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祈禱會
不分角色,善盡職責:避免戴著隱藏身分的面具


不分角色,善盡職責:避免戴著隱藏身分的面具

教會教育機構年輕成人祈禱會‧2012年3月4日‧百翰‧楊大學愛達荷分校

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向各位年輕成人演說,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定額組要我向各位表達關愛和問候之意。很高興能來到百翰‧楊大學愛達荷分校的會議中心,我的腦海中同時浮現了在世界各地不同地方聚會的你們。

我在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當時的先知是大衛奧‧麥基會長。他在1951到1970年之間擔任總會會長,而1970年我正好滿30歲。我們對自己在年輕成人時期的先知一定有特殊的感情。我既敬愛又欽佩麥基會長,他常講述他在蘇格蘭傳教時的一個真實故事。當時他才到傳道部不久就害了思鄉病,於是花幾小時的時間到附近的斯特陵堡瀏覽風景。他和同伴從斯特陵堡返回的路途上,經過一棟建築物,門上的石塊鐫刻著一句相傳為莎士比亞所說的話:不分角色,善盡職責。

麥基會長曾在1957年的一篇演說中回憶這段往事, 他解釋道:「我對自己說,或者,對我的靈說:『你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而且不只如此,你在這裡還是主耶穌基督的代表。你已經接受了一項責任,要擔任教會的代表。接著我想著〔關於〕那天上午我們做的事;我們去瀏覽風景,沒錯,我們獲得了有關歷史的新知,我也很高興。……然而,那些並不是傳道事工。……我接受了石塊上那句話給我的信息,而且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力求善盡職責,在蘇格蘭好好傳教。」1

「不分角色,善盡職責」這個信息對麥基長老而言無比重要,又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因此他終其一生都用這句話勉勵自我,並且下定決心不論身負何種責任,必定全力以赴。

大衛‧海長老擔任蘇格蘭傳道部會長時,找到了原版的石刻銘文,製成一個複製品,現在就存放於猶他州普柔浮的傳教士訓練中心。你們很多人看過這句經典名言,也沉思過其中蘊含的重要信息。羅素‧納爾遜長老最近在傳教士訓練中心50週年的紀念活動上,也再次重申這項信息。

當我沉思各位的身分時,有種感覺油然而生,那就是:你們可能無法完全體會你們這個世代有多重要。社會上一般會為目前活在世上的各個世代貼上不同的標籤。美國和其他國家裡最年老的一群人被貼上的標籤是「最偉大的世代」,這是因為他們曾歷經過1930年代波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繼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蹂躪和戰後浩劫當中,完成了重建一個更美好世界的這項壯舉。一些資深的總會弟兄就曾經參與過這些事件。孟蓀會長在美國海軍服役,潘會長為美國空軍效命,多馬‧貝利長老則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我稍後再分享他們的一些經歷,以及他們領悟到的教訓和給予我們的教導。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到中期出生的這個世代,目前常被人稱為「千禧世代」。有些評論家對於你們這個世代將來能達到的成就心存懷疑。但我相信,你們擁有的背景和基礎,能使你們成為最優秀的世代,特別是能夠推展天父的計畫。

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你們這個世代比先前各世代擁有更多機會接受福音進修班和福音研究所的教導;不論跟哪個世代比較,你們從初級會、一路到聖職和女青年階段,都擁有最佳的訓練。此外,你們當中大約有37萬5千人已經傳過教或正在傳教。在本福音期擔任過傳教士的人當中,你們就佔了三分之一強。本福音期的第一位傳教士撒母耳‧斯密在1830年4月6日被按立為長老,並被按手選派為傳教士;那一天也是教會成立的日子。各位要是想到在他之後服務過的所有傳教士時,就會驚訝地發現其中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是你們這個年齡層的人。相較之下,在我18到30歲這12年期間,只有7萬6千名傳教士,也就是只佔全體傳教人數不到百分之8。你們之中尚未有機會去傳教的人還是能夠作出重要的貢獻。在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當中,有將近半數的人沒有機會去傳教。

避免戴上面具,表現出與自己的品格不符的行為

想到各位都具備了從事善舉的莫大潛力時,各位在未來有哪些事會讓我擔心呢?我能給予你們哪些忠告呢?首先,你們每一位將來都會承受巨大壓力,要你們表現出與自己的品格不符的行為──甚至戴上面具──變成一個與真實身分不符的人,做出違反個人意願的行為。

我和貝利長老以及麥可‧奧特申2都在公共事務部門服務,去年夏天我們一同前往亞伯拉罕‧傅思曼位於紐約的辦公室裡與他會晤。傅思曼先生是全國反誹謗聯盟的主任,這個組織的使命在於遏止人們誹謗、中傷猶太人。他投入這項工作已有將近40年時間,促使他登上這一職位的人生經歷,令人折服不已。他出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他的父母約瑟‧傅思曼和海倫‧傅思曼面對當時種種的反猶太禁令,不得不在1941年9月即將遷入立陶宛維爾納的猶太社區之前,將他交給一位信奉天主教的波蘭女子照顧。亞伯拉罕當時13個月大。他的父母逃過了戰爭和大屠殺的浩劫,但一直要到亞伯拉罕四歲時才與他團聚。據估計,有150萬名猶太兒童死於納粹的煉獄之中。這名天主教女孩當時保護著亞伯拉罕,每週日帶他到教堂去,隱藏他猶太人的身分。3因此,難怪亞伯拉罕‧傅思曼終其一生致力於對抗反猶太主義、仇恨、偏執和歧視。

我先前曾經和傅思曼先生在一些場合共事過,對於他的勇氣和奉獻精神欽佩不已。我們與他在紐約會面時,我請教他,針對教會公共事務這一環所肩負的相關責任,他對我們有何建言。他沉思片刻,接著說明了鼓勵他人不要戴面具的重要。他談到三K黨,這是一個影響勢力龐大的組織,上個世紀初期的多數美國人無不聞之喪膽。這些人自稱衛道之士,鎖定攻擊目標,他們的頭號敵人是非裔美國人,但是天主教徒、猶太人以及移民者也在名單之列。他們在攻擊對象的草坪上燃燒十字架;這些人穿相同的外袍、戴相同的面具,使人難以辨認參與其事的是哪些人。其中最激進的好戰份子還會進行鞭打、身體虐待、甚至謀殺等惡行。傅思曼先生指出,三K黨裡的少數份子真的就像1930年代獨裁統治下的歐洲那群身穿棕色制服的納粹惡霸一樣。但是大多數的黨員如果不戴面具的話,就只是一般老百姓,其中還不乏生意人和固定上教堂的人。他指出,隱藏身分、頭戴面具的作法,讓這些人能夠參與他們在常理之下會避免的活動。4他們的行徑對當時的美國社會造成了嚴重的衝擊。

傅思曼先生的建議是要向人們強調,避免戴上隱藏真正身分的面具的重要。

在教會早期歷史上,先知約瑟、愛瑪和他們11個月大的雙胞胎約瑟和茱莉亞曾住在俄亥俄州海蘭的詹森農場;當時這兩個小孩都染上麻疹。約瑟和他的小兒子睡在靠近前門的推床上。

馬可‧史塔克弟兄記載了當時發生的事:

夜裡,一群面塗黑色油彩的男人破門而入,把先知拖到門外毆打,在先知和西德尼‧雷格登身上淋焦油。

「愛瑪看到約瑟被人毆打和淋上焦油,就昏蹶過去。……

「先知雖然少了一顆牙齒,身體側邊受了重傷,還掉落一撮頭髮,並被硝酸灼傷,但還是照常在主日崇拜儀式中講道。當時在場聚會的聖徒當中,至少有四個人是那群暴徒裡的人。」5

這場暴行中最大的不幸是,年幼的約瑟在父親被拖走之後,暴露在夜風中,染上嚴重的傷風,因此在幾天之後夭折了。

此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在先知約瑟和他哥哥海侖的殉教事件中,參與其事的人亦個個面塗油彩,企圖隱藏真實身分。6那些偽裝身分去加入祕密幫派的人,特別令人感到憂心。我們從摩爾門經中知道,路西弗會「……煽動人類兒女參與祕密幫派,從事謀殺和各種黑暗的祕密工作。」(尼腓二書9:9;亦見 尼腓三書6: 27–30)。

我不是暗指你們有人會涉及我剛才描述的這一類可怕活動;然而我確信的是,在我們這個匿名行事比以往都容易的時代,有幾項重要的原則與不戴面具、「忠於殉教者所獻身之真理」息息相關。7

能保護各位避免作出不良決定的一個絕佳方法,就是不要戴上任何匿名的面具。如果你發現自己想匿名行事,請務必知道,這是一項危險警訊,也是魔鬼的一種手段,要讓你去做不該做的事情。我們之所以勸誡傳教士要穿著保守、長老要把鬍子刮乾淨,原因之一就是這樣一來,就不用懷疑他們的身分為何、行為表現又該如何了。有人會問:這難道不是表面工夫嗎?我不認為。想一想摩爾門經裡的先知摩羅乃是怎麼描述衣著和裝飾品的,他把穿戴「精美的衣服」和「驕傲」畫上等號。他認為經由穿戴「精美的衣服」顯示出的驕傲,會帶來「……不和、怨恨、迫害,行種種罪惡;……」(摩爾門書8:36)。特別令我關切的是,在我們這個時代,穿戴衣服和飾品的方式可能會顯示出叛逆或未堅守道德標準的情形,並且會在道德標準方面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

讓言行舉止符合自己真正的信念

我要給各位的第二項忠告是:要把時間運用在能促使你們培養品格、幫助你們變得更像基督的事物上,藉此讓言行舉止符合你真正的信念。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沒有人會把「嬉戲玩樂」當作人生的一大目的;相反地,要將人生當成是為「迎見神」(阿爾瑪書34:32)作準備的一段時間。

談到善盡職責、善用時間,多馬‧貝利長老的一項人生經歷展現了這樣的絕佳榜樣;當時他是海軍陸戰隊隊員,屬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進駐日本的美國佔領軍。在錄製訪客中心播映的「基督的特別證人」影片時,他分享了這個故事。我們來聽聽他真實的描述:

貝利長老的描述

「在我的生命中曾有個經驗,而這個經驗常提醒我在自問『救主在這種情形下會怎麼做?』之後所帶來的喜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和平條約簽訂之後,我是第一批登陸日本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我們到了滿目瘡痍的長崎,那是我一生中最傷痛的一個經驗。長崎大部分的地區都遭到徹底的破壞。還有些死去的人沒有埋葬。我們這些佔領軍在設立總部後,就出外工作。

「那時的景象真是一片淒涼,我們有幾個人想多做點事,就去找我們那一師的軍中牧師,請他准許我們去重建基督教堂。由於政府在戰爭期間的禁令,這些教堂幾乎都不再使用,有一些建築物嚴重毀損。我們一群人自願利用空閒的時間去整修教堂,讓這些教堂能再用來舉行基督徒的聚會。

「我們不懂日語,只能付出勞力來整修教堂建築物。我們找回那些在戰爭期間無法服務的神職人員,鼓勵他們重回他們講道的崗位。當這些人重享奉行基督信仰的自由時,我們和他們都擁有十分美好的經驗。

「就在我們要離開長崎,準備返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令我永生難忘的事。我們搭的那班火車開往我們艦艇停泊的地方;上火車的時候,有不少軍人取笑我們。他們都有女朋友來送行,他們嘲笑說我們沒有在日本尋歡作樂,只是白白浪費時間做工築牆。

「就在他們嘲笑得正高興的時候,大約有200名在我們整修的教堂聚會的日本基督徒來到了火車站附近的小山頭,高唱著『信徒如同精兵。』他們走下來,送了我們許多禮物。然後,他們全沿著鐵軌一字排開,我們隨著火車開動而緩緩前進時,只能觸碰他們的指尖。我們情緒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但是我們很感激能盡一點棉薄之力,協助一個戰後國家重建基督信仰。

「我知道神活著。我知道我們都是祂的兒女,祂愛我們。我知道祂差遣祂的兒子降世,為全人類贖罪犧牲,凡接受祂的福音並跟隨祂的人,都會享有永生,那是神一切恩賜中最大的。我知道在祂的帶領下,透過先知約瑟‧斯密的施助,福音已再次在世上復興。我知道唯有跟隨救主、服從祂的律法、遵守祂的誡命,我們才能在塵世經歷中找到恆久的快樂及幸福。祂活著,這是我對你們作的見證,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8

有的士兵會運用時間重建基督教教堂,有的士兵則涉足輕浮、愚蠢或邪惡的活動,兩相比較之下,請想一想這其中的重大意義。請在思考之後,謹慎地選擇要如何運用你的時間。

觀賞這段影片使我想起年幼時的一段回憶,當時我只有五歲,我們的支聯會會長就是貝利長老的父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有一次在聖餐聚會上,他請所有的返鄉士兵都坐到大會堂的講台上。他們個個穿著最整潔的軍服前來聚會,每個人都作了簡短的見證。貝利會長的兩個兒子──也就是貝利長老和弟弟泰德作見證的時候,他哭了。對於年幼的我來說,那真是激勵人心又感人肺腑的一幕。我已經不記得他們說了些什麼了,但是我確實記得內心的感受。

誠如各位可從這段影片裡看到貝利長老的榜樣一樣,我不是要你們大肆宣揚自己的宗教,或虛有其表地裝出忠信的樣子,這麼做可能使你和教會陷入窘境。我的意思是要你們表現應有的樣子。我們在編製傳教士指南宣講我的福音一書時,覺得這本書無論對傳教士或教會成員而言,都將是一本終生受用無窮的指南,特別是第6章「培養基督般的品格」。當各位盡力善盡職責、找出自己希望培養的品格時,不妨先列出教導這些品格的經文章節,然後去研讀,「設立目標並擬定計畫,將〔那些〕品格應用在生活中」,並且「祈求主幫助你培養〔那些〕品格。」9在這麼做的同時,你一定不可以戴上面具、隱藏自己真正的身分。

有些人對某些行為的涉入程度可能已經不止於嬉戲玩樂而已。那些接觸色情或涉及任何不道德行為的人,都是表現出不同於他真正想要或應該有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凡是接觸色情的人,幾乎個個都編造出一個假身分,以便掩飾其接觸色情的行徑。他們會遮掩自己的行為,因為知道這些行為理應受到譴責,而且必將對關愛他們的每一個人造成傷害。色情是一種危害甚鉅的瘟疫,不僅會傷及一個人在神前的道德地位,也可能破壞婚姻和家庭,甚至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不論沉迷於網路世界或色情,都會危害家庭。10當各位邁向婚姻之路時,絕對不可以戴上任何面具,掩飾對自己和對婚姻有害的不當行為。

已經落入這種致命惡習的人,要知道你們可以悔改,也可以獲得醫治。但是在獲得治癒之前,必需先悔改才行;治癒可能會是個漫長的過程。主教會提供忠告,說明如何獲得所需的幫助、進而使你獲得醫治。我們已經請主教為你們介紹最能助你們一臂之力的人。

除了色情和性罪之外,另外還有一些荼毒社會、破壞基本道德的惡行。今天,隱藏身分在網路上匿名撰寫充滿恨意、尖酸刻薄、偏執言論的作法,比比皆是,有人稱之為網路論戰。有些機構會設法過濾言論,例如紐約時報不容許含有人身攻擊、淫穢、粗俗、褻瀆、模仿、語無倫次、吶喊式的言論;……

泰晤士報也鼓勵使用真實姓名,該報表示,因為『我們發現,使用本名的人會傳達較為愉悅、吸引人、尊重他人的言論。』」11

使徒保羅寫道:

「你們不要自欺;〔惡言〕是敗壞善行。

「你們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因為有人不認識神。……」( 哥林多前書15:33–34)。

顯然地,惡意的通訊言論不只是一種壞習慣而已,要是後期聖徒也這樣做,可能會對不認識神的人和對救主沒有見證的人造成負面影響。

舉凡利用網路從事霸凌、破壞名譽、醜化他人等行為者,皆應受到譴責。放眼當今社會,人們戴上匿名面具時,更有可能涉及這類破壞文明言論甚鉅的行為,此舉同時也違反救主所教導的基本原則。

在耶穌基督的福音裡,你們從小就學過的一項基本信息是:「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亦見教約34:3)。救主解釋,祂來並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拯救世人。祂接著解釋何謂定罪:

「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

「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

「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約翰福音3:19–21;亦見第17–21節)。

正義之人無需戴上面具,隱藏身分。我很喜愛孟蓀會長生平的一段事蹟。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他剛滿18歲。事實上,歐洲的戰爭雖告結束,但太平洋的戰火卻持續蔓延。

他加入美國海軍,被載送到加州聖地牙哥;大家一定還記得他在上次總會大會上講的故事。第一個星期日到了,士官長要他們排隊站好,準備上教堂。他叫天主教徒到一個地方去,猶太教徒到另一個地方去,然後想叫其餘的人都到新教的教會去聚會。孟蓀會長說,他知道自己不是天主教徒、不是猶太教徒、也不是新教徒;他是個摩爾門教徒。他鼓起勇氣站在原地,後來很高興地發現還有其他忠信的成員站在他後面。他大可跟著人數龐大的隊伍到新教的教會去聚會,然而他意志堅定,要讓人認出他真正的身分,然後據此善盡職責。12

設立適當的目標

我的第三項忠告和各位應該考慮的一些目標有關。當貝利長老所屬的海軍陸戰隊在日本服役時,大約在同一時間,培道‧潘會長也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隨空軍部隊前往日本服役。

今年1月22日福音進修班成立一百週年的紀念會上,潘會長提到,那段歲月是他的生命中對他的人格塑造十分重要的一段時間。132004年,我陪同潘會長和其他人到了日本,潘會長有機會再次踏上往日足跡,回顧那段日子裡的一些經歷和決定。他在福音進修班的演講上已經讀出了一些,現在我得到他的允許,要跟各位分享他另外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潘會長描述他在琉球外海一座島上發生的事,他將此地視為他個人曠野中的高山。他的自我準備再加上與其他成員的接觸,強化了他對福音教導的信念。然而當時他還欠缺的是一份確證──就是對他已經感覺是真實的事情,獲得一份確切的知識。

潘會長的傳記裡接著描述當時發生的事,書中提到:「與他所追求的確證帶來的平安大相逕庭的是,如今他面對的是戰爭的煉獄、與無辜之人對抗。他尋找獨處的時間以便思索,於是有一天,他往上爬到海平面之上,發現了一處農舍的斷垣殘壁,荒廢的甘藷田就在附近。他看見慘遭殺戮的一位母親和她兩個小孩的遺體就倒臥在那些枯萎的植物中。這幅景象讓他內心深感悲悽,而這其中也摻雜了對自己家人、對全人類家族的愛。」14

他後來進入一處地下碉堡,在裡面沉思、默想、祈禱。潘會長對這件往事的敘述,正是我所謂的一種「確認的靈性經驗」。他覺得聖靈啟發了他,讓他知道今生該何去何從。當然,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會持有如今的這項崇高而神聖的召喚。他的理想是立志擔任教師,強調救主的教導。

他下定決心,要過正義的生活,同時也深刻地體認到,他必須找到一位正義的妻子,與她一起生養一個大家庭。這位年輕的士兵意識到,他所選擇的職業生涯只能帶給他微薄的收入,而他心愛的伴侶需要和他有相同的優先順序,甘心樂意過物質貧乏的生活。認識唐娜‧潘姊妹的人都知道,她一直都是潘會長最完美的伴侶。他們從沒有多餘的錢財,但是卻未曾覺得匱乏。他們養育了10個孩子,犧牲是必然的。他們現在有60個孫子女,79個曾孫子女。

潘會長剛擔任總會持有權柄人員時,要和一位資深的總會弟兄去參加教會領袖的會議,但卻沒有適當的白襯衫穿,因而感到很不好意思。我還記得我聽到這件事時,心裡那股憐惜的感受。

我之所以告訴各位這個真實的故事,是因為有太多時候我們的目標是根據世人的價值觀設定的。對於已經接受過救恩教儀的教會成員來說,人生的要素其實相當簡單。為人正義,建立家庭,找尋適當生計,按召喚去服務,準備迎見神。

救主曾教導:「……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加福音12:15)接著用路加福音記載的比喻解釋:

「……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

「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

「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

「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

「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加福音12:16–21)。

建設你所居住的國家與社會

除了個人品格、特質以及決定之外,如果要成為你們理應成為的世代,就必須建設你們所居住的國家、社會。就像那個最偉大的世代一樣,你們的世代也需要維護正義和宗教自由。我們所繼承的猶太/基督教傳承不僅寶貴,對天父的計畫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為了將來的世世代代,我們必須將之保存下來。我們需要和善良的人們合作,包括各個信仰的人士,特別是那些認為個人的言行需要對神負責的人。這些人才了解今晚我們為何要談「不分角色,善盡職責」。若能成功地強化猶太/基督教的價值觀以及宗教自由,那麼你們這一世代才能因應時勢,成為偉大的世代。

由於當今世上存在的種種挑戰,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定額組特別關切各位,務必要以正當得宜的方式在各自的國家參與政治過程。教會對於政壇上的競爭保持中立,不支持特定的參選人或政黨。然而,我們確實期盼本教會成員能基於保障賢能政府的原則,充分參與、支持自己所選擇的參選人和政黨。我們的教義很明確:「要勤奮尋求誠實的人和明智的人」(教約98:10);「當邪惡的人掌權時,人民就悲哀了」(教約98:9)。這表示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投票乃是一種義務。

美國有些州有黨團會議,在這些州裡你們應當熟悉相關議題、了解參選人並充分參與。例如,猶他州和愛達荷州各政黨的黨團會議將從本週開始直到四月中旬舉行。只要前往,就能獲准參與。我們希望你們查詢自己選擇的政黨黨團會議時間,然後覺得自己有義務前往參加。我們也期望凡是即將舉行選舉的各州、各國所有公民、教會成員和非教會成員,都覺得這是正當正確的作法。自由的代價何其高,不參與的後果又是何其大,因此任何一位公民都不能忽略其責任。

請了解,我們對各位深具信心,教會領袖真誠地相信各位能以不同於先前世代的方式建立國度。各位不僅深得我們的關愛和信任,也常在我們的祈禱和祝福之中。我們知道,各位這一代的成功繁榮,是教會持續建設、國度繼續茁壯所不可或缺的條件。我們祈求各位能善盡職責:避免戴上面具,讓言行表現符合你們真正的身分,設立適當的目標,建設你們所居住的國家與社會。

結束之際,我要見證先知約瑟‧斯密已經復興福音了,他確實見過父神和耶穌基督。我們的天父是一位慈愛的父親,祂制定了一項能造福祂每位兒女的計畫。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祂的贖罪是古往今來最重要的事件。聖靈會施助我們,為父和子作見證。身為救主的證人之一,我為這些事作見證,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David O. McKay, in Francis M. Gibbons, David O. McKay: Apostle to the World, Prophet of God (1986), 45; see also “Pres. McKay Speaks to Pioneer Stake Youth,” Church News, Sept. 21, 1957, 4.

  2. 麥可‧奧德森是本教會公共事務部門經理。

  3. 見Joseph Foxman, In the Shadow of Death (2011), 10.

  4. 2011年6月14日在亞伯拉罕‧傅思曼位於紐約的辦公室裡與他會晤。

  5. Mark L. Staker, “Remembering Hiram, Ohio,” Ensign, Oct. 2002, 35, 37.

  6. 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535頁。

  7. 「 忠於信仰」,聖詩選輯,第159首。

  8. 多馬‧貝利,轉錄自基督的特別證人影片(DVD,2003)。

  9. 宣講我的福音:傳道服務指南[2004],第123頁;見第115–126頁。

  10. 見 Elizabeth Stuart, “Internet Addiction Harming Marriage,” Deseret News, July 20, 2011, 網站http://www.deseretnews.com/article/700164510/Internet-addiction-harming-marriage.html.

  11. Mark Brent, in “The Public Forum,” The Salt Lake Tribune, July 27, 2011, A16.

  12. 見多馬‧孟蓀,「獨自奮戰的勇氣」,2011年11月,利阿賀拿,第61–62頁;亦見Heidi Swinton, To the Rescue: The Biography of Thomas S. Monson (2010), 96–97。

  13. 見培道‧潘,「在敵人地盤裡的生存之道」,2012年1月22日福音進修班百年紀念 轉播,網站http://seminary.lds.org/history/centennial/eng/how-to-survive-in-enemy-territory/

  14. Lucile C. Tate, Boyd K. Packer: A Watchman on the Tower (1995),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