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
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2002年10月


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背起個人的十字架來跟隨救主的意思是指要克服自私,要承諾為人服務。

我謙卑地祈求今天早晨陪伴其他演講者的靈,在我向諸位演講時,也能繼續與我同在。

多年前,我與兩位較年長、閱歷較豐富的男士在一個專業機構中共事。我們已是多年老友,而且也發現互相幫助可以讓彼此獲益。一天,其中一位同事因一個複雜的案子前來尋求我們協助。剛剛解釋完這個案子,另一位同事說的第一件事就是:「這對我有什麼好處?」老友的反應這麼自私,我在那位請求我們提供幫助的朋友臉上看到了既痛苦又失望的表情。從那件事之後,他們兩人的關係就大不如前了。我們那位自私的朋友並未飛黃騰達,因為他的自私迅即遮蔽了他那洋溢的天賦、才華及美好特質。可悲的是,今日世上的咒詛之一便涵蓋在這句自私的回答中:「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曾幫助一對高尚夫妻的子孫分配遺產。他們的家產不算龐大,但卻是多年辛勤工作及犧牲的成果。他們的兒女也是通情達禮、敬畏神的人,曾受教需奉行救主的救贖原則。可是到了分家產的時候,卻因為誰該得哪些東西而起爭執。即使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好爭奪,自私與貪婪的感覺仍使得某些家庭成員間的感情出現裂隙,從此未再復合,甚至波及下一代。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啊!這對美好父母所提供的遺產,竟在子女間轉變成如此具有毀滅性的力量,傷害到了家人間的和睦與愛。從這件事我學習到,自私與貪婪會招致苦毒與紛爭;相反的,犧牲與分享卻能帶來平安與滿足。

在天庭議會中,為神的兒女制訂的偉大救恩計畫被提出來時,耶穌答道:「我在這裡,派遣我」,1「父啊,願您的旨意得以完成,願榮耀永遠歸給您」。2因此,祂成為我們的救主。相反地,那位被尊崇為「早晨之子」3的撒但回應說他會來「救贖全人類,以致於一個都不被失落」。4撒但提出兩項條件:第一是取走選擇權,第二是要擁有那份榮譽。換句話說,這當中必須對他有好處才行。因此,他成了謊言與自私之父。

背起個人的十字架來跟隨救主的意思是指要克服自私,要承諾為人服務。自私是人性中較卑劣的特質,必須加以抑制、克服。當我們汲汲營營於獲取事物而非分享事物時,靈魂將飽受折磨。小孩學的第一個詞往往是我的;必須有人教導他們分享的喜悅。當然,教導人們如何克服自私的最佳教化者之一是父母。母親們走過死蔭的幽谷生下兒女,父母辛勤工作且犧牲良多,為的是提供兒女遮風避雨之處,供給飲食、衣物、保護及教育他們。

我學習到,自私跟如何看待我們所擁有的事物比較有關,跟我們擁有多少事物比較無關。詩人華茲華斯說:「世界對我們而言太過豐盛,我們因不停地/求取與花費,而耗損氣力」。5貧窮的人可能很自私,6富有的人可能很大方,然而,人要是執著於獲取事物,勢必很難在今生找到平安。

布蘭福威廉長老曾經說過:「在所有讓人選擇錯誤的影響力當中,自私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一項。只要有自私之心存在,主的靈就不會出現。自私使得才能不得發揮,貧困者不得餵養,弱小者不得扶助,無知者不得教養,迷失者無從回頭。」7

最近,我跟一位我所知最慷慨的人談話,我請他描述因為他的慷慨所帶來的成就感。他提到與較不幸的人分享事物時,心中所擁有的喜悅、幸福感受。他說,沒有什麼事物真正屬於他,因為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主,對於神給我們的種種,我們只是管理人而已。誠如主對斯密約瑟先知所說:「所有這些事都是我的,並且你們都是我的管家。」8

有時候我們會很容易忘記「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耶和華」。9正如路加福音中記載的,救主告誡我們:「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

「『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

「『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

「『「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

「『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10

幾年前,奎亭遜艾瑞長老談到他有個住在斯堪地那維亞的遠親,後來加入了教會。這位遠親是個有錢人,變賣了他在丹麥的土地及積蓄,舉家遷居猶他州。有一段時間,他對教會事工相當投入,積極參與教會活動,財運也大為亨通。但是,後來他卻變得財迷心竅,以致忘記當初來到美國的目的。主教拜訪他、懇請他回復往日活躍的光景。好幾年過去了,有些弟兄拜訪他、對他說:「拉斯啊,你在丹麥時,主對你很好,你來到這裡以後,祂也一直對你很好。⋯⋯我們想,既然你現在已經有點年紀了,不妨花點時間在對教會有益的事情上,這樣對你比較好。畢竟,你死的時候也帶不走這些錢財。」

拉斯一聽又驚又怒,說道:「好,那麼我不要死就是了。」可是他還是死了!11我們每一個人也都不免一死!

有些人很容易變得執著於他們所擁有的事物,並且失去永恆的觀點。亞伯拉罕離開埃及時,姪兒羅得與他一同前往伯特利,他們兩人都擁有牛群、羊群與帳棚,「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12亞伯拉罕和羅得的牧人發生爭執後,亞伯拉罕向羅得建議:「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

「⋯⋯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13

羅得舉目察看約旦河豐饒的平原,發現那裡「對他有好處」,於是選擇接近世俗之地所多瑪的那片土地。14亞伯拉罕則心滿意足地帶著牛羊住到較貧瘠的迦南地,但他卻在那裡積攢到更多財富。

儘管如此,亞伯拉罕較為人所知的,還是他在主的約民當中身為偉大教長的身份;我們所知有關什一奉獻的最初文獻之一,就是亞伯拉罕將所有的十分之一繳納給麥基洗德。15亞伯拉罕對主有信心,主於是將前生的眾靈質、救贖主的選擇以及創造的過程都顯明給他看。16亞伯拉罕也因願意犧牲兒子以撒而為人所稱道。他在信心方面的過人之舉更象徵著古往今來無私行為的最高境界,亦即救主為我們所有的人獻出生命、救贖我們的罪。

幾年前,有個「韓國男孩以每個星期的零用錢購買報紙,然後和幾個朋友到韓國漢城街頭兜售,籌款幫助一位沒有能力繳付學費的同學繼續接受教育。這個年輕人更在每天將自己的午餐分給這位同學,使他的同學免受饑餓之苦。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因為他曾經讀過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17他不僅要知道這個故事,還想知道效法好撒馬利亞人時的感覺如何。⋯⋯在父親細心查問他的行蹤之後」,18他才承認:「可是爸爸,每次我幫助朋友,就覺得自己更像好撒馬利亞人,而且,我也希望幫助那些不像我這麼幸運的同學。我做的事真的不算什麼,我在福音進修班的課本讀到這個故事,所以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事」。19這個男孩並未在從事這項善舉之前先問:「這對我有什麼好處?」事實上,他這樣做並未想要得到任何酬賞或褒揚。

2001年9月11日,紐約市世界貿易中心雙子星大廈遭恐怖份子挾持的飛機撞擊,造成雙塔倒塌,數千人喪生。在這樁悲劇之後有千百則義勇無私的故事發生,其中一則感人至深的英勇故事刊載於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上,講的是陸軍退伍上校雷斯寇拉「瑞克」的故事,他是摩根史坦利公司安全部門的主管。

瑞克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戰鬥部隊指揮官。當時他在自己的辦公室裡,「當第一架飛機在上午8:48撞擊北塔之後,⋯⋯他接到一通從第71層樓打來的電話,告知他在世界貿易中心第一棟樓中燃燒的火球,他立刻下令疏散第二棟樓的2700位員工」,以及第五棟樓的1000餘人。他拎著手提擴音器往上層走,在第44層樓為人疏通一處狹窄的通道,然後一直上到第72層,幫助疏散每一層樓裡的人。有個朋友看見瑞克安慰著在第10層樓梯井裡的人群,便對他說:「瑞克,你自己也該趕緊離開。」

「『等我確定每個人都離開了我才走。』」他回答。

「他一點都不慌亂,他把同事的性命看得比他自己的還重要」。他還打電話告訴銀行總部他要再回去尋找那些走失了的人。

他的妻子親眼目睹聯合航空飛機撞穿他所在的那棟大樓。「不久之後,電話響了,是瑞克打來的。

「『我希望妳不要哭』,他說:『我現在必須疏散我所負責的人。』」

「她不停地啜泣。

「『如果我有什麼意外的話,我希望妳知道,是妳豐富了我的人生』。

「電話斷了」,瑞克並未即時離開那棟大樓。

「9月11日,在南塔工作的2700位摩根史坦利的員工,僅有六名喪生,是這次災難中獨特的奇蹟。公司裡的長官都說這大部分要歸功於雷斯寇拉,是他擬定了疏散計畫,是他催促同事前往安全的地方。後來,他顯然又回到災難現場去搜尋走失了的人。1993年世界貿易大樓爆炸案發生當時,他是最後一位走出南塔的人。似乎不會有人懷疑,上個月如果不是摩天大樓在他脫困之前先倒塌的話,他應該還是會走出大樓。

在2001年9月11日那場罪大惡極的屠殺事件中,瑞克並未找尋對他有好處的事,相反地,他無私無我地想到他人以及他們所陷入的危難。雷斯寇拉瑞克正是「在適當時機適時出現的那個適當人物」。瑞克,「一位62歲的魁梧男士,冷冷靜靜地為他人〔犧牲〕自己的性命」。20正如救主親口說的:「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21

我們之中大多數的人並不會以這麼壯烈的方式來表現我們無私的精神,但是,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無私可以意味著在適當時機適時出現去從事服務的適當人物。幾乎每天都有機會讓我們為他人從事無私的服務之舉,這樣的行動是不受限制的,而且可以簡單到只是一句親切的話語、一點舉手之勞、或是一抹和藹的微笑。

救主提醒我們:「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22生命當中有個矛盾的情況,那就是:一個人若以「這對我有什麼好處」的態度面對每一件事,那他可能會得到金錢、資產、土地,但是最後卻會失去慷慨與他人分享才華及天賦所帶來的成就感與幸福喜樂。

我要見證我們所能提供的最偉大的服務就是為夫子服務。我在生命當中追求的種種事物,沒有一樣比我在我的召喚中為教會服務更能帶給我酬賞與益處。每次的服務都不一樣,每一次服務都各有不同的祝福。人生最大的成就來自於為人服務,而不是執著於「這對我有什麼好處」。我為此作見證,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亞伯拉罕書3:27。

  2. 摩西書4:2。

  3. 教約76:26。

  4. 摩西書4:1。

  5. William Wordsworth,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Late and Soon,“ 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ks of William Wordsworth (1924), 353.

  6. 見教約56:17。

  7. “Selfishness vs. Selflessness,“ Ensign, Apr. 1983, 51.

  8. 教約104:86。

  9. 詩篇24:1。

  10. 路加福音12:15-21。

  11.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73, 35; or Ensign, Jan. 1974, 35.

  12. 創世記13:6。

  13. 創世記13:8-9。

  14. 見創世記13:10-11。

  15. 見阿爾瑪書13:15。

  16. 見亞伯拉罕書第3∼4章。

  17. 見路加福音10:25-37。

  18. 參閱白朗懷得,「主的旗幟」,1985年1月,聖徒之聲,第33頁。

  19. “Profiting for Others,“ Tambuli, Feb. 1980, 29.

  20. Michael Grunwald, “A Tower of Courage,“ Washington Post, 28 Oct. 2001.

  21. 約翰福音15:13。

  22. 馬太福音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