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實踐美德」,2023年10月,利阿賀拿。
「不斷……實踐美德」
我們在培養基督般的品格,努力變得像耶穌基督一樣時,要記住六個重要的概念。
救主所講過最偉大、最令人讚嘆的講道,就是祂無罪的一生,也就是祂畢生身教的講道。隨之而來的是這項啟發人心的邀請:「你們應當是怎樣的〔男人和女〕人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應當和我一樣」(尼腓三書27:27)。
「你們必須不斷……實踐美德」(教義和聖約46:33)
美德是「正直與道德高尚」。1若要不斷實踐美德,需要持續努力完成一份受靈啟發的待辦清單。是(成為)和做是教義上的一對動詞。只有是而不做——就像沒有行為的信心,或沒有施助的仁愛——「就是死的」(聖經雅各書2:17)。同樣地,只有做而不是,則是形容那些「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的人(馬可福音7:6)。救主譴責只有做而不是的行為是假冒為善(見馬太福音23:23;馬可福音7:6)。
人們通常有一些待辦清單,並在完成清單上的一項工作後就打個勾。如果你只有是的話,是無法打勾的。例如,教養子女這件事,你何時可以在清單上打勾,表示完成?你是(成為)母親或父親的這件事永遠不會結束,這需要一輩子付出努力。
我們透過受靈啟發的待辦清單中相對應的行動,來實踐每一項美德(是)。如果我想要變得更有愛心,今天我可以採取哪些施助行動來幫助我變得更有愛心?如果我想要變得更有耐心,今天我可以做什麼來改善這一點?
當我們處在人生的道德十字路口時,往往會問自己:耶穌會怎麼做?當我們去做祂會做的事時,就是在實踐美德,變得像祂一樣。如果我們像祂一樣「周流四方,行善事」(使徒行傳10:38),藉著增添每一種善行,我們就會在愛和同情心之中成長,而這些行為也會成為我們特質的一部分。
螢火蟲效應
只有在晚上,才能看見螢火蟲的奇景。這種迷人的自然奇觀,在白天是看不到的。背景必須是黑的,我們才看得見螢火蟲的光。是因為有對比,它的光才顯露出來。
螢火蟲和星星都是大自然中的例子,說明要有黑暗才能顯出光來,否則在普通的環境下是看不到的。由於基督的光一直都在,因此教會的許多成員察覺不到這個每天顯現、激勵他們實踐美德的光。
得到對基督般品格的見證,多半是靠著與相反的事物作對照比較,也就是「要嘗苦的,這樣〔我們〕才會知道珍視好的」(摩西書6:55)。如果亞當和夏娃沒有墜落,他們就「沒有歡樂,因為他們不知悲慘」(尼腓二書2:23)。百翰·楊會長教導:「所有的事實只有在對立的情況下,才能被證實並充分彰顯出來。」2
兒童透過相反事物的對照比較來學習:是/否、向上/向下、上面/下面、大/小、熱/冷、快/慢等等。這樣的對比讓人能夠清楚了解。同樣地,要了解一項美德,就需要研究其反面的品格。
例如,我們都希望是身體健康的人,但是,往往只有在一個人不再健康:生病、染病、受傷之後,才會對健康心存感激,才會有渴望保持健康。即使是救主也「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希伯來書5:8)。
有時候,形容美德的最佳方式,就是用其反面的詞語,例如「不偽善」、「不詭詐」(教義和聖約121:42)、「不輕易被激怒」(摩羅乃書7:45)等等。
實踐美德不僅是在培養基督般品格方面,要終身努力去做的事,也是在「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方面(提多書2:12;亦見約瑟·斯密譯本,馬太福音16:26;摩羅乃書10:32),要努力去做的事。當我們努力培養一項基督般的美德時,這美德就會隨著我們除去其反面的特性而成長:當我們「藉著……基督的贖罪而成為聖徒」時,就會「脫離自然人」(摩賽亞書3:19)。
將螢火蟲效應應用在以下所列出的一些品格,就會顯示出這每一項品格的真實性、力量和見證:
-
愛對比仇恨、敵意、不友善
-
誠實對比不誠實、欺騙、假冒為善
-
寬恕對比報復、怨恨、不滿
-
仁慈對比刻薄、憤怒、不友善
-
耐心對比暴躁、衝動、不容異己
-
溫順對比傲慢、自負、目中無人
-
使人和睦對比紛爭、分裂、挑釁
這樣的對比幫助我們看到自己對每一項美德的見證有多堅強,也協助我們意識到我們每天有多少的靈性經驗。這樣的對比讓我們在普通的環境下就能看到基督的光。
每一項美德若過了頭,就會變成缺點
過度的欲望是有害的,需要「明智地〔控制〕,不過量」(教義和聖約59:20)。情感可使人欲罷不能;因此,要「控制你所有的情感」(阿爾瑪書38:12)。渴望可變得反覆無常和極端狂熱,所以要「凡事節制」(哥林多前書9:25;阿爾瑪書7:23;38:10;教義和聖約12:8)。
為了進一步說明,以下是一些走向極端的美德:
-
過度勇敢成了傲慢(見阿爾瑪書38:12)。
-
過度勤奮讓人筋疲力盡或跑得超過體力負荷(見摩賽亞書4:27)。
-
過分誠實成了愚拙和不得體。這對兒童來說是情有可原的,但成人若缺乏體貼、仁慈和同理心等美德,就不應該了。
-
過分節儉成了自私、吝嗇、一毛不拔。
-
過度包容會變成縱容、馬虎、放任。
-
過多的愛成了溺愛、限制、剝奪機會、掌控。
每一項美德都需要一項或多項互補的美德,也就是神聖的制衡機制,使其避免過了頭。正如公道的天平象徵著公道和慈悲之間需要取得平衡,所有的美德也都需要在它們和互補的美德之間取得明智的平衡。
泰福·彭蓀會長(1899-1994)分享了他對救主的這番見解:「祂一生中具備所有的美德,並將它們保持在完美的平衡中。」3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失去平衡,或是行為過於狂熱或極端時,明智的做法就是思考自己缺少和需要哪些美德,以恢復生活中的平衡。否則,美德就可能會敗壞,而力量「可能使我們敗落」——正如總會會長團第一諮理達林·鄔克司會長所教導的那樣。4
沒有互補美德的美德只是一半的真理
一半的真理會誤導人,因為它只是部分真實,或者,它可能完全真實,但只是整個真理的一部分而已。只有一半真理的美德,其中一些例子如下:
-
無須負責的選擇權是柯力何的教導,他說:「每個人憑其能力獲勝;人不論做什麼都無罪」(阿爾瑪書30:17)。
-
沒有行為的信心和沒有公道的慈悲,則是尼賀所教導的事,他說:「全人類都必得救……;因為主創造了所有的人,也救贖了所有的人;到最後,所有的人都必獲得永生」(阿爾瑪書1:4)。
-
沒有慈悲的公道則是在維克多·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裡,在賈維這個角色中動人地刻劃出來。公道唯有在慈悲之中施行,才是一種美德;否則就適得其反,成了不公義。
-
缺少自立的愛和憐憫在海倫·凱勒的一生中表露無遺。5她的父母對他們既盲且聾的女兒期望不高,或者不抱任何期望。安·蘇利文是一位教導盲聾人士的教師,是她引入了自立這項互補美德,並幫助海倫發揮她真正的潛能。
-
沒有真理的包容和沒有律法的愛會貶低、妥協和敗壞主的標準,並因自欺而導致叛教(見尼腓四書1:27)。
-
相反地,缺乏愛的律法和缺乏包容的真理則是法利賽人的縮影,並因驕傲而導致叛教。
-
不接納他人的正義(見路加福音15:1-7),可能導致自以為義、偏見和假冒為善。
-
缺乏耐心的信心和希望(主會「立刻祝福你」〔摩賽亞書2:24〕,然而「祂要考驗他們的耐心」〔摩賽亞書23:21〕),可能會導致自我懷疑和失去信心。
一項美德若不藉其互補美德來取得平衡,好使一個人的美德均衡,那麼每一項美德都只是一半的真理。
和的力量及重要性
撒但是「紛爭之父」(尼腓三書11:29),他狡猾地利用「對抗」的心態(如公道對慈悲),讓美德相互對立,藉此來激起憤怒。但是主「用……公道和無限的慈悲來勸告」(摩爾門經雅各書4:10)。這兩項美德並非相反,而是相輔相成,彼此不可或缺。要達到完美的平衡,在教義上就要更正確、更明智地相提並論:
-
公道和慈悲(而不是公道對不公義)
-
選擇權和責任
-
信心和行為
-
宗教方面/遵守聖約(外在)和靈性方面/門徒身分(內在)
-
一致性和彈性變通
-
合一和多樣性
-
律法的字句和律法的精神
-
虔敬/莊嚴和歡樂/交誼
-
勇敢和溫順
-
英勇和謹慎
-
紀律和慈愛
-
對每個人都公平合理和毫不妥協
-
溫和和堅定
-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馬太福音5:16)和不要「切望世人的榮譽」(教義和聖約121:35)
-
等等
仁愛——普世的美德
愛神和愛人這兩大誡命的核心,就是仁愛這項美德。「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40)。十二使徒定額組雅各·陶美芝長老(1862-1933)稱仁愛為「第一、偉大,及包含一切的誡命」,他觀察到,「根據簡單的數學真理,整體必大於其任何部分」,因此這就是最大的誡命。6
「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馬書13:9-10)。愛這項美德,幫助人類從摩西律法進步到福音律法。
由於仁愛所蘊含的特質,因此所有其他的美德都可以說是它的組成部分,因為仁愛「恆久忍耐」、「有恩慈」、「不嫉妒」、「不張狂」(見哥林多前書13:4-8;摩羅乃書7:45)。
想想這個例子:當一位母親把湯匙交給年幼的孩子時,就成了仁愛(或基督般的愛)方面一個有觀察價值的研究個案。想想這個情境所展現的許多美德:信賴、愛、希望、自立、包容(當前的混亂和反抗)、溫和、仁慈、耐心、平靜、堅定、勸說等等。這位母親「不輕易發怒,……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她的愛〕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5,7-8)。
我們多麼感激有慈愛的天父,祂充滿仁愛,對我們在生活中製造的混亂有耐心又長久忍耐!
那麼,經文指出仁愛是「最大的」(哥林多前書13:13;摩羅乃書7:46),是「最妙的道」(哥林多前書12:31),而且是「最要緊的」(彼得前書4:8),這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基本上,「要全心全力向父祈求,好使你們滿懷……這種愛」(摩羅乃書7:48)的這項邀請,是在邀請我們祈求獲得所有的美德,並努力在這些美德當中取得完美的平衡。若沒有平衡,即使是仁愛也可能走向極端,例如海倫·凱勒有充滿慈愛卻縱容和遷就她的父母。
美德是屬靈的恩賜
在宣講我的福音第6章「我該如何培養基督般的品格?」中,傳教士學到,「基督般的品格是來自神的恩賜。只要你正義地運用選擇權,它們就會來到。要祈求天父祝福你能擁有這些品格。 若沒有祂的幫助,你是無法培養這些品格的。」7
實踐美德若想成功,就需要在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和祈禱之間保持平衡,並且「高高興興地做一切我們能力範圍內的事」(教義和聖約123:17)。
摩羅乃教導我們,我們想變得像耶穌基督一樣的這種盼望,是以祂為中心:「歸向基督,在祂裡面成為完全,摒棄一切邪惡;如果你們……盡能、盡意、盡力愛神,那麼祂的恩典對你們是足夠的,使你們能藉著祂的恩典在基督裡成為完全」(摩羅乃書10:32)。
願主畢生身教的講道,成為我們所求、所尋之事。當我們「不斷……實踐美德」(教義和聖約46:33)時,美德就會「不停地……裝飾〔我們〕的思想;然後你的自信必在神面前愈發堅強;聖職的教義必如來自上天之露,滴在你的靈魂上」(教義和聖約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