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技巧和措施」,教學方法、技巧和措施(2023)
「教學方法、技巧和措施」,教學方法、技巧和措施
教學方法、技巧和措施
教導是複雜而多面的工作。包含許多理念和範例的教導方法或技巧不勝枚舉,若是要對此進行全面論述,將會用上相當的篇幅。雖然如此,將有效教導所必需的教學方法、技巧和措施大略歸納為幾個一般領域,卻是可行的。本單元將討論其中一些重要領域。
在決定要採用何種教學方法時,務必要謹記,方法和技巧本身並非目標,而只是達成目標的工具。教師選擇的方法,應最能幫助學生理解特定經文段落中的內容、教義和原則,也能促進啟發和應用。要始終牢記運用特定技能或技巧的目的,這會幫助教師以更具意義的方式應用該技巧;也要始終牢記,若是沒有聖靈,即使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措施,也不會奏效。
提問
提出有效的問題,是教師可以培養的最重要技巧之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經文,幫助他們找出並理解重要的福音真理;問題也能幫助學生省思福音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並想想他們現在和未來可以如何應用福音原則。提出有效的問題,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選擇權,履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責任,從而邀請聖靈參與他們的學習經驗。
在備課時,竭盡心思設計問題,以引導學生理解,並在學習過程中用心思考和感受,是很值得的一件事。教師在規劃問題時,應先決定提出某個特定問題的目的為何(例如,教師可能希望學生去發掘某段經文中的資訊、思考某段經文的涵義,或是為某項原則的真實性作見證)。然後,教師應基於這個目的來精心設計問題。一個問題是否能收到預期效果,其關鍵就在於仔細選擇的措辭。
教師應努力準備並提出能激發思考和感受的問題;他們通常應避免提出能用「是」或「不是」簡單回答,或者答案十分明顯,以至學生沒有動力思考的問題。教師也應避免提出會引發爭議的問題,因為這樣可能會讓學生感到挫折,並在課程中製造紛爭,使靈憂傷(見尼腓三書11:29)。
教師上課提問時,一定要給學生時間思考答案。有時,教師會提出一個問題,停頓一兩秒鐘,然後如果沒有人立刻回答,就慌張起來,並自己給出答案。然而,有效的問題往往需要思考和反省,學生也可能需要時間在經文中尋找答案,或醞釀出有意義的回答。偶而給學生時間先寫下答案,再回答問題,會很有幫助。
耶穌基督這位最偉大的教師,會採用不同類型的問題,來鼓勵他人沉思並應用祂所教導的原則。祂會根據祂想在受教者的生活中促成的改變,而提出不同的問題。有些問題會激發祂的聽眾思考,並從經文中尋找答案。例如,祂曾問:「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路加福音10:26。)有些問題則是要邀請人立下承諾。例如,祂曾問:「你們應當是怎樣的人呢?」(尼腓三書27:27。)
雖然教師可以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但一般而言,有四種類型的問題對福音教導和學習來說特別重要:
-
鼓勵學生去尋找資料的問題
-
引導學生去分析以求理解的問題
-
引發感覺和見證的問題
-
鼓勵應用的問題
鼓勵學生去尋找資料的問題
尋找類的問題,能邀請學生查找與該經文段落內容有關的重要細節,幫助他們對該段經文有基本的了解。因為尋找類的問題能激勵學生在經文中尋找資料,所以在閱讀包含答案的幾節經文之前,先詢問這類的問題會很有幫助。這有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在經文記事中找到答案。
尋找類的問題通常包含誰、什麼、何時、如何、何地以及為何等字眼。邀請學生尋找資料的一些問題範例包括:
-
根據馬太福音19:22,那個富有的少年人為何憂憂愁愁地走了?
-
在撒母耳記上17:24中,以色列眾人見到歌利亞時有什麼反應?在第26節中,大衛又是如何反應?
-
在阿爾瑪書38:5-15中,阿爾瑪給他兒子希伯隆什麼忠告?
這些尋找類問題的答案應能建立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其他類型的問題,以加深理解和應用。救主問「人說我——人子是誰?」(馬太福音16:13),以此引出了背景資料。而門徒給出的回答讓他們準備回應那個更深刻、也更直接的問題:「你們說我是誰?」(馬太福音16:15)。
引導學生去分析以求理解的問題
分析類的問題通常會在學生熟悉了所研讀的經文章節之後提出。這類問題會讓學習者尋求對經文更深、更廣的理解,能幫助學生檢視關係和模式,或發現經文中的對比。分析類的問題幾乎總是有不只一個可能的答案。
通常,分析類的問題至少要達到以下三個目的之一。這些問題要能幫助學生:
-
更理解經文的語境和內容。
-
找出福音原則和教義。
-
加深對這些原則和教義的理解。
幫助學生更理解經文的語境和內容。分析類的問題能幫助學生結合歷史和文化背景或其他章節來檢視經文,從而擴展他們對經文文意和事件的理解。這類問題也能幫助學生釐清詞句的涵義,協助他們分析故事情節的細節,以理解其中蘊含的深義。這個過程可幫助學生培養找出原則和教義的能力。
這類問題的範例包括:
-
在馬太福音13:18-23,耶穌的解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第3-8節中的教導?
-
是什麼導致116頁手稿的遺失,使得主告誡約瑟·斯密,他「不該怕人甚於怕神」(教義和聖約3:7)?
幫助學生找出福音原則和教義。隨著學生不斷增進對經文語境和內容的理解,他們會更能找出其中所包含的原則和教義。分析類的問題能幫助學生歸納出結論,並清楚說出該經文段落中的原則或教義(見2.5.1,「找出教義和原則」,第26頁)。
這類問題的範例包括:
-
尼腓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取得銅頁片這件事,說明了哪項原則?(見尼腓一書第3~4章。)
-
從第一次異象中,我們可以學到哪些有關神的本質的教義?(見約瑟·斯密——歷史1:15-20。)
-
患血漏的女人設法接近救主,因此得到祂的回應。我們可以從她付出的努力和救主的回應中學到什麼教訓?(見馬可福音5:24-34。)
幫助學生加深對原則和教義的理解。除了找出原則和教義之外,學生還需要先加以理解,才能有意義地應用。所提出的問題若能引導學生更清楚理解某項原則或教義的涵義、能鼓勵學生在現代背景下思考某項原則,或是能邀請學生說明自己對某項原則的理解,就會特別有幫助。以下是幾個範例:
-
哪些事能證明我們曾「盡能、盡意、盡力愛神」(摩羅乃書10:32)?
-
為什麼祈禱總是能幫助你獲得必要的靈性力量,來克服一些誘惑,像是不對人口出惡言,或不從事會冒犯聖靈的娛樂?(見教義和聖約10:5。)
-
如果一個人是將根基建立在基督上,你可以從他(她)的生活中看到哪些行為和特質?(見希拉曼書5:1-14。)
-
你會如何運用我們在阿爾瑪書第40章中學到的事,向一位其他信仰的朋友說明復活的教義?
引發感覺和見證的問題
有些問題能幫助學生思考並理解福音原則和教義,而有些問題則會讓他們省思自己的靈性經驗,引導他們更深刻地感受某項福音原則或教義的真實性,以及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很多時候,這樣的感受會讓學生心中更有渴望去更忠信地遵行某項福音原則。亨利·艾寧會長有次在對CES宗教教育者演講時,曾提到這些類型的問題,他說:
「有些問題會帶來啟發,優秀的教師會問這樣的問題。……以下這個問題可能不會帶來啟發:『要怎麼辨認真正的先知?』這個問題引來的答案,會是記憶中一連串的經文和活著先知的話語。許多學生都能回答這問題,大多數人的答案也都至少還過得去,而他們的頭腦也會受到激發。
「但是我們也可以稍作改變,這樣問:『你曾在什麼時候感受到,自己是在一位先知面前?』這樣的問題會邀請人們搜尋記憶中的感受。提出問題之後,我們可以明智地等待片刻,再請某個學生回答。即使是沒有說話的人,也會思索屬靈的經驗。這樣會邀來聖靈」(“The Lord Will Multiply the Harvest”,6)。
這類的問題會促使學生回想過去,去「搜尋記憶中的感受」,然後思考與正在討論的福音教義或原則有關的個人屬靈經驗。通常,這類的問題會讓學生分享那些感覺和經驗,或為某項福音教義或原則作見證。這類的問題也會幫助學生將福音從認知層面深化為內心的感受,而當他們在心中感受到某項福音教義或原則的真實性和重要性時,就更有可能將其應用在生活中。
以下是一些能引發感覺和見證的問題範例:
-
你曾在何時感受到因寬恕他人而帶來的平安和喜悅?
-
想一想,你曾在何時因信賴主而不是依靠自己的理解,而在作決定時得到主的指引(見箴言3:5-6)?你因此蒙受怎樣的祝福?
-
如果你可以親自向救主表達感激,感謝祂為你所作的犧牲,你會對祂說什麼?
-
在聖林中發生的事讓你的生活有什麼不一樣?
-
你曾在何時見過他人忠信地面對考驗?這個經驗對你有什麼影響?
請注意:對此類問題的回答可能會涉及個人隱私,所以特別敏感。教師應確保學生不會覺得自己被迫要回答問題、分享感覺或經驗,或是分享見證。此外,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個人屬靈經驗的神聖本質,並鼓勵他們以適當的方式分享這些經驗(見教義和聖約63:64)。
鼓勵應用的問題
福音教導的最終目標,是要幫助學生應用經文裡的原則和教義,使他們有資格獲得應許給忠信及服從者的祝福。學生若是能夠看出自己在過去曾如何因為遵行福音原則而得到祝福,就會更有渴望,也更準備好在未來成功地應用這些原則。提問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學生知道要如何將這些原則應用在自己目前的狀況中,並思考如何在未來加以應用。
以下的問題範例可以幫助學生思考,自己可以透過哪些具體的方式在生活中應用原則和教義:
-
你需要作哪些改變,才能更充分地守安息日為聖,從而更完全地不為世俗所玷污?(見教義和聖約59:9-13。)
-
你可以更切實遵行先知的哪些忠告?(見阿爾瑪書57:1-27。)
-
如果我們先求神的國,就會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得到祝福,這個原則對於你安排未來兩三年的目標和活動的優先順序有何幫助?(見馬太福音6:33。)
課堂討論
有意義的課堂討論,在福音教導和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討論指的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以促進學習的方式進行的口頭交流。好的討論能幫助學生學習到尋找重要問題答案的意義,以及聆聽他人意見、想法和經驗並從中學習的價值。好的討論也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維持一定程度的專注和參與,這往往能讓他們對於正在討論的福音教義和原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會讓他們內心有更真誠的渴望去應用自己學到和感覺到的事。
以下這些建議能幫助教師引導能吸引人又啟發人心的課堂討論:
計劃討論。和其他的教學方法一樣,討論需要精心準備,並在聖靈的影響下進行。教師需事先想好要如何運用討論來幫助學生理解自己需要學習的事、哪一系列的問題能達到這個目的、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提出那些問題,以及當學生的回答使討論偏離預定的方向時,要如何回應。
教師要避免發表過多意見。教師若針對某個討論主題發表太多意見,可能會讓學生不想費心力參與討論,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教師往往會急於給出答案。教師過多的意見會讓學生覺得自己的發言沒什麼價值,從而失去興趣。
邀請所有的學生參與。教師應努力找出方法,適當地邀請所有學生參與有意義的討論,甚至是那些因各種原因而猶豫不想參與的學生。教師務請小心,不要明知學生尚未準備好,卻要他們回答問題,讓他們難堪。
有時,某個學生或少數學生會有主導課堂討論的傾向。教師可能需要私下和這樣的學生談一談,感謝他們願意參與,說明鼓勵所有班員參與是多麼重要,並解釋為什麼他們可能不會在每次自願要回答時都被點名回答。
叫出學生的名字。在請學生回答問題或表達意見時,要叫出他們的名字,這樣有助於營造出一個充滿愛和尊重的學習環境。
不要害怕沉默。有時,當你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時,學生可能不會立刻回答。如果沉默的時間不久,教師就無須擔心。有時,學生需要有機會省思他們被問的問題,以及要如何回答問題。這樣的思考會促使他們接受聖靈的指導。
換個問法。有時,學生沒辦法回答問題,是因為問題不夠明確。教師可能需要換個問法,或詢問學生是否了解所提的問題。教師應避免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卻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深入思考,從而無法組織適當的答案。
仔細傾聽並追問。教師有時會太關注接下來要說什麼或做什麼,以至於沒有留心傾聽學生在說什麼。透過仔細觀察和傾聽,教師可以在聖靈的指引下辨別學生的需要,並引導討論。教師可以提出如下的問題,來確保自己理解學生的回答:「你可以幫助我了解你這麼說的意思嗎?」或「你可以舉例說明你的意思嗎?」這樣的追問通常會讓學生更進一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覺,也往往會讓學生在回答時加入自己的見證。教師應提醒學生彼此傾聽,並在別人發言時保持安靜。
引導其他學生發表意見或提問。許多時候,課堂討論會落入一種模式: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接著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發表意見,然後再提出下一個問題。如果教師可以在一個學生回答之後,鼓勵其他學生繼續回答或發表意見,討論就會變得更有意義、更熱烈且更有成效。有些簡單的問題可以建立起學生彼此回應互動的模式,例如,「你們還有其他想法嗎?」,或「你們對這個意見有什麼看法?」這種做法往往會大大增強學習經驗。除非時間有限,否則通常應該讓所有想要發言的學生都有機會說話。
以正面的態度肯定學生的回答。當學生回答時,教師應以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可以是一句簡單的「謝謝」,或是針對答案說幾句話。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需注意,不要讓學生難堪。一位有成效的教師會根據學生發言中正確的部分加以擴展,或進一步追問,讓學生重新思考自己的回答。
在課堂上一起讀經文
在課堂上一起讀經文,能幫助學生熟悉他們正在學習的章節並加深理解,也能幫助他們對自己讀經文的能力更有信心。教師需小心,不要讓閱讀能力較弱或非常害羞的學生難堪。教師不應強迫不願大聲朗讀的學生朗讀,卻要鼓勵他們用自己覺得比較自在的方式參與課程。例如,事先指定一小段經文讓學生練習讀出來,可能就是幫助該學生參與課程的好方法。
在課堂上一起讀經文有如下幾種方法:
-
請學生逐一或齊聲朗讀。
-
請學生讀經文給彼此聽。
-
請學生默讀一段經文。
-
指派不同的學生讀出故事中各個人物的對白。
-
朗讀給學生聽,請學生跟著看經文。
教師講介
雖然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對他們理解及應用經文意義重大,但這並不表示教師在學生聽課時不需適時適切地講介資料。在本手冊中,由教師說話、學生聆聽的時間,就稱為「教師講介」。如果使用得當,教師講介可以增強其他教學方法的效果。然而,如果過度使用這項以教師為中心的活動,就會降低教學效果,也會限制學生藉著研讀和信心學習的機會。
教師講介用在以下情況時非常有效:摘要敘述大量課程教材、為學生講介新資料、串連課程裡的各部分,或是作結論。教師可能需要說明、澄清和闡釋,好讓學生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某個經文段落的語境。教師也可以強調一些重要的教義和原則,並勸勉學生加以應用。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可以為福音真理作見證,表達自己對天父和祂兒子的愛。
和使用其他教學方法一樣,教師在使用教師講介這種方法時,應不斷評估學生的接受情況。他們可以問自己如下的問題:「我的學生感興趣嗎?他們有在專心聽嗎?」,以及「他們聽得懂我在講什麼嗎?」總而言之,判斷這種教學方法和其他教學方法有否有效的標準,是學生是否能藉著聖靈學習,以及他們是否理解經文並渴望學以致用。
以下建議能幫助教師更有效地運用這種方法:
規劃課程中教師講介的部分。有時,教師會用心地準備課程的其他部分,但卻未同樣重視主要由自己講介的部分。教師講介的顧慮之一,就是學生會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變得被動。因此,教師講介的部分也需要用心規劃和準備,包括決定如何有條理地開始課程與引導課程。
在規劃教師講介的運用時,教師應仔細考慮,學生在什麼時候特別需要主動參與。一般而言,隨著課程從理解某個經文段落的語境和內容,進行到找出、討論及應用原則和教義時,學生主動參與的重要性也隨之增加。
將教師講介與其他方法相結合。若要在課堂上有效運用教師講介這種方法,可將其作為整個課程計畫中的一部分,並在教學中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和措施使用。講介要有足夠的彈性,以便在學生明顯感到無聊或困惑時能加以變化。如此一來,即使教師在說話,重點仍是學生和學習,而教師可以視需要進行調整。有人將教師講介比作串起珍珠項鍊的鍊繩。珍珠就是教師所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問題、討論、小組作業、視聽教材等等),但這些珍珠是由教師的教導和講解而串連起來的,而單靠線本身並無法做成一條迷人的項鍊。
適當運用各式講介方法。教師講介若要富於變化,方法很多。改變聲調、語氣和音量,以及邊講介邊在教室裡走動等,都能避免單調。講介的資料也可以變化多樣,例如:教師可以講述故事、適度幽默、使用圖片或其他課堂展示、朗讀引文、利用黑板(白板)或視聽教材,還有作見證等。適當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教師講介時,應始終能增強學生理解和應用經文的能力。
故事
故事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對耶穌基督福音的信心;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透過他人的經驗了解福音;也特別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某個經文段落中包含的福音原則。除了經文的語境以外,如果還能藉著故事在現代背景下闡釋某項福音原則,就能幫助學生理解該原則與他們生活的關聯,並幫助他們有渴望去加以應用。
布司·麥康基長老教導:「講述發生在現代——也就是我們這福音期——能促進信心的故事,這當然可取。……事實上,這應是我們極力鼓勵的做法。我們應盡可能去說明,發生在古代忠信者身上的事情,也正發生在今日聖徒的生活中。……
「在講述增強信心的故事時,最佳的模式也許是先教導經文的內容,然後藉著講述發生在我們的福音期、我們的人民,以及——最理想的是——發生在我們個人身上類似或相同的事,來使經文更具現實意義」(“The How and Why of Faith-Promoting Stories,” New Era, July 1978, 4–5)。
教師可以分享眾先知的生平故事和教會歷史故事,以及總會大會演講和教會雜誌中的故事;他們也可以分享自己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教師若能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說明遵行某項福音原則如何使他們蒙福,就能產生一些最有意義和最有影響力的學習經驗。
使用故事時要注意以下幾項要點和忠告。
-
如果講故事變成主導的教學方法或技巧,故事本身就會成為課程的重心,從而減少了實際研讀經文的時間,也掩蓋了這些經文所教導的教義和原則。
-
教師若過度講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就可能造成自我膨脹,「使自己成為世上的光」(尼腓二書26:29)。
-
雖然故事能使經文教學變得更活潑生動,也能幫助學生感受到聖靈的力量,但切勿用故事來操縱情緒。
-
教師應注意,不要為了使真實故事更戲劇化或更有衝擊力,而加油添醋。
-
如果故事不是真實的,例如一則用來說明某項要點的幽默故事,就應該在開頭即明確說明那不是真實的故事。
小組討論和作業
有時,將全班分成兩人一組或若干小組,讓學生能一同參與學習活動或討論,會很有幫助。小組活動往往可以讓更多學生參與,並能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學生彼此分享感受、想法和見證;這些活動也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向他人教導福音,幫助他們為將來教導福音作準備。小組討論可以有效地使那些似乎越來越沒興趣和不專心的學生參與,也能讓學生培養溝通技巧,鞏固合宜的社交和靈性關係;這些活動也可以讓較害羞的學生建立自信,吸引他們更有意義地參與課程。
讓學生兩人一組或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活動時,牢記以下幾點會很有幫助:
-
在將學生分組之前,教師應清楚說明學生在活動中需要做什麼事。將這些指示寫在黑板(白板)上或印在講義上通常會很有幫助,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活動中隨時參閱。
-
小組學習活動若能與學生的生活和處境相關,往往會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
-
為每組指派一位學生領袖,並設定明確的活動時長,有助於小組專心完成任務。冗長的小組活動往往會導致各組完成的時間不同,從而造成課堂秩序混亂。
-
通常,教師若事前邀請學生準備在班上分享或教導他們在活動中學到的事,學生就會更有興趣參與。這也讓學生有機會練習向他人教導福音。
-
學生如果能在小組活動之前先各自查考經文、閱讀引文,或完成其他一些任務,再進行小組活動,就會更有效率。
-
在五人以上的小組中,每個人都很難有意義地參與。另外,人數較多的小組通常也很難專心完成任務。
-
小組活動可能不是回答簡單問題的最佳方法,因為讓學生分組需要花時間。
-
小組學習活動若過度使用,其效果也可能會大打折扣。
在小組討論或作業時,學生可能會分心而偏離活動目的、談論個人私事,或用漫不經心的態度學習。教師若能積極參與,在各組之間走動並監督學習活動,就能幫助學生專心完成任務,從中獲得最大收益。
寫作練習
教師應邀請學生參與寫作練習,例如筆記、日記、練習題、個人心得和短文等等。偶而請學生以書寫的方式回答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幫助他們更深入思考並釐清想法。請學生在與全班分享之前先寫下他們對問題的回答,會給他們時間組織自己的想法,並獲得從聖靈而來的靈感啟發。學生若先將感想寫下來,就可能更願意與他人分享,而這樣的分享往往更具意義。此外,寫作練習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獲得啟發、準備教導、與他人分享感覺、體認主在自己生活中的影響,並表達自己的見證。教師在決定哪種寫作練習適合某個學習經驗時,應思考大衛·貝納長老提出的這項原則:「在研讀經文時把我們所學、所想及所感受到的寫下來,是另一種形式的沉思,也是讓聖靈繼續指導我們的一項有力的邀請」(「因為它們就擺在我們的眼前」,2006年4月,利阿賀拿,第20-21頁)。
對於年紀較小或能力比較有限的學生,應調整寫作練習,以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例如,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填空練習,這類習題提供較多的資訊,學生做起來較不費力。教師在幫助這類學生時,也可以將寫作任務的重點放在簡短的經文章節或具體的問題上,然後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
下列要點通常能幫助學生從寫作練習中獲益更多:
-
教師要提供清楚的書面指示,讓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參閱。
-
活動的重點是讓他們思考與其個人情況有關的福音真理。
-
活動應能協助他們將這些真理應用在個人生活中。
-
教師在整個寫作練習中要支援及協助學生。
-
要根據練習活動的難易程度設定適當的時間限制。
-
要邀請學生說明、分享或見證他們從該活動中學到的事。
-
要向學生保證,未經學生允許,不會與他人(包括教師)分享寫作練習中有關個人感覺或承諾的內容。
-
此項活動應是課程計畫中有意義的一部分,而不是「讓學生保持忙碌的作業」,或是對不良行為的懲罰。
-
對於有書寫困難的人,應提供其他方式來記錄感覺和想法,包括請另一個學生代筆,或是錄音等等。
-
不應過度使用寫作練習。
黑板或白板
在黑板或白板上列出精心準備的內容,可顯明教師的準備工作,也能讓學生感受到課程的目標。在上課時有效地運用黑板(白板),能讓學生準備好學習,並邀請他們有意義地參與,對那些視覺學習型的學生更是如此。在使用黑板(白板)時,教師應記得要書寫工整,而且字體要夠大,讓每個人都看得到,也要確使上面的內容間隔適當、整齊易讀。如果沒有黑板或白板,使用大張的紙或海報板也能達到相同的目的。
教師可以在黑板(白板)上列出課程的要點或原則、畫出教義或事件的圖解、繪製地圖和流程圖、展示或畫出經文中的物品、繪製歷史事件圖表、列出學生從經文中找到的事物,或進行其他多種能促進學習的活動。
實物和圖片
教導福音的抽象概念往往並不容易;運用實物和圖片,可以讓教師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屬靈的原則。例如,肥皂等人們熟悉的物品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原則,像是悔改。救主常常利用世上的物品(像是餅、水、燈和斗),來幫助聽眾理解屬靈的原則。
實物和圖片可用來幫助學生具體想像經文中的人物、地點、事件、物件和象徵的樣貌。教師與其只是談論什麼是軛(見馬太福音11:28-30),不如帶一副軛到課堂上、展示軛的圖片,或是在黑板上畫出來。學生在讀到「野地裏的百合花」(馬太福音6:28-29)時,可以嗅聞或觸摸一朵花。他們也可以嚐嚐無酵餅。
實物和圖片(包括地圖和圖表)能有效幫助學生具體想像、分析、理解經文,用於激發討論時更是如此。展示實物或圖片,讓學生一走進教室就可以看到,更能增進學習氣氛,鼓勵學生發問。
使用實物和圖片時要注意兩點:第一,這些物品應一直能強化課程的目的,而不是削弱其目的;第二,在針對事件的背景和細節進行課堂討論時,應始終以經文記載為依據,而不是以藝術家對該事件或故事所作的詮釋為依據。
視聽教材和電腦簡報
關於主透過視覺和聲音幫助祂的兒女理解其教導的記事,在經文中比比皆是(見尼腓一書第11~14章;教義和聖約第76篇;摩西書1:7-8,27-29)。適度、有效地使用視聽和科技資源,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經文,以及學習並應用福音真理。
視聽資源可以描繪重要的經文事件,也能幫助學生具體想像並體驗這些事件。這些資源能夠以戲劇的方式,展現人們如何應用福音原則來克服自己的挑戰和問題,也讓聖靈有機會為真理作見證。
透過電腦科技,教師可以播放短片,呈現重要的問題、影像或總會持有權柄人員的話語,或是強調在課程進行時找出的原則和教義。電腦簡報的用途也與黑板或白板的用途大致相同——列出課程重點、展示參考經文,並在兩人一組、小組或個別進行的學習活動中提供視覺指示。以這些方式運用科技可以有益於視覺學習型的學生,也能幫助學生將正在學習的知識組織起來,增進了解。
視聽教材、電腦或其他科技資源的運用,應有助於使課程變得清晰、有趣、令人難忘,而不應使學生分心,無法感受到聖靈的啟發。
視聽教材若能用於激發學生的思想和感覺,讓他們深入探索經文,就能發揮最大效用,幫助他們學習並應用福音原則。在黑板(白板)上寫出學生在觀看或聆聽影片時可以注意的具體事物,或可以思考的問題,可能會很有幫助。同樣可能會有幫助的,是在播放過程中暫停一下,進行提問或指出對學生有幫助的資訊。許多時候,只需播放視聽資源的一部分就可達到教師的目的。教師若能在使用媒體和科技時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如討論和寫作練習),就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內化福音原則。如果有的話,使用視聽教材中的字幕功能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特別是那些有聽覺障礙的學生。
若要在課程中使用視聽資源或電腦科技,教師應在上課前架設好設備,確保該設備能正常運作;教師也應確保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從自己的座位聽到並看到影片或簡報。在上課前,教師應把視聽或電腦資源準備好,以便從正確的地方開始進行,因應課程需要。對教師來說,在課堂中使用科技之前,先練習使用影片或簡報所需的科技,也會是一個好主意。
指導方針
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視聽資源和科技的使用可能會伴隨多一些固有的挑戰和潛在的責任。教師應運用智慧來判斷某個視聽教材或電腦簡報是否合適,且對學習經驗有所幫助。過度依賴科技可能會使課程以科技和媒體為主軸,沒有以經文為基礎,也沒有將重心放在學習者身上。以下問題可以協助教師在使用視聽和電腦資源時作出明智的決定:
-
這項資源是否有助於學生學習重要的事?視聽教材對學生而言,可能非常有趣或是令人印象深刻,但對於課程的目的和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是否有直接的貢獻?娛樂或打發時間並不是使用這些資源的充分理由。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任何影片或簡報之前都應先看過或聽過,以確保這些資料能強化或輔助經文,以及課程中教導的教義和原則。
-
這項資源是課程的補充資料,還是課程的重心?培道·潘長老勸告說:「課堂上的視聽輔助教材可以是祝福,也可以是詛咒,端賴我們如何使用。這些資源就像是佐餐的香料和調味品,使用時應有所節制,以強調課程重點,或使課程變得有趣」(Teach Ye Diligently, rev. ed. [1991], 265)。
-
這項資源是否恰當並符合教會標準?是否能啟發人心?世上有許多產品雖然都傳達著美好的信息,卻往往附帶著會冒犯聖靈的不良內容,或是縱容一些與福音教導不合的觀念。如果影片或錄音片段的來源含有不當的內容,即使該片段適用於課程,也不應使用。容易引起爭論或刺激感官的內容,通常無法建立信心和見證。
-
這項資源是否違反著作權法或其他適用法規?許多影片、歌曲等視聽資料都因著作權法或使用者協議,而有使用上的限制。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的所有教師和領袖都必須遵守教學所在國家的著作權法,並遵從適用的法律和義務,好使他們和教會都不致遭受法律訴訟。
以下指導方針適用於所有國家中的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的教師和領袖。
使用本教會製作的資料
除非本教會製作的資料上另有指示,否則教師和領袖都可複製和播放由本教會製作的電影、影片、圖像和音樂,供教會和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作非商業用途之使用。聖詩選輯、兒童歌本以及教會雜誌中的音樂,均可供教會和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作非商業用途之使用,除非該聖詩或歌曲有明確註明使用限制。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的教師和領袖可以下載本教會製作的資料,並在課堂上播放,除非該資料另有註明使用限制。
使用非本教會製作的資料
一般來說,除非已購得適當的使用許可,否則不應從網路上下載程式、軟體及視聽資料,也不應在課課堂上自網路上播放。除非該影片、歌曲或其他視聽資料為本教會所有,否則無論在哪個國家,在課堂上播放這類資料都很可能違反著作權法。因此,一般來說,世界各地的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教師和領袖,都不應在課堂上播放非本教會製作的資料。
複製含有受著作權保護之音樂(如樂譜或音樂錄音)的媒體,是直接違反著作權法的行為,除非取得著作權人的書面同意。未經同意就複製受著作權保護的歌詞也是違法的行為。
以下指導方針特別列出了美國著作權法的一些例外情況,美國的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的教師和領袖在這些情況下可以不用先取得影片之著作權人的許可,即可在課堂上播放影片片段。其他國家雖然也有類似的例外情況,但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教師在播放商業影片片段,或播放從廣播、電視、網路錄製下來的節目片段之前,仍應先洽詢本教會的智慧財產辦公室,以確定適用於該地的特定法規和例外情況。
使用商業影片。美國法律有一例外條款,允許教師和學生不需購買使用許可,即可在課堂上使用商業影片,但必須符合以下所有條件,才能沿用此例外條款來使用商業影片:(a)必須使用合法的版本;(b)必須用於面對面的教學,即播放該影片片段時,一位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的教師或領袖應在場;(c)必須在教室或類似的教學場合播放;(d)必須為非營利的教育組織使用,像是福音進修班或福音研究所的班級;(e)必須為了與課程有直接關係的教學目的播放,而非供娛樂之用。若是單單為了娛樂,而在課前、課中或課後播放租用或購買的商業媒體,則不但違法,也是不誠實的行為。播放整部電影幾乎都屬於這種情況。
使用從廣播、電視錄製下來的節目。在美國,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才能在教室播放預先錄下、供一般大眾觀看的免付費電視節目或有線電視節目:(a)錄製的節目不應保留超過45天,屆時必須立刻清除。(b)只能在錄製下來的頭10天內在教室使用(在錄製下來的頭10天之後,滿45天之前,則只能用在教師評鑑,或用來評估是否要在未來的課程中使用該節目)。(c)只能播放一次(唯有在必須加強教學時才可播放兩次)。(d)只能在教室或類似的教學場合播放。(e)不得修改節目的整體信息或內容。(f)不可將該錄製節目複製給他人。(g)所有錄製的節目都必須包括該節目的著作權聲明。(h)不得合併(實體剪接或以電腦剪接)不同節目的片段,以製成教學剪輯或其他產品。
除了上述條件之外,在使用商業影片以及從廣播、電視、網路錄製下來的節目片段時:(a)只能播放該影片或節目的片段;(b)所使用的片段不能經過任何的修改或剪輯;(c)不能以任何形式暗示該節目的製作人或所有人支持本教會、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或其教導,也不能以任何形式暗示本教會或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支持該節目或其製作人或所有人;(d)不能以任何會引發爭議的形式為本教會或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進行宣傳;(e)必須符合所有已知的限制條款和教會政策。
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的教師或領袖若有任何疑問,無法在這些指導方針中找到答案,請參閱總指導手冊: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裡服務,38.8.11,「有著作權的資料」。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50 E. North Temple Street, Room 1888
Salt Lake City, UT 84150-0018
電話:1-801-240-3959或1-800-453-3860,分機2-3959
傳真:1-801-240-1187
電子信箱: cor-intellectualproperty@ldschurch.org
音樂
音樂,尤其是本教會的聖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聖靈在其福音學習過程中的影響力。總會會長團在本教會聖詩選輯的序言當中聲明:「靈性音樂是教會聚會中不可或缺的,聖詩能邀請主的靈與我們同在,能培養虔敬氣氛,使成員團結合一,同時也是我們讚美主的方法。
「有些偉大的講道,是以唱聖詩的方式來宣講的。聖詩鼓勵我們悔改並行善、建立我們的見證與信心、振奮疲乏者、安慰悲傷者,並激勵我們持守到底」(聖詩選輯,第ix頁)。達林·鄔克司會長教導:「我在想,我們是否已在聚會、課程和家中充分運用了這項來自上天的資源。……
「我們的神聖音樂十分有力量,可以讓我們為祈禱和福音教導作好準備」(參閱「用音樂崇拜」,1995年1月,聖徒之聲,第10,13頁)。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音樂在崇拜中的重要,以及音樂能如何營造氛圍,使聖靈更有效發揮作用。
教師可以運用下列方法,透過音樂加強學生的福音學習經驗:
-
在學生走進教室或在課堂上進行寫作練習時,播放啟發人心的音樂。
-
全班一起唱聖詩時,邀請並鼓勵學生作有意義的參與。
-
在課程中唱一首或一段與當天教導的事有直接關聯的聖詩,用來複習福音原則並獲得進一步的理解。聖詩選輯最後面的經文和主題索引,在這方面會有幫助。
-
讓學生有機會讀出聖詩的歌詞,以幫助他們培養和表達對福音教義和原則的見證。
-
邀請學生在課堂上表演適當的音樂曲目。
在決定要如何在課堂上使用音樂時,無論目的為何(像是當作背景音樂、進行精通經文或背誦),都需要記住培道·潘長老以下的提醒:「有許多人嘗試將神聖的福音主題與現代音樂結合,希望能吸引年輕人去聽這些信息。……我不知道那樣的做法如何能提高靈性。我認為那是辦不到的」(That All May Be Edified[1982], 279)。總而言之,教師有責任確保在學習經驗中使用的所有音樂都符合教會的標準,而且絕不會冒犯主的靈。
一般建議和注意事項
雖然教師希望和學生建立良好關係並無不妥,但如果不加以察覺或扼止,教師想受人稱讚的私心可能會使他們過於在乎學生對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如何幫助學生學習和進步。這樣一來,教師往往就會採用能提升自己在學生眼中形象的方法,而不是採用能邀來聖靈的方法。落入此陷阱的教師就犯了祭司權術之罪,因為他們「使自己成為世上的光,以謀取世上的利益和讚美」(尼腓二書26:29)。教師應注意,在使用幽默感、個人故事或其他教學方法時,不是為了娛樂學生、讓他們有好印象,也不是為了得到他們的讚美。相反的,所有宗教教育者的重心都應該是榮耀天父,以及帶領學生歸向耶穌基督。
豪惠·洪德會長教導:「我相信你們都知道,深具影響力和說服力的潛在危險是,會讓學生建立對你們的忠誠,而不是對福音忠誠。這是個需要解決的美好問題,我們也很希望各位都是如此有魅力的教師。不過,這種情況真的很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各位需要邀請學生自己去研讀經文,而不只是聽你們的詮釋和授課;這就是為什麼各位必須邀請學生去感受主的靈,而不只是聽你們的個人經驗;這也是為什麼不管各位是多有能力的教師,終究都必須邀請學生直接歸向基督,而不只是邀請他們來聽你們教導祂的教義而已。你們不會一直陪在這些學生身邊。他們從高中或大學畢業以後,你們就無法再牽著他們的手了。你們也不需要有自己的門徒」(“Eternal Investments” [evening with a General Authority, Feb. 10, 1989], 2)。
除此之外,無論使用何種教學方法,或在什麼情況下,都可遵循以下的建議和注意事項:
-
運用競賽。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競賽時,應謹慎小心,尤其是學生一對一的競賽。競賽可能會導致紛爭、沮喪、嘲笑或難堪,並且使聖靈退出。
-
負面強化。教師在表達對某個班級或學生的失望時,應運用智慧。大多數的學生多少都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他們需要的是培養自信並得到鼓勵,而不是強化缺點。
-
諷刺。無論是教師諷刺學生,或是學生互相諷刺,幾乎都會帶來負面的結果和傷害,而且可能引發嘲笑並讓聖靈離開。
-
不當的溝通和言詞。教師應避免對學生大聲吼叫或與學生爭論。褻瀆和粗俗的言詞切不可出現在宗教教育的場所中。
-
使用肢體暴力。教師絕不可仗著體型和力氣威脅或強迫學生聽話。即使是開玩笑的肢體接觸也可能造成誤會,或演變成更嚴重的問題。教師只能在需要保護某個學生的情況下,才能與另一個學生有肢體上的接觸。
-
與性別有關的用詞。教師應敏於注意經文中與性別有關的用詞。有些經文會因為原文語言特質的關係而沿用陽性用詞。教師應提醒學生,有些陽性用詞所指的包括男性和女性。主告訴亞當「各地所有的人都必須悔改」(摩西書6:57)時,祂所指的當然包括男性和女性。有時,某些陽性代名詞卻是很明確地專指男性。例如,神組的成員都是男性,而與聖職職責相關的人稱代名詞則專指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