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
綻放光明!
2010年10月


14:32

綻放光明!

在我們這個正義越來越蕩然無存的世界中,讓宗教信仰的價值觀成為公眾議題是至關緊要的。

上個月我過生日,內人瑪麗送我一片CD作為生日禮物,裡面都是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歌曲,演唱者為英國知名歌手薇拉‧琳恩。她在二次大戰那段晦暗的日子裡,激勵了她的聽眾。

至於我的妻子為什麼會送我這份禮物,其實是有個小故事的。我在1940年9月開始轟炸倫敦的前一天出生。」家母在醫院的產房中聽到收音機裡倫敦大轟炸的報導後,就決定以播報員的名字為我命名,於是取名為昆丁。

歌手薇拉·林恩今年93歲。去年,她在戰爭時期的一些歌曲重新發行,立刻就竄升至英國音樂排行榜的榜首。你們當中年紀稍長的,應該還記得她的一些歌曲,像是「多佛的白色懸崖」(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

有一首名為「當光再度普照世界」(When the Lights Go on Again All over the World)的歌曲深深打動我心。這首歌讓我想到兩件事:第一,是一位英國政治家所說,如預言般的一句話:「全歐洲的燈光即將熄滅,我們再無法在我們的時代裡,見到它們點亮。」」第二,是像倫敦等英國城市都出現了轟炸空襲。為了讓攻擊的轟炸機較難找到目標,因此實施了燈火管制。燈光熄滅了,窗簾也拉上了。

這首歌反映出對重獲自由與光明的樂觀希望。對於了解救主及基督的光這首歌反映出對重獲自由與光明的樂觀希望。對於了解救主及基督的光在善惡持續衝突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我們,也必能清楚理解這場世界大戰何以被比擬為今日的道德之戰。借著基督之光,全人類都能分辨善惡。在善惡持續衝突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我們,也必能清楚理解這場世界大戰何以被比擬為今日的道德之戰。借著基督之光,全人類都能分辨善惡。

得到或維護自由與光明從來就不是件易事。從天上的戰爭開始,邪惡勢力就無所不用其極的要摧毀選擇權,消滅光明。而且對道德原則和宗教自由的攻擊,也從未如此猛烈過。

「身為後期聖徒的我們,需要全力維護光明,並保護家庭和社區不致在道德和宗教自由方面遭受這樣的攻擊」。

保護家庭

對家庭而言,當前的危險就是從四面八方來襲的邪惡勢力。儘管我們主要的力量應用來尋求光與真理,但是我們也要聰明地保護家庭,別讓致命的炸彈摧毀靈性的成長與發展。尤需特別防範色情,這是一種能大幅敗壞民眾道德的武器,首當其衝的影響就是人們的道德價值觀遭受腐蝕。有些電視節目和網站也同樣致命,這些邪惡勢力會讓世上的光明與希望泯滅。墮落的情況正加速惡化。如果我們無法阻擋邪惡入侵我們的家園及生活,那麼當毀滅性的道德淪喪粉碎正義生活所帶來的平安酬賞時,我們著實無須驚訝。我們的責任就是生於世而不屬於世。

此外,我們還需要極力提高在家中奉行福音的程度。每週的家人家庭晚會、每天的家庭祈禱和家庭經文研讀都極為重要。我們需要使家中觀看或收聽的媒體內容都是高尚、美好、受好評或值得讚揚的。我們若使自己的家成為抵禦邪惡的聖地,就會受到保護,能夠抵擋經文所預言的敵對影響力。

保護社區

我們除了保護自己的家庭外,也應該成為光的來源,來保護自己的社區。救主說:「你們的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我們的時代被稱為「富裕的時代和疑惑的年代」。神的力量和權柄之基本信仰不僅受到質疑,更遭到污衊。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要如何提倡道德價值觀,卻不至於讓不信者和冷漠者產生共鳴,並且又能協助減緩世界墜入暴力邪惡的漩渦呢?。

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歷久不衰。想想先知摩爾門和他說這句話時的苦惱:「你們怎會拒絕站在那裡張開臂膀迎接你們的耶穌呢!」摩爾門的苦惱是有道理的,他的兒子摩羅乃則留下來寫「〔他〕人民毀滅的悲慘故事。」

我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與世界各地人們互動的經驗使我趨於樂觀。我相信在這個時代光與真理必得以保存。世界各國多數的人還是崇拜神,並認為要為自己的行為向祂負責。有些觀察家相信,全球信仰宗教的人其實有增多的趨勢。身為教會的領袖,我們與其他宗教領袖會面時,發現彼此有共同的道德基礎,這超越了神學教義上的分歧,使我們一致渴望促進更美好的社會。 我們也發現,大多數的人依然敬重基本的道德價值觀。

我們也發現大多數的人仍然尊重基本的道德價值觀。但是請認清一點:同樣也有人一心要摧毀信仰,排斥社會中任何的宗教影響力。而其他邪惡的人則用毒品、色情、性氾濫、販賣人口、搶劫及不誠實的經營手段,來壓榨、操縱和撕裂這個社會。儘管這些人是相對的少數,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卻相當大。

有信仰的人和那些想將宗教與神從大眾生活中清除者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著。今日許多意見領袖反對那些從猶太教/基督教界價值觀而來的世界道德觀。以他們的觀點,並沒有什麼客觀的道德次序。他們認為不應該偏袒任何道德標準。

不過,大多數的人依然渴望成為善良、高尚的人。有別於聖靈的基督之光,喚醒了人們的良知。我們從經文中知道,基督的光是「把光給每個來到世界的人」的那個靈,我們從經文中知道,基督的光是「把光給每個來到世界的人」的那個靈,是「為了全世界的緣故」而賜予的。培道‧潘會長教導,那是「我們每個教會成員和人類家族的其他成員都同樣享有」的靈感來源。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會接受道德價值觀,儘管這些價值觀是來自於他們個人所不支持的宗教信仰。我們讀摩爾門經摩賽亞書的時候讀到:「民意想要任何違反正義的事並不平常,但少部分的人要求不義的事,就很平常」。接著摩賽亞警告:「倘若到了民意選擇邪惡的時候,那就是神的懲罰要臨到你們的時候了」。

在我們這個正義越來越蕩然無存的世界中,讓宗教信仰的價值觀成為公眾議題是至關緊要的。以宗教良心為準的道德立場必須在公眾場合中給予同等的關注。儘管在多數國家的憲法下,宗教良心未必受到偏愛,但也不應該受到忽視。

宗教信仰是光明、知識和智慧的來源,並且能以一種奇妙的方式造福社會,當信徒因為覺得要對神負責時,就會行為上謹守道德規範。

有兩項宗教原則可以說明這一點。

藉著對神負責而引發的誠實行為

信條第13條指出,「我們信我們要誠實」。誠實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上的原則,也是神的基本律法之一。

多年以前,我還在加州當律師的時候,有位非本教會成員的朋友兼客戶來看我,很興奮地給我看一封信,那是附近一個後期聖徒教會支會的主教寄給他的。這位主教寫到,他支會裡的一位成員以前曾在我客戶的公司裡擔任員工,這名成員曾經從我客戶的工作場所裡拿走一些東西,還自圓其說那些東西是多餘的。但是這位員工後來成為虔誠的後期聖徒,努力效法耶穌基督,他了解到自己之前所做的事是不誠實的。信裡還附上一筆錢,不僅償付那些東西的費用,連利息都算進去了。我的客戶對此印象深刻,本教會透過非專職的一般領袖,幫助這個人努力與神和諧。

想想猶太教/基督教界誠實這項共同價值觀所蘊含的光與真理。想想如果青少年在學校裡不作弊,成年人在工作場合中誠實,並忠於婚姻誓約,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對我們而言,誠實這個基本觀念已經深植在生活和救主的教導中。誠實也是其他許多信仰和歷史文學中的重要品德。詩人羅伯特‧柏恩斯(Robert Burns)說:「誠實的人是神最高貴的作品。」幾乎在每種情況中,有信仰的人都覺得要誠實才是對神負責。這就是為什麼那位加州人想為過去不誠實的行為悔改。

去年在一場畢業典禮演講中,哈佛大學教授同時也是教會領袖的克雷頓‧柯丁森(Clayton Christensen),分享了他的一位同事的真實故事。他很驚訝地發現,宗教對民主而言居然如此的重要。他指出,在社會中公民從小就學習要誠實、正直以示對神負責,即使沒有受到強迫,這些人也會遵守崇尚民主理念的法規和制度。而在那些不如此做的社會中,即使警察再多,也無法迫使人民行為誠實。

很明顯地,在樹立光與真理和改善社會方面,推崇誠實的道德價值觀可以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也應該受到非耶穌基督信徒的重視。

如兄弟姊妹般對待神的每個兒女

宗教信仰如何造福社會並為這個世界帶來光明的第二個典範就是,宗教在如兄弟姊妹般地對待神的每個兒女上,所扮演的角色。

過去兩個世紀以來,許多以宗教為基礎的機構,一直都站在最前面,伸出援手救援那些遭受殘酷情況的人,因為他們的成員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照著神的形像和樣式造的。偉大的英國政治家威廉·威伯福斯乃是絕佳典範,他是廢除英國販賣奴隸制度的重要推手。奇異恩典這首感人的詩歌,以及與其同名鼓舞人心的電影,刻劃了十九世紀初期的人心,並闡述其英雄事蹟。威伯福斯孜孜不倦的努力,乃是廢除這種可怕、壓迫、殘忍和腐敗制度的先驅行動之一。他其中一項功勞就是與其他領袖一同著手重整公共道德。他認為,教育和政府必須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之上。「他對道德和靈性充實上的遠見,成為他畢生奮鬥的目標,無論是捍衛婚姻制度,打擊販奴行為,或是毅然護衛安息日都是如此。他全心全力,在一場全國性的對抗惡行的爭戰中,動員了該國的道德和社會領袖。

在我們早期的教會歷史中,絕大多數的成員都反對奴隸制度。反奴隸制度和教會的信仰是信徒們之所以遭受敵視和暴徒攻擊,最後造成密蘇里州包格州長發布撲滅令的一項重要原因。約瑟·斯密於1833年獲得一項啟示,指出:「任何人受別人奴役是不對的。我們對宗教自由的承諾,以及將所有的人視為神的兒女,是我們教義的核心所在。

這僅是兩個例子,說明以信心為基礎的價值觀如何為那些大大造福社會的原則提供基礎。還有許許多多的例子。我們不僅應該身體力行,並且要支持所有高尚、正直的人士,來重建道德價值以造福整個社會。

讓我清楚說明,所有的聲音都需要在公共場合中聽到。不論是宗教界的聲音或是世俗的聲音,都不應該被禁止表達。此外,我們不應該因為我們的一些觀點源自於宗教原則,就期待人們會自動接受這些觀點或給予較高的評價。但是不容置疑的,這樣的觀點和價值也有資格讓人們來審視其優點。

「我們教義的道德基礎可以成為燈塔之光,照耀世界,同時也能在道德和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兩方面,凝聚成一股力量。我們需要保護我們的家人,也需要率先結合所有善心人士,在世界各地竭盡所能,維護社會的光明、希望和道德。」

我們奉行並宣揚這些原則,就是在效法耶穌基督,祂是世界的真光。我們可以在準備迎接我們的主及救主耶穌基督第二次來臨之際,成為一股正義的力量。我們期待那美好一天的到來,那時「光芒再度普照世界,自由的心將齊聲歡唱。」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註:

  1. See Richard Hough and Denis Richards,The Battle of Britain: The Greatest Air Battle of World War II(1989), 264.

  2. 出自Sir 愛德華·格雷。見“When the Lights Go On Again(遍及世界各地)”,wikipedia.org。

  3. 教義和聖約88:11-13。這光「在萬物之中,給萬物生命,是管理萬物的律法」(教約88:12-13;亦見第613節)。欲全面了解基督之光和基督之光與聖靈之間的差異,見培道·潘,基督之光,2005年4月,利阿賀拿,第8-14頁。

  4. 摩羅乃書7:19

  5. 見賈克·巴倫,從黎明到腐朽:500年的西方文化生活(2000),第798頁。

  6. 信條第13條

  7. 馬太福音5:16

  8. Roger B. Porter,“Seek Ye First the Kingdom of 神”(talk given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Ward, Cambridge 麻薩諸塞 Stake, Sept. 13, 2009)。

  9. 摩爾門書6:17

  10. 摩爾門書8:3

  11. 見約翰Miclethwait and Adrian Wooldridge,神又回來了:全球信心的復甦如何改變世界(2009)。

  12. See Diana Butler Bass,“Peace, Love and Understanding”(review of神 Is Back,by 約翰Icklethwait and Adrian Wooldridge),華盛頓州 Post National Weekly Edition,Jul. 27–Aug. 2, 2009, 39.

  13. 見大衛·柯克派翠克,“The Right Hand of the Fathers,”紐約時報 Magazine,Dec. 20, 2009, 27.

  14. See Kirkpatrick,“The Right Hand of the Fathers,” 27.羅伯特‧喬治教導,我們不是有道德理性和自由的選擇,就是我們有不道德和決定性。

  15. 教義和聖約84:46

  16. 教義和聖約84:48

  17. 培道·潘,「給青少年的忠告,」2005年11月,利阿賀拿,第8頁。

  18. 摩賽亞書29:26-27

  19. See Margaret Somerville,“Should Religion Influence Policy?” www.themarknews.com/articles/1535-should-religion-influence-policy。

  20. 見“ Market Market Of Churches and Market經濟,沒有教會,2002年,www.danwei.org/business/churches_and_the_market_econom.php。這位中國政府官員主張,要防止人們說謊和傷害他人,就必須有道德基礎。

  21. “The Cotter’s Saturday Night,” in Poems by Robert Burns (1811), 191.

  22. 見克雷頓·柯丁森,“The Importance of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畢業典禮演講,南新罕布什爾州大學,曼徹斯特,N.H., May 16, 2009)。

  23. 創世記1:26

  24. 見威廉海牙,威廉惠伯福斯:偉大的反奴隸貿易行銷者的生活(2007),第352-356頁。

  25. 見海牙,威廉·惠伯福斯,第104-105頁。

  26. 海牙,威廉·威伯福斯,第513頁。

  27. 見海牙,威廉·惠伯福斯,第107-108頁。

  28. 見雅各·艾倫和格蘭·李納,後期聖徒的故事,第二版(1992),第93,120,202頁。

  29. See Leonard J. Arrington and 戴維斯·畢頓,The 摩爾門經驗: A History of the Latter-day Saints,2nd ed. (1992), 48–51;亦見Clyde A. Milner and others,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est(1994), 362:“Proslavery Settlers and politicians)無情地迫害他們。

  30. 教義和聖約101:79

  31. 歌曲“When the Lights On Again(遍及世界各地)”的最後一行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