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萬事必須有對立
2016年05月


萬事有對立

對立會讓我們成長為天父期望的樣子。

耶穌基督福音的核心是天父為祂兒女的永恆進步所訂的救恩計劃。這項已在近代啟示闡明的計劃,幫助我們了解塵世生命中的許多事情。我的信息重點是「對立」在這計劃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

神的兒女之所以要經歷塵世生命,目的是要獲得必要的經驗來「邁向完全,終而達成神聖目標,成為永生的繼承者。」1誠如多馬‧孟蓀會長今早有力的教導,我們進步的方式是藉著作選擇,藉著接受考驗來證明我們會遵守神的誡命(見亞伯拉罕書3:25)。為了接受考驗,我們必須有選擇權,可以有所選擇。為了讓我們運用選擇權選擇不同的方案,就必須要有對立。

這計劃的其他部分也同樣不可或缺。當我們不可避免地做出錯誤的選擇,就會受到罪惡污染,必須先潔淨了,才能邁向永恆目標。天父的計劃提供了方法來滿足公道的永恆要求。這方法就是由一位救主償付代價,來救贖我們脫離罪惡。這位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永恆父神的獨生子;只要我們願意悔改,祂就能用祂的贖罪犧牲和所受的苦,為我們的罪償付代價。

關於對立在神計劃中的功用,最好的說明記載在摩爾門經,李海對他的兒子雅各的教導中。

「萬事必須有對立,……若不這樣,正義就無法出現,邪惡也無法出現,神聖或悲慘,好或壞,也都無法出現」( 尼腓二書2:11;亦見第15節)。

李海繼續說,因此,「主神讓人自己採取行動。然而,人如果不受到兩者之一的吸引,就無法自己採取行動」(第16節)。同樣的,主也在現代啟示中宣告:「魔鬼誘惑人類兒女是必要的,否則他們無法成為自己的主宰」(教約29:39)。

在伊甸園中,對立是必須存在的。李海教導,要是亞當和夏娃沒有做出選擇,就不會有塵世生活了,「他們〔就會〕仍處在天真的狀態中,……不做善事,因為他們不知罪惡」(尼腓二書2:23)。

從太初以來,選擇權和對立就是天父計劃的核心,也是撒但反抗這計劃的關鍵所在。正如主啟示給摩西的,在天上的會議中,撒但「尋求破壞……世人的選擇權」(摩西書4:3)。這種破壞正是撒但所提計劃自然會有的結果。當時他到父面前,說:「看啊,我在這裡,派遣我,我要作您的兒子,我要救贖全人類,使一個靈魂都不失落,我一定會做;所以把您的榮譽給我」(摩西書4:1)。

因此,撒但提議用這方式執行天父的計劃,如此一來天父的目的就無法達成,而天父的榮耀也給了撒但。

撒但的提議是要確保每個人都完全平等:他要「救贖全人類」,使一個靈魂都不失落。沒有人會有選擇權,也無法選擇,因此也不需要對立。這樣就不會有考驗,不會有失敗,也不會有成功。天父的兒女將不會有任何成長,而且也達不到天父期望其子女的目的。經文記載,撒但的反對導致「天上……有了爭戰」(啟示錄12:7),而神的兒女有三分之二選擇了天父的計劃,拒絕和撒但一起叛變,因而贏得體驗塵世生命的權利。

撒但的目的是要獲取天父的尊榮和能力(見以賽亞書4:12-15摩西書4:1,3)。父說:「因為撒但背叛我,……所以我……使他被拋下去」(摩西書4:3),連同一切運用選擇權跟隨撒但的靈一起下去(見猶大書1:6啟示錄12:8-9教約29:36-37)。撒但及其徒眾被丟到塵世,他們這些靈沒有身體,力圖欺騙、俘虜神的兒女(見摩西書4:4)。因此,這位反對天父的計劃,又極力要破壞這計劃的撒但,實際上卻促成了天父的計劃,因為有了對立,才能有選擇,從而有機會作出正確的選擇,帶來成長,達成天父計劃的目的。

二、

顯然引人犯罪的誘惑並不是塵世唯一的對立。身為父親的李海教導說,要是沒有墜落,亞當和夏娃就會「仍處在天真的狀態中,沒有歡樂,因為他們不知悲慘」( 尼腓二書2:23)。要是沒有在今生經歷對立,「萬物必混成一體」,以致於既沒有快樂也沒有悲慘(第11節)。因此,李海繼續說,神在創造萬物之後,「為了完成對人類的永恆目的,就必須要有一種對立;就是禁果和生命樹的對立;一種是甜的,另一種是苦的」(第15節)。2李海對於救恩計劃這部分的教導,作了以下的結論:

「但是看啊,萬事都已照著那通曉萬事者的智慧完成了。

「亞當墜落,才能有世人;成了世人,才能有快樂」(第24-25節)。

我們今生會面臨各種艱困的情況,這些形式的對立也是計劃的一部分,目的在促進我們今生的成長。

三、

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考驗著我們的各種對立。這些考驗有些是引人犯罪的誘惑,有些是非關個人罪惡的塵世挑戰。有的考驗很大,有的考驗很小。有些考驗持續不斷的試煉我們,有些則只是暫時的。沒有人能豁免。對立會讓我們成長為天父期望的樣子。

約瑟‧斯密在翻譯完摩爾門經後,還必須找到出版商。這並不容易。手稿冗長複雜,而列印及裝訂數千本書的費用也令人怯步。約瑟首先找了拋邁拉的印刷商格蘭丁,卻遭到拒絕。然後他找了拋邁拉另一個印刷商,也被拒絕了。於是他旅行到25英里(40公里)外的羅徹斯特,去找紐約州西部最知名的出版商,但那人同樣也拒絕了。羅徹斯特的另一個出版商雖然願意,但種種情況造成了交易無法進行。

幾個星期過去了,約瑟想必因為遭遇阻力,無法完成神的吩咐而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主並沒有讓事情變得簡單,卻的確使之可行。約瑟試了第五次,回頭再去找拋邁拉的印刷商格蘭丁,終於成功了。3

幾年後,約瑟痛苦地被囚禁在利伯地監獄好幾個月。當他祈求解救時,主告訴他:「這一切事情都將給你經驗,對你有益處」(教約122:7)。

我們都很熟悉塵世中的種種對立,這些都與個人罪惡無關,包括了疾病、殘障及死亡。多馬‧孟蓀會長說明:

「你們有些人有時可能會在苦難中呼求,想知道為何天父會讓你經歷這樣的考驗。……

「然而,我們的塵世生命原本就不是一條康莊大道,也不會一帆風順。我們的天父……知道,我們必須經歷困難的挑戰、令人心碎的悲傷和困難的選擇,才會學習、成長、變得更好。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生命中黯淡黑暗的日子,親人過世的時候,失去健康的痛苦時刻,以及我們所愛的人似乎離棄我們時的那種被遺棄的感覺。這些和其他種種考驗,確實都在考驗我們是否能持守到底。」4

相較之下,我們在努力讓自己更加遵守安息日為聖的這件事上,所遭遇的壓力和對立就沒有那麼大了。主已吩咐我們要尊崇安息日。我們的某些選擇可能會違反這條誡命,而至於安息日的時間要怎麼運用的問題,就只關乎我們是僅僅要做好事,還是要做得更好,或是最好。5

為了說明與誘惑有關的對立,摩爾門經描述了魔鬼在末世時代所用的三種方式。首先,他會「在人類兒女心中肆虐,並煽動他們惱怒美好的事物」(尼腓二書28:20)。其次,他會「安撫〔教會成員〕,哄他們安於肉慾的安全感」,並說「錫安昌盛了,一切好」(第21節)。第三,他會告訴我們:「沒有地獄;……我不是魔鬼,因為根本沒有魔鬼」(第22節),因此,沒有所謂對錯。但因為這樣的對立其實是存在的,於是我們受到警告,不要「在錫安中安逸無慮!」(第24節)。

今日教會的神聖使命及我們的個人生活,似乎都面臨到越來越多的反對勢力。或許隨著教會力量的增長,教會成員的信心和服從日益增加,撒但的反對力量也在擴增,使得我們不斷面臨「萬事必須有對立」的景況。

有些反對勢力甚至來自教會成員。有些成員會用個人的推理或智慧,來反對先知的指示,從而給自己貼上標籤;這標籤套用執政黨的話來說,就是「忠誠的反對黨」。然而,不論這個概念有多適合描述民主政治,但在神國的管理上卻不然,教會雖然尊重人提出的問題,卻不覺得反對的力量值得推崇(見馬太福音26:24)。

另一個例子是,有些人會用我們教會早期歷史中發生的許多事情,例如約瑟‧斯密在各種情況下所做或沒做的事,作為反對的理由。我要對所有的人說,要運用信心,信賴救主的這項教導:「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馬太福音7:16)。教會正在盡全力,公開我們手中的紀錄,但就在我們發行一切之後,我們的教會成員有時還是會發現有些基本問題無法藉著研讀得到解答。這就是教會歷史中的「萬事必須有對立」。有些事僅能藉著信心學習(見教約88:118)。我們最終該倚靠的,是要信賴那從聖靈而來的見證。

神很少去干涉祂兒女的選擇權,祂不會為了紓解某些人的痛苦而去干涉其他人。但祂的確會減輕我們苦難的擔子,使我們更有力量去承擔,就像祂在希蘭地為阿爾瑪的人民所做的一樣(見摩賽亞書24:13-15)。祂不會阻擋一切災害,但祂的確會回答我們的祈禱,將災害移開,就像祂在斐濟聖殿奉獻儀式之前,帶走那有威脅性的無比強大氣旋一樣。6或是祂的確會減弱災害的影響,就像在布魯塞爾機場的恐怖攻擊中,有許多人喪命,但是我們的四名傳教士只是受了傷。

在我們塵世的一切對立中,神都保證,祂必「聖化〔我們〕的苦難,使〔我們〕獲益」(尼腓二書2:2)。我們也受到教導,要在祂偉大救恩計劃的情境下,了解我們在塵世的經驗和祂的誡命。這計劃告訴我們生命有何目的,並向我們保證,有一位救主,而我就是奉祂的名為這些事的真實性作見證,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家庭:致全世界文告」,2010年11月,利阿賀拿,第129頁。

  2. 同樣的,現代啟示也教導,如果我們從未嘗過苦痛,就無法知道何謂甜美(見教義和聖約29:39)。

  3. See Michael Hubbard MacKay and Gerrit J. Dirkmaat, From Darkness unto Light: Joseph Smith’s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of Mormon (2015), 163–79.

  4. Thomas S. Monson, “Joy in the Journey” (address given at the BYU Women’s Conference, May 2, 2008), womensconference.ce.byu.edu。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校現任校長約翰‧譚納,在一篇論及運動精神和民主精神的短篇論文中,針對我們都很熟悉的主題,提出此項見解:「學習如何在失敗時保持風度不僅是一種文明責任;也是一種宗教義務。在神的計畫中,今生的『萬事〔都〕必須有對立』(尼腓二書2:11)。對立和挫敗都是祂的計畫之一,為了使我們至臻完美。……挫敗是我們『追求完全』的過程中必要的一環」(Notes from an Amateur: A Disciple’s Life in the Academy [2011], 57)。

  5. 見達林‧鄔克司,「好、更好、最好」,2007年11月,利阿賀拿,第104-108頁。

  6. See Sarah Jane Weaver, “Rededication Goes Forward,” Church News, Feb. 28, 2016,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