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
馬可福音的介紹


馬可福音的介紹

為什麼要研讀這部書?

馬可福音記述耶穌基督的傳道、死亡和復活,情節進行節奏快速,經常著重在救主充滿大能的作為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贖罪。馬可強調,耶穌就是長久以來所應許的彌賽亞,而其使命的核心是贖罪。學生在研讀馬可所記載的,有關救主如何完成其贖罪使命的見證後,便能更加歸信福音,以及找到勇氣跟從救主。

誰寫了這部書?

馬可(亦稱約翰·馬可)是這部書的作者。雖然馬可不在耶穌基督最早的門徒之列,但他後來歸信了,成為使徒彼得的助理,而他的福音書,可能是根據他從彼得那裡學來的知識寫的(見經文指南,「馬可」)。

馬可和他的母親馬利亞住在耶路撒冷;他們的家是最早期的一些基督徒聚集的地方(見使徒行傳12:12)。馬可曾離開耶路撒冷,協助巴拿巴和掃羅(保羅)進行第一次傳道旅程(見使徒行傳12:2513:4-6,42-48)。保羅後來寫道,馬可當時與他同在羅馬(見歌羅西書4:10腓利門書1:24),並稱讚馬可是個好同伴,說他「在傳道的事上於〔他〕有益處」(提摩太後書4:11)。彼得稱他為「我兒子馬可」(彼得前書5:13),暗示他們之間關係密切。

這部書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寫的?

我們並不知道記寫馬可福音的確切時間。馬可可能是於公元64年到公元70年之間,在羅馬撰寫他的福音書,也許是在大約公元64年,使徒彼得殉教後不久寫的 。

這部書是為誰寫的?為什麼而寫?

馬可福音包含許多詳細資料——如引述阿拉姆語的譯文、拉丁用語,以及猶太習俗的說明——其用意似乎是將其主要讀者預設為羅馬人和其他外邦民族,以及已歸信基督教的人,其中大半住在羅馬城,並遍及羅馬帝國全境。許多人認為,在羅馬帝國境內許多教會成員信心受到嚴峻考驗的那個時期,馬可可能也和彼得一同待在羅馬。

馬可福音中有三分之一詳述了救主在其生命最後一週的教導和經歷。馬可見證,神的兒子雖遭受痛苦,但最終仍戰勝了邪惡、罪惡和死亡。這項見證意謂著跟從救主的人不用害怕;當他們面臨迫害、考驗、甚或死亡時,都是在跟從他們的夫子。他們可以懷著自信持守到底,知道主會幫助他們,並且祂所有的應許終會實現。

這部書有哪些特色?

馬可福音開始得很突然、很戲劇化,步調也一直很快速,接續不斷地詳述各項事件。馬可經常使用立刻、隨即,以及即時、頓時等詞,給人一種步調和行動快速的印象。

雖然馬可福音中超過百分之90的資料都可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找到,但馬可福音往往包含更多細節,讓我們更加充分了解救主的慈心憐憫,以及祂周遭之人的反應(對照馬可福音9:14-27馬太福音17:14-18)。例如,馬可記述了救主在傳道早期,在加利利和其他地方普遍受到熱誠接待(見馬可福音1:32-33,452:23:7-94:1)。馬可也詳細敘述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負面回應;他們的敵意很快就從心存懷疑(見馬可福音2:6-7)變成打算密謀殺害耶穌(見馬可福音3:6)。

馬可福音的重要主題包括:耶穌是誰?有誰了解祂的身份?等問題,以及門徒的責任是必須「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耶穌〕」(馬可福音8:34)。此外,也只有馬可福音談到種子自行成長的比喻(見馬可福音4:26-27),在低加坡里地區醫治一個聾子(見馬可福音7:31-37),以及在伯賽大以漸進的方式醫好一個瞎子(見馬可福音8:22-26)。

大綱

馬可福音第1~4章耶穌由施洗約翰施洗,並開始傳教、召喚門徒、行奇蹟。隨著敵對的勢力增加,祂開始用比喻教導。

馬可福音第5~7章救主繼續行許多奇蹟,展現祂對別人的憐憫慈心。施洗約翰遇害後,耶穌給五千多人吃飽,並在水面上行走。耶穌教導要對抗錯誤的傳統。

馬可福音第8~10章耶穌基督繼續行奇蹟。彼得見證耶穌是基督。救主三次預言自己將受苦、死亡及復活,但門徒無法完全理解祂的意思。祂教導他們,祂的門徒應該為人謙卑,並要為人服務。

馬可福音第11~16章救主在祂生命的最後一週進入耶路撒冷、教導祂的門徒、在客西馬尼受苦,並被釘十字架。耶穌基督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