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歡迎他人進入羊圈
2017年09月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歡迎他人進入羊圈

以下四個方法可用來幫助新成員和重返教會的成員擁有歸屬感。

在教會的婦女

梅麗莎(本文所有姓名均已變更)在美國中西部受洗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受邀在聖餐聚會作開會祈禱。她很緊張要公開祈禱,但「有那份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對我的天父說話」,她回憶道。「畢竟,我已經祈禱很多年了,尤其是在教會慕道的期間,我也感受得到聖靈在幫助我。」

所以當她收到支會一位成員寄給她一封電子郵件,「鉅細靡遺地」描述她的祈禱如何錯誤百出時,她大吃了一驚。羞愧、尷尬、困惑的感覺頓時湧入梅麗莎心中,她立刻感到需要打電話給教導她福音,但是已經返鄉的傳教士。她說:「他很快向我保證,這位成員這樣批評我完全是不恰當的。他也告訴我,叫我別胡思亂想,主教團絕不會叫其他成員給我這樣的回饋意見的。」

放心的梅麗莎鬆了一口氣,於是繼續在支會中保持活躍,接受召喚,信心也繼續成長茁壯。不過還是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她才克服那封令人沮喪的電子郵件所帶來的痛苦,重拾自信心。

令人遺憾的是,梅麗莎的故事不是單一事件。許多新成員和重返教會的成員經常遇到讓他們沒有歸屬感的重大挑戰,而這些挑戰往往是可以避免的。有時候,甚至有堅強見證的人,在感覺自己被排擠的時候,也會很難保持忠信。最近教會領袖在名為Unity in Diversity(暫譯:異中求同)的系列影片中就談到這個議題,鼓勵成員在與他人互動時要更敏於察覺他人感受、更接納、更有愛心。

以下故事有助於說明成員可以如何運用這些原則,為那些渴望在主的教會中得到溫暖接納的人,付出真正的友誼和心理支持。

成為信仰相同的朋友

聖徒的交誼

「一有人踏進教堂的門,應當立刻感到自己是被接納的、被愛的,並得到提升和鼓勵,……在離去時,成為更好的人,因為他們知道主愛他們,因為他們有相同信仰的朋友。」

——總會女青年會長團第一諮理卡蘿·麥康基

梅麗莎需要真正的朋友,特別是支會裡的朋友,這樣她在需要建議或幫助時就能找他們。她的丈夫和女兒沒有跟著她一起加入教會。

她說:「來到教會看到這麼多家庭,讓我深深感到非常孤單。」每個人都很友善,可是連他們的快樂都讓她覺得「自己永遠散發不出那樣的摩爾門光芒,因為我是唯一有問題的人」。

除了教導她的那位返鄉傳教士,梅麗莎還很幸運擁有辛蒂;她是當初介紹梅麗莎認識教會的一位網友。辛蒂說:「很難過看到梅麗莎在所屬地區受到委屈,但我只能無助地觀望。所以,我在臉書成立一個私人群組,找來幾個非常平易近人、有愛心、背景不同的成員來幫助她,跟她做朋友,這是我一個人做不到的。」

這個群組讓梅麗莎在自己支會尋找歸屬感的過程中,不僅讓她有被接納的感覺,也能回答她有關新的生活型態和文化的疑慮。梅麗莎說:「我是穿無袖背心和短褲長大的。」她很感謝這些網友轉貼了一些服裝照片給她看,讓她可以去當地的商店找。這樣的舉動也鼓勵了她去找支會的姊妹,請她們推薦一些適合的電影,因為她開始覺得自己收集的某些影片不太好。

梅麗莎指出,建立友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由她主動尋求忠告。不請自來的忠告讓人覺得是干涉,不是接納,這樣侵犯人隱私的做法,可能會讓毫無心理準備的人很受傷。

最後,梅麗莎被召喚到慈助會擔任教師。她的召喚讓她有機會跟支會的其他人互動。梅麗莎不僅跟支會姊妹分享自己適應新成員身份遭遇的困難,也分享自己面對自閉症孩子、個人健康問題,以及像是「我養的狗快死了」這些情況的挑戰。在課堂上和私下談話中有其他姊妹可以傾聽,然後她們也提出自己遭遇的困難,是個有極深療癒作用的經驗。這些往來幫助了梅麗莎感覺到自己終於真正有了同信仰的朋友。

接納每個人

教會成員

「救主命令祂的信徒,『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翰福音13:34)。所以讓我們來看看祂是怎樣愛我們的。……我們若把祂當作我們的模範,就應該一直努力去關懷、接納每一個人。」

——十二使徒定額組達林·鄔克司長老

羅伯特是來自加拿大的一位慕道友,他參加過各種不同的後期聖徒聚會和活動。他研究過很多不同的宗教,不過因為在教會的教義和摩爾門經得到的靈感啟發,讓他繼續學習我們教會的事。為了學習更多,他去參加福音研究所,在那裡他發現整個社交環境「清新健康、友善,整體氣氛真的很好」。他說:「摩爾門是世上最善良的一群人了。」

自認內向的羅伯特希望能與人有所交流互動,不過卻說:「我習慣躲在角落,不確定要怎樣融入團體裡,有些在教會很久的後期聖徒已經是朋友了,他們看起來也不需要其他人的樣子。」但不久,他就沒有這種疏離感了。在某個活動中,他回憶道:「有個人在用完晚餐後朝我這邊走來,鼓勵我留下來看電影;要不是這樣的話,我早就離開了,結果我玩得很開心。我只是需要知道,有人希望我在那裡。」

像梅麗莎一樣,他感謝有後期聖徒朋友向他解釋教義,但是不會明確指出在生活中該如何實踐。擁有多傾聽、少說教的朋友就像是「有人與你同行,卻不會在後面一直推你,催促你走快一點,結果多半不是被絆倒,就是跌一跤」。

羅伯特一直努力要把煙戒掉。他的跼促不安說明了新來者很清楚意識到自己的不同。「從來沒有成員對我說,我身上聞起來有煙味,」他說。「不過,要是我穿的不是剛洗好的衣服,我就會待在家裡,不去上福音研究所,也不會去教會。」

肯定並接納新來教會的人,就能營造更多的歸屬感。十二使徒定額組的陶德·克理斯多長老說:「要是有人來到我們之中,怯怯懦懦地說……『我想待在這裡』,卻吃了閉門羹或得不到任何回應的話,那我的心會碎了。那真會是個悲劇,……我們必須做得更好」(“Is There a Place for Me?”〔影片〕,lds.org/media-library)。

去與人交流互動

「你若選擇去與人交流互動,就能祝福別人的生命。……你可以去找那個坐在外面或坐在角落的人嗎?……一旦你對人敞開心房,就會看到大家同屬一國。」

——總會慈助會會長琴恩·德翰

愛莎在荷蘭加入教會後,開始與慈愛的天父建立真正的關係。但身為年輕單身成人的她,因為朋友和家人對於她的新宗教和新習慣感到不自在,她也要承受孤獨。她說:「成員為我做過最棒的事,就是願意在教會聚會以外的時間做我的朋友。有些人即使接受恩道門了,還是會陪我去聖殿做洗禮教儀。我需要在星期日以外的時間跟成員有所互動,才能得到力量,持守到底。」

愛莎覺得自己身為新歸信者的最大挑戰,是「被期待要立刻了解每一件事」。她說:「所有的縮寫簡稱、活動、召喚,真讓人有點不知所措。我有時候會擔心別人會因為我學得不夠快而論斷我。」除此以外,和許多其他人一樣,她對社交也會感到焦慮不安,所以「一直安心地坐在會堂的最後一排,很少跟人互動」。大團體令人怯步,所以她懷疑別人是否會因她缺乏參與而論斷她。她解釋說:「我並不是不想參與課程,大聲地唱聖詩,或公開地做祈禱,我只是很害怕會真的在這些還不是很熟悉的人面前哭出來。」

麥康基姊妹說:「我認識一些每個星期日到教會,希望能得到啟發和鼓勵的人,卻在離開時感覺自己被論斷,不被愛,也不被需要,宛如教會沒有他們的位置一樣。我們需要採取不一樣的做法。」

愛莎說,不論斷的成員幫助她最多。「他們會傾聽我面對的難題,卻不干涉我的私人空間。他們會誠心、耐心地對待我,讓我自己摸索出成為一位成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儘管會感到焦慮,愛莎還是會陪傳教士工作,並關心照顧新成員和慕道友。她解釋:「我知道當一個新人會有哪些感受,所以希望確定沒有人會拒絕這份救我脫離絕望的福音恩賜。」

實踐福音,成為門徒

教會成員

「人們可提供不同的恩賜和觀點。他們大不相同的經驗、背景和面對的挑戰,會讓我們知道基督福音裡的真正要素。而剩下的,大部分或許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形成的文化,而不是教義,就可以任其消失,讓我們可以真的去學習成為門徒。」

——十二使徒定額組陶德·克理斯多長老

吉姆之前對教會諸多批評,後來卻因「從聖靈那裡獲得了不容置疑的靈性見證,證明福音和其教義的真實性」,而加入了教會。不過,他最大的挑戰是適應後期聖徒的文化。

受洗後,他發現成員普遍接受的許多行為是出於文化習慣,而非教義教導。他解釋:「雖然任何有組織的宗教都會有這樣的現象,但我覺得要是我不符合某些特定的方式,就會被指控沒有真正完全接受福音。我的挑戰不是福音或教義方面的,我覺得只是文化方面的契合程度。」

正如克理斯多長老解釋的,我們需要我們的新歸信者、慕道友和其他人,幫助我們捨棄一些與教義無關卻累積已久的做法,成為真正的門徒。

鄔克司長老推崇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互動的好處,鼓勵後期聖徒不要去強調彼此的差異,而是用這樣的問題開始:「你從哪裡來?你的基本價值觀是什麼?你希望達成什麼目標?」有了這樣的開放和接納態度,接著就能幫助新加入這個圈子的人感覺到被接納、提升和被愛,並且準備好在基督的身子裡接受救恩。

如同今日的教會領袖,使徒保羅也曾擔心基督古代教會中分黨結派的情形。他力勸那些主觀強烈的成員,不要針對一些到頭來無關痛癢的小事,而去冒犯諸聖徒,並且說明「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愛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8:1)。他呼籲「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專注在「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而不是成員彼此之間的差異上(哥林多前書1:102:2)。

今日,現代的使徒和先知力勸我們要在異中求同,鼓勵我們接納基督教會的每一位成員,並藉著這個重要的方式,達成我們的目標,也就是「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所書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