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助
我能帮助他人改变吗?
原则


施助原则

我能帮助他人改变吗?

是的。但是,你的职责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利阿贺拿,2019年8月

基督与井边的妇人

活水,赛门·杜威绘

神创造我们时,赋予我们改变的能力。尘世生活的目的,是要不断成长,发挥神圣潜能。施助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帮助他人归向基督,并作必要的改变,好回到神面前。但由于人们有选择权,我们在帮助他们变得更像基督时,所扮演的角色就受到限制。

这里是救主的七个有力的教训,教导我们如何帮助他人努力改变,变得更像祂一样。

  1. 不要害怕邀请他人改变

    基督与行淫被捉的妇人

    © 哈利·安德生/行淫被捉的妇人GoodSalt.com授权

    救主不害怕邀请他人抛下旧有的生活方式,接受祂的教导。祂邀请彼得和雅各抛下工作,要他们「得人如得鱼一样」(马可福音1:17)。祂也邀请行淫被捉的妇人,「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翰福音8:11)。祂邀请富有的少年人,割舍对世俗事物的眷恋,并跟从祂(见马可福音10:17-22)。我们邀请其他人作出改变,并跟从救主时,也可以既勇敢又充满爱心

  2. 记住,改变是他们的选择

    救主邀请他人作的这种改变,是强迫不来的。救主教导,也邀请,但祂不强迫。富有的年轻人「忧忧愁愁地走了」(马太福音19:22)。在迦百农,祂的许多门徒选择「退去」,祂问十二使徒是否也要离去(见约翰福音6:66-67)。施洗约翰的一些跟从者选择了跟从救主,其他一些人则没有这么做(见约翰福音1:35-3710:40-42)。我们可以邀请他人变得更像祂,但不能替他们决定,去作这样的改变。如果他们还是选择不改变,我们不应该放弃——也不应该觉得失败了。

  3. 祈求他人有能力改变

    基督祈祷

    我已为你祈求,局部图,岱尔·巴森绘

    耶稣在祂调停的祈祷中恳求神,让祂的门徒远离邪恶,变得更像祂和天父,充满着神的爱(见约翰福音17:11,21-23,26)。彼得为了承担职责而努力使自己成长,救主知道他在这过程中需要力量,因此为他祈祷(见路加福音22:32)。我们为他人作的祈祷会有功效的(见圣经雅各书5:16)。

  4. 教导他们信赖祂的大能

    唯有透过救主,我们才能真正改变,不断成长而发挥我们都具有的神圣潜能。祂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祂〕,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祂的大能,可以「使软弱的东西变成坚强」(以帖书12:27)。小阿尔玛对祂赎罪的力量有信心,因此能改变(见阿尔玛书36:16-23)。我们可以教导他人信靠救主,这样他们在生活中也能有祂那淬链人心的力量。

  5. 以人们能成为的样子,来看待他们

    爱和接纳是促成改变的强力媒介。井边的妇人当时和一个男子同居,那男子不是她的丈夫,耶稣的门徒「希奇〔祂〕和〔这个〕妇人说话」耶稣的门徒「希奇〔祂〕和〔这个〕妇人说话」(约翰福音4:27),但耶稣更关心的是她能成为怎样的人。祂教导她并让她有机会改变,而她也做到了(见约翰福音4:4-42)。

    我们对待别人,如果只是看他们的过去,而不是看他们能成为怎么样的人时,可能会使他们退缩不前。相反地,我们可以宽恕并忘记过去的错误,相信他人能改变。我们可以忽略弱点,指出他们自己可能看不见的一些正面的特质。「我们有责任不看现在的他们,而是看他们能成为怎么样的人。」1

  6. 让人们按自己的步调而行

    改变需要时间。我们都必须「继续忍耐,直到〔我们〕成为完全」(教义和圣约67:13)。耶稣对他人有耐心,甚至继续教导那些反对祂的人,祂也为天父赋予祂的角色作见证,并回答他们的问题(见马太福音12:1-13约翰福音7:28-29)。我们可以对他人有耐心,并鼓励他们对自己有耐心。

  7. 如果他们走回头路,不要放弃

    基督与彼得

    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局部图,大卫·林斯里绘

    基督死后,甚至彼得和其他一些使徒都回去过以往熟悉的生活(见约翰福音21:3)。基督提醒彼得,他需要「喂养〔祂〕的羊」(见约翰福音21:15-17),于是彼得重回传道事工的岗位。人们太容易走回头路,我们可以不断地以温柔的鼓励和受灵启发的邀请,帮助他们继续跟从救主,并努力变得更像祂。

让他人成长

十二使徒定额组杰佛瑞•贺伦长老谈到这个关于让他人成长的故事:「有一次我听说有位年轻人过去多年来在学校里,一直都是他人取笑的对象。他的某些弱点很容易受到同侪的嘲弄。后来他搬离那里,最后加入了军队,在那里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接受了教育,也大致摆脱了过去的阴影。最重要的是,像许多在军中的人一样,他发现到教会的庄严美好,也快乐地在教会里活跃。

「数年后,他回到了年少时期所居住的城镇。岁月流转,他那一代的人大多都有所改变,但并非全都如此。显然地,当他带着成就、焕然一新地回到故乡时,那里的人对他的想法仍然停留在过去,并用那样的心态迎接他。在他故乡的人看来,他仍只是他们从前熟识的『某某人』。……

「渐渐地,这个人原本像保罗一样,立志要忘记背后,努力迎向神在前头为他所预备的奖赏,但是这样的决心和努力逐渐消退,到最后他又沦入年轻时的景况而终。……令人惋惜的是,他再次置身在一群〔人〕当中,那些人觉得他的过去比他的将来更精采有趣。他们使劲地让他松手自己紧握的信念,而基督也曾透过这个信念紧握住他。最后他抑郁而终,虽然他本身并没有什么样的过错。……

「让他人悔改。让他人成长。要相信,人是可以改变和进步的。」2

注:

  1. 多马·孟荪,「看到别人能成为怎么样的人」,2012年11月,利阿贺拿,第70页。

  2. 杰佛瑞·贺伦,「最好的尚未来到」,2010年1月,利阿贺拿,第19,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