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18:33-40;路加福音23:8-11
耶穌受審,遭受鞭打
耶穌被捕後在猶太領袖前受到不當的審判,之後被送往持有羅馬司法管轄權的彼拉多前受審。救主溫順地服從羅馬人,祂遭受了痛苦的鞭打,還被判死刑。本課旨在幫助你更了解救主對所有人的愛和祂完美的品格,以及你如何能更加效法祂的榜樣。
感覺受到錯待
-
青少年在哪些常見的情況下,會被嘲弄、受到誣告或錯待?
-
一個典型的青少年,可能會用哪些方式來回應這樣的對待?
主會與我們同在,幫助我們在困難的經驗中成長。祂能幫助我們以基督般的方式,面對困難和反對勢力。想想你自己曾被嘲弄、受到誣告或錯待的個人經驗,還有你如何回應,以及為什麼。
耶穌基督在走向生命最終事件時,祂被嘲弄、受到誣告和錯待。研讀救主生平的最後幾項事件時,找出哪些品格特質幫助祂忠信地持守並完成祂的使命。同時,也要透過祈禱思考,你要如何效法祂的榜樣。
耶穌受到不義的審判並被判死刑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受苦之後遭到逮捕,猶太領袖(猶太公會)不義地審判祂,並判祂死刑。然而,由於當時以色列是在羅馬的統治之下,只有羅馬人才能授權處決行刑。因此,猶太人將耶穌送至羅馬的猶大總督彼拉多那裡,指控祂反叛羅馬政府,自稱為「猶太人的王」(見馬可福音15:2)。彼拉多將耶穌送到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希律·安提帕那裡。彼拉多希望希律在加利利審判祂,但希律將耶穌送回給彼拉多。
閱讀以下兩個或更多記事,其中描述耶穌如何受到不義的指控,最後被定罪。閱讀時,找出耶穌在這些情況中的回應。要記住,祂有能力讓自己脫離這些處境(見馬太福音26:52-54)。
-
猶太公會審問耶穌。閱讀馬太福音26:57-68,或觀看影片「該亞法審判耶穌,彼得不認主」的0:00至1:39。此影片可在ChurchofJesusChrist.org上取得。
-
彼拉多審問耶穌。閱讀約翰福音18:33-40,或觀看「耶穌在彼拉多面前被定罪」(3:19),片中描述了在彼拉多前的審判,可在ChurchofJesusChrist.org上取得。
-
耶穌到希律面前。閱讀路加福音23:8-11。
-
耶穌被羅馬士兵鞭打,然後又被彼拉多第二次審問。閱讀約翰福音19:1-16,或觀看「救主遭受鞭打並被釘上十字架」,從0:00到2:03,影片可在ChurchofJesusChrist.org上取得。鞭刑用的鞭子,通常會在鞭繩間編入一些尖銳物(如石塊、金屬或碎骨)。遭受鞭打的人,大多都會因身體嚴重受創,撐不過鞭刑而死,知道這一點會有幫助。
耶穌基督的品格
閱讀尼腓一書19:9和以下敘述,找出對救主品格的見解。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羅拔·海爾斯長老(1932-2017)這樣說:
用基督般的方式來回應是無法套用劇本或公式的。救主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各種情況。當祂面對邪惡的希律王時,祂保持沉默。當祂站在彼拉多面前時,祂為自己的神性及目的作了簡單有力的見證。……
有些人誤以為沉默、溫柔、寬恕和謙卑作見證等等的回應方式是消極或軟弱的。其實,去「愛〔我們的〕仇敵,祝福詛咒〔我們的〕人,善待恨〔我們的〕人,為輕蔑地利用〔我們〕並迫害〔我們的〕人禱告」(見馬太福音5:44),不僅需要信心和力量,更需要基督徒的勇氣。
(羅拔·海爾斯,「基督徒的勇氣:門徒的代價」,2008年11月,利阿賀拿,第72頁)
十二使徒定額組大衛·貝納長老教導:
也請想想,夫子是如何在彼拉多面前被指控和定罪,然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見馬太福音27:2,11-26〕。……從救主有涵養的回應、堅定的自我約束,以及不願為個人益處運用祂無限大能的態度,可以清楚看出祂的溫順。
(大衛·貝納,「心裡溫順謙卑」,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33頁)
很重要的一點是,救主曾在許多場合中勇敢地要人為他們的行為負責(見馬可福音11:15-17,約翰福音2:13-16,教義和聖約133:48-51)。身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要以愛、勇氣和溫柔來回應嘲弄、不實的指控或錯待。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應該允許他人虐待或傷害我們。「主譴責任何形式的虐待行為——包括忽視和身體、性或言語虐待」(總會會長團信函,「防範並處理虐待事件」,2018年3月26日)。如果我們受到虐待,務必要立刻向一位值得信賴的成人尋求幫助。
可斟酌選讀:想學習更多?
約翰福音18:36。耶穌談到的國度是什麼?
陶德·克理斯多長老教導:
但以理在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解夢,說明「日後必有的事」時〔但以理書2:28〕,談到「天上的神〔將〕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其他的〕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以理書2:44〕。這教會就是預言中所提,後期時代那非人手所造,而是天上的神所立的國,它就像一塊『非人手所鑿出來的石頭,從山而出』,充滿天下〔但以理書2:45;亦見第35節〕。
它的目的在建立錫安,為耶穌基督的重返及祂在千禧年間的統治作準備。在那之前,它不會是帶有任何政治意味的國度——正如救主所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可以說,這國度是祂在世上權柄的源頭,負責主理祂的聖約,守護祂的聖殿,保護和宣揚祂的真理;它是分散的以色列的聚集地,也是一處「保障和避難所,躲避暴風雨,和躲避那將傾倒在全地上毫不減弱的憤怒」〔教義和聖約115:6〕。
(陶德·克理斯多,「為什麼要有教會」,2015年11月,利阿賀拿,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