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09年
另一個浪子
4月 2002


另一個浪子

我們之中沒有哪一個人是神較不珍惜或較不疼愛的。我見證祂愛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沒有安全感的、憂心忡忡的或缺乏自我形象的,祂愛所有的人。

在救主講過的比喻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則是那個描述一個少不更事的弟弟向父親要了家產,離家後卻散盡所有資財的故事。經文上說他「任意放蕩」。1他的金錢和朋友散去得比他想的還快──他們通常都是這樣的──然後可怕的結算日就接著到來──那向來都是如此。經歷了這一切的沉浮後,他淪落為看豬的,挨餓受凍,身無分文,尊嚴掃地,「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即便如此,他還是得不到慰藉。

然後,經文說了一句令人鼓舞的話,「他醒悟過來」,決定找路回家,希望至少能被接納作為他父親家中的一個僕人。他那擔憂但盡責的父親跑過去迎接他,與他連連親嘴的溫馨景象,是神聖經文中最感人肺腑的一幕了。這則比喻談到,每一個神的孩子,不管有沒有走入歧途,神都期盼我們能重回祂的懷抱,得到保護。

我們若太專注這個小兒子的故事,可能稍一疏忽就會忘了大兒子的部分,因為救主在故事一開始就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祂或許還會補充說道:「這兩個兒子都迷路了,兩個都需要回家。」

小兒子回來了,袍子穿在他身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就在這一幕,大兒子出現了。他一直盡忠職守地在田裡耕作,現在他回家了。整個故事的重點就是將回家這個概念作對比,從不同的地點回到家。

大兒子快到家的時候,聽到音樂聲和歡笑聲。

「便叫過一個僕人來〔注意,他有僕人〕,問是甚麼事。

「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

「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

大家都知道接下來他們之間的對話。一個孩子任性、逃家又在豬群中打滾,作父親的固然心痛,現在得知聰明的大兒子——那個從小在弟弟心目中一直是英雄的大哥——卻因為弟弟回家而氣憤,就更加心痛了。

不對,我要修正一下,大兒子氣的不是弟弟回來,他氣的是雙親因為弟弟回來而歡天喜地。這個盡責的兒子——他真的非常地盡責——心裡感覺不受重視,或許也有點自艾自憐而頓時忘了他從未身陷污穢或絕望,也從未經歷過害怕或嫌惡過自己。他頓時忘記了農場上的每隻牛已經都是他的,衣櫃裡所有的袍子和抽屜裡的每一個戒指也都是他的。他頓時忘記了他的忠誠早已都得到酬賞,而且永遠都會有。

是的!這一個幾乎擁有一切、辛勤工作努力賺得所有且近乎完美的人,缺乏了一樣東西,讓他無法成為像主一樣完全。那就是他必須要有同情心和憐憫心,有博愛般寬容的眼界來看清回來的人並不是敵人,而是他的兄弟。就像他父親求他看到的,他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

這個弟弟曾經是個囚犯──是罪的囚犯、愚行的囚犯、豬欄的囚犯,不過這個哥哥也活在某種監禁裡,還沒能打破自己的牢籠,繼續受忌妒這隻綠眼怪獸的折磨。2他覺得自己的父親一點也不感激他,也覺得弟弟剝奪了他應有的權利,但事實並非是如此。他陷入自己所假想的羞辱中而深受其害,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坦特勒斯(Tantalus)站立於齊顎的水中卻一直口渴一樣。他在這以前可以說是生活愉快,為自己滾滾的財富感到心滿意足,現在只因為別人也同樣幸運擁有大筆財富,就突然不快樂起來。

是誰在我們耳邊狡猾地低語,讓我們以為給另一個人賞賜就會縮減我們已經擁有的祝福?是誰讓我們覺得如果神對另一個人微笑就一定會對我們皺眉?你我都知道做這事的人是誰──就是那一切的謊言之父,3是路西弗,我們共同的敵人。他從時間的長廊中不斷叫囂的,且向每個人叫囂的是,「把〔你〕的榮譽給我」。4

有人說,忌妒是無人願意承認的罪,丹麥有句諺語說到這種忌妒的傾非常的普遍:「假如忌妒是種狂熱,那全世界都病了。」英國詩人喬叟所著的坎特伯里故事集中,那位牧師就為此現象悲歎,因為忌妒的影響是如此地廣大深遠──它可以讓人憤恨任何事物,包括憤恨各樣的美德與才能;它也可以讓人被任何事物激怒,包括被各樣的良善與喜悅激怒。5當他人在我們眼裡愈來愈偉大,我們就以為自己一定會愈來愈渺小。不幸的是,我們偶爾都會有這樣的表現。

在我們特別不希望會變成這樣的情況下,這是怎麼發生的呢?我想至少有一個原因是,每天我們都看到某種誘人的東西在告訴我們:我們所擁有的還不夠。有些人或有些東西一直在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比現在看到的自己更英俊或更有錢,更受人稱讚或受人羨慕。他們一直告訴我們,我們的財產還不夠多,好玩的地方還多的是。不斷有訊息在砲轟我們,那訊息就是我們在世人的天平上稱重,永遠感到欠缺不足。6有時候,我們好像被困在廣廈的小房間裡,裡面的電視機只播放一齣演不完的連續劇,劇名叫「無益的想像」。7

然而神不是這樣行事的。故事裡的父親並沒有作弄他的孩子,沒有無情地拿他們和鄰居相比,也沒有拿兩個孩子互相比較。他對其中一個孩子充滿愛心的表示並不會讓他不愛或拒絕另一個孩子。他對這兩個兒子都非常慷慨,也對這兩個孩子表達愛心。我相信神認同我們的方式,就好像我心愛的妻子派翠西亞認同我唱歌的方式一樣。內人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可說得上是個音樂天才,但我卻是五音不全的人。可是我知道,當我試著歌唱時,她都用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來愛我。我知道這點,因為我可以從她的眼神中看出,那是愛的眼神。

有位觀察家寫道:「在一個人比人的世界裡,人們常被評定誰比較聰明,誰比較有魅力,誰比較成功。在這樣的世界裡,要真正去相信〔聖潔的〕愛裡沒有像這種的比較是不容易的。聽到有人在讚美別人時,」他說,「就難免會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讚美是不是比較少;讀到他人的善行義舉時,難免就會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也一樣善良仁慈;看到頒發給傑出人士的獎盃、獎金和獎品時,也會不禁自問為什麼不是頒給我。」8我們若不克制這種想法,就會看到深植於世界的這種比較心態最後是如何導致我們對神產生憤慨和貶視,並對自己有極負面的看法。大部分「你不可」的誡命用意是不要我們傷害他人,我相信,不可貪婪這條誡命的用意是不要我們傷害自己。

我們要如何克服幾乎普遍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這種傾向呢?我們可以像那兩個兒子所做一樣,就是開始踏上重回天父懷抱的旅途。我們應當動作迅速,且極為謙卑地去做。一路上我們可以計算我們所得到的許多恩典,並為別人的成就鼓掌。最好的方法是為人服務,這是發揮愛心的最佳良方。但是這些終究是不夠的。我們迷失以後,可以「醒悟過來」,只是我們不一定都能「找到自己」,而且永世無盡,我們都無法「拯救自己」。唯有天父和祂的獨生子才做得到,因為除了祂們,別無救恩。因此,我們祈求祂們會幫助我們,祈求祂們會「出來」迎接並擁抱我們,帶我們去享受祂們已經預備好的筵席。

祂們會的!經文中滿是應許,述說神的恩典是充分的。9在這舞台上,沒有人需要去搶奪或競爭。尼腓說,主「愛世人」,免費賜予救恩。

「〔祂〕有否吩咐任何人不得分享祂的仁慈?」尼腓問。沒有!「……所有的人待遇平等,〔在祂手中〕沒有一個被禁止的。」

祂請求「所有你們大地各端的人們,到我這裡來,」購買牛奶和蜂蜜,不用金錢,也不用代價。10所有的人待遇平等,和平、安心地相處,不害怕也不忌妒,永遠都確信祂對你們有無限的大愛。

我們這樣做,就能幫助別人,誠懇地為他們祈求祝福,而他們也會為我們祈求。我們會為每項才華和能力歡呼,不論這才能賜予何處,從而讓今生更趨近天堂。

常常牢記保羅為美德所簡述的優先順序,對我們會很有幫助:「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11他提醒我們,我們都是基督的身體,所有的肢體,不論是俊美的或軟弱的,都是可愛的、必要的、重要的。我們感受到他的懇求何等深切,當他說「……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12這段精采絕倫的勸告讓我們記起慷慨一詞的英文字generosity與家譜的英文字genealogy來自相同的字根,都源自拉丁文genus,意思是同一胎、同一個種類、同一個家族或同一個性別。13如果我們記得得寵的這個人其實是自家人,就比較容易一直持有一顆慷慨之心。

各位弟兄姊妹,我見證我們之中沒有哪一個人是神較不珍惜或較不疼愛的。我見證祂愛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沒有安全感的、憂心忡忡的或缺乏自我形象的,祂愛所有的人。祂不會以我們的天資、外表、職業或財富來衡量我們。祂為每一位選手加油,並大聲疾呼這是一場對抗罪惡的競賽,而不是一場你爭我奪的比賽。我知道,只要我們保持忠信,就會有一件量身訂作的公義之袍等著為每個人披上,14那袍子是用羔羊的血洗白潔淨的。15願我們在努力贏取錦標時彼此互勉,這是我誠摯的祈禱,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見路加福音15:11-32。

  2. 見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第3幕,第2景,第110句。

  3. 見尼腓二書2:18。

  4. 摩西書4:1。

  5. See Geoffrey Chaucer, The Canterbury Tales, ed. Walter W. Skeat (1929), 534--35.

  6. 見但以理書5:27(我想特別強調此句的雙關語)。

  7. 見尼腓一書12:18。

  8. Henri J. M. Nouwen,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1992), 103.

  9. 見以太書12:26;摩羅乃書10:32;教約17:8。

  10. 見尼腓二書26:24-28。

  11. 哥林多前書13:13。

  12. .見哥林多前書12:25-26。

  13. 感謝紐文亨利(Henri Nouwen)提供這個辭源上的關聯。

  14. .見以賽亞書61:10;尼腓二書4:33;9:14。

  15. 啟示錄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