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9年
永恆的每一天
2017年10月


15:26

永恆的每一天

謙卑地承認我們的身份和神對我們的目的是必要的。

自從年輕時在英國傳道部服務過以後,我就很喜歡英國式幽默,它的特色有時會表現在一種自嘲、端莊、謙卑的生活方式上。就拿他們描繪夏天的方式來說,英國的夏天相當短,而且無法預測。有位作家低調地說:「我很喜愛英國的夏天,那是我一年中最喜愛的一天。」我最喜歡的英國卡通人物是位女士。有天早上她一覺醒來,發現時候已經不早,竟對她的狗說:「糟糕!我睡過頭,錯過夏天了。」

這個笑話和我們在這個美麗地球上的生活有些類似。經文清楚指出,我們寶貴的塵世生命很短暫。可以說,從永恆的觀點來看,我們在世的時間就像英國的夏天一樣短暫。

有時候,人的目的和存在也被描述得相當卑微。先知摩西成長的環境,即今日某些人所謂的權貴階層。無價珍珠上記載,主為了幫助摩西準備好履行先知的指派任務,讓他看到了世界各端,以及所有現在和過去被創造的人類兒女。摩西的反應有些詫異,他說:「現在……我知道人算不得什麼,這是我從來沒想到的事。」

後來,神在某種程度上駁斥摩西自覺無足輕重的感受,如此宣告祂真正的目的,說:「看啊,這就是我的事工和我的榮耀——促成人的不死和永生。」

我們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祂的教義明確。我們在摩爾門經中讀到,所有的人「對神而言都是一樣的」,包括「黑人或白人、為奴的或自主的、男人或女人」。因此,所有的人都受到邀請歸向主。

如果有人因種族、性別、國籍、語言或經濟狀況等因素,而認為自己在天父的計畫中高人一等,不但有違道德,而且是不了解主對天父所有兒女的真正目的。

不幸的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幾乎各個社會層面都充斥著妄自尊大與傲慢,而謙卑和對神盡責卻受到嚴厲批判。社會上大多數人都不了解基本的真理,不明白我們為什麼來到世上。真正的謙卑,這個達成主對我們的目的所必要的〔特質〕已很少見了。

我們務必了解,經文中所呈現的,基督的謙卑、正義、品格及智能,都非常重要。若是低估,以為不須刻意培養這些基督般的特質和品格,就是愚蠢的;因為這些都必須日復一日、不斷努力才能獲得;尤其是謙卑。

經文清楚載明,今生雖然相對短暫,卻是無比重要。艾繆萊克是摩爾門經裡,阿爾瑪的傳教同伴。他說:「今生是世人為迎見神而作準備的時候;是的,看啊,今生的日子是世人完成工作的日子。」我們都不希望像那位卡通人物一樣,在睡夢中度過一生。

救主的謙卑,以及為全人類犧牲的榜樣,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救主雖然是神組的一名成員,卻仍願意成為卑微的嬰孩,誕生到這世上;祂的一生所為包括教導和醫治祂的兄弟姊妹,並且最後在客西馬尼和十字架上遭受無法形容的痛苦,做成祂完全的贖罪。基督這項愛和謙卑的行為,被稱為祂的紆尊降貴。祂這樣做,是為了神歷來所創造和將要創造的每位男女。

我們的天父不希望祂的兒女感到氣餒,或放棄追求高榮榮耀。我們若細細沉思父神和祂的兒子基督的身份,以及祂們為我們完成的事,心裡就會充滿虔敬、敬畏、感激和謙卑。

謙卑是幫助救主建立祂的教會的必要條件

阿爾瑪在他那個時代,提出一個時至今日依然中肯的問題,說:「如果你們體驗過心的變化,如果你們曾覺得要唱救贖之愛的歌,我要問,你們現在還能有這種感覺嗎?」阿爾瑪又說:「如果你們此時蒙召死去,你們(能說)……,自己已夠謙卑了嗎?」

每次我讀到小阿爾瑪放棄國家元首的職位,去宣講神的話,都非常感動。阿爾瑪顯然對父神和耶穌基督有著深刻的見證,覺得要毫無保留地對祂們負責。他有著正確的優先順序,他謙卑地放棄身份地位,因為知道為主服務更為重要。

在我們的生活中懷著充分謙卑的態度,來協助建立教會是特別有價值的。教會歷史上有個例子,能啟發我們。1837年6月,先知約瑟在嘉德蘭聖殿受靈啟發,要召喚使徒禧伯·甘,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帶到「英國……,開啟那國家的救恩之門。」使徒奧申·海德和其他幾個人被指派陪他前去。甘長老的反應很了不起。他說:「想到被委任這樣重要的使命,幾乎令我難以承受……,〔我〕差點就要放棄,不去承接這項重擔。」不過,他還是懷著絕對的信心、承諾和謙卑,承擔了這項使命。

有時候,謙卑就是雖然覺得自己並不適任,仍然接受召喚。有時候,謙卑是在覺得自己可以承擔更高職位的時候,仍忠信地服務。謙卑的領袖會用身教和言教證明,重要的不是在哪裡服務,而是如何忠信地服務。有時候,謙卑是在覺得受到領袖或其他人錯待時,去克服受傷的感受。

1837年7月23日,先知約瑟去和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多馬·馬西長老會面。馬西長老顯得很沮喪,因為先知沒有和他商量,就將他定額組的兩位成員召喚到英國。馬西長老跟約瑟會面時,那些受傷的感覺都被拋諸腦後,先知則獲得了非凡的啟示。這就是現在的教義和聖約第112篇這項非凡的啟示來自天上,談及謙卑與傳道事工。第10節說:「你要謙卑;主,你的神必親手領導你,答覆你的祈禱。」

這項啟示來臨的同一天,甘長老、海德長老和約翰·古德生長老三人,正滿懷謙卑地,在英國普雷斯頓華克斯教堂宣告耶穌基督的福音已經復興。這是本福音期中,傳教士第一次在北美洲以外地區宣講復興的福音。他們的傳道努力幾乎立刻帶來歸信者洗禮,也帶來無數忠信的成員。

這項啟示的其餘部分指導著我們今天的傳道事工。其中談到:「凡是你們……奉我的名派遣的,必有能力在……任何國家,打開我國度的門——只要他們在我面前謙抑自己,遵守我的話,聽從我靈的聲音。」

謙卑不但促成了這項非比尋常的傳道事工,也讓主能用非凡的方式建立祂的教會。

所幸,今天我們還能繼續在教會看到這項特質。包括新生一代在內的教會成員,都願意放棄自己的時間、延緩教育和工作,而去傳教。許多年長的成員辭掉工作,作出其他犧牲,去到蒙召喚的地方,為神服務。我們不會因個人問題而分心或背離,不去達成主的目的。教會服務需要謙卑。我們蒙得召喚,就會盡能、盡意、盡力謙卑地服務。無論在教會的哪個層面,都務必了解謙卑這項基督般的品格。

要準備好迎見神,就必須每天謙抑自己

榮耀主、順服於祂的旨意的這項目標,在今日社會並不像過去那樣受到重視。有些其他信仰的基督教領袖相信,我們正生活在後基督教的世界。

歷代以來,以宗教為基礎的謙卑美德,以及端莊、保守等文明美德,都是最主要的標準。

但今日世界越來越強調驕傲、自我擴張,以及所謂的「率直」,以致有時缺少了真正的謙卑。有些人以為,今日的幸福及道德標準,包括「要現實、要堅強、要多產;最重要的,不要倚靠他人……因為命運……在自己手中。」

經文卻主張不同的作法。經文說,我們應當成為耶穌基督的真正門徒。這包括要強烈感覺自己應該對神盡責,也應該謙卑地生活。便雅憫王教導我們,自然人是神的敵人,又主張我們應該順服於「神聖之靈的勸導」。他解釋說,我們還需要變得「順從、溫順、謙卑、有耐心,〔並〕充滿愛心」等等。

有些人濫用率直一詞來稱讚自然人,以及那與謙卑、和善、慈悲、寬恕、有禮等相反的各項特質。我們可以稱讚神的孩子個人獨有的各項特質,無須使用「率直」當作藉口,來掩護非基督般的行為。

在追求謙卑的過程中,現代的網際網路卻成了避免驕傲的一大挑戰。有兩個例子,沉迷於「看著我」的態度,或在社群媒體上大肆批判、一再攻詰。另一個例子是「謙虛自誇」。它的定義是:「表面上看似謙虛、自貶的言論〔或照片〕,實際的目的是要引人注意他引以為傲的地方。」眾先知一直警告我們要防備驕傲,更強調要防備世上無益的事物。

普遍缺少尊重的溝通方式,也是個隱憂。基於選擇權的永恆原則,我們就算不同意他人的許多選擇,也應加以尊重。現今的衝突和紛爭常常越過了「一般禮貌的界線」。我們需要更多的端莊和謙卑。

阿爾瑪警告我們,不要「內心驕傲而張狂」,不要「認為自己比別人好」,也不要迫害那謙抑自己,「按照……神的神聖體制行事」的人。

我在各個宗教信仰的人中,發現到那些謙卑、對神盡責的人,都有著真正的良善。他們許多人遵行舊約先知彌迦說的這句話:「耶和華……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我們若真正謙卑,就會祈求寬恕並寬恕他人。摩賽亞書記載,阿爾瑪教導說,我們每次悔改,主就會寬恕我們所犯的罪。在另一方面,正如主禱文中指出的,我們若不寬恕他人的過失,就會把自己帶向罪罰。由於耶穌基督的贖罪,透過悔改,我們的罪就蒙得寬恕。我們若不寬恕冒犯我們的人,實際上就是在拒絕救主的贖罪。心懷憤恨,拒絕寬恕,又拒絕謙卑地、用基督般的方式,去處理各項關係的人,確實會把自己帶向罪罰。心懷憤恨,是在毒害自己的靈魂。

也容我提出警告,要防備一切傲慢。主透過先知摩羅乃,將傲慢和謙卑作成鮮明的對比,說:「愚昧的人嘲笑,但他們必傷悲;我給溫順人的恩典是充分的。」主又說:「我賦予世人弱點,使他們得以謙卑;我給所有在我面前謙抑自己的人的恩典是充分的;因為如果他們在我面前謙抑自己,並對我有信心,我必為他們使軟弱的東西變成堅強。」

謙卑也包括要感激我們擁有無數的祝福和神的援助。謙卑不是一種可以辨識的偉大成就,甚至也不會克服甚麼重大的挑戰,而是靈性力量的象徵。謙卑是每一天、每一刻,都默默相信自己可以信靠神、為神服務,達成祂的目的。我祈求,在這紛擾的世界,我們每天都會繼續努力培養真正的謙卑。我喜愛的一首詩這樣寫道:

偉大的考驗就是那道路,

相遇的每一天都是永恆。

我堅定地為救主和祂的贖罪作見證,也見證每天都謙卑地為祂服務,實在無比重要。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Kathy Lette, in “Town and Country Notebook,” ed. Victoria Marston, Country Life, June 7, 2017, 32; emphasis added.

  2. Annie Tempest, “Tottering-by-Gently,” Country Life, Oct. 3, 2012, 128.

  3. 詩篇90:4。無論我們在世上的年歲是短或長,從永恆的觀點來看,我們的生命都非常短暫。「對神而言,全都如一日,時間只是世人計算的」(阿爾瑪書40:8)。使徒彼得宣告:「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後書3:8)。

  4. 摩西書1:6-9。這是基督藉著神聖權柄在說話(見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斐亭·斯密〔2013〕,第46-47頁,註腳11)。

  5. 摩西書1:10

  6. 摩西書1:39

  7. 尼腓二書26:33;亦見教義和聖約1:34-3538:16正式宣言二

  8. 教義和聖約20:37開始的時候說:「凡在神前謙卑自己。」然後就提出洗禮的條件。亦見馬太福音11:28。

  9. 教義和聖約20:37

  10. 我們知道,若不悔改、接受教儀,跟從聖約的道路來為永恆做準備,那麼,「黑暗的夜晚來臨時,我們就無法工作了」(阿爾瑪書34:33)。

  11. 尼腓三書27:27

  12. 阿爾瑪書34:32

  13. 尼腓一書11:26-33尼腓二書9:53摩爾門經雅各書4:7教義和聖約122:8

  14. 阿爾瑪書5:26

  15. 阿爾瑪書5:27

  16. 阿爾瑪書4:19

  17. Joseph Smith, in Heber C. Kimball, “History of Heber Chase Kimball by His Own Dictation,” ca. 1842–1856, Heber C. Kimball Papers, 54,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ee also Orson F. Whitney, Life of Heber C. Kimball, an Apostle; the Father and Founder of the British Mission (1888), 116.

  18. Heber C. Kimball, “History of Heber Chase Kimball by His Own Dictation,” 54; see also Orson F. Whitney, Life of Heber C. Kimball, 116.

  19. 小路賓·克拉克會長教導:「服事主不在於職位高低,而在於如何服務。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中,人們依照正式召喚接受職位,既不要求、也不拒絕。」(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51, 154)

  20. See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5: October 1835–January 1838, ed. Brent M. Rogers and others (2017), 412–17.維蕾特·甘在一封寫給她丈夫禧伯·甘的信中說,她從「瑪西長老錄自約瑟口述的書中」,抄錄下這則啟示(Vilate Murray Kimball to Heber C. Kimball, Sept. 6, 1837, in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5: October 1835–January 1838, 412)。

  21. 教義和聖約112:10

  22. See Orson F. Whitney, Life of Heber C. Kimball, 136–37.

  23. See Orson F. Whitney, Life of Heber C. Kimball,149.

  24. 教義和聖約112:21-22

  25. 「我們不會要求教會解除我們的召喚,但是如果我們的情況有了變化,不妨與授予我們召喚的人進行討論,讓他們來作決定」(培道·潘,「蒙召喚去服務」,1998年1月,聖徒之聲,第8頁)。

  26. 見「謙卑」,宣講我的福音:傳道服務指南,第6章,第120-121頁。

  27. See Charles J. Chaput, Strangers in a Strange Land (2017), 14–15; see also Rod Dreher, The Benedict Option (2017).

  28. Carl Cederstrom, “The Dangers of Happiness,” New York Times, July 19, 2015, SR8.

  29. 摩賽亞書3:19

  30. English Oxford Living Dictionaries, “humblebrag,” oxforddictionaries.com.

  31. 在某些方面,這呼應了阿爾瑪書中的這項描述:有些人獲得了「各樣寶物……這些都是他們辛苦得來的;〔但〕他們〔卻〕因這一切而眼光驕傲而自大」(阿爾瑪書4:6)。人們注意到,所謂的「謙虛自誇」,還是一種自誇。

  32. David Brooks, “Finding a Way to Roll Back Fanaticism,” New York Times, Aug. 15, 2017, A23.

  33. 阿爾瑪書5:53,54

  34. 彌迦書6:8

  35. 摩賽亞書26:30

  36. 馬太福音6:12,15

  37. 摩賽亞書26:31

  38. 正如納爾遜·曼德拉所說:「憤恨就像飲鴆,並希望藉此殺死你的敵人」(in Jessica Durando, “15 of Nelson Mandela’s Best Quotes,” USA Today, Dec. 5, 2013, usatoday.com)。

  39. 以帖書12:26,27

  40. Edmund Vance Cooke, “The Eternal Everyday,” Impertinent Poems (1907),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