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發展技巧
課堂管理


「課堂管理」,課堂管理(2023)

「課堂管理」,課堂管理

課堂管理

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的宗旨提到,行政主管和教師應當盡力達成以下三項主要教學目標,以完成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的目的:

  1. 我們會教導學生經文及先知話語中所揭示的福音教義和原則。

  2. 教導這些教義和原則的方式,要能使學生理解並得到啟發。

  3. 我們會幫助學生履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責任,並幫助他們準備好教導他人福音。

為了有助於達成這些目標,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的教師和學生特別受到鼓勵,去實踐福音教導與學習的基本要點。

這些原則、做法和結果相互關聯,如果明智運用、相互協調,能有助於學生了解經文以及經文中所包含的教義和原則,也能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福音,並增進他們奉行福音及教導他人福音的能力。

藉著聖靈教導與學習

福音的教導與學習,需藉著聖靈的力量進行。當聖靈在教師、學生或兩者身上發揮影響力或作用時,就是在藉著聖靈教導與學習。唯有藉著聖靈教導與學習,學生才會了解並信靠耶穌基督的教導和贖罪,使他們有資格獲得永生。

亨利·艾寧會長在以下教導中,強調聖靈在屬靈學習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學生若沒有藉著聖靈接受教導,就無法認識神,無法愛他們必須愛的這位神。唯有藉著聖靈,他們才能知道神非常愛我們,因此差遣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也才能知道耶穌是神子,基督為他們的罪償付了代價。唯有藉著聖靈,他們才能知道天父和祂復活榮耀的兒子曾經向約瑟·斯密顯現。唯有藉著聖靈,他們才能知道摩爾門經確實是神的話語。也唯有藉著屬靈的啟發,他們才能感受到父與子對他們的愛——正由於這樣的愛,祂們賜給了我們獲得永生的必要教儀。唯有獲得這些見證,再藉著聖靈把見證深植在心中,他們才能建立穩固根基,在經歷人生各種誘惑與考驗的時候堅定不移」(參閱「認識神並且愛祂」〔與總會持有權柄人員一夕談,2010年2月26日〕,第2頁)。

圖像
正在教導的婦女

在聖靈的作用當中,以下是跟福音的教導與學習有直接關係的幾項:

教師一旦了解聖靈在屬靈學習方面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就會盡一切所能邀請聖靈來發揮這些作用。為此,教師要努力保持個人配稱;他們要獻上「信心的祈禱」(教義和聖約42:14),並努力為每個課程作好萬全的準備;他們要設法將重心放在學生的學習經驗上,並且保持心情平靜,不要因其他事而感到心煩意亂;他們要展現出虛心探討求教的態度,也要鼓勵學生邀請聖靈參與他們的學習經驗。

教師和學生可以藉助下列事項,來營造能使聖靈同在的氣氛:

  • 做有意義的靈修。

  • 閱讀並教導經文和先知的話語。

  • 以救主為舉例和討論的重心,並為祂作見證。

  • 簡單明瞭地陳述福音教義和原則。

  • 在受靈啟發的沉默時刻,花時間認真思考。

  • 分享適當的個人經驗,並為教義和原則作見證。

  • 播放能啟發人心的音樂。

  • 表達對彼此以及對主的愛與感謝。

教師可以思考如下的問題,來察覺在其課堂上是否彰顯了聖靈的作用:

  • 學生是否感覺對救主、對福音以及對經文有更多的愛?

  • 學生是否清楚了解所教導的原則?

  • 學生是否受到啟發,並覺得受到鼓舞要按照自己學到的原則採取行動?

  • 班級是否越來越合一?

  • 學生是否分享見證,並擁有更堅定的見證?

  •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感興趣並參與其中?

  • 課堂上是否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加拉太書5:22)的氣氛?

重要的是要記住,任何教師——無論多有才華或多忠信——都無法取代聖靈的功用。有時,教師可能會嘗試製造屬靈經驗。培道·潘長老教導,「屬靈的事物無法強求。……你無法強迫聖靈有所回應,就如同無法強迫豆子提早發芽、蛋提早孵化一樣。你可以營造促進成長、滋養及保護的氣氛,但無法強求或強迫:必須等待其成長」(參閱「耶和華的燈」,1983年10月,聖徒之聲,第54-55頁)。

尋求藉著聖靈教導的教師,不應太依賴自己的聰明才智、教學專長,或人格特質,而要仰賴聖靈的影響力(見尼腓二書4:34)。他們也應避免藉著挑起情緒或刻意引人落淚的方式,來證明聖靈在場。豪惠·洪德會長告誡:「我認為,身為每天在課堂上工作的……教師,如果不謹慎的話,可能會開始試圖用不配稱的操控方式,來假冒主的靈的真正影響力。我擔心人們會以為,激動的情緒或不停的流淚就等同於聖靈同在。主的靈確實會使人有強烈的情緒感受,包括流淚,然而那種外在的表現方式不應與聖靈同在相混淆」(Eternal Investments” [evening with a General Authority, Feb. 10, 1989], 4)。

教師應謹慎使用「聖靈告訴我要……」或「聖靈說我應該……」之類的說法。不論是有意或無意的,這些話都可能被視為自吹自擂,也可能意味著誇大自己的靈性程度,並且可能導致某種形式的靈性脅迫。教師通常只需按照聖靈的提示去做即可,不需特意聲明自己在這麼做。

亨利·艾寧會長提出這項忠告:「讓學生感受到聖靈,遠比談論相關話題來得重要。要知道,每個人感受聖靈的方式不盡相同。……我想,這件事因人而異,所以我會謹慎些,不要試圖說得太具體。我想,親身感受聖靈……可能會比一直說『你感受到聖靈了嗎?』來得好。我想,一直那樣說可能會適得其反」(參閱「司考德長老與艾寧長老的對談」〔教會教育機構訓練衛星轉播,2003年8月〕,第8頁)。

教師應當牢記,藉著聖靈教導,並不表示他們就沒有責任去勤奮、用心地準備課程,包括使用教會提供的課本。再者,藉著聖靈教導,不是只要照著每個課程建議進行,而不用祈禱、思考,或作些可行的調整。除此之外,教師也不應太執著、死板地按照課程大綱上課,因而無法在課程進行時接受並遵從來自聖靈的靈感啟發。

營造一個充滿愛、尊重和目標的學習環境

當教師和學生對主、對彼此及神的話語表示愛和尊重時,學習的成效就會提升。大家懷著共同的目標,就能集中精力、有共同的期待,並使課堂的學習經驗有可遵循的方向。建立和營造這樣一個充滿愛、尊重和目標的環境,是教師和學生雙方的責任,而這樣的環境也能邀來聖靈啟發人心的影響力。

愛和尊重

愛能軟化人心,並邀來聖靈的影響力。教師若像救主那樣愛人,就能以祂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基督般的愛會激勵教師,在幫助每個年輕男女真正歸信時永不放棄。達林·鄔克司會長教導:「當我們蒙召喚教導時,我們應該是出於對天父和祂愛子耶穌基督的愛而接受這項教導召喚。除此之外,福音教師應該永遠懷著愛心來教導學生。……對神及祂兒女的愛是服務的最崇高理由。那些以愛為出發點而教導的人將被光大,成為他們所事奉之神手中的工具」(「福音教導」,2000年1月,利阿賀拿,第96頁)。

教師和學生若是愛主且知道主愛他們,就會真誠渴望與祂接近,變得更像祂。他們會尊重、敬畏主及其先知的話語,從而受到激勵,勤奮研讀經文、應用所學,並與他人分享所學。

學生若知道教師和其他學生愛他們、尊重他們,就更有可能準備好來到課堂學習。他們若感受到他人的接納和愛,內心就會軟化,不再那麼害怕,也會更有渴望和自信與教師和其他班員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感覺。

圖像
學生和教師

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贖罪,教導他們認識自己的神聖本質,以及他們在天父和祂的兒子眼中的無限價值,並以適當且虔敬的態度談論天父和耶穌基督、為祂們作見證,藉此幫助學生培養對主的愛和尊重。

教師應培養對學生的愛和尊重,這麼做會幫助他們對學生展露基督純正的愛,也幫助他們懷著耐心和憐憫之心來教導。教師可以認識學生的名字,努力了解他們的興趣、才能、挑戰和能力;他們可以為全體學生祈禱,也可以為各個學生祈禱;教師可以親自歡迎每個學生來上課,並且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當學生提問或是分享他們的想法或感覺時,教師應仔細傾聽。此外,教師也可以出席學生參與的表演、體育競賽或其他活動。教師在努力愛學生的同時,不應試圖取代父母或聖職領袖,也不應成為學生的個人顧問。

大多數教師的班上都會有一些在某種程度上能力有限或有身心障礙的學生。他們也是天父的孩子,不論在今生遭遇哪些個人的挑戰或限制,都需要學習福音。先知約瑟·斯密教導:「神差遣進入這世界的所有心智和靈都是可以擴大的」(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210頁)。教師在準備和講授課程時,需悉心留意每個學生,考量到他們個別的需求和能力。

為了培養對學生真誠的愛,教師能做的一件最有幫助的事,就是透過虔誠的祈禱來尋求仁愛這項恩賜。先知摩爾門教導:「所以,我心愛的弟兄們,要全心全力向父祈求,好使你們滿懷父賜給祂兒子耶穌基督的真正信徒的這種愛」(摩羅乃書7:48)。

創造一種目標感

教師和學生若有共同的目標,就能增進信心,並使課堂的學習經驗有可遵循的方向和意義。學生應了解,他們前來上課,是為了認識天父和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並且透過研讀經文和先知的話語來朝著永生的方向前進。他們應相信,只要帶著求知的態度並透過祈禱接近主,就能得到聖靈的教導和啟發。教師和學生在研讀經文時,若心中期望能透過聖靈學習且彼此學習,就能營造出一種能邀來啟示的環境。

教師可以做下列這些事,以此在課堂上激發一種目標感:

  • 期望學生善盡身為學習者的責任。教師若期望學生善盡他們身為學習者的責任,協助他們這麼做,並信賴學生能在課堂上作出重大貢獻,整個班級就會有一種目標感。有目標感且真心愛學生的教師,會十分關心學生的進步和成功,因此會不遺餘力地教導。這樣的教師會懷著愛來鼓勵學生,提升學生,幫助他們發揮身為學習者和耶穌基督門徒的潛能。

  • 對經文和福音抱持真誠、熱情和積極的態度。學生若感受到教師對討論的內容充滿熱誠和信心,通常就會更有渴望懷著目標學習。

  • 準備能啟發人心的課程。教師若帶著精心準備、能啟發人心的課程來上課,並充滿信心,知道自己已蒙受指引,了解教學方向,就能傳達出學生易於辨認的目標感。

  • 準備好所需的教材和教具。教師應比學生更早到達教室,以準備好所有必要的教材和教具,讓自己有機會在學生到達時問候他們。學生應盡力準時到達教室,並在上課前將所有適當的學習用品放在桌上,如經文、劃記筆和筆記本等等。

  • 避免浪費時間。準時上課,而且學生也注意到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他們就會有一種目標感。

  • 建立課堂常規。為經常重複的課堂活動建立常規,可以帶來秩序感和目標感。課堂常規能激勵每個學生參與,幫助教師和學生更有效率地運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可以建立常規的活動包括取放經文和學習用品、安排和進行能提振人心的靈修、分發和收集作業及教材等等。宣布事情、點名、檢查作業,以及處理其他事務等等,最好在靈修和課程開始前就完成。

其他有關營造合宜學習環境的建議

除了愛、尊重、目標之外,理想的福音學習環境也要有秩序、虔敬、平安的感覺。培道·潘會長教導,「在安詳的環境裡比較容易得到靈感」,以及「虔敬能帶來啟示」(「虔敬帶來啟示」,1992年1月,聖徒之聲,第21-22頁)。教師還可採行以下這些建議,來營造並維持有益福音學習的氛圍。

營造有助學習的實物環境。

實物環境會影響學生學習福音的經驗。教師應盡力準備好教室,讓學生能舒適地專心上課。要考量到的一些事項可能包括:

圖像
教室裡的學生

座位。除了非常特殊的情況外,每個學生都應有一個舒適的座位、一個放置經文和學習用品的地方,以及一個寫字的地方。座位安排應讓學生能輕鬆看到教師和教師所使用的任何視覺資源。可行的話,可以採用不同的座位安排,來輔助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指定座位有助於教師很快認識學生的名字、組織全班進行小組作業或精通教義練習,並將喜歡在上課時交談的學生分開。教師應悉心留意行動不便或有視覺障礙的學生,作適當的調整,以鼓勵他們參與課程。

使人分心的事物。教師應盡力消除任何會使人分心,因而干擾教導與學習過程的事物。如果是在家中進行教導,可能會有某些特殊的挑戰,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教師還是可以仔細規劃,將干擾降到最低。

教室環境。與福音有關的照片、圖片、海報以及其他展示品往往能提升學習環境。整潔有序的教室也能激發虔敬氣氛,營造一種有助於邀來聖靈影響力的環境。

圖像
正在教導的教師

教師儀容。教師的服裝儀容若是端莊、合宜,並反映出福音信息的神聖本質,就會讓學生更容易體認其學習經驗的重要。

透過有效的靈修邀請聖靈。

課程開始時應有簡短的靈修。靈修可以將學生的心思轉向屬靈事物,是凝聚學生的絕佳方法。靈修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感受到聖靈,並且準備好學習。靈修通常包含聖詩、祈禱,以及對經文的感想。最有效的靈修,是讓學生分享他們個人研讀經文時的感覺和見解,以及讓學生分享見證。冗長或繁瑣的靈修不僅會占用課程時間,實際上還可能會使聖靈退出。在靈修時間供應點心不會帶來靈性氣氛,卻幾乎肯定會助長輕率、玩樂的氣氛。教師應花時間與學生(尤其是班長)討論靈修的目的、如何改善靈修,以及如何鼓勵每個人參與靈修。

討論屬靈學習的原則。

教師可以在學年開始時就讓學生討論,哪些情況能促進屬靈的學習(見哥林多前書2:10-11教義和聖約50:17-2288:121-126)。可以著重討論在他們學習福音的過程中,哪些行為能邀請主的靈與他們同在,而哪些行為會使聖靈退出。教師和學生應不斷互相鼓勵,去做那些他們一致認為能邀來聖靈的事情。這樣的努力能幫助學生和教師都了解,自己在邀請聖靈參與學習過程一事上負有哪些責任,並善盡自己的責任。

慎選學習活動。

教師應明白,不同的學習活動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心情和態度。例如,一位教師在開始上課時帶領全班玩了一場喧鬧的教學遊戲,之後卻因無法以更有靈性的方式結束課程而感到挫敗。另一位教師在課堂上發點心給學生之後,發現紀律問題大增。

注意學生的行為並適當地回應。

教師應注意上課時發生的事,並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如果學生看起來很無聊或躁動,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參與其中,或是沒有理解正在講授的內容,也不知道該課程如何適用在他們身上。為了幫助學生專心,教師可能需要在講介課程時作一些變化。如果學生舉止不當而使聖靈從課堂退出,教師就需要尋求靈感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視若無睹。教師也應留意那些不與其他學生互動或看似孤單的學生,這些學生可能需要教師或班上其他學生給予更多的個別關注。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可以與其父母和聖職領袖談談,以確定是否有應當注意的深層原因或狀況。

糾正搗亂或不當的行為。

有些通用原則能幫助教師在課堂上維持適當的秩序和尊重,需謹記在心。有秩序並不一定表示上課時要寂靜無聲,也不表示課程不能夠愉快有趣。但不論是一個或一群搗亂或不虔敬的學生,都會對學習過程產生負面影響,也會阻礙聖靈發揮其影響力。

當一個或一群學生不守規矩時,教師和其他學生可能會感到沮喪。在這種時候,教師特別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尋求聖靈的影響力。教師對任何特定事件所作的回應可能比事件本身更重要,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賴可能會因此增加,也可能會減少。教師在糾正不當的行為時,態度要堅定,但要友善、公平、關切,然後很快回到課程。當眾嘲笑學生或許可以暫時糾正學生的行為,但不會使教師或學生獲得教益,還可能導致其他學生害怕或不信任教師。教師應謹記要使用正義的影響力,如勸說、恆久忍耐、溫和、溫柔、不虛偽的愛和慈愛(見教義和聖約121:41-42)。

發生問題時,教師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步驟來處理。這些步驟是處理紀律問題的可行做法,但不一定會對每個學生或每個情況產生同樣的效果:

  • 眼神接觸。學生之所以會在不恰當的時間交談,通常是因為他們以為教師不會注意。教師可以看著學生,進行短暫的眼神接觸,好讓他們知道教師已注意到正在發生的狀況。

  • 停止說話。倘若學生在應該聆聽時說話,教師可以停止說話,必要時甚至可以說到一半便停止。提高嗓門壓過他們,通常並不能解決問題。

  • 走近身邊。教師無需與學生直接衝突,又能糾正其行為的另一個方法是,走過去站在不守規矩的學生身邊。教師可以繼續上課,但那個學生通常會因為感覺到教師靠近而停止不規矩的舉動。

  • 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在不引起大家注意不當行為的情況下,向不守規矩的學生提出一個與課程有關的問題。這麼做並不是要讓那個學生難堪,而是要幫助他(她)參與討論。

有時,學生可能會不理睬這些較不直接的做法,繼續干擾課堂。為了維持秩序,教師可以採取以下這些較直接的做法:

  • 私下與學生商談。主說,如果有人冒犯了另一個人,被冒犯者應「單獨」找冒犯者談談(教義和聖約42:88)。教師可以與學生談談他(她)為何不守規矩,並讓他(她)知道必須改變該行為,否則教師將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教師應確保自己將學生的行為與他們的個人價值區別看待。教師必須謹記,「在神眼中,靈魂的價值是大的」(教義和聖約18:10)。他們應讓學生知道,雖然不良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但他(她)依然受到重視。教師應記得遵從主的忠告,「事後對你訓誡的人表示更多的愛」(教義和聖約121:43)。

  • 將造成干擾的學生隔開。

  • 與其父母或聖職領袖商議。如果令人無法接受的行為持續發生,教師找學生的父母商議通常會有所幫助。父母多半可以提供更多的意見和想法,幫忙解決問題。在某些情況下,學生的主教也可能幫得上忙。

  • 開除該學生。大衛奧·麥基會長給教師以下的忠告:「如果〔你的努力〕無效,不妨找學生的父母談談,你可以說:『如果他繼續做出不當的行為,我們就得將他開除。』那是萬不得已的行動。任何教師都可以開除〔學生〕,但在這樣做之前,應該盡一切可能幫助他。課堂上必須要有秩序!——這是靈魂成長的必要條件,如果有一兩個〔學生〕拒絕配合,他們就必須離開。讓一個〔學生〕挨餓,好過讓整個班級慢性中毒」(Guidance of a Human Soul—The Teacher’s Greatest Responsibility,” Instructor, Sept. 1965, 343)。

教師在要求學生離開班級一段時間之前,應先與其父母、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督導員,以及適當的聖職領袖商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幫助這名學生及其父母了解:這名學生選擇做出令人無法接受的行為,就是選擇要離開福音進修班。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學生造成的干擾,而不是學生本人。當學生改變選擇,大家就會歡迎他(她)回來上課。

每天研讀經文,並閱讀課程內容

每天研讀經文

每天的個人經文研讀,會讓教師和學生不斷有機會學習福音、培養見證,並聆聽主的聲音。在教義和聖約中,主說:「神聖經文是我給你們的指示」(教義和聖約33:16)。先知尼腓教導,那些「努力前進,飽享基督的話,並持守到底〔的人〕……必得永生」(尼腓二書31:20),以及「基督的話必指示你們所有當做的事」(尼腓二書32:3)。

後期時代先知已強調每天研讀經文的重要。海樂·李會長警告:「我們若不每天研讀經文,我們的見證會逐漸薄弱,我們的靈性也不會增強」(總會會長的教訓:海樂·李〔2000〕,第66頁)。豪惠·洪德會長也教導:「一個每天研讀經文的人,與一個在一日內用相當的時間學習,之後就虛度時間直至下次再繼續的人相比,前者的成就遠比後者為大」(參閱「閱讀經文」,1980年3月,聖徒之聲,第82頁)。

李察·司考德長老懇請:「請在每個寶貴青少年的心思意念中,點燃對經文的熱愛,幫助每個青少年在心中燃起那不滅的火,激勵那些感受到那火熱的人渴望更了解主的話語、理解祂的教導、應用這些教導,並與他人分享這些教導。……

「首先,要與學生一起循序漸進地學習主神聖話語的篇章,幫助他們感受到你對經文的熱誠、尊重和喜愛。

「再來,要幫助他們學習如何閱讀、沉思,並私下祈禱,去發掘經文中蘊含的力量與平安」(“Four Fundamentals for Those Who Teach and Inspire Youth” [CES symposium on the Old Testament, Aug. 14, 1987], 5)。

教師所能做的事情當中,最能對學生的生活產生持久有力的正面影響的,莫過於幫助他們學習喜愛經文,並每天研讀經文。要做到這點,教師往往必須先在自己的生活中樹立每天研讀經文的榜樣。每天進行有意義的個人經文研讀,能讓教師有資格向學生見證經文在自己生活中的價值;這樣的見證會成為重要的催化劑,幫助學生承諾要自己定期研讀經文。

教師應堅持不懈地教導學生每日個人經文研讀背後的教義和原則。教師也可以鼓勵每個學生每天騰出時間進行個人經文研讀;使用適當的追蹤系統衡量學生每天研讀的情形,來幫助他們為此負起責任;在課堂上經常給學生機會彼此分享,他們在作個人經文研讀時有何心得和感受。教師在鼓勵學生每天研讀經文時,應留意不要讓那些無法自行研讀經文的學生感到尷尬或沮喪。

有閱讀或其他學習障礙的學生應可以選擇用更符合其需求的方式研讀經文,如語音版、美式手語版或點字版經文。許多有閱讀困難的學生可以在別人朗讀經文時跟讀紙本經文,從中獲益。

研讀經文的技巧和方法

為了幫助他們成功地進行個人經文研讀,教師可以協助學生培養並運用各種研讀經文的技巧和方法。下列各項技巧和方法,以及本手冊未提到的其他技巧和方法,都應當用來幫助學生藉著聖靈學習、理解經文、發掘福音的各項教義和原則,並在生活中加以應用。

運用經文研讀輔助工具。本教會已準備一套全面的經文研讀輔助工具,並將其收錄在某些語文版本的標準經典當中。(經文指南就是為其他語文所準備的研讀輔助工具。)這些輔助工具包含註腳、章前綱要、主題索引和地圖等,均是教師和學生在研讀經文時能運用的一些極寶貴的工具。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時使用,以幫助學生熟悉這些研讀輔助工具和資源。本教會也已在線上提供其他有用的研讀資源。

圖像
閱讀經文的男青年

劃記和加註。教師和學生要領略和記住所學的內容,最有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經文上劃記和加註。劃記的意思是要標示、區別、分隔或引起注意。在經文上劃記的方法是,將關鍵字詞或段落劃線、塗色,或圈起來。加註就是加上說明或註解。在經文上加註的方法可包括,在特定經文章節旁的空白處寫下個人的靈感啟發、先知的詮釋、交互參照的經文、字詞的定義,或是從班員的發言中獲得的見解。

在經文上劃記和加註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

  • 更容易記住並找到重要的字詞、句子、觀念、真理、人物和事件。

  • 釐清並發掘經文文字內容的涵義。

  • 保留個人的見解或他人提出的見解。

  • 準備教導他人福音。

教師在鼓勵學生劃記經文時,可以說類似這樣的話:「我要邀請你們,在查考這些章節時,把你們發現的一項重要原則劃記下來。」或者說:「這段參考經文很重要,你們可以把它寫在經文的空白處。」最好是一整年不斷教導、闡明並練習劃記經文的基本要素,而非教導某個特定的劃記方式。

沉思。沉思是指思索或深思某事,通常也包括作祈禱。學生若學會在個人經文研讀時沉思,聖靈就會常常向他們啟示真理,幫助他們知道要如何變得更像耶穌基督。

救主在教導尼腓人後,對他們說:「沉思我講的事」(尼腓三書17:3)。在課堂上讓學生有時間沉思他們學到的事,就能幫助他們以屬靈的方式參與課程、鼓勵他們學以致用,並加深理解。教師此時也應鼓勵學生尋求主的幫助。

提出問題。學會在研讀經文時提出問題並找尋答案,是學生可以培養的一項極為重要的經文研讀技巧。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經文的語境和內容,以及探索並理解重要的福音教義和原則。學生可以學習提出問題,使他們感受到所研讀內容的真實性和重要性,並知道如何學以致用。

找出艱澀詞句的定義。字典、學生用本、註腳和經文研讀輔助工具,通常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艱澀難懂的詞句。

具體想像。學生可以在腦海中具體想像經文記事發生時的情景。例如,學生可以想像彼得在水面上朝著救主走去的畫面(見馬太福音14:28-29),或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被扔進烈火的窯中的情景(見但以理書3:19-25)。具體想像可以幫助學生感覺經文記事更加生動真實。

將經文比作對自己說的。將經文比作對自己說的,是指將經文比作自己的生活。學生可以自問:「我生活中有哪些情形和狀況,與這段經文中的情形和狀況相似?」或「我與所讀到的這些經文人物有哪些相似之處?」當學生看到自己的經歷與經文的記載有相似之處時,就更能找出福音的教義和原則,也會明白如何在自己生活的類似情況中應用這些原則。

將經文交互參照。交互參照的經文,指的是可以為所研讀的經文提供更多資訊和見解的參考經文。交互參照,即「作連結」,是將相關的參考經文連結起來,以幫助學生理解一段經文或是一項教義或原則。在註腳及其他研讀輔助工具、教師和學生用本,以及總會大會講辭中,都可以找到有用的交互參照經文。教師和學生也可以在個人研讀時查找相關的交互參照經文。

比較和對照。將一段經文或是一項教義或原則與其他資料作比較或對照,往往能釐清其中的真義。觀察各個教導、人物或事件的異同之處,可以使福音真理更加清晰明暸。例如,將便雅憫王與挪亞王的統治作對照,可以讓學生非常清楚地看到正義領袖所帶來的祝福,以及邪惡領袖所造成的毀滅性後果。將雅各和阿爾瑪的生平、教導及見證,與歇雷和柯力何的哲學及生平作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認出當今世上的虛假哲學,並知道如何與之抗衡。將以色列兒女、李海的家庭,以及雅列人分別前往應許地的幾次旅程作比較和對照,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學到一些有助他們度過各自人生旅程的原則。

列舉。列舉指的是列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想法、見解或指示。找出經文中的列舉事項,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看出作者想要強調的重點。例如,十誡是一份事項羅列清單(見出埃及記第20章),八福也可視為一份事項羅列清單(見馬太福音5:3-12尼腓三書12:3-11),教義和聖約第4篇則列出了蒙召喚事奉主之人需具備的資格。

找出關聯、模式及主題。教師可鼓勵學生在研讀經文時找出關聯、模式及主題。大衛·貝納長老說:「查考啟示,以找出關聯、模式及主題〔可〕……累積和增加我們的〔靈性〕知識;它會擴大我們對於救恩計畫的看法及了解」(「活水的蓄水池」〔教會教育機構年輕成人爐邊聚會,2007年2月4日〕,第2頁)。

在整個學年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通常會用到這其中的許多種技巧和方法。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偶爾暫停一下,與學生簡短討論所運用的方法或技巧,並鼓勵他們在個人研讀時加以運用。

閱讀課程相對應經文

所有的標準經典——新舊約、摩爾門經、教義和聖約,以及無價珍珠——都是受靈啟發的寫作,包含著福音的教義和原則。這些經文闡明神為世人所做的事工,並教導耶穌基督的贖罪。每部經文都很重要,且整體而言,這些經文能讓人更了解福音和天父所準備的救恩計畫。

學生和教師都應研讀每門課程相對應的整部經文(舊約除外,只需研讀課程中所選定的舊約章節。)

了解經文和先知話語的語境及內容

了解經文和先知話語的語境及內容,能幫助教師和學生準備好辨認出受靈啟發的作者想傳達的信息。語境和內容能釐清並闡明記載於他人經驗和教導中的福音教義和原則。雖然以下各段多半特別談到要如何理解經文的語境和內容,但在研讀後期時代先知的話語和信息時,大多可應用相同的原則和概念。

語境

語境是指(1)在某節或某段經文前後的經文,或是(2)某段特定經文、事件或故事的因由或背景。

語境是理解經文內容的一種途徑,它提供了背景資料,能釐清經文中的故事、教導、教義和原則,並使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每位經文作者都是在聖靈的指引下記寫,但其寫作卻會受作者本身的表達方式和文化背景所影響。要理解他們的寫作,教師和學生應盡可能想像自己「走進他們的世界」,並從作者的角度來看事情。以下是不同類型語境的一些範例。

歷史背景。如果知道約瑟·斯密是在利伯地監獄接受並寫下教義和聖約第121122123篇,就能更深入理解這幾篇經文針對逆境及運用能力和權柄等教義和原則所作的教導,也更能體會這些教導的力量。

文化背景。了解古代以色列各節期的背景,就能釐清這些節期與救主和祂的使命有何象徵性的關聯。知道撒馬利亞人的起源,以及基督時代的猶太人對他們的看法,就能明暸好撒馬利亞人這一比喻,並深入理解救主在撒馬利亞井邊與那位婦人對話的涵義。

引出某個比喻、事件、教義、原則的問題或情況。神賜予教義和聖約第9篇,是為了回應奧利佛·考德里無法翻譯一事。了解這個背景,就能釐清該篇經文針對啟示的原則所作的教導。

誰在對誰說話,以及為何說這些話。如果我們了解阿爾瑪是在與兒子柯林安頓談話時,發現兒子很擔心自己犯下重罪的後果,才針對贖罪、復活、審判、慈悲、公道等原則作教導,這些教導就會顯得更具深意。

地理背景。知道迦南的地理環境,能讓我們更深入理解羅得和亞伯拉罕在何處定居、這些地方如何影響他們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影響他們的家庭。

經文、經文中的研讀輔助工具,以及課本,通常都包含足夠的語境資料,能協助教師和學生了解經文內容。

內容

內容就是構成經文文字的故事情節、人物、事件、講道,以及受靈啟發的解釋。經文的內容為經文段落中的教義和原則賦予生命,並顯示其關聯性。例如,尼腓取得銅頁片的故事教導了這項原則:對主有信心並聽從聖靈,有助於克服看似無法克服的挑戰。了解出埃及記中的事件能使人清楚知道,信賴主並跟從先知,能帶領人民和國家獲得主所應許的祝福,但人民若抱怨和不服從,就得不到祝福

認識經文中描述的人物能帶給學生啟示,激勵他們面對自己遇到的挑戰並憑信心生活。正如李察·司考德長老針對摩爾門經提出的應許:

「在〔摩爾門經〕的書頁中,你將發現下列這些人的友誼和配稱榜樣:尼腓、雅各、以挪士、便雅憫、阿爾瑪、艾蒙、希拉曼、摩爾門、摩羅乃,以及其他許多人。他們會重新燃起你的勇氣、指示你通往信心與服從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無一例外地,他們都會提升你的眼界,讓你注目這位完美的朋友——我們的救贖主、救主,耶穌基督」(參閱「良朋益友」,1989年1月,聖徒之聲,第72頁)。

精心保存於神聖經文中的講道,則是另一部分極為重要的內容。對於正因罪而困擾的學生,保羅或小阿爾瑪的講道可以帶來希望和鼓勵。便雅憫王對人民的最後一次演講,精采地教導了救主及其贖罪的力量和重要,也說明了服務的意義、服從的祝福,以及幫助困乏之人的重要。努力成為耶穌基督門徒的學生,可以藉由研讀及設法應用救主在山上寶訓中的話,來有所領悟。

若要理解經文的內容,就得了解那些艱澀詞句的涵義,以及對比喻、象徵等等的解釋。例如,知道馬太福音5:13)或忠、裂教義和聖約11:1945:48),以及「束上你們的腰」(教義和聖約75:22)和「錢囊、口袋」(見路加福音10:4)等詞句的涵義,會有助於釐清經文的文字內容。若能找出重價的珠子(見馬太福音13:45-46)、麥子和稗子(見馬太福音13:24-30),以及迷失的羊(見路加福音15:4-7)等事物的象徵意義,就更容易理解救主的比喻中所教導的原則。

圖像
基督與羊

對於可以學習和教導的資料,教師應明智決定實際要投入多少時間來了解語境和內容,以及要花多少時間來研讀福音的教義和原則。教師應提供充分的語境和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經文中的永恆真理,但不要過度強調背景知識和細節,使之成為課程的核心。

找出、理解、感受福音教義和原則的真實性及重要性,並應用這些教義和原則

找出並理解福音的教義和原則,能幫助教師和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應用經文和先知的話語,並指引他們作決定。感受到福音教義和原則的真實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往往會使人更有渴望去應用所學。應用福音原則,會帶來神所應許的祝福、加深理解和歸信,並幫助教師和學生變得更像救主。

教義是耶穌基督福音中恆久不變的基本真理。天父擁有骨肉的身體、洗禮是進入神國的必要條件,以及全人類都會復活等真理都是教義。

原則是歷久不衰的真理或規則,可用來指引人們作決定。福音原則適用於所有的人,並且能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福音教義。李察·司考德長老教導:「原則就是濃縮的真理,經過整合後可以應用」(參閱「獲得屬靈的知識」,1994年1月,聖徒之聲,第97頁)。這是說,福音原則通常會指出應採取的行動和隨之而來的後果。例如:常常祈禱能幫助我們克服誘惑(見教義和聖約10:5),以及如果我們遵從聖靈的提示,祂必幫助我們完成主所命令的事(見尼腓一書第4章)。

有時,教義和原則之間的差別可能難以分辨。亨利·艾寧長老分享了以下的概念:「順便一提,我不會花太多時間嘗試去分辨何者是原則、何者是教義。我聽過那樣的對話,我覺得那沒多大用處」(參閱「訓練方針與資源:司考德長老與艾寧長老的對談」〔教會教育機構訓練衛星轉播,2003年8月〕,第10頁)。

找出教義和原則

經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教導福音的教義和原則。墨林·羅慕義會長說明,「一個認真研讀經文的人一定會學到福音原則,因為記寫經文的目的就是要保存原則,使我們獲益」(“The Message of the Old Testament” [CES symposium on the Old Testament, Aug. 17, 1979], 3)。培道·潘長老教導,「經文上……記載著〔原則〕。這些原則是啟示的實質和目的」(參閱「原則」,1985年10/11月,聖徒之聲,第39頁)。在本福音期,主已命令祂教會裡的教師和領袖要教導經文中的福音原則:「還有,本教會的長老、祭司和教師要教導我在《聖經》和《摩爾門經》裡的福音原則,《摩爾門經》中有圓滿的福音」(教義和聖約42:12)。

要學會如何找出經文中的福音教義和原則,是需要努力思考和練習的。李察·司考德長老在談到這樣的努力時說:「要探索原則。小心地把原則與那些用來解釋的細節分開」(「獲得屬靈的知識」,第97頁)。

有時,教師會在課堂上指出教義和原則;有時,教師會引導、鼓勵,並讓學生自行發掘教義和原則。教師應勤奮幫助學生培養自行找出教義和原則的能力。

有些福音的教義和原則很容易找到,因為在經文中已明確陳述出來。這類陳述出來的原則通常會以「由此可知」、「因此」、「所以」,或「看啊」等詞句作為開頭,表明經文作者可能在概述自己的信息或作結論。

例如,希拉曼書3:27寫道:「由此可知,主對所有願意真心誠意呼求祂聖名的人是慈悲的。」

阿爾瑪書12:10提到:「因此,硬起心來的人得到較小部分的話;不硬起心來的人就蒙賜較大部分的話。」

以弗所書6:13教導:「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

阿爾瑪書41:10談到:「看啊,我告訴你,邪惡絕非幸福。」

但許多原則並非由經文作者直接陳述,而是隱含在字句當中。隱含的原則可能蘊含在整部、整章或一節經文裡,也可能寫在經文的故事情節、事件或比喻中。要找出隱含的原則,就要辨識經文記事中所闡明的真理,並清楚、簡潔地陳述出來,而這往往需要時間和仔細的思考。李察·司考德長老教導:「要把我們得到的真理組織成簡單的原則得費一番功夫,但是很值得」(「獲得屬靈的知識」,第97頁)。

我們通常可以藉由尋找經文段落中的因果關係,來發掘隱含的原則。我們可以分析經文記事中的個人或團體的行動、態度和行為,並找出隨之而來的祝福或後果,這樣一來,福音原則就會更顯而易見了。

也可以藉由提出以下問題來找出隱含的原則:

  • 故事的寓意或要點是什麼?

  • 你認為作者為什麼要記下這些事件或這幾段經文?

  • 作者希望我們學到什麼?

  • 這段經文教導了哪些基本真理?

以下是一些隱含原則的範例:

從小阿爾瑪或保羅的生平事件可以得知:一個人接受了真理、悔改他的罪之後,可以引導其他人獲得福音的祝福(見阿爾瑪書36:10-21使徒行傳9:4-20)。

從十個童女的比喻可以得知:如果我們忠信地在靈性上準備自己,就能在主來臨時作好準備;或是那些忽視靈性準備的人,在主來臨時將不會蒙主接納(見馬太福音25:1-13)。

圖像
大衛和歌利亞

從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可以得知:我們若憑著勇氣和對神的信心行事,就能克服生活中的重大挑戰(見撒母耳記上17:40-51)。

幫助學生學會找出原則和教義的一些方法包括:

  • 請學生用「如果……就……」這個表示因果關係的句型,寫出他們正在學習的概念。

  • 指派學生用「由此可知」的句型概述他們學到的真理。

  • 請學生指出經文段落中的人物所採取的行動,並找出隨之而來的祝福或後果。

  • 鼓勵學生將經文中用以陳述原則和教義的關鍵詞句劃線。

  • 將經文段落中的一項教義或原則寫在白板上,請學生查考這段經文,找出能證明該項原則的內容。

找出原則和教義之後,務必要以清楚、簡單的方式陳述出來。「『要讓世人認識真理,就要解說真理;解說得越清楚完全,聖靈就越有機會向人的靈魂見證這事工是真實的』〔New Witnesses for God, 3 vols. (1909), 2:vii〕」(百翰·羅伯滋,引用雅各·傅士德,「我要兒子在傳教之前知道的事」,1996年7月,聖徒之聲,第46頁;宣講我的福音〔2004〕,第182頁)。

將找出來的原則或教義寫在白板上,或請學生在自己的經文上記寫或劃線,是幫助班員將這些真理銘記在心的方法之一。

了解教義和原則

學生了解某項福音教義或原則,表示他們理解所找出的真理、這些真理與主的計畫中其他教義和原則的關係,以及他們可以在生活的哪些情況中應用那項原則。當教師或學生了解某項教義或原則時,他們不只知道字面的意義,也知道那項教義或原則會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一旦找出並了解某項教義或原則,就更容易加以應用。

為了增進對福音教義和原則的了解,教師和學生可以查考經文以找到相關教導和更多見解、閱讀後期時代先知和使徒的話語及教導、向他人說明自己正在學習的福音真理,以及祈求聖靈的幫助。對原則的理解會隨著應用不斷加深。

圖像
青年戰士

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教義和原則的涵義,以此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從摩爾門經中2,000名青年戰士的故事,我們可以學到一項原則:如果我們不懷疑,神必拯救我們(見阿爾瑪書56:47-48)。為了更了解這項原則的涵義,教師和學生可以思考如下的問題:

  • 這些青年戰士不懷疑什麼?

  • 有哪些證據顯示這些青年戰士不懷疑?

  • 神如何拯救了這些青年戰士?

  • 今日教會中的青少年正進行哪些「戰鬥」?

  • 神可能會用哪些方法將他們從這樣的戰鬥中拯救出來?

  • 關於什麼是被拯救,我們可以從阿賓納代、約瑟·斯密或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等人的經驗中學到什麼?

從舊約中乃縵和以利沙的故事,我們可以學到一項原則:如果我們謙卑,並願意遵從先知的忠告,就能得醫治(見列王紀下5:1-14)。為了要了解這項原則的涵義,教師和學生可以思考如下的問題:

  • 謙卑如何幫助我們遵從先知的忠告?

  • 乃縵最後終於願意「沐浴七回」,這件事對於我們了解何謂真心遵從先知的忠告有何幫助?

  • 除了身體的疾病之外,今日我們還可能需要在哪些事上得醫治?

  • 先知要我們做的哪些事能醫治我們的靈性,但在世人看來卻可能沒有什麼意義?

感受教義和原則的真實性及重要性

雖然學生可能找出並了解福音的原則和教義,但除非他們透過聖靈感受到其真實性和重要性,並多少意識到將該原則融入自己生活的迫切性,否則他們通常不會加以應用。羅拔·海爾斯長老說明:「一位真正的教師在教導了〔福音的〕真理……後,還會進一步帶領〔學生〕獲得屬靈的見證並在心中有所領悟,以促成他們採取行動、有所作為」(參閱羅拔·海爾斯,「憑信心教導」,2003年9月,利阿賀拿,第14頁)。

聖靈能在學生的心思意念中留下印象,讓他們感受到某項教義或原則的重要性,也能讓學生有渴望且有力量去實踐這項原則。教師應盡一切努力,幫助班上的每個學生獲得這樣的經驗。李察·司考德長老鼓勵教師說:「你們願不願意祈求指引,好知道如何使真理深植於學生的心思意念中,讓他們終身受用?我知道,只要你們透過祈禱,尋求方法來做到這點,主必指引你們」(參閱「了解並奉行真理」,〔與總會持有權柄人員一夕談,2005年2月4日〕,第2頁)。

要幫助學生邀請聖靈的影響力進入他們心中、使他們準備好按照自己學到的原則採取行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鼓勵他們思考與該原則相關的個人經驗(見5.1.3,「引發感覺和見證的問題」,第61頁)。這麼做能幫助學生看出,該原則對他們或他人的生活曾產生怎樣的影響。例如,在討論什一奉獻律法後,教師可以問:「你在自己或別人的生活中,曾看過哪些因遵守什一奉獻律法而來的祝福?」當學生思考這類問題,並與班員分享適當的個人經驗時,聖靈就會幫助他們更清楚地看到,他們和其他人因奉行福音教義和原則而獲得的祝福;聖靈也會幫助學生更加渴望在生活中應用這些真理。教師也可以分享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真實故事,來幫助學生感受到所討論的原則的真實性,以及奉行該原則的重要性。

教師可以提供機會,讓學生為原則和教義的真實性作見證。教師也應找機會分享自己的見證。此外,教師還可以強調經文中的人物所表達的見證,以及閱讀、聆聽後期時代先知和使徒所作的見證,藉此幫助學生感受到教義和原則的真實性及重要性。

應用教義和原則

當學生根據自己所學到的原則去思考、說話,以及過生活,就是在應用該原則。李察·司考德長老在以下這段話中說明了應用的重要性:「要衡量課堂上的教導是否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學生是否了解真理並在生活中加以應用」(參閱「了解並奉行真理」,第3頁)。

學生若在生活中應用福音原則,就會獲得神所應許的祝福,也會對自己所應用的教義或原則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更深刻的見證。例如,守安息日為聖的學生,會比不這麼做的學生,更充分了解守安息日為聖的意義。專心仰賴主(見箴言3:5)並曾在逆境或考驗中得到力量和安慰的學生,會比沒有這麼做的學生更清楚了解這項原則。

教師應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時間默想、沉思或寫下他們的心得和感受,並且想想他們應採取哪些具體行動,來將這些事應用在生活中。在這樣的時刻,教師應鼓勵學生尋求主的指引和指示。教師也可以討論學生可能會遇到的情況,並請他們談談,在那些情況下應用福音原則會如何造福他們的生活。教師可以建議學生設立目標,來幫助他們奉行所教導的原則。教師還可以準備一段經文、引言、詩作或某首聖詩的部分歌詞,做成講義,讓學生帶回家,以提醒他們記得該原則。

圖像
研讀中的女青年

有時,教師或班上的學生可能會針對如何應用福音原則提出建議。這樣的例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福音原則的有用建議。不過,教師應注意,不要過於刻板地為學生指定具體的應用方式。要記得,最有意義的個人應用指示,是主透過聖靈賜予個人的靈感或啟示。達林·鄔克司會長教導:「教師們被吩咐要教導『福音原則』和『國度的教義』(教義和聖約88:77)。一般而言,他們不宜教導特定的規則或做法。……一旦教師根據經文和活著先知的教訓來教導教義和相關的原則後,這些特定的做法或規則通常就是個人和家庭的責任了」(「福音教導」,第96頁)。

說明、分享福音的教義和原則,並為之作見證

說明教義和原則、分享見解和相關經驗,以及為神聖真理作見證,可以釐清人們對福音教義和原則的了解,並提升他們教導他人福音的能力。學生在說明、分享和作見證時,往往會蒙受聖靈的引導,讓他們對自己在表達的事有更深刻的見證。透過聖靈的力量,他們的話語和表達方式也會在聆聽的同儕和其他人的心思意念中留下深刻的影響。

那些透過沉思和祈禱來研讀、準備和教導課程的教師,往往會學習良多。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學生。當學生研讀並彼此教導復興福音的教義和原則時,他們會有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的見證也會更穩固。

說明

當教師和學生為彼此解說經文時,他們對經文的了解就會加深。教師和學生在準備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講述某段經文或是某項教義或原則的涵義時,會更努力去沉思這些經文、整理自己的思路,並邀請聖靈來教導自己。

賓塞·甘會長教導:「我們從實踐中學會去做。我們若為了教導福音而研讀福音,就獲得了知識,因為當我們提燈照亮他人的道路時,我們也照亮了自己的路。我們把經文加以分析和整理,講授一個能讓他人理解的課程時,也就釐清了自己的思緒。我們向他人說明我們已經知道的真理時,似乎就有更多的真理向我們展開,擴大我們的理解,讓我們更能觸類旁通和應用」(The Teachings of Spencer W. Kimball [1982], 530)。

讓學生有機會向他人說明某項教義或原則,能激勵他們在教導自己所學之前,先更深入思考,並尋求更進一步的了解。教師可以請學生說明,有信心、接受洗禮,或遵守什一奉獻律法為什麼很重要;也可以請學生和他人談談創造、墜落,或他們為什麼相信家庭是天父計畫的核心。可以在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小組中分享、與全班分享,或是透過角色扮演、書面表達的方式進行。偶爾請學生向父母、兄弟姊妹、朋友或室友說明一段經文,或是教導一項教義或原則,也是可行的做法。

分享

教師和學生都應有機會分享自己對某項教義或原則的感悟、理解,以及相關的個人經驗。他們也可以講述曾在他人生活中看到的相關經驗。

圖像
交談中的女青年

小路賓·克拉克會長說:「走進福音進修班或福音研究所教室大門的年輕人,沒有一個不知道自己曾因靈性祝福而獲益,沒有一個未曾見過祈禱的效力,未曾目睹藉著信心醫治病人的力量,或未曾受過今日大部分世人所不知的靈性傾注」(參閱本教會教育的既定方針,修訂版〔1994〕,第9頁)。教師應給學生機會與全班分享這樣的經驗。(教師可能需要幫助學生了解,有些經驗太過神聖或涉及個人隱私,不適合在課堂上分享;見阿爾瑪書12:9教義和聖約63:64。)

作見證

學生在說明福音原則,並分享在生活中加以應用的經驗後,通常會更準備好為他們相信的事物作見證。

培道·潘長老說明作見證的一項祝福:「喔!我多希望能教導你們這一項原則。見證是要說出來才能得著的!……

「經由閱讀或聆聽別人的話語而獲得見證是一回事,這是個必要的開端,但是得到聖靈在你心中證實所作的見證都是真實的,又是另一回事」(參閱「耶和華的燈」,第56頁)。

分享見證不僅會造福作見證的人,也會鞏固其他人的信心和見證。作見證會讓聖靈有機會為復興福音的特定教義和原則作證。見證不一定要用「我想分享我的見證」作為開頭。見證可以只是以真誠而肯定的態度,簡單陳述自己知道的事實;也可以只是簡單地申明自己對某項福音教義或原則的感覺,以及這對自己的生活有何影響。學生若聽到教師和其他學生見證福音原則的寶貴,就會更明白要如何應用這些原則,也會更受鼓舞去應用在自己生活中。

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和信念,藉此鼓勵學生為福音真理作見證(見5.1.3,「引發感覺和見證的問題」,第61頁)。他們也可以提供其他機會,讓學生向同儕作見證。教師應特別注意,見證本質上是很個人且神聖的,他們可以邀請學生分享見證,但絕不可強求。教師應常常把握機會,見證自己對天父和祂兒子耶穌基督的愛,以及福音教義和原則的真實和寶貴。教師應留意並引用救主及後期時代先知和使徒所作的見證。

精通關鍵經文章節和教義主題

人若將永恆真理珍藏在心思意念中,聖靈就會在他們需要時使他們想起這些真理,讓他們有勇氣憑信心行事。豪惠·洪德會長教導:

「我要積極鼓勵各位在教導時使用經文,並盡全力幫助學生使用經文,熟悉經文。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能信賴經文。……

「首先,我們希望學生能信賴經文的力量和真理,相信他們的天父真的會透過經文對他們說話,並且相信他們可以在經文中找到個人問題和祈禱的答案。……

「……我們希望你們的學生在離開教室時,沒有人會因為不熟悉經文、找不到適合的章節,從而無法得到所需要的幫助,而感到害怕、難為情或羞愧」(Eternal Investments,” 2)。

為了幫助學生珍藏永恆真理,並增加對經文的信賴,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挑選了一些精通教義章節,並準備了一份教義主題清單。學生應同時研讀精通教義章節和這些教義,這樣才能學會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些教義,並藉助精通教義章節來說明這些真理,並為之作見證。

精通教義

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已針對四個福音進修班課程,各挑選了25則精通教義章節。這些經文章節是了解福音、分享福音及鞏固信心的重要經文基礎。教會鼓勵福音進修班學生以下述方式「精通」這些經文章節,也鼓勵福音研究所學生以這100則精通教義章節為基礎,深入理解其他關鍵經文章節。

精通經文就是要能:

  • 找到經文章節,知道相關的經文出處。

  • 了解該段經文章節的語境和內容。

  • 應用該段經文章節中教導的福音原則和教義。

  • 背誦該段經文章節。

背誦是很好的工具,能幫助學生認識並喜愛精選的經文章節。正如李察·司考德長老所說明的:「當經文按照主所引導記錄的方式運用時,就具有內在的力量,這是改述後的文字所無法傳達的」(參閱「祂活著」,2000年1月,利阿賀拿,第106頁)。不過,教師應謹慎按照每個學生的能力和情況調整期望;學生若無法背誦,不可使他們感到困窘或負擔。

教師本身若能精通這些經文章節,就會更有能力幫助學生。教師若持續引用精通教義章節、抱持合宜的期望,並使用不同學習型態的教學方法,就能更成功地幫助學生精通這些關鍵經文章節。上課時,應使用精通教義章節來釐清相關的教義和原則。也可將這些經文章節當作靈修的主題,或是陳列在教室的某處。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研讀和應用這些經文章節。

圖像
在談話的兩個人

在有多位教師共同任教的地方,教師採用統一的做法來精通教義,將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可以定期複習前幾個學年的精通教義經文出處,好讓學生能繼續熟記所有選定的經文章節。

精通教義雖然是課程很重要的部分,但只能作為每日按序研讀經文的補充,不能取而代之。教師應明智安排用在精通教義的時間。自修班的教師必須特別小心,不要讓每週的上課時間成為每週的精通教義活動時間。教師所選擇的方法、活動和音樂,應該要能符合經文的莊嚴本質、目的及意義,且要能避免紛爭。

教義主題

有九項教義主題已被選定,需在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課程中加以強調。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出、了解、相信、說明並應用這些福音的基本教義。這麼做能幫助學生鞏固見證,增進對耶穌基督復興福音的感謝。研讀這些主題也會幫助他們更加準備好,去教導他人這些重要的真理。

必須要記住的一點是,其他重要的福音教義雖然未列在教義主題當中,但也要一併教導。

以下是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選定的教義主題:

  • 神組

  • 救恩計畫

  • 耶穌基督的贖罪

  • 復興

  • 先知和啟示

  • 聖職和聖職權鑰

  • 教儀和聖約

  • 婚姻和家庭

  • 誡命

教師若親自研讀並了解這些主題,在教導時就會更自然地提及這些主題,並為之作見證。然而,他們不應只專注於這些主題,而不按順序教導經文。相反地,當這些主題自然地出現在經文和課程中時,教師應給予仔細且持續的關注。如此一來,這份教義主題清單就能提醒教師,要專注於這些對學生最有價值的永恆真理,並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斷強調這些真理。這些教義主題也可用作靈修的主題。

明智的教師也會謹記,在幫助學生了解這些主題的過程中,耐心和持之以恆十分重要。我們不能期望學生一下子就完全了解所有的事。主用「律上加律,令上加令」(教義和聖約98:12)的方式教導祂的兒女。教師和學生應把理解這些主題視為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四年的福音進修班以及隨後的福音研究所中持續進行。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