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2章:人的雙重本性


第2章

人的雙重本性

於是問題來了:放縱肉體的本性,或發展屬靈的自己,哪一個才會帶來更豐盛的生命?這不就是問題的所在嗎?1

導言

於1949年,麥基會長在一次總會教友大會中講述了以下的故事:

「從前有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位偉大的美術家受雇爲西西里島鎮上一座大教堂繪一幅壁畫,主題是基督的生平。那位美術家辛勤工作了許多年後,終於,只待畫完兩位最重要的人物,一是童年的基督,一是加略人猶大,壁畫就要完成了。爲了畫好這兩個人,他到處尋訪模特兒。

「『有一天,他走在城裡的老街上,看到幾個兒童在玩耍。其中有一位十二歲男孩的臉龐震撼了這畫家的內心。那是一張天使的臉,也許非常髒,卻是他需要的臉。

「『美術家把這孩子帶回家。這男孩就日復一日,耐心地坐著,直到童年基督的臉畫完了。

「『但這畫家找不到可以擔任猶大的模特兒。由於擔心他的大作無法完成,幾年來他都一直在繼續尋找。

「『一天下午,這畫家在一間酒館裡看到一個形容憔悴、衣衫襤褸的人步履蹣跚地跨過門檻,跌在地板上,乞討著一杯酒。畫家把他扶起來時,看到了一張使他震驚的臉。那張臉似乎記錄了世人所犯的每一種罪惡。

「『畫家說:「跟我來。我會給你酒、食物和衣服。」

「『他終於找到猶大的模特兒人選了。爲了完成這幅巨作,畫家花了幾天時間,日以繼夜瘋狂地畫著。

「『在這期間,那模特兒改變了。一股奇異的緊張取代了麻木與倦怠,他充滿血絲的雙眼被畫進了畫中的人物,而且還帶著可怕的眼神。一天,畫家察覺到對方焦躁的情緒,便停下手邊的工作,說:「孩子,我想幫助你。你在煩惱些什麼?」

「『模特兒啜泣著,把臉埋進手裡。過了許久,他抬起懇求的雙眼,看著老畫家的臉。

「『「你不記得我了嗎?許多年前,我擔任過你的模特兒,畫的是童年的基督!」』」

說完這故事,麥基會長說:「這故事也許是事實,也許是虛構,但其中的寓意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眞實的。那個放蕩的人在年輕時作了錯誤的選擇,任情縱性地追求滿足,一再沉淪,以至於一蹶不振。」2

麥基奧大衛的教訓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肉體和靈性這兩種對立的本性。

人有雙重本性,而且人的生命是神所規劃的。這是我們要牢記在心的第一個根本的事實。人有一個屬血氣的身體和一個屬靈的身體。經文很清楚地說明了這項事實:

「眾神用地上的塵土造成人形,並且取他的靈(就是這人的靈),把靈放進他裡面去;並將生命的氣息吹進他的鼻孔裡,於是人變成活的靈魂。」〔亞伯拉罕書5:7

所以,人的肉體不過是他的靈居住的軀殼。太多人,太多太多的人,傾向於把肉體當作人,結果他們汲汲營營去滿足肉體的歡樂、慾念、欲望和情慾。極少人知道眞正的人是不朽的靈體,是「智能,即眞理之光」〔見教約93:29〕,在肉體誕生之前就是一個存在的實體,當肉體對世上的環境停止回應後,這個靈體仍將帶著他的一切特質繼續存在。救主說:

「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6:28

正如基督前生即已存在的靈體,使得祂的骨肉身體活了起來,每一個誕生到世上的人也有一個在前生就已存在的靈體。請大家牢記,這是生命第一個基本的事實。

於是問題來了:放縱肉體的本性,或發展屬靈的自己,哪一個才會帶來更豐盛的生命?這不就是問題的所在嗎?3

耽溺於肉體各種慾念的人,只不過得到了片刻的滿足,卻可能導致不幸、悲慘,還可能墮落;屬靈的成就則帶來「不會後悔的喜樂」。

保羅在致加拉太人的書信中,詳細列出各種他所謂的「情慾的事」,以及「聖靈所結的果子」。注意他是這樣分類的:情慾的事顯在以下各項之中:

「……姦淫、污穢、邪蕩、

「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

「嫉妒、凶殺、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

「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

「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拉太書5:19–254

人除了有動物本能以外,還有更高的層次,即屬靈的領域,在這領域中有著人類靈魂的最神聖屬性,就是愛,此外還有同情、仁慈和其他特質。5

〔人〕內在有某種東西會促使他去超越自我、控制環境、節制肉體和一切屬肉體的事物,去生活在一個更高尚、更優美的世界裡。6

人不只是過動物般的生活就好,人還有更偉大的未來。那就是靈性的觸動!每一個有這樣體認的男人都可以親自作證,每一個女人也可以親自作證:人有雙重本性。人有一個身體,就像所有其他動物一樣,但他還擁有只能來自他天父的某種東西,並且有權利透過那位在我們和父神與子耶穌基督之間的媒介——聖靈,感受到來自天上父親的低語與影響力。7

人生是一項考驗,看我們會追隨並發展哪一種本性。

人的塵世經驗不過是一項考驗,看他是要將他的力量、心智與靈魂放在肉體的安適與滿足上,還是他會終生努力追求屬靈的特質。

「每項高貴的動機,每種不自私的愛的表現;每件爲正義而受苦的勇敢行爲,每次犧牲小我,以完成大我的行動;每分忠於理想的堅貞;每樣爲原則忘我的奉獻;每種基於人道的施助;每種自我控制的行爲;每個激發靈魂的鼓勵,不因偽裝或客套而受阻,只爲美好的原因行善——那就是靈性。」8

大體來說,人裡面有一種神性,極力促使人向前、向上。我們相信人內在的這種力量是從神那裡發出的靈。人在出生到世上以前就已經活著,他來這裡是爲了要努力使住在肉身裡的靈體得以完全。每個人在其生命的某個階段都會感到一種想與神溝通的渴望。他的靈在尋求神,這種感覺是非常普遍的。實在說,所有的人都應該從事一項同樣偉大的工作,那就是尋求發展靈性的平安與自由。9

我們要像動物一樣生活在屬世的世界,還是要運用這地球提供的一切,作爲生活在屬靈世界的資源,帶導我們返回神的面前,選擇全在於我們。

詳細地說就是:

我們是要選擇自私,還是要爲了他人的好處而克制自己?

我們是要耽溺於慾念和情慾,還是要培養忍耐與自制?

我們是要選擇放蕩,還是選擇貞潔?

我們是要助長仇恨,還是要培養愛心?

〔我們〕是要行爲殘酷,還是仁慈?

〔我們〕是要憤世嫉俗,還是要樂觀生活——充滿希望?

我們是要背信忘義,不忠於那些愛我們的人,也不忠於國家、教會與神,還是要忠於這一切?

我們是要虛僞欺騙,還是要眞誠信實,說話算話?

〔我們〕是要造謠中傷,還是要克制舌頭?10

無論一個人是在我們所謂的動物界中感到滿足,滿足於動物界所給他的事物,輕易地屈服於自己慾念和情慾的驅使,一路滑落到放縱自己的地步,還是經由自制而上進到享有智能、道德與靈性的境界,都在於他生活中每一天,不,每一個時辰所作的選擇。11

當一個人或一群人,知道自己被賦予一種能力,可以在人性尊嚴中提升自己,達到低等動物不能理解的境界後,還仍然以順從動物本能爲滿足,不去努力服從道德律法,好經驗那來自良善、純潔、自制與信心的喜樂,這對人性眞是一大嘲弄!當這個神叫他只「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爲冠冕」(詩篇8:5)的人,只滿足於爬行在動物階層之間,是何等悲哀啊!12

地球再怎麼莊嚴美妙,也不是創造的目的和宗旨。主親口說:「……我的榮耀」是「促成人的不死和永生」摩西書1:39)人在運用自由選擇權的神聖恩賜時,應該感到有義務、有責任去協助造物主達成此一神聖目標。

人生的眞正目的不只是活著,也不在享樂,不在名望,不在財富。人生的眞正目的是在神的靈感指引下,經由個人努力而使人性臻於完美。

眞實的人生在於回應我們內心最好的自己。僅僅爲著慾念、享樂、驕傲、賺錢而活,不關心良善與仁慈、純潔與愛、詩篇、音樂、花朵、星星、神和永恆的盼望,就是剝奪了自己享受生命的眞實喜悅。13

靈性得自自制和與神溝通。

靈性,我們眞正的目標,是清楚知道戰勝了自我,也是與神知心交談。14

靈性促使人克服困難,獲得越來越多的力量。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在拓展,感覺到眞理在擴大靈魂,是人一生中最崇高的一種經驗。忠於自己,忠於崇高的理想,便能培養靈性。任何一種宗教,眞正的考驗就是看它造就出怎麼樣的人。「誠實,眞誠,貞潔,仁愛,善良,並爲所有的人作有益的事」〔見信條第13條〕,這種種美德都有助於達成靈魂的最高成就。靈性是「人內在的神性,是至高無上的恩賜,使人得以成爲萬物之王」。15

那個……想要使他所住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渴望促成家人與同胞的幸福,也爲神的榮耀做一切事的人,他的靈性所能達到的程度,將會視他爲這些理想克制自己的程度而定。眞的,只要他做到這樣,他就超越了動物界的階層。16

後期聖徒所教導的靈性與道德,穩固地奠基於各項基本原則上,這些原則是這世界即使想要擺脫,也永遠無法逃避的原則。其中最根本的一個信念就是相信神眞實存在;這一點對後期聖徒而言是一種知識。後期聖徒的子女已學習要去認識神,向神祈禱,因爲祂會聆聽,祂有感覺,正如塵世的父親會聆聽,也有感覺一樣。他們從母親和父親那裡,聽到這位眞神在這福音期所講的話,也把這個眞實的見證深植於他們內心。這是眞實的。17

我見證這溝通管道是暢通的,主隨時都樂意引導,也確實引導著祂的子民。這一點不就値得我們抗拒誘惑,不像其他人那樣,到處找機會滿足自己的慾望或虛榮嗎?教友若屈服於誘惑,只爲了滿足一時的衝動或情慾,就會遭到教會開除教籍的後果。這溝通管道已爲你而開,兩邊都是開放的。其中一邊導向神的靈,導向神靈的見證,那與創造之靈,即聖靈,是和諧一致的。主的靈賦予每個靈體活力,無論他們是在教會內還是教會外。藉著祂,我們得以活著、行動、存在,但對聖靈有見證是一項特別的祝福,就像調整收音機的頻道,收聽到世界另一端的聲音一樣。不在它發射範圍內的人就聽不到。但你聽到了,你聽到了那聲音,並且你有權利聽到它,聽到它所給的指示;你只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就會聽到那聲音。但你若屈服於自己的本能、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情慾,自高自大地籌謀計畫,自認爲神不知鬼不覺,你的處境就會變得昏暗。你滿足了情慾和慾念,但是你否認了神的靈,截斷了你的靈和聖靈之間的溝通管道。18

在我看來,再沒有比生活在神的靈當中,使我們得以與永恆之人互相溝通更爲崇高、更爲有福的了。19

當神成爲我們生存的重心,我們就會察覺到生命有了新的目標:靈性的成就。榮華富貴不再是人生的主要目標。像動物一樣,去縱容、餵養和取悅肉體的事,也不再是塵世生命的主要目的。我們不再以能從神那裡獲得什麼的觀點來看神,卻會從我們能拿什麼給神的角度來看神。

我們惟有完全放棄內在的自我,才能超越個性中自私、貪婪的誘惑。神之於靈體,就如靈體之於肉體。靈體離開身體時,身體就沒有了生命,我們的生活若沒有了神,靈性就會枯萎。……

……讓我們下定決心,從此刻起,要成爲品格更高尚、更優秀的男女,更了解自己的弱點,對他人的缺失更仁慈寬容。讓我們下定決心,要在家裡更加自制,要約束我們的脾氣、我們的感覺和我們的舌頭,使它們不越出正義和純潔的尺度。我們要更加追求生活中的靈性層面,體認到我們今生的成功多麼仰賴於神。20

父神的確存在,耶穌基督,即復活的主的確存在,這是每一個人都應當確實知道的眞理。就如太陽是這宇宙的中心一樣,神確實是人類心智的中心。我們一旦感受到祂的父愛,一旦感受到祂的接近,感受到救主的神格與神聖,耶穌基督福音的各項眞理就會自然來到,如日夜相隨,夜以繼日一般。21

研讀與討論的建議

  • 同時具備肉體和靈體兩種本性爲什麼是必要的?我們的慾念和情慾如何用在好的或壞的方面?

  • 麥基會長教導,人生是一項考驗,看我們會追隨並發展哪一種本性(見第14-16頁)。我們肉體的本性和屬靈的本性會在哪些方面發生衝突?我們每天可以做哪些選擇,以便享有諸如愛心、喜樂及平安等偉大的屬靈恩賜?(見第13–18頁)

  • 何謂「自然人」?(摩賽亞書3:19)爲什麼自然人是神的敵人?必須做到哪些事才能「脫離」自然人?(見第16–18頁)

  • 有哪些影響力讓許多人在生活中只求滿足他們肉體的本性?爲什麼專注於屬靈的事物有時候是很困難的?

  • 哪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缺失會阻礙我們的靈性發展?培養自制力會如何幫助我們增長靈性?(見第16–18頁)

  • 你與神的關係如何影響到你的靈性?(見第16–18頁)你可以做些什麼事來使你的生活專注在父神和耶穌基督的身上?

相關經文約伯記32:82尼腓二書2:27–29摩賽亞書16:1–5亞伯拉罕書3:24–25

  1. Gospel Ideals (1953), 395.

  2.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49, 12-13; paragraphing altered.

  3. Gospel Ideals, 395.

  4. Gospel Ideals, 395-96.

  5. Pathways to Happiness, comp. Llewelyn R. McKay (1957), 288.

  6.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28, 37.

  7.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60, 122.

  8. 追求優美,第2頁。

  9. 「神國的承受者」,1995年7月,聖徒之聲,第66頁。

  10. Gospel Ideals, 346.

  11.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49, 13.

  12.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3, 5.

  13.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3, 7.

  14. 「自制的力量」,2000年7月,利阿賀拿,第65頁。

  15.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3, 8-9.

  16.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58, 7.

  17.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34, 22-23.

  18. “Talk by President David O. McKay Given to the North British Mission 1 March 1961,” Family and Church History Department Archives,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6-7.

  19. Gospel Ideals, 393-94.

  20.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67, 134.

  21.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25, 106-7.

field

麥基會長教導,我們的「塵世經驗不過是一項考驗」,要看我們是選擇跟從並發展我們的肉體本性,還是我們的屬靈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