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以更神聖的方式施助
2019年6月


以更神聖的方式施助

摘自2018年4月10日於楊百翰大學所作的祈禱會演講「A Holier Approach to Ministering(更神聖的施助方式)」。

我應許,當你盡心愛神,並祈求能成為祂手中的工具,主就會把祂特別的兒女放在你的道路上。

婦女坐在長椅上

一本名為The Narcissism Epidemic(自戀流行病)的書,一開始就舉了幾個誇張的例子,描述今日的美國文化:

「在一個實境電視節目裡,一個女孩計畫著她16歲的生日派對,她想要封住整條大馬路,好讓樂隊前行引導,讓她風光地踩著紅地毯登場。一本名為My Beautiful Mommy(我的美麗媽咪)的書,向那些母親趕時髦,要動刀追求『媽咪大改造』的孩子,說明整型手術是什麼。現在已經可以雇用假的狗仔隊,在你晚上出門時,圍在你身邊幫你照相——你甚至可以帶一本用這些照片作為封面的假名人雜誌回家。有一首流行歌十分認真地宣稱:『我相信世界就該繞著我旋轉!』……嬰兒穿著繡有『超級名模』的圍兜,……並吸著『金光閃閃』的奶嘴,他們的父母則讀著現代化的童謠This Little Piggy Went to Prada(小豬豬去了普拉達名牌店)。」1

身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強烈反對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相反地,我們跟隨救主。祂說: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

「……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6-28)。

我們珍藏祂的話語:

「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福音13:34;亦見約翰福音15:12)。

「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約翰福音21:15,16)。

「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22:32)。

「援助軟弱的人,扶起垂下的手,堅固無力的膝」(教義和聖約81:5)。

以下是發生在主教會的成員中,基督般的施助的例子。楊百翰大學的一位學生最近寫道:

「我經歷了一段非常低潮的時間。有一天,我真的很痛苦,眼淚快要潰堤了。我靜靜地祈禱,懇求能獲得力量繼續前進。就在那一刻,我的室友傳了簡訊給我,說她很愛我,並分享了一段經文,和她的見證,為絕望無助的我帶來極大的力量、安慰和希望。」

年輕成人看手機

請容我分享一些想法,希望藉此強化各位已經做得很好的彼此施助。第一點是:要記得最大的誡命,然後再遵行第二大的誡命。有一個人來到救主面前,問祂說:

「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6-39)。

你以更神聖的方式去愛鄰人、看顧並施助他人的能力,取決於你遵行第一條誡命的程度。

另一種施助

有一種獨特且神聖的施助恩賜,會臨到盡心愛神的人,這樣的人穩定、扎實,對耶穌基督和復興福音的信心穩固且堅定不移(見以弗所書3:17歌羅西書1:23尼腓一書2:10摩賽亞書5:15阿爾瑪書1:25尼腓三書6:14);他們也切實遵守誡命。

請容我告訴你一些你已經知道的事情。世界各地年輕一代的信心正逐漸減弱,特別是對特定宗教的信念。1975年,我從楊百翰大學畢業的時候,有宗教信仰的年輕成人(18到24歲)占了將近百分之90,現在只剩百分之66了。「足足有三分之一的年輕成人不屬於任何宗教組織。」2

宗教學者羅拔·傅勒在2001年出版了一本名為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有靈性但不屬於任何宗教)的著作。320年前我們還可以看到在正規宗教組織以外追求個人靈性的趨勢,但今日卻很少看到了。今日美國的年輕成人比較不常祈禱,比較不相信神,比較不相信聖經,也比較不相信誡命。4我們不能天真地認為這樣的世界趨勢對我們沒有影響,特別是不會影響到神的選民。

關懷他人的健康或情緒,需要有無私而敏感的心,這樣的關懷正是福音重要的一環。教會內外有許多良善的人付出這樣的關懷,不論他們是否有信仰。世界各地都有許多美好而良善的人值得我們學習。

然而,對歸信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而言,尚有一種獨特的施助。身為救主的門徒,我們有機會以特別的方式施助,像是幫助朋友不致失了信心,好心提醒室友每天閱讀摩爾門經確實會帶來奇蹟,讓某位支會成員明白,教會的標準並不只是一套規定,而是能讓我們與神接近,生活更為快樂的方法。

換輪胎

照片提供Getty Images

好心的人會幫人修輪胎,帶鄰居去看醫生,陪憂傷的人吃午餐,或用微笑和打招呼來照亮每一天。但遵守第一條誡命的人,會自然而然地在這些重要的善行以外做得更多,他們會鼓勵那些過得很好的人遵守誡命,也會分享明智的忠告,以鞏固逐漸失去信心的人,或需要幫助以回到正軌的人。

我要給你們一個挑戰:要更加努力來施助彼此的靈性。靈性上的施助可以從烤餅乾或打籃球開始。但最後,這更神聖的施助方式需要你敞開心懷,運用信心,鼓起勇氣來鼓勵朋友發揮潛在的力量,追求正面的成長,並在你看到或感覺他的行為不符合門徒身份時,表達你的關心。

我們不要自以為是,但我們要在靈性上勇敢地以更神聖的方式施助,特別是鞏固他人的信心。想想下列情況,激盪一下你的腦力:

  • 你注意到有個朋友花很多時間在手機上玩遊戲,卻很少談到與福音相關的話題。

  • 你感覺到有位支會成員好像沉迷於色情。

  • 你有些朋友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自拍,並發布不是那麼端莊的照片。

  • 你注意到有個人曾經喜歡談論摩爾門經,現在卻不再提起了。

  • 你注意到有個家人曾經很喜歡去聖殿,現在卻不去了。

  • 你注意到有個朋友曾經充滿信心地談論先知的忠告,現在卻語帶批評。

  • 你認識一位返鄉傳教士穿著變得隨意,不再反映聖殿的聖約。

  • 你注意到有位支會成員在星期天找理由去別的地方,而不參加教會聚會。

  • 你感覺到有位朋友在一些小事上開始變得不誠實。

  • 你認識一位返鄉傳教士,剛返鄉時兩眼炯炯有神,現在卻暗淡無光。

  • 你有位朋友會拿神聖的事物開玩笑。

  • 你有位朋友把約會上的失意歸咎於「神不愛我」。

  • 你看到一位朋友行為不完全配稱而影響到信心,需要悔改。

你是否能想像這些情況,或類似的情況呢?有沒有特定的名字浮現腦海呢?使徒保羅曾說:「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以弗所書6:12)。世人最需要的一件事,就是對天父和祂的兒子耶穌基督更有信心,並更有意願遵守誡命。

施助個人

年長的男人彼此交談

我們若跟從救主的模式,我們的施助大多會是一次一個人。救主對井邊的撒馬利亞婦人說:

「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

「〔接著她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見約翰福音4:13-15,25-26)。

即使在宣告自己的神性時,耶穌依然在對個人施助。

與更換沒氣的輪胎不同,靈性出了問題,無法只靠一次的施助就能修復,往往需要時間、對話,並鼓勵對方多做能幫助重建信心的事。這比較像來自天堂的點滴露珠,而不像消防水柱,灑一次就好了。你必須重複不斷地施助,才能幫助人回到神面前,再次仰賴救主和祂的贖罪。

我們需要聖靈的幫助,才能以主的方式來施助。羅素·納爾遜會長在2018年4月的總會大會上,堅定有力地談到這個主題:「在未來的日子,如果沒有聖靈持續的指引、指示和安慰的影響力,我們不可能在靈性上存活。」5

納爾遜會長接著說:「我呼籲各位,擴展你目前的靈性能力以獲得個人的啟示。」6他勸告我們要祈禱、聆聽、寫下心中的想法並採取行動。

我們可以把他的忠告應用在更神聖的施助方式上嗎?讓我們祈禱、聆聽、記錄下心中的想法,並採取行動,幫助那些我們能施助的人。

祈求能有機會幫助他人建立信心。你所幫助的人,不一定都是認識的人。耶穌施助拿因的寡婦時,正在往一座城的路上。然而,祂看見她,就憐憫她,讓她的兒子從死裡復生。祂的聖工改變了她的生命(見路加福音7:11-15)。

祈求能有施助的機會,傾聽、寫下心中的想法,並準備好在遇見神所安排的人時採取行動。

詩篇作者的這段呼求,每每讓我深受感動:「求你向我右邊觀看,因為沒有人認識我;我無處避難,也沒有人眷顧我」(詩篇142:4)。讓我們幫助那些有這種感覺的人。

騰出時間給聖靈

要獲得聖靈的協助,就得準備好我們的心思意念。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自制且自律地使用科技裝置。亞當·奧特在他的書Irresistible(欲罷不能)中,談到令人成癮的科技與社群媒體。他引用Instagram創始工程師之一的格瑞·哈姆斯的評論:「永遠都有另一個主題標籤可以點進去,然後它就像個有機體一樣,有了自己的生命,人們可能因此而著迷。」7

奧特先生又說:「Instagram就像其他許多社群媒體平台一樣,是永無止境的。Facebook有無止境的動態消息;Netflix會自動撥放下一集;Tinder會鼓勵使用者不斷瀏覽,以搜尋更好的選項。……根據特里斯坦·哈里斯這位『設計倫理學家』的說法,問題不是人缺乏意志力,而是『螢幕的另一端有上千人,以毀掉你的自制力為業』。」8

奧特先生繼續談到:「FacebookInstagram上的一個讚,會觸動你的〔那條〕神經,就像玩完一場魔獸世界任務,或看到自己Twitter的貼文被數百名用戶轉貼那樣,感覺很有成就。創造並優化科技、遊戲及互動式經驗的人,都對自己的領域非常在行。他們會與數百萬的用戶做數千次的測試,以得知哪些修正可行,哪些不可行——哪種背景顏色、字型和音效可以讓使用者更投入,用起來更順。隨著使用經驗不斷進化,他們當初的使用習慣被改變了,漸漸變得欲罷不能。在2004年,Facebook似乎很好玩;〔而今天,〕它令人無法自拔了。」9

要讓聖靈住在我們裡面,就必須讓出時間與空間,要學會把手機放下來,要安排出一段時間,刻意讓你無法使用科技產品。

兩位婦女交談

在2018年4月的總會大會上,十二使徒定額組代理會長羅素·培勒會長說:「有太多人讓自己的生活幾乎離不開網路與智慧型裝置——螢幕的光不分晝夜地照在他們臉上,他們的耳朵塞著耳機,阻隔了聖靈微小的聲音。如果我們不找出時間拿下耳機,就可能會錯失良機,而無法聽到祂的聲音說:『〔要靜下來〕,要知道我是神』〔詩篇46:10〕。話說,善用主所啟發的先進科技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我們必須明智地運用這些科技。」10

鞏固彼此

除了我的妻子凱西,對我的永恆影響無法衡量之外,我在楊百翰大學讀書的日子裡,奠定我靈性基礎的人,就是我傳教前後的兩位室友。一位是雷德·羅賓森,他現在是楊百翰大學組織行為學的教授。我在傳教的時候認識他,傳教之後我們成了室友。雷德切實遵守誡命,毫不馬虎,他對先知的愛,以及對救主堅定不移的見證,再再鞏固了我和他身邊的人。過去45年來,他一直是我的好榜樣。

另一位室友是泰瑞爾·柏得,目前住在美國猶他州聖喬治。我是在美國愛達荷州波卡特羅上高中的時候,認識泰瑞爾的。雖然我們曾一起打籃球,但我們的友誼是從我觀察到他的靈性成熟時開始的。他會坦然地分享個人的靈性觀點,以及讀到和學到的人生原則。我當時很驚訝竟能從一個17歲的人口中聽到這些話。我們決定在楊百翰大學的時候一起住。

那個年代,我們沒有電腦,但有打字機。泰瑞爾會收集對他有意義的經文和勵志的銘言,用打字機打出來,然後收在小盒子裡,可以常常拿出來看。他收集了上千則的經文和銘言,有很多他甚至可以背出來。儘管我當時要工作——每天早上4:00到7:00清掃圖書館——而且還修了很多堂課,但看到泰瑞爾這樣做,我也開始製作自己的檔案盒。

雖然事隔50年,我依然記得這段話:

心智是造就一切的偉大力量,

人就是心智,他總是帶著

思想這個工具,來刻劃他的意志,

帶來千種喜悅,也帶來千種痛苦:——

他暗自思索,領悟到:

眼前的景象不過是他思想的投影。11

當然,我也記得像這樣有力的經文: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翰福音11:25-26)。

泰瑞爾幫助剛讀大學的我,把經文及智慧的言語放進腦海,並持續影響了我的一生。我要感謝雷德·羅賓森和泰瑞爾·柏得,他們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看顧了我的靈性。

這是我的鄰居多馬·凱寫的一段詩詞:

感謝神派人解憂

派人真心關懷

他們伸手扶弱

為他們祈禱懇求

感謝神派人傾聽

句句心聲話語

他們知道一個眼神一個輕觸

意義何其重大

感謝神派人扶起垂下的手

堅固無力的膝

他們默默行道

找尋待援的靈。12

親愛的朋友和同工門徒,我向你們堅定地見證,我知道救主活著,祂已復活,祂帶領這神聖的事工。納爾遜會長是祂在世上所膏抹的先知。我們在世上的時間具有永恆的重要意義。

大家坐在一起

只要你盡心愛神,祈求能成為祂手中的工具去個別施助,培養接受啟示的能力,並信賴聖靈的影響力,我應許主就會把祂特別的兒女放在你的道路上,而你會成為他們的施助天使,永遠祝福他們的生活。你會以更神聖的方式施助。

我祈求當你繼續走在塵世生活最重要的這條道路上時,會一直謹記著這件事。我留下我對救主堅定且穩固的見證,也見證你對祂的永恆價值;祂會再度來臨,並接受我們為祂的兒女和門徒。■

註:

  1. Jean M. Twenge and W. Keith Campbell, The Narcissism Epidemic: Living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 (2009), 1.

  2. Jean M. Twenge, 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 (2017), 121; see also Figure 5.1, 121.

  3. See Robert C. Fuller, 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 Understanding Unchurched America (2001).

  4. See Jean M. Twenge, iGen, 119–42.

  5. 羅素·納爾遜,「給教會的啟示,給我們生活的啟示」,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96頁。

  6. 羅素·納爾遜,「給教會的啟示,給我們生活的啟示」,第95頁。

  7. Greg Hochmuth, in Adam Alter, 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 (2017), 3; see also Greg Hochmuth, in Natasha Singer, “Can’t Put Down Your Device? That’s by Design,” The New York Times, Dec. 5, 2015, nytimes.com.

  8. Adam Alter, Irresistible, 3; see also Tristan Harris, in Natasha Singer, “Can’t Put Down Your Device? That’s by Design.”

  9. Adam Alter, Irresistible, 5.

  10. 羅素·培勒,「神所賜的珍貴禮物」,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10-11頁。

  11. James Allen, As a Man Thinketh (1902), frontispiece.

  12. Thomas L. Kay, “Saints,” in The Road I’ve Taken (2016), 16; see also “Saints,” music by Rachel Bastian, New Era, Sept. 1999,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