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进修班
精通教义:尼腓二书32:8-9——「你们必须常常祈祷」


「精通教义:尼腓二书32:8-9:『你们必须常常祈祷』」,摩尔门经教师用本(2024)

「精通教义:尼腓二书32:8-9」,摩尔门经教师用本

精通教义:尼腓二书32:8-9

「你们必须常常祈祷」

图像
祈祷中的青少年

在之前的课程「尼腓二书32:8-9」中,你学到,如果我们常常祈祷,天父会造福我们的灵魂,圣化我们要做的事。本课能帮助你背诵尼腓二书32:8-9的精通教义经文出处和关键经文词句,说明教义,并将获得属灵知识的原则应用于现实情境。

鼓励学生祈祷。鼓励学生每天祷告,以表达诚挚感谢,并在需要时寻求帮助(见尼腓三书18:19)。学生们在了解并应用祈祷的原则后,将会更加认识天父和耶稣基督。

学生准备:不妨请学生找出在自己生活中,或在他们认识的人的生活中,真诚的祈祷曾帮助他们更接近天父和耶稣基督的经验。

可进行的学习活动

这个精通教义章节课程应安排在「尼腓二书32:8-9」课程之后教导,是精通教义章节尼腓二书32:8-9的背景介绍课程。如果这个精通教义章节课程需要移至其他周,务必也要在该周教导此背景介绍课程。

说明与背诵

帮助学生背诵尼腓二书32:8-9的经文出处和关键经文词句。鼓励你的学生尽量背诵精通教义章节,越多越好,但不强迫他们。精通教义应用程式可以帮助他们背诵。

复习精通教义经文出处「尼腓二书32:8-9」和关键经文词句「你们必须常常祈祷」。想出一则简短的故事,将经文出处中的每个数字与关键词句连结起来,例如「阿迪一天祈祷32小时」。即使你设想的故事不合逻辑,也没有关系,重点是要能协助你联想到经文出处和关键经文词句。

帮助学生说明尼腓二书32:8-9所教导的原则。请务必给每位学生机会,练习说明教义。如果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位学生都可以练习到,也不会占用太多上课时间。你可以运用以下情境和指示,也可以使用你调整过或自己想出来的情境。

想象一下,你正在和一个觉得自己不配祈祷的朋友交谈。运用尼腓二书32:8-9的词句,帮助对方理解我们为什么必须常常祈祷。在你的说明中,要包括你认为「常常祈祷」的意义。

实际应用

展示或请学生回想获得属灵知识的三项原则。请学生选一项原则,然后在一分钟内尽量写出他们记得的内容。他们可以将自己写的内容与复习相同原则的另一位同学写的相互比较,或者将其与精通教义核心文件(2022)「获得属灵的知识」部分中的第5-12段进行比较,来看看还能补充些什么。

在复习完获得属灵知识的原则后,请学生在白板上写下,关于向天父祈祷,人们可能会有的疑虑或问题。然后让每个人选一个疑虑或问题,并练习运用获得属灵知识的原则,来对该疑虑准备一个回应。如果需要,你可以将本课随后会提到的问题囊括进去,协助引导学生研读。

或者,你可以运用以下其中一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练习。

  1. 请学生从白板列出的挑战中选出一个,然后设想出一个情境,这情境中的青少年正面临这项挑战。学生可以为这个人取名,为他设想一个他不作祈祷的原因,并加上其他相关细节。

  2. 分享以下情境,并请学生运用获得属灵知识的原则作出回应:一位朋友传讯息给你,说道:「我在教会聆听演讲时,我意识到,自己的祈祷并没有帮助我与天父建立连结,反而已成为例行公事。我觉得自己不再能从祈祷中得到回应了,我也开始担心天父对我会有怎样的感觉。我希望能找回与天父的连结,我希望我们明天可以聊聊,或许你可以帮我想清楚该怎么做。」

经由神所指定的来源进行深入了解

  • 你会运用神所指定的哪个来源以作出回应?

运用神所指定的来源协助你准备一个回应。你可以传讯息给一位家长或教会领袖,寻求帮助以获得可能的答案。你也可以在这此查考经文或资料: ChurchofJesusChrist.org。对于某些疑虑,百翰·杨会长(1801-1877)以下的这段话会有帮助:

你们或我想不想作祷告都无关紧要,但是当祷告的时间到了,就要祷告。如果我们不想作,我们就应祷告到我们愿意作为止。(总会会长的教训:百翰·杨〔1997〕,第45页

用永恒的观点检视观念和问题

  • 你对天父和耶稣基督的哪些认识,与这个问题或疑虑有关?

  • 尼腓二书32:8-9中有哪项永恒的真理,可以帮助有这个问题或疑虑的人?

凭信心行动

  • 你会建议这个人做什么事,以凭着对耶稣基督的信心采取行动?为什么?

  • 你会邀请这个人记住哪些可以帮助他(她)凭信心行动的事?

请学生讨论运用获得属灵知识的各项原则,如何协助他们作出回应。鼓励他们在未来当自己或他人遇到问题或疑虑时,运用这些原则。

精通教义复习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花不超过五分钟的时间复习经文出处和关键经文词句「尼腓二书32:8-9:『你们必须常常祈祷。』」其中一种复习的方法是,展示某人祈祷的图片,要学生看着这张图片,回想经文出处和关键经文词句。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