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資源
第九課: 套用後果


“第九課: 套用後果,” 鞏固家庭: 教師指南 (2006), 78–87

“第九課,” 鞏固家庭, 78–87

第九課

套用後果

父母保護子女,讓他們不必承擔不當行爲的負面後果,是在幫倒忙,妨礙他們學會服從的價值。

課程目標

在本課程中,幫助父母:

  • 了解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爲之後果的價值。

  • 了解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之間的差異,以及在指導行爲方面,它們如何和何時有用。

  • 知道如何套用合乎邏輯的後果。

  • 了解如何使用「隔離反省法」作爲後果的一種形式。

後果的價值

孩子作日常選擇和承擔選擇的後果時,就會有所學習。遵守神的誡命、努力工作,並遵守社會法律的人,有更多的機會過富有成效和成功的生活。懶惰或不服從的人進入成年期時,往往沒能準備好過成功的生活。最終,我們都要承擔自己行爲所造成的後果。義人將獲得永恆的生命,而不知悔改的人將被趕出去(見馬太福音25:46)。父母可以藉由套用後果來幫助他們的子女學習負責任的行爲。

總主教大衛‧柏頓指出:「屬世物質條件很好的父母,往往很難對索求無度的孩子說不,孩子因此有可能陷於學不到下列重要價值觀的危險,例如勤奮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誠實,憐憫心。」 1

史丹佛青少年中心的主管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表示,很多父母的行爲助長其子女以自我爲中心和不負責任的觀念。 2 這些父母會告訴孩子他們有多了不起,卻不要求任何實質的表現,試圖藉此增強他們的自尊。 3 如此不恰當的讚美其結果通常是:懶惰、苛刻、無禮、不知節制的兒童和青少年。嬌慣子女的父母鮮少要求孩子,很少或根本沒有要他們承擔不順從或事情沒做好的後果。

約瑟F.‧斯密會長教導我們,要讓孩子爲其不當行爲負責的重要性:「願神阻止我們任何人不智地寵溺孩子,並因著輕率以及對孩子膚淺的愛,以致於因爲害怕冒犯他們而不敢阻止他們變得倔強任性、違法亂紀、愛慕世俗的虛榮甚於正義之事。」 4

道格

道格是個聰明但叛逆的青少年。他的富商爸爸在星期日主持教會聚會時,道格常常喝醉酒,駕著車在城裡橫衝直撞。道格曾因酒駕撞毀了兩輛車。每次撞車後,他的父親就買一輛新車給他。

道格的父親認為給兒子想要的東西是在幫助他。道格似乎在測試他的行為是否會受到任何限制。發現沒有的時候,他繼續尋找途徑來違反誡命和藐視社會規則。幾年後,道格觸犯重罪,被判刑入獄。出獄一段時間後,他自殺了。雖然無法確切知道是什麼導致這最後自我毀滅的行為,但認識他的人都看得出來,他從小就受到保護,不必承擔自身不當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在困境教養子女的挑戰

有些父母試圖透過寬容放任來影響孩子的行爲。道格的父親就是這樣。他認爲對道格有求必應最能展現他的愛。他很擔心,如果他拒絕他的請求,道格會生氣或認爲他不愛他。但道格的父親給得越多,道格似乎就期待得到更多,而且對得到的東西並不心懷感激。

道格需要父母用另一種方式照顧他。若要發展成爲有責任感的成年人,道格需要限制、界限和責任。他需要父母拒絕他的不當請求,以及讓他忍受其錯誤決定的後果。

很多父母在子女身上碰到艱難的挑戰。教會領袖和專業人士對很多孩子所選擇的路也深表關切。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傑佛瑞‧賀倫長老談到尼腓三書第17章中所記載的有關救主祝福小孩的事蹟,他說:

「我們無法確切知道救主在這麼一個感人的時刻內心的感受,但我們知道的是祂很『煩惱』,祂因爲那侵擾無辜的邪惡勢力而『內心痛苦』。我們知道祂覺得極需爲小孩祈禱,祝福他們。

「……有時候,誘惑和罪惡的浪潮似乎淹沒了他們,……往往有些這樣的事是我們個人能力無法控制的。」 5

許多孩子經常面對毒品、酒精、色情和性方面的事情,誘惑非常大。那些在父母指導、靈性價值觀和不當行爲後果的學習上有所欠缺的孩子,往往會屈服妥協。

負責任的父母會在愛與關懷下提供指導、規則和紀律。在這樣的父母家中,規定很合理,而且後果和行爲的違規都有合情合理的關聯性。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並覺得後果是公平的,雖然他們並不一定樂於接受。

套用後果

下面的原則將幫助父母知道,如何適當套用後果對待他們的子女。

辨識和認可適當的行爲

孩子會重複一些行爲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後期聖徒父母教育學家格倫‧萊瑟姆(Glenn Latham)表示:「孩子表現得體的行爲和值得讚美的事,95%–97%通常會被父母忽略,但如果孩子的行爲不當,父母對這個行爲的注意力會放大5–6倍。」 6 當父母只對孩子的負面行爲才會有所反應時,孩子表現不好也就不足以爲奇了。

父母要對子女所做的事表現出感興趣以強化可取的行爲,並要以正面的方式與之互動──面帶微笑、表達感激之情,或拍拍肩膀給予鼓勵。讚美要眞誠,直接針對孩子的行爲,以及此行爲對父母和其他人的價值而給予讚美。例如:「我很感謝你幫忙打掃廚房。和你一起工作的時光很快樂,而且更快地完成工作。」直接讚美孩子(「你眞是個乖孩子」)聽起來可能很虛假或有操控的感覺。

讓孩子體驗適當的自然後果

行爲會自動產生自然的後果。例如,沒有爲考試作好準備的孩子通常會得低分。被開超速罰單的青少年必須繳罰款。人會從自然後果中快速汲取教訓,因爲不管你如何抗議或反對,後果一定會發生。如果父母爲保護孩子免受自然後果,如幫他們繳納交通罰款,便剝奪了孩子獲得寶貴經驗的教訓。

自然後果可能會傷害太年輕,無法理解這些後果的孩子。例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必須受到保護,阻止他觸摸火熱的爐子、獨自沿著水流走路,或在繁忙的街道上玩耍。

然而,父母可以讓年幼的孩子體驗輕微的自然後果,如挑釁地拿玩具敲擊人行道而把玩具打壞,或拒絕蓋上筆帽而弄壞了一隻麥克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已被教導規則,並了解由於違反規則會有什麼自然後果,他們可以從後果獲得最好的學習。

套用合乎情理的後果

父母執行合乎情理的後果,其方式要在邏輯上與孩子的行爲有關。例如,吃飯時,任性搗蛋的孩子可能會被要求離開餐桌,直到他(她)願意安靜地吃飯。邏輯的後果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當:

  • 孩子明白邏輯的後果。

  • 表明對孩子的尊重。

  • 要求孩子付出一定的代價。

父母要用堅定且友善的方式執行後果而不是憤怒,不然會招致怨恨。例如:(1)孩子吃晚餐經常遲到,所以父母把食物收起來,並告訴他明天早上才有飯吃;(2)逛街順手牽羊被捕的青少年打電話回家,並要求父母立即帶他回家,但他的父母讓他在拘留所過夜。

在這每一個例子裡,孩子明白後果(與不當行爲有關),以及要求孩子付出一定的代價(晚餐遲到罰少吃一頓飯;因爲犯罪要在拘留所待一段時間)。儘管沒有孩子會喜歡招來的後果,但如果父母慈愛、不記恨也不論斷,堅定地套用後果,則能有警惕的作用。每一個後果都代表人因爲違規,預期會得到的下場。

父母也可以使用似乎不那麼合乎邏輯的後果,例如孩子沒有做他們的工作時,就剝奪他們看電視的特權。這樣的連結與工作和特權有關,看電視是負責任所贏來的特權,不負責任的孩子就會失去特權。

實施後果的時候,父母應專注於控制自己的行爲,而不是控制他們的孩子。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父母會做什麼,而不是孩子會做什麼,那是他們無法控制的事。例如,他們可能會對一個叛逆的青少年說:「使用家裡的車是我們給完成工作的家人的一項特權。如果你選擇不做家事,我們就不會讓你用家裡的車。」

在所有的情況下,後果應該在愛和仁慈的氛圍中執行。思考教義和聖約121:41–42中的這段話:「沒有任何力量或勢力能夠或應當……維持,只有藉著說服,堅忍,溫良和柔順,並且藉著不虛偽的愛;藉著仁慈和純潔的知識,那將大爲擴大靈魂,沒有偽善,沒有狡猾。」

查德

查德是一個風趣、任性、衝動的孩子。他剛出生那幾年,他的父母就猜到,他長大後可能會不聽話。他們慈愛地教導他福音,以及尊重家規和社會的規範。然而,查德很難遵守這些標準。九歲時,他從鎮上的一個商店偷了幾支筆和一副撲克牌,那商店離他們鄉下的家有數哩遠。查德的媽媽發現了這些物品,要他解釋是怎麼一回事。查德承認他偷了這些東西。

查德的爸爸帶著他和偷來的商品回到店裡。他指示查德告訴店經理他做了什麼事,歸還商品,為他的行為道歉,並接受店經理要求的一切後果。查德感到內疚和懊悔,並照著吩咐去做。經理專注地聽他說話,並感謝他承認自己違法的行為和歸還商品。他說,他希望查德學到了寶貴的一課,但並沒有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查德的父母去鎮上時,他們讓他留在家中。他們要求他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並向他保證他們會再帶他去鎮上,讓他有更多的機會來證明他能遵守法律。

後來又發生了許多其他的違規行為,例如與兄弟姐妹打架、嘗試抽煙和喝酒、違反宵禁和逃學。在每一種情況下,查德的父母都執行了合乎情理的後果,來幫助他從其不當的行為中學習。到了18歲的時候,他的行為問題逐漸停止了。查德去傳教、從大學畢業、在聖殿結婚,成為一個負責任的父親。有好幾次,他感謝父母對他的管教,幫助他成為負責任、遵守法紀的成年人。

給孩子責任

面對問題行爲,父母通常會在執行後果前,明智與孩子討論問題,問孩子打算如何改正這個問題。問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爲這可以讓孩子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當孩子協助確定自己應當採取的作法時,他們更有可能改善自己的行爲。如果孩子拒絕進行這樣的談話,父母應該執行後果。

讓後果來教導

父母套用後果時,孩子有時候會有憤怒的反應並想爭辯。當父母不多說但落實後果時,就會產生最佳的學習。如果違規行爲和後果之間有明確的關聯,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有責任並會從中學到經驗。但是,如果父母執行了後果,之後又爲此與孩子爭論,孩子會將重點放在贏得爭論,而忽視執行後果的原因。同樣的,大吼大叫和說教通常也行不通;那只會招來孩子的反感。父母應該讓後果來教導。

以下一個四歲的孩子和他父母的例子,說明了後果的教導力量。

母親:

該是整理房間的時候了。我們有一些朋友幾分鐘後會過來。

兒子:

我不要,我想要看卡通。

父親:

(冷靜地。)你可以現在收拾玩具,或是由我來收拾。如果是由我來收拾,你就不會再看到它們,除非你做一些額外的家事把它們賺回去。你要選哪一個?

兒子:

你來收拾玩具。

父親平靜地收拾玩具,並把它們放在一個袋子裡,他會將袋子放到儲藏室。翌日:

兒子:

我的玩具在哪裡?

父親:

我把它們收起來了。

兒子:

我想要玩玩具。

父親:

你還記得昨天我們請你收拾玩具時,你說你不想收嗎?好啦,就像我說的那樣,它們不見了。

兒子:

嗯,我想要拿回來。我想要玩。

母親:

(尊重地。)我確定你很想要,它們是你最喜歡的玩具。

兒子:

我想要拿回來,拿給我。

母親:

(同情地。)我們看得出來,你很難過。(停頓,彷彿在考慮該怎麼辦。)也許我們可以找一些你可以做的工作,讓你把玩具賺回去。你想要嗎?

兒子:

(憤怒地喊叫。)我不想把它們賺回來。現在就要給我。

父親:

我告訴你怎麼做,當你可以心平氣和地說話,不會大喊大叫或生氣時,我們會看看是否能幫你找到讓你賺回玩具的方法。但是現在,我們有一些其他的事情需要我們去做。

父母走開了。一個小時後,兒子去找他的父親,並安排做一些額外的家事,好把他的玩具賺回來。隨後幾天,當他被要求自己收拾玩具時,他心甘情願地做了。

這個例子說明了實行合乎情理的後果有很多的好處:

  • 孩子會記住,他的父母說話算數。

  • 孩子體驗到不負責任的行爲所帶來的後果。

  • 後果教導了這個信息:如果孩子想要享有玩玩具之類的特權,就必須要有責任感。

  • 藉著保持冷靜,父母教導解決問題要和平且合作,而不是透過發怒的方式來操縱。

  • 父母的冷靜可讓焦點集中在孩子的不當行爲上。責罵或爭論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父母身上。

  • 拒絕爭論,父母終結問題並阻止進一步的爭論和火氣上升。

下一個案例說明,言語上的責罵如何妨礙女青年學習到寶貴的教訓。當這對父母能夠表現出愛和支持而不是排斥時,他們的女兒便能夠專注在自己行爲的自然後果上。

瑪拉

瑪拉,17歲,已經懷孕八週。她認為,她不能再拖延告訴父母她懷孕的事了。墮胎是不可能的,她也不可能跟孩子的父親萊爾結婚。瑪拉知道她的父母會相當震怒。她想像著他們永無止境的失望、責罵、嚴厲的對待、迴避,以及唸上百遍千回的:「我早就告訴過你。」晚餐才剛結束。瑪拉很害怕和噁心,幾乎就快要嘔吐。不過,她鼓起勇氣並宣布:「爸、媽,有件事我得告訴你們。我懷孕了。」

正如預期的那樣,她父母的反應是震驚、憤怒和失望。她怎麼會做這樣的事?他們的教導白費了嗎?她沒有道德或原則嗎?為什麼她不聽他們的話,他們警告過她,說她太常和萊爾在一起了?

然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愛與慈悲的表現取代了憤怒和傷害的話語。她的母親淚眼盈眶,將瑪拉擁入她的懷中。她說:「你一定很難過,我很遺憾發生這件事。對不起,我們的反應太過度了。我們該怎麼幫你呢?」父親雙手摟住她們兩人,接著說:「瑪拉,我們非常愛你。我們會盡一切可能來幫助你度過這個難關。」瑪拉突然放聲大哭,幾乎被愛和支持的感覺淹沒。

不久之後,瑪拉得到了一個新的見解。她對父母和他們對這件事的反應擔心了好幾個星期;她曾經想像不斷的爭吵、譴責、拒絕、逃避,甚至想過可能要逃家。但現在這些顧慮都消失了。她開始意識到一些更可怕的事。她都幹了些什麼事?她該怎麼辦?她肚子裡的孩子該怎麼辦?她在教會活躍時曾找到的快樂與平安到哪裡去了?當她回想起這一切,她不再那麼擔心父母的反應了;她曾經以為他們很兇、冷酷、麻木不仁和容易記恨,她可以責怪他們。現在,她知道自己錯了。她需要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問題,現實是很難面對的,但至少她知道她自己不需要獨自面對。

運用「隔離反省」

隔離反省對三歲到八歲的孩子而言是最有效的後果。作法是將孩子從混亂的局面中移到另一個房間或區域,在那裡孩子不會獲得關注。

隔離反省對容易分心的孩子特別有幫助;對與父母爭權,具有破壞力的孩子則沒有幫助。這些孩子可能會太生氣,不會乖乖地坐在椅子上,也不會乖乖待在房間裡。如果逼他們就範,他們可能會損壞或破壞財產或家具。

隔離反省教導孩子一個可控制、非暴力的處理問題的方式。當父母對孩子施以隔離反省時,他們要保持冷靜慈愛,要記住:「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言15:1)。與家人隔離反省的時間應該是唯一的後果。

憤怒的父母不應該使用這種作法,他們會把孩子拖到指定的房間作爲懲罰。當父母訴諸憤怒般的行爲和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教導和加強不當的行爲。保羅勸誡教會成員:「不要惹兒女的氣」(歌羅西書3:21)。

給父母這些指示,以幫助他們有效地運用隔離反省。父母應該:

  1. 事先告訴孩子,他們該有的行爲規範和不被允許的行爲。告訴他們隔離反省的後果及作法。

  2. 當不當行爲發生時,冷靜扼要地告訴孩子爲什麼他(她)要被隔離反省。只選擇最壞的行爲,而不是列舉每一項違規行爲。(「你打了弟弟,所以你要安靜地待在房間裡三分鐘。」)

  3. 要孩子想一想他(她)的行爲,和如何加以改正。父母也要告訴孩子,在隔離反省結束後,他們會問他(她)的解決辦法。(父母不應該在孩子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對他們施以隔離反省。)

  4. 隔離反省時,讓孩子安靜一小段時間,分鐘數大概相當於孩子的歲數(五歲隔離反省暫停五分鐘);當孩子安靜下來時,設置定時器。

  5. 孩子在約定的時間內一直保持安靜後,走近隔離反省區。如果孩子有吸引關注的行爲,如哭鬧或叫喊,父母不要予以回應。

  6. 讓孩子離開隔離反省暫停區前,要問他(她)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會幫助孩子說明他(她)會有什麼不同的表現,所以這個問題不會再發生。如果解決的辦法令人滿意,父母可以讓孩子重新加入家人的活動。如果孩子還不願意遵守,父母可以讓他(她)重複項目3、4和5中所述的活動。

  7. 一旦孩子順從了,要謝謝孩子按照規定去做。之後,父母應該尋求機會適時肯定和讚賞適當的行爲,表示出更多的愛,誠如教義和聖約121:43所指明的那樣。

很多父母喜歡用最不容易被干擾或被破壞的房間(沒有電視、玩具、書籍,也沒有孩子可以玩或可以破壞的其他物品)作爲隔離反省的地點。如果沒有這樣的空間可用,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坐在同一個房間裡的隔離反省椅子上,或是他們視力所及的隔壁房間裡。有些父母發現,當允許孩子閱讀、聽音樂、散步,或讓父母抱著,隔離反省會很有成效。應依每個孩子的個人需求,決定最好的方式。

事先尋求對規則和後果的共識

一般來說,當孩子理解並同意家規和後果,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會更好。家庭議會、家人家庭晚會和個人面談都是很好的時機,讓孩子參與討論家規及其背後的原因,以及不服從規則的後果。當孩子同意規則,爾後又違反了規則,父母可以提醒他(她)記得規則及後果。父母可以對孩子喪失特權表達眞誠的同情。那麼孩子就不太可能視後果爲懲罰,如下面案例所示。

母親:

你還記得我們說好的有關週六晚上的規定,以及如果違反規則的後果嗎?

女兒:

記得。我應該在午夜之前回家,否則我會喪失下個週六晚上外出的特權。

父親:

那麼,那是什麼意思呢?

女兒:

我下週六晚上不能外出了。

母親:

說的沒錯。我們知道你計劃去聽音樂會。我們很難過,你不能去了。那似乎是一場很有趣的音樂會。

父母和子女一旦進行規則的討論並達成協議後,在發生違規行爲時,進一步的討論和談判是不必要的,這可能會鼓勵孩子用操縱的伎倆來規避爲自己的行爲承擔責任。雖說父母通常應該執行商定的後果,但他們應該遵循常識的指引,當有新的和相關的信息出現時,就要加以調整。

運用良好的判斷力

輕微的不當行爲不需要使用後果,與孩子談談可能就足夠了。最好忽略討厭但無害的行爲。當這類行爲被忽略時,孩子會更容易摒棄它們。關注可能只會助長負面的行爲。

懷著愛心管教

總會會長團的雅各‧傅士德會長教導,管教孩子時,要懷著愛心與辨識孩子的差異的重要性:「教養孩子的方法因人而異,每個孩子都獨特不同。適用於這個孩子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另一個。我不知道除了愛自己兒女至深的父母外,還有誰能明智地辨別管教何者過嚴、何者過鬆。這也是父母應審慎辨識的問題。無論何者,最高的指導原則是,管教孩子的動機必須是出於愛心,而非懲罰。」 7

父母養育子女的重責大任無法用言語形容。在結束本課程之際,分享傅士德會長發表的這段聲明,或許會有所幫助。他強調教導和作個稱職的父母的重要性:

「人類所面臨的挑戰當中,沒有幾件事比當個稱職的父母挑戰更大的了,但也沒有幾件事能比此有更大的機會帶來喜悅。的確,這世上待做的要事,莫過於教養兒女使他們成爲敬畏神、快樂、高尚、具有生產力的人。父母最大的滿足和喜悅,莫過於兒女孝順及聽話。這是作父母的榮耀。約翰見證說:「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眞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三書1:4)。我認爲,兒女的撫養管教比起我們一生其他的挑戰,需要更多的智力、直覺、謙卑、力量、智慧、靈性、堅忍及辛苦工作。在榮譽心及禮儀等基本道德日漸淪喪的今日尤其如此。要有成功的家庭,就須教導價值觀、規範、標準及樹立權威。許多社會鮮少支持父母教導及尊重道德標準。有些文化在本質上正趨向沒有價值標準的狀態,因而導致社會上許多年輕人變得嘲弄道德。

「當社會整體衰退、失去道德依歸、許多家庭破碎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下一代多加關注,致力教養我們的兒女。爲了做到這一點,首先就須強化兒童的啟蒙教師,其中最主要的對象是父母及家人,最佳的環境應當是在家中。我們要設法更加努力使家庭更爲堅強,成爲屹立不搖的聖所,對抗周遭日益腐敗的道德觀。家中的和諧、快樂、平安與愛能給孩子所需的內在力量,以應付生活挑戰。」 8

註:

  1. 參閱柏頓‧大衛,「使我更加聖潔」,2004年11月,利阿賀拿,第98頁。

  2. Greater Expectations: Overcoming the Culture of Indulgence in Our Homes and Schools (New York: Free Press Paperbacks, 1995), 19–20.

  3. Greater Expectations, 22–24.

  4. Gospel Doctrine, 5th ed. (Salt Lake City: Deseret Book, 1939), 286.

  5. 參閱傑佛瑞‧賀倫,「爲孩子作的祈禱」,2003年5月,利阿賀拿,第85頁。

  6. What’s a Parent To Do?: Solving Family Problems in a Christlike Way (Salt Lake City: Deseret Book, 1997), 116.

  7. 參閱雅各‧傅士德,「世上最大的挑戰」,1991年1月,聖徒之聲,第31頁。

  8. 參閱雅各‧傅士德,「世上最大的挑戰」,1991年1月,聖徒之聲,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