多麼地祝福古代的以色列人,使他們得以逃離強大的法老和他的軍隊,但拉曼和雷米爾卻缺乏對神的信心,認為祂無法幫他們對付在當地只不過是個首領的雷班。

我們有時也可能會因為太擔心無法取悅我們職場上的主管,或業餘愛好中的前輩,而偏離了神。取悅「別的神」而非真神也是違反了第一條誡命(出埃及記20:3)。

有時候我們甚至會為自己的性格辯護,彷彿這些突出的性格就是我們本人。門徒的職分從某個角度來看,就如同先知斯密約瑟所說的是一種「碰撞運動」:

|「我就像一塊巨大粗糙的石頭,……唯一能被擦亮的地方是當某一個稜角藉著和某些東西接觸時被擦掉,以加速的力量碰撞……。就這樣我將成為全能之神箭袋中的一枝光滑和擦亮的箭」(斯密約瑟先知的教訓,斯密斐亭約瑟編纂,第304頁)。

許多時候外在的順從遠比內心的臣服容易多了,有些最傑出的人士對於奉獻內心的「部分」有所保留,因而喪失了為神的事工效力的機會。我們最好像摩西一樣謙和,他學到一些他「從來沒想像到」的事(摩西書1:10)。然而,可悲的是,弟兄姊妹,在選擇權與自我個性的微妙交互作用下,許多人在獻納上猶豫不決。心意的順服實際上是一種勝利,因為它引導我們去認識神那更深遠、「更高」的道路(見以賽亞書55:9)!

諷刺的是,即使成就的是好事,過度關注一些事,也會消弱我們對神的奉獻。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對運動太過於投入或是對身材太過重視,這在我們之中比比皆是。一個人可能崇敬大自然卻忽視了自然界的神。一個人可能太喜愛好的音樂,或太重視擁有好的工作,因而排斥了其他的事物。在這樣的情況下,「更重的事」往往就被忽略了(見馬太福音23:23;哥林多前書2:16)。只有至高之神才能完全引導我們從事那些你我皆能做的至高善行。

耶穌強調說,這兩條最大的誡命是一切道理的總綱,但他並沒有說反之亦然!(見馬太福音22:40)。不可因為奮力追求較小的善行而將第一條誡命擱置一旁,因為我們並不崇拜其他的神。

在享受正義工作的果實前,且讓我們先承認神的手。免得人們找理由說「這貨財是我力量、我能力得來的」(申命記8:17)。或是「誇大」我們自己,就像古代以色列人所行的一樣(基甸故意帶較少的軍隊則除外),人們都自誇「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士師記7:2)。吹噓我們自己的「手」會使我們加倍難以承認神的手在一切事物上的權力(見阿爾瑪書14:11;教約59:21)!

在米利巴地,偉大的摩西因人們吵著要水而疲憊不堪。一時之間,摩西「急躁地」說:「〔非得要〕我〔們〕為你們使水……流出來嗎?」(詩篇106:33;民數記20:10;亦見申命記4:21)。摩西雖錯用了代名詞,但主教導了不凡的摩西,且進一步擴大了他的能力。我們若能像摩西一樣謙和,一定也能做得不錯(見民數記12:3)。

耶穌從未、從未、從未失去祂的焦點!儘管祂做了許多好事,祂一直都明白前頭有著贖罪在等祂來完成,祂懷著遠見向父祈求:「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刻來的」(約翰福音12:27;亦見5:30;6:38)。

當你我培養更大的愛心、耐心、溫順後,就應獻給神和人類更多的愛心、耐心和溫順。此外,沒有人有像我們一樣好的環境來實踐這些事。

誠然,這些石階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或許我們並不是很想去探索的新境界。因此,成功攀登石階的人便能有效地鼓舞我們其餘的人。我們通常會比較注意私下所仰慕的人。饑腸轆轆的浪子想起家中的菜餚,但他同時也受到其他記憶的驅使而決定:「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路加福音15:18)。

在努力達到完全順從的過程中,我們的意念是我們真正要獻給神的東西。我們獻給神的一般禮物或其他因神的恩賜而得到事物,只不過是「退還寄件人」的東西,是神的東西。雖說神只收到了這一樣禮物,但完全忠信者的酬賞卻是祂「所有的」一切(教約84:38)。多麼好的交換條件啊!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牢記這些真理:神賜給我們生命、選擇權、才能、機會;祂賜給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祂賜給我們一定的壽命以及所需的氣息(見教約64:32)。有了這樣的理解來作為我們的引導,我們就可在衡量事情的輕重緩急時,避免犯下嚴重的錯誤。有些錯誤遠比不上錯把兩組四重唱當成大會堂唱詩班一樣有趣!

這也難怪興格萊會長要強調我們是立約的人民。他強調聖餐、什一奉獻、聖殿等聖約的重要,並舉例說明犧牲是「贖罪所不可或缺的部分」(Teachings of Gordon B. Hinckley [1997], 147)。

令人讚嘆敬佩的順從是救主所完成的順從。當時祂面對贖罪的極大痛苦和傷痛,「以致〔祂〕希望可以不喝那苦杯,並使〔祂〕畏縮」(教約19:18)。相較之下,在我們程度較小的考驗中,我們也面臨需要克服的事,並期待可以有方法來免除這些事。

想想看,假如耶穌行了更多的奇蹟,但卻沒有行那超越我們理解在客西馬尼園和髑髏地的奇蹟,那麼祂的塵世傳道會有多重要呢?祂所行的其他奇蹟確實祝福了一些人,使他們的生命延長,痛苦減輕。但這些奇蹟怎能比得上使全人類都復活的奇蹟呢?(見哥林多前書15:22)。餅和魚的增加確曾餵飽了飢餓的群眾,即使如此,他們不久就會再次感到飢餓,而那些領受生命之糧的人卻永不再飢餓(見約翰福音6:51,58)。

在沈思和追求獻納的過程中,我們的內心因其中的要求而感到害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主已安慰我們:「我的恩典對你們是充分的」(教約17:8)。我們是否真的信賴祂?祂也曾應許,祂必使軟弱的東西成為堅強(以太書12:27)。我們是否真的願意順服這個過程呢?要是我們渴望獲得豐滿的祝福,就不能有所保留!

讓我們的意念越來越順從父的旨意,這會增強我們的個人特質,擴展我們的心智,使我們能承受「〔神〕所有的」一切(教約84:38)。此外,我們的意念若不像祂的意念,我們如何能被託付祂「所有的」一切呢?只願意作出部分承諾的人,是無法完全感激祂「所有的」一切的。

坦白說,無論我們保留了哪個「部分」,我們便出賣了自己光明的未來。因此我們不需要問主說:「主,是我嗎?」(馬太福音26:22),而是要針對我們個人的絆腳石,問主說:「主,是這個嗎?」我們可能早就知道答案了,我們更需要的可能是決心而不是主的回答。

在神慷慨的計畫中,最偉大的幸福最後是留給那些願意自我挑戰、願意為能通往神國而付出代價的人的。弟兄姊妹們,「來吧,讓我們再次踏上旅程」(“Come, Let Us Anew,“ Hymns, no. 217)。

奉張開雙臂的主(見教約103:17;136:22),即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