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幫助兒童和青少年培養成長型心態
2022年2月


僅提供電子版

幫助兒童和青少年培養成長型心態

如何幫助子女學習和成長,變得更像基督,同時還有足夠的彈性,能一路從失敗中學習?

父親和女兒擊掌

在兒童和青少年計畫中,個人受到鼓勵,要尋求個人啟示,來擬定計畫,在靈性、社交、體能和智能上成長,變得更像耶穌基督。父母要在這些努力中,為子女提供重要的支援系統。

有時候,我們會為達成目標和幫助子女也這麼做而感到興奮,但是當生活變得繁忙,自己或子女失去動力,或事與願違時,我們可能會想:如果怎樣都無法達成目標,又何必費心訂立目標?

我們可以教給子女的一項關鍵技能,是用成長型心態來看待目標:1認清自己得經歷一番努力、掙扎,甚至錯誤,才能學到東西。

如果子女在朝著目標努力時遇到障礙,該怎麼辦?

遇到障礙是很正常的(見尼腓二書2:11)。除了和子女談談達成目標的光彩時刻之外,也可以談談在這旅程中的「昏暗時刻」。有時候,兒童和青少年在談論成功時,會忘記這個旅程也包含了奮力前進時的低潮時刻。

最近,潔西卡和一位年輕成人談話,知道他因為一些挫折而感到氣餒,也在掙扎著,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走。他拿自己和欽佩的人相比。潔西卡提醒他,所有的人在自己的旅程中都會經歷高低起伏,甚至連我們所欽佩的人也一樣。她接著表示,她相信他能克服挑戰,達成目標。

如何幫助子女克服不健康的完美主義?

在努力獲得永恆進步的同時,需要有成長型心態。人們往往會迷失方向,感受到別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渴望所帶來的壓力,而希望自己看起來好像凡事都能掌控。這樣的完美主義會妨礙設立目標,終而妨礙進步,使父母和子女都受到影響。

十二使徒定額組傑佛瑞·賀倫長老承認,如果我們用不完整的眼光來看待「你們要完全」(見馬太福音5:48)這條誡命,「我們會想回到床上,蒙頭大睡算了」。他鼓勵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一路信靠天父和耶穌基督。賀倫長老提醒我們:「在我們追尋的這塵世旅途中,除了耶穌以外,沒有人能有完美無瑕的表現,所以讓我們在今生中努力保持穩定地進步,而不要沉迷於行為科學家所謂的『有害的完美主義』中。」2天父的計畫包括讓我們有機會從錯誤中學習,並透過耶穌基督來克服罪而成長,變得像祂一樣(見阿爾瑪書42:4,13-15)。

兒童和青少年若學會在生活各方面都仰賴天父和救主,就更有可能發揮神所賜的才能。設立目標能讓我們伸展到舒適區之外;這樣的成長是天父為我們所準備計畫的一部分。

正如十二使徒定額組代理會長羅素·培勒會長所教導的:「我們慈愛天父的計畫包括,讓我們在今生能成長、發展和學習,並擁有骨肉身體,讓我們能藉此變得更像祂。」3尋求這樣的成長,意謂著有時會達不到自己的目標,或是可能需要嘗試幾種方法才能成功。我們本來就要「律上加律」(教義和聖約98:12)地成長,但是我們不需要單靠一己之力來成長。

由於救主制定了我們應該遵循的模式,又作成了贖罪,我們因此能透過祂,獲得那使人加添能力的力量,去完成更多事;那是單靠自己做不到的。透過恩典,即「從神而來的幫助或力量,經由耶穌基督無比的慈悲與愛心所賜予的」,我們會「得到力量和協助,做出憑一己之力無法做到的好工作」。4

當子女學會仰賴救主來幫助他們設立目標,在微小而簡單的經歷中成長時,就會培養出一些模式,幫助他們度過生活中更困難的經歷,也讓他們在需要悔改罪的時候得到幫助。他們會知道如何向天父和救主求助(見阿爾瑪書37:6-7,36-37)。

如何幫助子女順利通過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同時還有足夠的彈性,能一路從失敗中學習?

其中一個策略是運用稱為鷹架的概念。5建造建築物時,鷹架能提供臨時的結構,讓建築工人在完成工程的過程中,可以用來達到新的高度。同樣地,在子女學習新技能,以達到超乎他們目前能力範圍的成就時,我們也可以提供鷹架,讓他們用來進行個人發展。我們可以用這個鷹架來幫助「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箴言22:6)。以下是用鷹架方式,幫助子女進行個人發展的一些有用原則:

  • 新的開始(例如:學年開始、生日或新年)是設立目標的好時機,因為這時會感覺更有動力。

  • 雖然像讚美或擁抱這樣的小獎勵,能幫助子女將他們的計畫變成良好的習慣,但是像成績好就能獲得昂貴禮物這樣的大獎勵,卻會削弱努力工作的內在價值。6我們希望兒童和青少年能學到如何更接近天父和耶穌基督,如何培養更多能力來像祂們那樣為人服務,然後將他們所經歷的教訓和靈性成長加以內化,而不是尋求外在的獎勵。

  • 將大目標分成小目標,會讓目標顯得不那麼龐大,也比較容易達成。

  • 金髮姑娘原則很有幫助:目標不應該太容易,或太難。我們希望兒童和青少年能充分發揮潛能去成長,但又不要揠苗助長,讓他們感到挫折而放棄。7

  • 兒童都以榜樣為師,因此,父母先設立自己的目標,然後分享自己進步的情形,是教導設立目標的好方法。

  • 安排固定時間,全家一起或用一對一交談的方式來檢視目標,有助於將焦點對準目標。

  • 不論成功與否,都互相提醒內在的價值,也有助於開拓眼界。

如果子女完全沒有訂立目標,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用好奇的語氣,幫助兒童和青少年想想他們未來的目標。例如,父母可以問:「你希望今年在學校完成什麼事?」然後幫助他們採取簡單的步驟,朝著長期目標前進。培勒會長教導:「多年來,我觀察到,那些在這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都對自己的生活懷著願景;他們有目標來幫助自己專注於這些願景,也有策略和計畫來達成這些目標。他們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也知道如何去那裡,能帶來生活的意義、目的和成就。」8

另一個策略,是幫助他們發掘天父賜給他們的獨特興趣和恩賜(見哥林多前書12:4-31摩羅乃書10:8-18教義和聖約46:8-26)。有些人可能會對馬匹感到興奮;其他人則喜愛足球、音樂、戲劇,或環境。有些兒童或青少年可能一想到支會、家庭或想從事的職業中,他們所欽佩的某個人時,就會精神為之一振。

跟他們談談你採取了哪些步驟來獲得成功,以及你如何度過失望,這些都會很有幫助。支持他們的興趣,就會有機會教導他們如何設立目標,並幫助他們了解,天父和耶穌基督有興趣幫助他們在生活的各方面發揮潛能。

註:

  1. See Carol S. Dweck,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2006).

  2. 傑佛瑞·賀倫,「所以,你們〔最終〕要完全」,2017年11月,利阿賀拿,第40,42頁。

  3. 羅素·培勒,「回去和接受」,2017年5月,利阿賀拿,第63頁。

  4. Bible Dictionary, “Grace.”

  5. 這個有關兒童成長的理論,出自布萊恩·雷瑟和艾瑞斯·塔巴克所著的「鷹架理論(Scaffolding)」,in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nd ed., ed. R. Keith Sawyer (2014), 44–62

  6. See Richard M. Ryan and Edward L. Deci,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55, no. 1 (Jan. 2000), 68–78.

  7. See Frédéric N. Brière and others, “Depressive and Anxious Symptoms and the Risk of Secondary School Non-Comple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vol. 211, no. 3 (Sept. 2017), 163–68.

  8. 羅素·培勒,「回去和接受」,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