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2022年
思考要點:閱讀舊約


「思考要點:閱讀舊約」,來跟從我——供個人和家庭使用:舊約2022年(2021)

「思考要點:閱讀舊約」,來跟從我——供個人和家庭使用:舊約2022年

思考圖示

思考要點

閱讀舊約

找出對個人的意義

想到今年有機會研讀舊約,你有何感受?熱切?不確定?害怕?這種種情緒都是可以理解的。舊約是當今世上最古老的文集之一,也因此而讓人既興奮又害怕。這些源自古老文化的寫作,讀起來陌生、奇怪,甚至讓人覺得拗口。但書中人們的經歷讓我們感到很熟悉,也看出各個福音主題,都在為耶穌基督的神性和祂的福音作見證。

沒錯,亞伯拉罕、撒拉、哈拿和但以理這類人物的生活,在某些方面和我們的生活很不相同。但他們也像我們每個人一樣,都經歷過家庭喜樂與不和、信心滿滿與遲疑,還有成功與失敗。更重要的是,他們運用信心、悔改、訂立聖約、享有靈性經驗,而且努力服從神,絕不放棄。

如果你懷疑,你和你的家人今年能否在舊約中找到對個人的意義,要記住李海和撒拉亞家庭所做的事。尼腓的兄弟們需要鼓勵、糾正或正確的觀點時,尼腓就和他們分享摩西的故事和以賽亞的教導。當尼腓說:「我的靈魂因經文而喜樂」(尼腓二書4:15),指的就是現在舊約中的部分經文。

尋求救主

如果你懷疑,你和你的家人是否能透過研讀舊約而更加接近耶穌基督,要記住救主親自邀請我們這樣做。當祂告訴猶太人領袖:「聖經……給我作見證」(約翰福音5:39)時,指的就是我們所稱的舊約聖經。要想在所讀的內容中找到救主,你需要耐心沉思並尋求靈性指引。有時提到救主所用的詞看似非常直接,例如以賽亞的宣告:「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他名稱為……和平的君」(以賽亞書9:6)。在其他地方,則是透過象徵和類比,用比較隱喻的方式來提到救主——例如,透過獻祭動物的描述(見利未記1:3-4),或是透過約瑟原諒他的哥哥們,拯救他們脫離飢荒的故事。

研讀舊約時,如果你尋求對救主有更大的信心,你必會找到。也許這可以成為你今年的研讀目標。祈求聖靈引導你,找出並專注在會使你更接近耶穌基督的經文章節、故事和預言上。

古代先知記寫

舊約的先知,茱迪絲·米爾繪

蒙神保留

不要期待舊約能完整而精確地呈現人類歷史,那並非原作者及編纂者們努力的目標。他們比較關心的是教導屬神的事——祂對祂兒女的計畫、成為祂的約民是什麼意思,以及我們如果未能完全履行所立的聖約時,要如何找到救贖。作者們有時是藉由講述他們所知的歷史事件來做到這點,包括偉大先知的生平故事。創世記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約書亞記、士師記、列王紀上下也都是。但舊約中也有些作者完全不以歷史記述為目標,而是透過詩歌和文學等藝術形式來教導,詩篇和箴言就是這類。再來就是從以賽亞到瑪拉基等眾先知的寶貴話語,他們向古代以色列民說出神的話,並透過聖經的奇蹟,今天依然在對我們說話。

眾先知、詩人和編纂者們是否知道,數千年後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拜讀他們的話語?我們不知道。但令我們驚奇的是,真的就是這樣。國家起起落落,城池多番易主,列王生生死死;但舊約卻經歷一個又一個世代、一位又一位抄寫員、一次又一次翻譯,比這些都還要持久留世。當然,有些內容已經遺失或變更,但仍有許多內容被奇妙地保留了下來。1

你今年閱讀舊約時,要用心思考這幾件事。或許神保留這些古代的寫作是因為祂認識你,知道你正在經歷些什麼。或許祂已經在這些話裡為你準備了一項靈性信息,能使你更接近祂,並讓你對祂的計畫和祂的愛子更有信心。也許祂會引領你找到一段經文或一個靈感,來造福你認識的人,讓你可以和朋友、家人或同工聖徒分享一項信息。有許多種可能。想到這點,不是很令人興奮嗎?

舊約各部書

基督教大多數的舊約版本中,各部書的編排與當初首度集結成冊時的有所不同。因此,雖然希伯來文聖經將各部書分成三類——律法書、先知書和文學書——但大多數基督教聖經都將其分成四類:律法書(創世記~申命記)、歷史書(約書亞記~以斯帖記)、詩歌書(約伯記~雅歌)和先知書(以賽亞書~瑪拉基書)。

這些類別為什麼很重要?因為知道所讀的是哪一類別的書,有助於你了解如何去讀。

以下是在開始閱讀「律法書」,也就是舊約的前五部書時,要用心思考的一些事。這幾部書據說都是摩西所寫,多年來可能經過許多抄寫員和編纂員的傳寫。儘管摩西五書和其他由人手謄寫的屬神著作一樣,受制於人的不完美(見摩西書1:41信條第8條),但這幾部書依然是神啟示的話語。摩羅乃談到他協助編纂摩爾門經紀錄時所說的話,在這裡很有幫助。他說:「如果有錯誤,那是人的過失;因此,切勿指責神的事」(摩爾門經標題頁)。換句話說,經文是神的話,就算其中有人為錯誤亦然。

註:

  1. 羅素·培勒會長曾說:「我們今天有聖經絕不是出於偶然,也不是出於巧合。正義之士受靈的感召,寫下他們目睹的神聖事蹟,以及他們聽到和說出的靈感話語。其他虔敬人士則受靈感召去保護並保存這些紀錄」(「聖經的奇蹟」,2007年5月,利阿賀拿,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