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
現在就是時候
2001年10月


現在就是時候

「願我們所過的生活能讓我們在最後蒙主召回時,心中並無太大的悔恨,也無未完的使命。」

今晨站在你們面前,我的思緒又重回到年輕時上主日學的時候,我們常常唱著這首美好的聖詩:

歡迎,歡迎,安息早晨,

我們休息身與心。

歡迎,歡迎,破曉來臨,

聖安息日,祈主恩。1

我受邀在這個安息日向各位演講,我祈求能感受到你們的信心和祈禱。

2001年9月11日那致命的一天所發生的悲劇事件,深深地震撼了我們每一個人。毫無預警的毀滅,突然間發生了,結果死神一下子就帶走了許多男女老少的生命。周詳安排的大好前程全都付諸流水。取而代之的是發自受創心靈的悲傷淚水和痛苦的哀嚎。

在過去三個半星期以來,我們聽到了無數的報導,都是有關那天發生的事件對某些人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衝擊。我想和各位談談教友辛達利百加的一席話,她於9月11日星期二的早晨搭乘飛機由鹽湖城前往達拉斯。在悲劇發生的時刻,這班飛機就像空中的其他班機一樣被下令停飛,於是降落在德州的阿馬立羅機場。辛達姊妹說:「我們全都下了機,找到機場的電視機後,就擠在電視機旁看轉播,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人們排著隊伍打電話,向心愛的家人報平安,說自己已安全降落地面。我永遠不會忘記大約有十二位傳教士搭乘此班飛機前往傳道地區,他們打過電話之後,我就見到他們聚集在機場的一角,圍成圓圈,一同跪下祈禱。我多麼希望能捕捉那片刻,與那些美好青年的父母分享,他們一看到有需要就立刻祈禱。」

弟兄姊妹,死亡終究會臨到每一個人。死亡會臨到步履蹣跚的老人,會呼喚那剛剛步入人生旅程中途的壯年,也往往會奪走幼童的笑聲。死亡這個事實,沒有人逃得掉,也沒有人能拒絕。

死神猶如一位入侵者,突如其來地擾亂了我們人生的宴席,這敵人吹熄燈火、驅散歡樂,殘酷的伸手帶走我們心愛的親人,有時又留給我們困惑和迷惘。在某些情況,當飽受極大痛苦或疾病纏身之際,死亡的來臨就如同慈悲天使降臨一樣。但大多數的情況,我們卻視之為人類幸福的死敵。

啟示的真理之光能驅散死亡的黑暗,夫子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2

是的,神保證人死後仍可活著,能有救主應許的平安。祂對門徒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 ,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3

羔羊的聲音,自髑髏地的黑暗與恐懼中發出:「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您手裡。」4那黑暗已不再陰暗漆黑,因為祂已與父同在。祂來自神,也回到神面前。凡在人生朝聖的旅程中跟隨神的人,皆從蒙福的珍貴經驗中知道,祂絕不遺棄信賴祂的兒女。在死亡的夜晚,祂的存在「比光更明亮,比熟悉之路更安全。」5

掃羅往大馬士革的途中,在異象中見到復活超升的基督。後來,維護真理的保羅,成為為主服務的無懼傳教士,對哥林多聖徒見證復活的主,他說:「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

「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

「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

「以後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

「末了也顯給我看。」6

在我們這福音期,先知斯密約瑟與雷格登瑟耐,也曾大膽地作了同樣的見證。他們見證說:

「現在,在對於祂所作的很多見證後,最後這是我們對祂作的見證:就是祂活著!

「因為我們看見祂,確在上帝的右邊;並且我們聽見那聲音作見證說祂是父的獨生子──

「諸世界現在和過去都是被祂,經祂,並由祂創造的,其上的居民都是上帝所生的兒女。」7

這知識支持我們,這真理慰藉我們。這項保證,可引導因悲傷而垂頭喪氣的人走出陰霾, 步入光明。而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到這樣的保證。

生命是多麼的脆弱,而死亡是多麼確鑿無疑。我們都不知道何時會離開人世,因此我不禁要問:「我們今日有何作為?」如果我們只為明日而活,那麼今日就有太多虛度的昨日了。「我一直想做些事來糾正自己的人生, 我打算明天開始第一步」,我們是否因為有這樣的念頭而心懷內疚呢?有了這樣的想法,你永遠無法擁有明天。除非我們今天有所行動,要不然這樣的明日幾乎是不會來臨的。就如同這首熟悉的聖詩所教導的:

就是現在周圍皆有事可做,

眼前盡是大好機會。

切莫任其消逝,或說「下次再做」,

你當今日付諸行動。8

讓我們捫心自問:「今日我可曾在世界上行善?可曾幫助困苦的人?」多麼好的一道幸福公式!受到他人感激的鼓舞,是心滿意足、內心平安多麼好的一帖良方!

自我奉獻的機會雖無窮,但卻稍縱即逝。我們確可振奮人心, 說溫柔和善的話,贈與禮物,採取行動,並拯救靈魂。

如果我們記得「當你們在為人類同胞服務時,你們祇是在為你們的神服務而已。」9那麼我們就不會發現自己身陷馬理雅各所不值得羨慕的處境了,他的鬼魂在狄更斯不朽名著聖誕歡歌(又譯小氣財神)中,對史高艾賓利沙悲哀地說,良機已失。他這樣說:「我從沒察覺到那些懷著基督精神的人,他們在其微小領域裡所做的任何善行,他們發覺人生苦短,無法樣樣都幫忙。我從沒察覺到悔恨已晚,人生中錯過了就再無法彌補!唉,這就是我!這就是我了!」

馬理又說:「為何我走過擾嚷的人群時卻不屑一顧,為何我從沒抬頭看那引導博士來到陋居的賜福之星?基督的光不是曾引我來到貧窮的陋居嗎?」

幸好,如我們所知的,史高艾賓利沙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他變得更好了。我喜歡他的這番話:「我不再是以前的我了!」10

為什麼聖誕歡歌這個故事如此暢銷?為什麼這故事歷久彌新?我覺得這故事來自神的啟發,引發人性最好的一面。這故事帶來希望,讓人渴望改變。我們可以避開引人意氣消沉之路,內心哼著歌,追隨那顆星走向光明。我們可以加快腳步,鼓起勇氣,沐浴在真理的陽光中。我們可以更清晰聽聞孩童的笑聲,拭乾哀傷者的淚水。我們可以分享永生的應許,安慰即將離開世間之人。如果我們扶起因憂傷而下垂的手,如果我們為掙扎的靈魂帶來平安,如果我們如同夫子般地付出,那麼我們就能透過好榜樣而成為迷途水手的引導星。

因為生命如此脆弱,死亡又無法避免,所以我們必須充分善用每一天。

我們濫用機會的方式很多。不久前我才讀到一個感人的故事,作者是李奇露意絲, 她生動地娓娓敘述了此一事實。她寫道:

「我祖母的宿敵一向就是魏考克斯太太。祖母和魏考克斯太太自結婚以後,就一同搬到小鎮的大街上,她們幾乎一輩子都毗鄰而居。我不知道她們兩人之間是如何開戰的,我也不覺得三十多年以後,到了我出生的時候,她們還記得當初是怎麼開始的。她們之間不只是意見不合而已,簡直是全面開戰⋯⋯。

「小鎮上大大小小的事無一倖免。祖母和魏考克斯太太爭著當救護小組會長時, 連度過美國大革命、南北戰爭和美西戰爭,有300年歷史的老教堂都幾乎給掀了。祖母贏得了此役,不過這場勝利只是個空殼子而已。魏考克斯太太既然無法當上會長,就氣沖沖的辭職了。若是你管理某個組織,卻無法強逼對手認輸,那又有什麼意思呢?而在大眾圖書館之爭中,魏考克斯太太爭贏了,她讓她的姪女葛楚德當上了圖書館員,而不是由菲麗斯姑母出任。葛楚德開始負責圖書館的那天起,祖母就再也沒有讀過圖書館的書了。圖書館的書一夜間就成了「污穢下流的東西」。高中之戰則打了個平手。校長在魏考克斯太太準備順利辭退他,抑或在祖母幫他永久留任校長一職前,就先找到了更好的工作,離職了。

「我們小的時候,會去探望祖母,其中一部分的樂趣就是對魏考克斯太太的孫兒扮鬼臉。在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我們把蛇放進了魏考克斯太太的水桶裡。祖母象徵性地抗議了一下,但是我們感覺到她其實是暗自竊喜。

「不要以為這是一面倒的戰爭,魏考克斯太太也有孫兒,祖母也沒有逃過他們的捉弄。每次起風天,晾好了衣服,曬衣繩沒有一次不是無故斷裂,衣服四散於地的。

「我不知道要不是每天都有波士頓日報的家事版,祖母怎麼能忍受這些騷擾這麼久。家事版是很好的一版,除了慣常有的烹飪秘訣和洗衣秘方外,還有一欄讀者通訊欄。此欄的理念是如果你有什麼問題,或是有什麼話要一吐為快,就寫信到報社,署上像是楊梅之類的新穎筆名,那就是祖母用的筆名。之後就會有其他也遭遇同樣問題的婦女回信,告訴你她們是怎麼做的,然後署名為:無所不知者或河東獅吼或是任何的名字。通常在問題解決之後,你們還是會透過報紙專欄,繼續通信通個好幾年。你會告訴對方你兒女的情況、你做的水果罐頭,以及新買的客廳家具。祖母的情況就是這樣,她和一名署名海鷗的女士通了25年的信。海鷗真的是祖母的摯友。

「我十六歲時,魏考克斯太太過世了。在一個小鎮裡,不管你多麼恨你的鄰居,禮貌上還是要到她家探訪一下,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的。祖母穿戴整齊,圍上了棉布圍裙,走過魏考克斯太太的草坪到她家去,她要顯示出自己是說到做到,願做任何要她做的事。魏考克斯太太的女兒安排她清掃喪禮的訪客廳,那已是一塵不染的前廳。在前廳的喪禮桌上有一大本剪貼簿,剪貼簿裡整整齊齊地貼了一欄欄多年來海鷗和祖母間所通的信。雙方都不知道,原來祖母最糟的敵人竟是她最好的朋友。那是在我記憶中惟一見到祖母哭的一次。我那時不完全明白她為何要哭,但是現在我懂了。她哭的是所有虛耗的歲月,再也無法喚回了。」

弟兄姊妹,願我們今日起就下定決心讓心中充滿了愛,願我們多走一里路,在我們的生命中去關懷那些孤苦或飽受折磨的人。願我們「鼓舞憂者,使人感覺歡愉」11,願我們所過的生活能讓我們在最後蒙主召回時,心中並無太大的悔恨,也無未完的使命,卻能像使徒保羅一樣的說出:「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12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 貝爾德,「歡迎,歡迎,安息早晨」,聖詩選輯,第178首。.

  2. 約翰福音11:25,26。

  3. 約翰福音14:27。

  4. 路加福音23:46。

  5. Minnie Louise Haskins, “The Gate of the Year.“ in Masterpieces of Religious Verse, ed. James Dalton Morrison (1948), 92.

  6. 哥林多前書15:3-8。

  7. 教義和聖約76:22-24。

  8. 湯普森威爾,「我可曾行善?」聖詩選輯,第135首。

  9. 摩賽亞書2:17。

  10. In Works of Charles Dickens (1982), 543, 581.

  11. 聖詩選輯,第135首。

  12. 提摩太後書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