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種的比喻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決定去設立正確的優先順序,並且做讓我們成為好土、結實纍纍的事。
總會大會演講的主題並不是由人的權力所指派,而是由聖靈所給予的靈感而來。許多主題會處理我們共有的憂慮,不過就像耶穌當時並不教導如何克服塵世的挑戰或政治的迫害,祂通常啟發祂的現代僕人,談論我們必須做什麼來改造個人生活,準備好回到天上的家。在這復活節週末,我感覺受到提示要談談耶穌的一個比喻,其中的教訓非常寶貴,也歷久彌新。
撒種的比喻是少數幾個三部對觀福音書中都提到的比喻,更是極少數幾個耶穌向門徒說明的比喻。撒下的種子是「天國〔的〕道理」(馬太福音13:19)、「道」(馬可福音4:14),或「神的道」(路加福音8:11)──即夫子和祂僕人的教導。
種子所落在的不同土壤,代表世人接受和跟隨這些教導的不同方式。那些「落在路旁的」(馬可福音4:4)種子並沒有落在土裡,因此沒有成長的機會,就好像頑硬、沒有作好準備的心聽到教導時一樣。我不再多談這些人。我的信息是給我們這些已經承諾跟隨基督的人:我們要如何在生活中應用救主這個教訓呢?
撒種的比喻警告我們,哪些情況和態度,會妨礙任何已接受福音信息種子的人,使他們無法結出好收成。
1.石頭地,沒有生根
有些種子「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馬可福音4:5–6)。
耶穌說這描述的是那些「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是因為「心裡沒有根,……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馬可福音4:16–17)。
是什麼讓聽道的人「心裡沒有根」呢?當新成員只是因為傳教士和教會裡各項吸引人的特色,或教會成員身分所結出的許多美好果實而歸信,便是這樣的情況。由於沒有扎根在神的話語裡,當反對的勢力一來,就枯乾了。但是即使從小在教會長大的人──長期的成員──也會陷入沒有根的情況中。我認識一些這樣的人,這些成員沒有堅定持久地歸信耶穌基督的福音。如果沒有扎根和經常實踐福音的教導,我們任何一個人的心都可能變成石心,也就是靈性種子所落在的石頭地。
我們若想保有靈性,就不能缺少靈性的糧食,特別是在這不斷遠離神的信仰、是非界線越來越模糊的世界。網際網路主導著這個時代,強力傳播危及信心的各樣信息,為了鞏固我們的信心,在福音中扎根,我們必須更常接觸靈性真理。
年輕人,如果這樣的教導似乎太過籠統,讓我舉一個明確的例子。如果聖餐正被傳遞的時候,你忙著傳簡訊,或說悄悄話,或玩電動遊戲,或做任何妨礙你領受這重要的靈性糧食的事,就等於截斷靈性的根,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像石頭地,一旦遇到孤立、恐嚇或嘲弄時,馬上就枯乾了。這情形也適用於成年人。
另一個毀滅靈性根基的潛在因素──現代科技(但並非唯一)助長了這種情形──是用狹隘的眼光看待福音或教會。這種侷限的眼光,偏重特定的教義或做法,或是某位領袖被指陳的缺失,而無視福音計畫的宏大全貌,也無視個人和群體因為遵行福音所收成的果實。戈登·興格萊會長曾生動地描述這種狹隘眼光的一面。他告訴楊百翰大學的聽眾,某些政治評論家對當時一則新聞事件感到「怒火中燒」,他們「巧運匠心,傾洩酸溜溜的謾罵和怒氣。……的確,」興格萊會長下了結論:「這個時代四處充斥善於批評的酸葡萄。」1兩相比較之下,若要穩當地在福音中扎根,我們在批評時必須溫和、有分寸,要一直尋求能對神的偉大事工獲得更開闊的視野。
2.荊棘:世上的思慮和錢財的迷惑
耶穌教導:「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就不結實」(馬可福音4:7)。祂解釋說,這些「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馬可福音4:18–19)。無疑地,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要聽從的警告。
我要先談談錢財的迷惑。不論我們在靈性旅程的什麼階段──不論我們歸信的狀態如何──都會受到這個誘惑。當人們的態度和優先順序都固著在得到、利用或擁有財產上時,我們稱之為物質主義。已經有很多關於物質主義的言論和著作了,這裡不必多加說明。2相信所謂財富至上的人,正受到錢財的迷惑所苦,擁有財富或優渥的收入並不表示蒙得上天的喜悅,沒有這些也不是不蒙上天喜悅的證據。耶穌告訴一位忠信的信徒,只要他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可以繼承永生(見馬可福音10:17–24),祂並不是在指擁有財富是種邪惡,邪惡的是這位信徒對財富的態度。我們都知道,耶穌稱讚好撒馬利亞人;同樣的錢幣,他用來為同胞服務,猶大卻用來出賣救主。錢財不是萬惡之根,貪財才是(提摩太前書6:10)。
摩爾門經談到有一段時間神的教會「開始不再進步了」(阿爾瑪書4:10),因為「教會的人民開始……把心思放在財富和世俗無益的事物上」(阿爾瑪書4:8)。錢財及其他世俗事物,很容易使得物質東西豐裕的人,在靈性上陷入「麻木昏沉」的危險。3這一點很適合用來介紹救主的下一個教訓。
最微而不察的荊棘,也就是把福音道理的功效擠出我們生活的世俗力量,耶穌稱之為「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路加福音8:14)。這樣的力量不勝枚舉,一些例子就足以說明。
有一次耶穌斥責祂的首席門徒彼得說:「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馬太福音16:23;亦見教約3:6–7;58:39)。體貼人的意思指的是在行為、優先順序及思想各方面,將世上的思慮放在屬神的事物之前。
以下這些時候,就是在向「今生的……宴樂」屈服。(1)染上習癮,減弱了神所賜的寶貴選擇權;(2)被微不足道的小事誘惑分心,遠離具有永恆價值的事物;(3)懷有「應得權益」的心態;這種心態妨礙必要的個人成長,使我們失去永恆目標的資格。
當對未來的恐懼使我們動彈不得時,我們就是被「今生的思慮」所勝,妨礙自己懷著信心向前進及信賴神和祂的應許。二十五年前,我所敬重的楊百翰大學的教授修·尼布里,談到屈服於世上思慮的危險。他受訪時被問到,考量世界情勢和傳播福音的職責,教會是否會想要在某些方面,尋求「順應世界,改變教會的行事方式」。4
他回答說:「許多人都說過教會該這樣做,但真的是這樣嗎?你在此必須願意去冒犯他人,必須願意冒險一試,這就是信心派上用場的時候……我們的承諾本來就該是項試驗,本來就該很困難,本來就該被這個世界認為不切實際。」5
幾個月前,受人景仰的天主教領袖,費城總主教查理·恰浦,他在楊百翰大學校園重申了這個以福音為優先事項的重要性。他談到「後期聖徒和天主教團體的共同擔憂」,像是「有關婚姻和家庭、性別的本質、人類生命的神聖性,及宗教自由的急迫性」。他說:
「我想要再次強調,在生活中真正奉行所主張的信念是很重要的,那必須是我們的優先事項──不僅在個人或家庭生活中,在教會中、政治上的選擇、商業往來、對待窮人的方式也都要如此;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
「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此,」他繼續說:「請從天主教汲取經驗。我們天主教徒相信,我們的天職是成為社會中的麵酵,但是成為社會中的麵酵,和被社會同化,只有一線之隔。」6
救主警告我們,不要讓世上的思慮把神的話語從生活中擠出去,確實挑戰我們要一心把神的誡命和祂教會的領導,牢牢地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救主所說的例子,會讓我們將這個比喻視為土壤的比喻。土壤適當與否,在於我們每一個人接觸福音種子時的心。在感受屬靈教導的敏銳度方面,有些心頑硬、沒有作好準備,有些心是廢棄的石頭地,有些心則專注在世上的事物上。
3.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
救主在結束撒種的比喻時描述種子「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結實的數量也不盡相同(馬太福音13:8)。我們如何準備好成為好土,結出最多、最好的果實呢?
耶穌說道:「那落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並且忍耐著結實」(路加福音8:15)。我們都擁有福音道理的種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決定去設立正確的優先順序,並且做讓我們成為好土、結實纍纍的事。我們必須努力向下扎根,歸信耶穌基督的福音(見歌羅西書2:6–7),藉由祈禱、研讀經文、服務,以及經常領受聖餐而常有祂的靈與我們同在,就會達到這樣的歸信。我們也必須尋求心的巨大變化(見阿爾瑪書5:12–14),用對神的愛以及事奉祂、為祂兒女服務的意願,來取代邪惡的渴望和自私的顧慮。
我見證這些事是真實的,我也見證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祂的教訓指引道路,祂的贖罪成就萬事,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