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靈魂的生命
真正歸信的門徒雖還不完美,但是不管身處於怎樣的日子、怎樣的年代,怎樣的道德頹廢或毀滅之中,他們還是會追求「靈魂的生命」。
處在這席捲全球、瞬息萬變、無人能全然倖免的各項事件中,人類的一大掙扎向來都是:身處世俗憂慮之中的我們,是否會真正選擇主所說的:「關心靈魂的生命」(教約101:37)。無論我們如何擔憂外在的事,也無論處於寧靜時刻或在動盪之中,這種內心的掙扎都在持續進行。無論我們是否了解、是否承認,這都是歷代以來永恆不變的人生課題。
我們若努力遵守神的誡命,「內心(就)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後書4:16)。那時,即使境遇乖舛,我們仍能不顧外在環境會如何,而能「保全生命」。(見箴言19:16)誠然,有些「關心」靈魂,「保全」生命的內心決定,就如同那位浪子一樣,是在平靜的時刻發生的。浪子「天天」餵豬,終於有一天有著特別不同的體驗,「醒悟(了)過來」(路加福音15:17)。在那特別的一天,在那「遠方」(路加福音15:13)不管是發生了什麼事,浪子「思想〔了他〕所行的」(詩篇119:59),就堅決的下了個決定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路加福音15:18)。自省帶來了轉變,雖然如此,即使在他身上所發生的事有著永恆不凡的意義,這個養豬者在歸鄉途中,卻幾乎絲毫都沒有引起過往行人的注意。
然而有的時候,內心與外表之間的交互影響卻要明顯多了。彼拉多當時所處理的,表面上看來是與拿撒勒人耶穌有關的地方騷動。他原來和希律「有仇」(路加福音23:12),如今卻與之意見一致,這在那些包打聽的人看來,不啻是一項政治要聞。儘管他的內心交戰不已,卻仍屈服於那群受到煽動的群眾,不去釋放耶穌,卻赦免了巴拉巴(路加福音23:12)。洗了手卻依舊滿手血腥的彼拉多顯然是回到了凱撒利亞,而基督則繼續前往客西馬尼和髑髏地,履行那項雖然痛苦難耐卻釋放了全人類的贖罪,使得百千億的人得以復活。
今日,戰爭風雲四起,猶如雨水般臨到義人和不義之人的身上,然而基督偉大復活的榮耀恩賜將遍及我們每個人!就好像海面上翻滾的白浪並不代表海洋深處的任何變化一樣,贖罪也如此;這件影響到世上每個人、在永恆中意義深遠的事件,所發生的地點卻是偏遠山丘上一處小園子裡。
神的事工通常總是默默進行的。舉例來說,不論老斯密約瑟家庭當時有什麼緊急的經濟狀況讓他們從新英格蘭搬到紐約州北部,他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指引,找到那埋藏在克謨拉山底下,且「只要大地存在」(尼腓二書25:22),就等著成為「基督的另一部約書」的神聖頁片。
因此,雖然我們的時代充滿了衝突,然而默默關心「靈魂的生命」仍然是最重要的事。各項事件匯集而成的重要時刻中,雖可讓人們展現出自己的正直,但就算有些人似乎很容易就放棄自己的堅持,外在的動盪仍不足以作為個人缺乏決心或承諾的藉口。即使處處充滿敵意、造成破壞,我們也無須破壞我們所立的聖約。舉例來說,不能只因為發生戰爭,有些夫婦因此分居,就將姦淫合理化。這第七條誡命並無任何例外,也不曾規定:「除戰爭時期,不可姦淫」(見出埃及記20:14)。
麥基奧大衛會長曾在另一次戰爭期間,忠告軍中的教友:要在「野蠻的戰爭」中,「保持道德潔淨」(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69,153)。
儘管國要攻打國,工作夥伴之間也不可因為局勢動盪,就自認可以違反第八和第九條誡命,以偷竊、作假見證等行為來與自己的夥伴或股東敵對,因為這些誡命並沒有任何例外可作為藉口(見出埃及記20:15,16)。
世局動盪並不是缺乏道德操守的藉口;騷動的局勢並無法遮掩我們的罪,也無法遮蔽神無所不見的眼睛。此外,軍事上的勝利並無法取代個人克服自我所贏得的勝利,人們的憤怒仇恨也不會減少神對祂每個子女完美的救贖之愛。同樣的,此刻的迷霧並不會改變基督是世界的光此項事實。
因此,讓我們像那位與以利沙一同在山上的年輕人一樣:他起初雖因敵軍車馬團團圍住四周而心生恐懼,但神恩開了他的雙眼,使他看到滿山的「火車火馬」,證實了「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列王紀下6:16,17)。弟兄姊妹們,就屬靈上而言,這數目從未改變過。
我們個人的缺乏智慧和心智混亂,並不會改變神已奇妙地預知到一切的事實;我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祂早已預知我們會做的選擇。世間新聞剪輯和當天頭條新聞報導著人類當今的各種衝突,但神住在一個「永恆的此刻」中,無論過去的、現在的或將來的事物都一直不變地呈現在祂面前。(見教約130:7)祂的神聖計畫必將實現,因為祂無論定意要做何事,都必定去做(見亞伯拉罕書3:17)。祂從開始就知道結局!(見亞伯拉罕書2:8)祂完全「能做〔祂的〕工作」,而且能達成祂所有的目的,但這些都沒能成為世人最好的計畫,是因為我們太常濫用我們的選擇權了。(見尼腓二書27:20)
神向我們確保:
「我一路領導著你們」(教約78:18)。
「我將在你們中間」(教約49:27)。
「〔我們〕處於困難中〔時〕」,弟兄姊妹,祂必與〔我們〕同在」(教約3:8),這也包括了透過祂的先知興格萊戈登會長來帶領我們。
在另一方面,「靈魂的生命」所面臨的重要時刻,始終都取決於我們個人的日常決定,到底是會選擇自我放縱還是自我克制,會選擇仁慈或憤怒,慈悲或不義,慷慨或吝嗇。
戰爭並沒有廢止第二條誡命。這誡命是無遠弗屆、沒有地理限制的。遵從這誡命的人既沒有配戴國徽,也沒有特別是哪種膚色。
舉例來說,我們可能會經歷飢餓,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像那個寡婦一樣,將她的最後一點食物拿給以利沙吃(見列王紀上17:8-16)。在真正的貧乏窮困之中,這樣的分享食物總是令人覺得感人肺腑。馬歇是我青少年時的一位美好主教。他年輕時正值經濟大蕭條的年代。他一直想去礦場工作。雖然他年紀還不到,卻因為身材高大而且堅持不懈,因此被僱用,但他的其他幾位朋友卻沒這麼幸運。顯然不只一次,年輕慷慨的馬歇在辛苦工作了一天後,將自己賺到的錢平分給了這些朋友,直到他們也獲錄用為止。無怪乎他後來成為如此關心照顧他羊群的牧羊人。
思考「靈魂的生命」雖有助於我們自己力求完全歸信,但福音的種子首先要落在「好土裡」,耶穌為此下定義為落在那些「誠實善良的心裡」(路加福音8:15)。這樣的人「聽了道」先是「歡喜領受」,然後「明白了」,「結實」,並「持守」著,最後終於學到了何謂「飢渴慕義」(馬太福音13:20、23,斯密約瑟譯本馬太福音13:21,馬太福音5:6)。這是一種「極大的改變」(摩賽亞書5:2)。歸信基本上代表了從「自然人」變為「屬於基督的人」(摩賽亞書3:19,希拉曼書3:29,哥林多後書5:17)的一種轉變,這樣的努力並非一朝一夕一蹴可成的。
這種持續的過程所產生的結果包括了「不再有作惡的意向,只想不斷地為善」(摩賽亞書5:2)。難怪這樣的過程讓那些真正歸信的人會去「堅固〔他們的〕弟兄」(路加福音22:32),並在「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時,就「常作準備,以⋯⋯回答各人」,因而提升他人(彼得前書3:15)。這種正義的人,為人類提供了另一種默默而意義重大的服務:他們成為屬神人民的中堅份子,能為全人類向神祈求亟需的祝福。
真正歸信的門徒雖還不完美,但是不管身處於怎樣的日子、怎樣的年代,怎樣的道德頹廢或毀滅之中,他們還是會追求「靈魂的生命」。這樣的過程包括了以「(天父)的事工」為念(路加福音2:49,亦見摩西書1:39)。
既然這種完全的歸信無論如何都會發生,那麼艱苦的事件及動盪的環境實際上也許更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走上歸信之路,或加速我們的行程。
弟兄姊妹們,身處於多變而又滿載了世俗憂慮的世界,讓我們如同神所教導的,關心「靈魂的生命」。由於耶穌榮耀的贖罪,不朽靈魂的生命將遠比任何恆星還長,更遑論世間這些即使艱苦至極,卻轉瞬即逝之事。
我如此見證,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