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
樂意且配稱地服務
2012年4月


樂意且配稱地服務

當人們理解聖職的真義、敬重且適當地運用聖職的能力、並且發揮信心時,奇蹟便四處可見。

親愛的弟兄們,能夠再度和你們共聚一堂,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每當我出席總會聖職大會時,總是會回想過去的一些領袖所給予的教導,這些人是神高貴的領袖,也都曾在教會的總會聖職大會中發表演說。雖說他們許多人已經去世,領受他們永恆的獎賞,然而他們都給了我們受靈啟發的指示,這些指示都是發自他們睿智的思想,由他們靈魂深處,以滿心的熱誠所給予的。我現在要和你們分享他們給予的一些關乎聖職的教導。

先知約瑟·斯密曾教導:「聖職是永恆的原則,從永恆到永恆與神同在,沒有年月的開始與終止。」1

從惠福·伍會長所說的話,我們學習到:「神聖聖職是神與世人溝通交往的管道;曾經造訪地球與世人溝通的天上使者都是在世時持有並敬重聖職的人;從人來到這世上開始到世界被救贖為止,神為世人的救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藉由永恆的聖職來完成的,將來也是如此。」2

約瑟F.·斯密會長進一步闡明說:「聖職就是神委託給人的能力,藉著這能力,世人可以奉父、子和聖靈的名,為了人類家族的救恩在地上行事,且合法地行事;那權柄並非僭取,也非向已逝的古代借取,而是來自高天,直接來自全能的神面前的施助天使和靈,賜給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3

最後,我們從約翰·泰來會長的教導學習到:「聖職是什麼?……我想簡單地說,不論是在大地上或諸天,聖職都是神的管理體制,因為大地之上與諸天之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藉著這能力、權力或原則所管理。所有的事物能獲得提升與支持,也都是靠著這能力。這能力管轄著所有的事物,領導著所有的事物,支持著所有的事物,凡與神及真理相關的一切事物都與此相關。」4

我們能活在此末世時代是何等地蒙福,此時這世上有著神的聖職。我們多麼地有幸,能夠持有聖職。這聖職與其說是一種恩賜,不如說是一種為人服務的使命、提升他人的殊榮以及使他人生活蒙福的機會。

伴隨這些機會而來的是責任和職責。職責一詞意義崇高,我喜愛和珍視這個詞及其所代表的一切含意。

從我12歲被按立為執事的那年算起,我在過去的72年曾以不同職位、在不同場合中出席聖職聚會。時光確實不停向前推移,職責也隨之持續到來。職責不會晦暗不明,也不會減少。世上的衝突災難來來去去,然而,因為世人靈魂所發起的戰爭卻持續不斷,未曾稍有消弭。主對你、我和世上各地的聖職持有人所說的話,以響亮的聲音號召我們:「因此,現在每個人都要學會他的職責,十分勤奮地執行他被指定的職務。」5

負起職責的召喚曾臨到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撒母耳及大衛的身上,它也曾臨到先知約瑟·斯密以及其所有繼任者的身上。當主透過尼腓的父親李海給予指示,要尼腓和他的哥哥們一起回到耶路撒冷,從拉班那裡取得銅頁片時,負起職責的召喚也同樣臨到了年少的尼腓身上。尼腓的哥哥們抱怨說,他們被要求去做的是一件困難的事。尼腓作何回應?他說,「我會去做主所命令的事,因為我知道,主決不命令人類兒女去做任何事情,除非祂為他們預備道路,來完成祂所命令的事。」6

如果同樣的召喚臨到我們身上,我們會作何回應?我們是否會像拉曼和雷米爾一樣抱怨著說,「這是要我們去做一件困難的事」?7或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像尼腓一樣說:「我會去做」?我們是否會樂於服務和服從?

神的智慧有時看似愚拙或根本難以理解,然而,我們今生所能學到最重大也是最寶貴的一課就是:當神講話而人服從了,那人就永遠是對的。

當我想到職責這個詞,以及履行職責如何能夠豐富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時,我就想到一位知名詩人和作家筆下的詩句:

我睡,夢見

快樂人生。

我醒,看見

人生職責。

我行,我悟──

喜樂來自職責。8

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用了另一種說法,他說:「我知道何為喜樂,因為我做了善事。」9

當我們履行職責和運用聖職時,就會獲得真正的喜樂。我們會體驗到圓滿完成任務的滿足感。

我們已經蒙得教導,知道我們所持有的聖職──不論是亞倫聖職或麥基洗德聖職──所包含的特定職責。我要敦促你們沉思這些職責,然後盡你們一切所能去完成這些職責。要達成此事,我們每個人都要配稱。讓我們大家都能隨時準備好伸出潔淨和樂意的援手,好使我們能參與主的事工,將天父希望給予世人的一切提供給他人。我們若是不配稱,就可能失去聖職的能力;我們若是失去聖職的能力,就是失去超升的根本要素。讓我們都能配稱地服務。

海樂·李會長是教會的一位偉大教師,他曾說:「一個人一旦成為聖職持有人,他就是主的代理人。應該把他的召喚當作是在做主的差事。」10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個關於聖職的事件發生在1944年初期,當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正要攻下瓜加林環礁──這地方是馬紹爾群島的一部分,位於太平洋中約在澳洲和夏威夷的中間位置。這個與聖職相關的事件是由一位通訊記者所轉述──他並不是教會成員──這位記者當時服務於夏威夷的一家報社。他在事後寫了一篇新聞報導,他說,當時他和其他通訊記者是跟在海軍陸戰隊後面抵達瓜加林環礁的第二批人員。當他們往前行進時,發現有個年輕的陸戰隊員頭朝下浮在水面上,傷勢顯然非常嚴重。他周邊的海水都被血染紅了。之後,他們注意到有另一位陸戰隊員朝這位戰友移動。前去救援的這位陸戰隊員自己也受了傷,他的左手臂無力地垂掛在一側。他把那位浮在水面上的陸戰隊員的頭扶高,好讓他免於溺斃。這位陸戰隊員驚恐地大聲呼救。記者們再次看著他所扶著的那名戰友,對他喊道:「孩子,我們無法救活他了。」

這位記者寫道;「接下來我所目睹的一切,是我從未見過的景象。這個男孩自己雖然傷勢嚴重,但還是竭盡所能地把那位看似已經失去生命的陸戰隊員帶到岸邊。他扶起這位同伴的頭,讓他躺在自己膝上。這真是動人的一幕──這兩個傷勢嚴重的年輕人,雖然身處危難之中,仍看得出他們整潔端正的樣貌。這一位年輕人在另一位面前低下頭說,『我奉耶穌基督的名,藉著聖職的能力,命令你活下來,直到我能找到醫療協助。』」這位記者在報導的結尾寫道:「我們三個人,〔那兩位陸戰隊員和我自己〕都在醫院。醫生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存活下來的〕,可是我知道。」11

當人們理解聖職的真義、敬重且適當地運用聖職的能力、並且發揮信心時,奇蹟便四處可見。當信心取代懷疑,當無私的服務除去對私利的追逐,神的能力就會成就祂的目的。

當我們這些持有聖職的人採取行動去執行接受到的指派時,負起職責的召喚可能就會悄然而至。喬治·斯密會長是位謙沖有禮又兼具效率的領袖,他曾說,「你的首要職責就是了解主的旨意,然後藉著祂賜給你的神聖聖職能力和力量,在你的同胞面前光大你的召喚,使他們樂意跟隨你。」12

類似這樣負起職責的召喚在1950年也臨到了我,當時我剛蒙召喚擔任主教,雖然當時的狀況不如前面的例子那麼戲劇化,然而卻也同樣協助拯救了一個靈魂。身為主教,我肩負著許多不同的責任,而我總是盡全力去做好該做的事。美國當時已捲入了另一場戰爭。由於有許多教會成員在軍中服務,教會總部指派給所有主教一項任務,就是贈閱當時的教會雜誌──教會新聞 (Church News)和進步時代 (Improvement Era)──給支會裡服務於軍中的人。我們支會有23個人在軍中服務。聖職定額組成員們努力地提供經費來訂閱刊物。我所肩負的任務──也就是職責──則是每月寫23封親筆信。雖然這是多年前的往事,可是當年我寫的書信以及對方寄的回信,我到現在都留有許多副本。每回重新閱讀這些信件,我總是很容易就感動落淚。當時有位士兵決心奉行福音,有位海軍水手決定和家人共同持守信仰;重溫這些往事總是令我感到喜樂。

有天晚上,我把當月的23封信一整疊地交給一位姊妹。她受到指派要處理郵件的寄送,並且更新時常更動的地址名錄。她看到其中一封信時,面戴微笑地說,「主教,難道你不曾感到氣餒嗎?這又是一封寫給布萊森弟兄的信。這是你寫給他的第17封信了,可是他從未回信。」

我回答說,「或許他這個月就會回信吧。」結果,他真的就在那個月回信了。那是他第一次回信給我。他的回信非常珍貴,因此我留下這封信作為紀念。他當時服務於某個遙遠的海岸,與外界鮮少聯絡,非常思念家人,而且感到孤獨。他寫道:「親愛的主教,我不是很擅長寫信。」(我早該在好幾個月前就這樣告訴他。)他繼續寫道,「謝謝你為我訂閱的教會新聞和其他雜誌,但是,最重要的是,謝謝你寄來的親筆信。我已經改過自新,展開新生活。我被按立到亞倫聖職的祭司職位。我心中充滿感動。我感到很快樂。」

身為布萊森弟兄的主教,我所感受到的快樂並不亞於他。當時,我已學會如何實際去應用這句古諺:「履行職責乃最佳之事。其餘的就交給主。」13

多年以後,我出席了鹽湖柯頓塢支聯會的聚會,當時的支聯會會長是雅各·傅士德,我在聚會中提到這件往事,希望能鼓勵大家多關心在軍中服務的人。會後,有位相貌端正的年輕人走向前來,他握著我的手問說:「孟蓀主教,您還記得我嗎?」

我突然想起對方是誰,驚呼說:「布萊森弟兄!近來可好?在教會一切好嗎?」

他滿懷親切和自豪地回答我說:「我很好。我在長老定額組會長團裡服務。我要再次感謝您當年對我的關心,也要感謝您所寄來的信,我很珍視那些信。」

弟兄們,這個世界需要我們的幫忙。我們是否盡力去做一切當做之事?我們是否還記得約翰·泰來會長所說的話?他曾說:「如果你沒有光大召喚,神會要你為那些本可因你盡責而得救的人負責。」14有人的腳步需要我們去穩固、有人的雙手需要我們去緊握、有人的思想需要我們去鼓舞、有人的內心需要我們去啟發激勵,有靈魂需要我們去拯救。永恆的祝福正在等待著你們。你們所擁有的特權,是要你們在聖職服務的舞台上演出,不是要你們當觀眾。讓我們聽從聖經雅各書中警惕人心的提醒:「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15

讓我們都學會和沉思自己的職責。讓我們都樂意且配稱地服務。讓我們在履行職責時能跟隨夫子的腳步。當你我走過耶穌所行的道路時,我們會發現祂不只是個誕生於伯利恆的嬰孩,也不只是個木匠的兒子,甚至不只是曾活在世上的偉大導師。我們會知道祂是神的兒子,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當負起職責的召喚臨到祂時,祂的回應是,「父啊,願您的旨意得成,願榮耀永遠歸於您。」16願我們都能如此行,我這樣祈求是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註:

  1. 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104頁。

  2. 總會會長的教訓:惠福·伍(2004),第38頁。

  3. 約瑟F.·斯密,福音教義,第五版(1939),第131頁。

  4. 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翰·泰來(2001),第119頁。

  5. 教義和聖約107:99

  6. 尼腓一書3:7;亦見第1–5節

  7. 尼腓一書3:5

  8. Rabindranath Tagore, in William Jay Jacobs, Mother Teresa: Helping the Poor (1991), 42.

  9. Robert Louis Stevenson, in Elbert Hubbard II, comp., The Note Book of Elbert Hubbard: Mottoes, Epigrams, Short Essays, Passages, Orphic Sayings and Preachments (1927), 55.

  10. Stand Ye in Holy Places: Selected Sermons and Writings of President Harold B. Lee (1976), 255.

  11. In Ernest Eberhard Jr., “Giving Our Young Men the Proper Priesthood Perspective,” typescript, July 19, 1971, 4–5, Church History Library.

  12. George Albert Smith,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42, 14.

  13.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Legend Beautiful,” in 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ks of Longfellow (1893), 258.

  14. 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翰·泰來,第164頁。

  15. 聖經雅各書1:22

  16. 摩西書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