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攜手合作


「攜手合作」,全球歷史:台灣(2022)

「攜手合作」,全球歷史:台灣

攜手合作

1955年10月,新成立的南遠東傳道部的傳教士抵達香港。為了準備在台灣服務,傳教士丁球安(Duane W. Degn)、梅德遜(Keith A. Madsen)、錢文長(Weldon J. Kitchen)和余明文(Melvin C. Fish)開始學習國語(中文的一種方言),而不是在香港講的廣東話。他們於1956年6月抵達台灣,開始在台灣北部的城市台北傳教。

台北的居民曾翼璋認識了傳教士,儘管還沒有受洗,他就開始忠信地參加教會聚會。他家境貧寒,且需要養家活口。在上到關於什一奉獻律法的課程時,翼璋靜靜地聽著;他沉默不語,讓傳教士感到緊張,因此傳教士又逐字逐句地將那個課程重複了兩遍。第三遍之後,翼璋看著那位長老,問道:「怎麼了,錢長老,你不相信嗎?」接下來的星期日,翼璋帶著新台幣810元(美金27元)到教會繳付他的什一奉獻,並接受了受洗的挑戰。一個月後,翼璋見證說,受洗後不久,他的薪水就大幅增加。後來,翼璋成為新成立的台北分會的第一諮理。

1958年,基隆、新竹、台中、台南和高雄等城市的人們加入了教會。到了1959年,嘉義和苗栗也成為教會活動的中心。自1959年1月起,美國傳教士姊妹貝蒂·詹森(Betty Johnson)和台灣第一位當地傳教士姊妹邱秀平Donna),就開始在全島南北奔波,幫助成立由當地姊妹帶領的慈助會。

1958年,前一年在台北加入教會的陳林淑良成為台灣第一位當地慈助會會長。她和其他早期成員在興建第一座後期聖徒教堂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1961年8月,當地教會成員曹連城在午餐用來包魚的報紙上,發現了一則政府土地拍賣的廣告。連城把那則廣告轉告傳教士,於是教會終於在1962年得以購買約1,224坪(一英畝)的土地。教會成員為興建教堂出錢出力。在施工階段,慈助會會長陳姊妹「在混凝土混和料中踩來踩去,帶領姊妹們搬起磚頭、滴下汗水」,正如她的同工姊妹江威締所回憶的那樣,「與弟兄們攜手合作,一起興建神的家」。

1959年,梁潤生成為台北分會第一位當地分會會長。隨著受過良好教育且具有語言天賦的成員不斷增加,台灣成為中文翻譯事工的中心。在胡唯一和賴瑞·白樂寧(Larry K. Browning)的努力下,第一本中文版摩爾門經於1965年發行。隨後,中文版教義和聖約於1974年發行,中文版無價珍珠也於1976年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