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进修班
尼腓一书第19~22章:「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


「尼腓一书第19~22章:『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摩尔门经教师用本(2024)

「尼腓一书第19~22章:『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摩尔门经教师用本

尼腓一书第19~22章

「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

好牧人

当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记住你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在教导以色列的分散和聚集时,尼腓引用以赛亚的预言,显明主不会忘记分散的以色列家族。本课旨在帮助你感受到主对你和对每个人的爱,以及祂渴望将你聚集到祂身边。

请学员分享。在课程中寻找时机,让你可以提醒学生沉思他们对某件事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在写下感受后与全班分享。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帮助他们更有自信地表达见证。

学生准备:请学生准备好到课堂上分享两三个词语,描述耶稣基督可能对他们有哪些感受。

可进行的学习活动

救主对我们的爱

不妨唱一首歌,主题是关于耶稣基督对我们的爱,例如「我知道救主深爱我」(music.ChurchofJesusChrist.org)。可以请学生分享歌词中的哪些字句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候认出并感受到神的爱,但在其他时候,我们可能根本认不出来。想象你正在与一位朋友交谈,她告诉你,她不确定神爱她。

  • 你可以分享哪些经文来帮助你的朋友?

  • 你可以与你的朋友分享哪些经验,关于你是如何了解并感受到天父和耶稣基督的爱?

给学生一些时间,在课堂上进行下列活动。请学生将他们的一些想法或问题记录在研读日记中,并在课程中寻找答案。

沉思关于神对你的爱,你的感受如何,包括你可能有的任何问题或疑虑。在你研读的同时,寻找哪些真理可以帮助你,更深入了解和感受到天父和耶稣基督对你的爱。

尼腓教导救主对我们的爱

尼腓一书第19章中,尼腓预言耶稣基督未来的生平和使命。阅读尼腓一书19:7-10,寻找关于耶稣基督在世上时将被如何对待,以及祂为什么愿意被如此对待,尼腓教导了哪些事。

  • 在这几节经文中,哪些字句特别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 了解这几节经文的教导,能如何影响你对天父和耶稣基督的感受?

摘要说出以下段落,或请学生与全班分享。

尼腓在记录了自己对耶稣基督的预言后,分享了关于以色列的分散和聚集,旧约先知以赛亚所作的预言。这些预言对尼腓和他的家庭很重要,因为他们离开耶路撒冷的家园并四散各地,就是由于当地人民的邪恶。以赛亚在预言中指出,许多以色列人在他们被分散的状况下,觉得自己被主遗忘了。

阅读尼腓一书21:14-16,寻找主对那些觉得自己被遗忘的人所说的话。

如果学生需要帮助来理解「你的墙垣常在我眼前」(尼腓一书21:16),你可以说明,这句话表示主一直看顾和保护着祂的人民。

  • 在你看来,这几节经文如何彰显救主的爱?

  • 根据今天目前所学到的事,你可以说出有关耶稣基督的哪项真理?

    学生们可以认出的一项真理,就是主爱我们,而且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不妨将这项真理写在白板上。

  • 尼腓一书22:9-12

  • 尼腓一书22:24-25

  • 尼腓三书22:7-8

  • 有哪些情况会让某些人难以相信这项真理?

  • 哪些事情能帮助我们更清楚认出,和感受到耶稣基督对我们的爱?

救主渴望聚集人民归向祂,此事展现出祂的爱

每当古代以色列人停止崇拜耶和华,并且违背神的圣约和诫命时,就会被分散至各地(见尼腓二书6:10-1110:3-6)。以色列人一旦归向基督、透过洗礼接受祂的福音,并遵守祂的诫命,就会被聚集。救主向被分散的以色列人应许,祂不会忘记他们,并会在末世将他们聚集归向祂(见尼腓一书15:13-14尼腓二书6:119:1-210:7-8)。

研读尼腓一书第21章第22章的章前纲要,进一步了解以赛亚在这几章中作了哪些预言和教导。

研读以下关于在后期时代聚集以色列的经文章节。留意哪些字词显示出主对祂人民的爱。

想想能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这项研读活动。其中一种方法,是在多张记事卡或小纸上,分别写下每一个经文出处,足够让班上的每位学生都各有一张。请学生研读他们纸上的那节经文,找出主会做什么来聚集以色列,然后与同学交换小纸。学生可以多次交换小纸。

  • 主在这几节经文中作了哪些应许?这些应许如何展现祂对全人类的爱?

  • 你可以想到你或其他人生活中的哪些范例,展现主聚集人民归向祂?

如果可以,请观看英文版影片「神为你预备了一个计划(God has a Plan for You)」(7:06),讲述一位名叫芮努的女青年;影片可在ChurchofJesusChrist.org取得。留意耶稣基督是如何主动向她伸出援手,帮助她归向祂。

7:15

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感觉、经验和见证。为耶稣基督对他们每一个人和世上所有人的爱,向学生作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