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承受
成立支會的目的是為了協助面臨極度困難與悲傷考驗的人。
幾年前,本地報紙的一位幽默專欄作家寫了一篇嚴肅且發人深省的文章。我要引述這篇文章的話:「在猶他州,作為一位常上教堂的摩爾門教徒,意謂著你的生活與支會的教友非常密切,教友之中即使是一點小事,不出五分鐘,整個支會就都知道了。」
他繼續寫道:「這種唇齒相依的生活可能會讓人覺得受到打擾,……但也可能是我們最大力量的一股來源。」
這位作者繼續說道:「星期二上班時,我剛好看到電視的午間新聞。一輛廂型車在車禍中面目全非。一位年輕的媽媽和兩個小孩被直升機和救護車緊急送去急診室。……幾個小時後,我得知這輛箱型車的車主是住在賀瑞滿鎮的年輕夫妻,艾瑞克和珍娜·奎格利。他們就住在我家對面。
「我不僅會在教會裡看到奎格利一家人,……車禍前一晚,我們還在社區的餐會上一起共進晚餐。我們的孫子還和他們的女兒比安卡以及米蘭達一起玩耍。……
「十四個月大的米蘭達因為頭部重傷,三天後在兒童會兒童醫院過世。
「這就是有熱心朋友的好處:雖然車禍發生在離家數英里外的地方,但馬上就有支會的人停下手邊的工作,趕到事故現場進行救援。支會裡的其他教友在警察和醫護人員還未到現場前,就已經知道這件事了。
「支會教友分別趕赴三家醫院,聯絡正在上班的艾瑞克,並組成服務小組。沒辦法在第一時間提供協助的人,也都很想幫一些忙。
「在48小時內,奎格利家院子的草皮割好了,房子打掃乾淨了,冰箱裝滿了食物,親人的膳食有人負責,同時也在當地銀行設立了一個信託專戶。如果他們家有養狗的話,也會有人幫牠洗澡。」
作者在結論中提出了精闢的見解:「這種支會教友互相關心彼此生活的情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少數人的事變成大家的事」(”Well-Being of Others Is Our Business,” Salt Lake Tribune, July 30, 2005, p. C1)。
支會裡熱心的教友在這椿悲劇事件後所提供的愛心服務,並不是少見的特殊案例。摩爾門經的先知阿爾瑪向基督的準信徒說明:「由於你們都渴望進入神的羊圈,被稱為祂的人民,願意承擔彼此的重擔,使重擔減輕;是的,願意與哀者同哀,是的,安慰需要安慰的人。」然後,就像阿爾瑪說明的,他們準備好來接受洗禮了(見摩賽亞書18:8-9)。這段經文為我們用一種極大的同情來施助及關心別人,提供了經文依據。
成立支會的目的是為了協助面臨極度困難與悲傷考驗的人。主教常被視為是支會的「父親」,負責提供勸告和資源,但麥基洗德聖職和亞倫聖職的領袖、婦女會會長團、家庭教導教師、探訪教師,以及支會裡的教友也都隨時樂意幫忙──支會教友向來都願意幫忙。在有人遭遇急難困難時,大家都願意提供安慰和愛心服務。
在我自己住家附近,曾發生多次令人心痛的悲劇。1998年10月,住在我們家東邊第三家的19歲青年札克·牛頓,在一場不幸的車禍中喪生。
過不到兩年,7月時住在牛頓家對面的19歲青年安德里·理查,在車禍中喪生。
2006年7月的一個星期六下午,住在我家對面北邊第二家的一位28歲返鄉傳教士特拉維·貝斯丁和他15歲的妹妹德絲瑞,也在一場可怕的車禍中喪生。
一個月後,也就是2006年8月,住在我們家隔壁32歲的艾瑞克·高德英年早逝。街坊附近的其他人也都遭遇過令人哀痛傷心的事故,他們默默承受,只有自己和神才知道所發生的事。
在知道有五個年輕人喪生後,有人可能會認為一個小地方有那麼多的考驗,實在太不尋常了。我寧可這麼想:正因為有一群感情密切、彼此關心的支會教友,他們樂意在有急迫需要時提供協助,才讓這個數目看起來這麼高。這支會裡的教友聽從阿爾瑪和救主的訓誡──他們互相關心,願意承擔彼此的重擔,願意與哀者同哀,安慰需要安慰的人,願意一起承受。
在上述的每一個事件中,我們看到人們展現了愛、服務和同情,實在令人振奮。主教親自到達現場,家庭教師和探訪教師採取行動,麥基洗德聖職和亞倫聖職定額組及婦女會都動員起來,照料人們屬靈和屬世的需求。他們把冰箱裝滿食物,打掃房子,割好草皮,修剪樹木,油漆籬笆,給予祝福,讓傷心者的情緒有所依靠。隨處可見樂意幫忙的教友。
在上述的每一個事件中,喪失親人的家庭都表示他們的信心增加了,對救主的愛增加了,對贖罪的感恩增加了,他們衷心感謝能有這樣的組織,照顧其成員在情緒和靈性上最深切的需求。如今這些家庭談到他們如何經由逆境而認識主。他們講述他們從痛苦中獲得許多甜美的經驗。他們見證從令人心碎的事件中也能獲得許多祝福。他們讚美主,也像約伯一樣大聲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21)。
從彼此承擔支會教友的重擔中,我們學到了一些事情:
-
主的組織能充分 了解 和 照顧 人們在情緒和靈性上的需求。
-
逆境可以使我們更接近神,讓我們對祈禱以及那撫平一切痛苦與磨難的贖罪,有一種全新的體認和感激。
-
親身經歷悲劇的教友往往有更多的能力去愛、同情和了解。他們最先抵達,最後離開,而且通常是最懂得如何安慰及同情別人的人。
-
和家庭一樣,當整個支會一起承受時,情感就會更加密切──某個人的事就成為大家的事。
-
或許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能變得更有愛心,更關心別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考驗和經驗,讓我們可以從中成長。我們可以一起承受。
我樂於歸屬於這樣一個彼此互相關心照顧的組織。沒有人比我們更知道如何承擔彼此的重擔,如何與哀者同哀,安慰需要安慰的人。我把這樣的舉動稱為「一起承受」。某個人的事就成為大家的事,我們一起承受。
我祈求我們都能成為主的工具,減輕他人的重擔,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