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橋的人
耶穌基督⋯⋯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橋,都是我們要回到天上的家所需要跨越的。
很多年以前,我讀過一本由賴文得大衛(David S. Lavender)所寫的西海之路(The Way to the Western Sea)。全書記錄了路易士麥瑞維特(Meriwether Lewis)和克拉克威廉(William Clark)所領導的一次有名探險的過程,生動述說他們橫越北美大陸,從陸路發現太平洋的壯舉。
他們的旅程艱辛困頓,勞苦繁重,要跨越萬丈深淵,要徒步走很長的路,還要拖著載滿補給品的船隻,尋找下一條可以作航行水道的河流。
我在閱讀他們的旅程時,經常在想:要是他們有現代的橋樑,就可以跨過深淵和激流了。我腦海裡想到現代的幾座宏偉壯麗的橋樑,可以很容易地就完成這樣的任務,像是舊金山遠近馳名且美麗的金門大橋,澳洲雪梨堅實的港灣大橋,以及其他許多地方的橋樑。
我們其實都算是旅人,都是塵世生命的探險家。我們過去的個人經驗對我們的助益不大,因為我們必須在今生自己的旅程中面對生活中的懸崖峭壁和洶湧波濤。
或許就是這種嚴肅的思想讓詩人鍾古維艾倫(Will Allen Dromgoole)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這首詩,名為「造橋的人」 。
陰冷夜的漫漫長路,
有位長者獨自漫步;
行經峻谷深淵,湍急河水蜿蜒,
長者在昏暗微光中穿越;
無懼河水湍急、無畏峻谷深淵,
安抵對岸的長者毅然回首,
搭起橋樑,跨越河水的兩頭。
過往路人問道:
「長日將盡,歲暮遲昏,
「長者費力築橋,所為何事?
「跨越了峻谷深淵的您,
「將永不再行經此地,
「何苦歲暮之際,築橋費力?」
白髮蒼蒼的造橋人說道:
「先生,雖是今日我已走過的路,
卻是後方來者必經之地,
我雖無懼陡峭岩壁,
後人恐有失足之慮;
他們亦須在昏暗微光中渡河,
先生,搭橋實為後人著想。」1
這首詩所傳達的信息鼓舞了我的思想,安慰了我的靈魂,因為我們的主及救主,耶穌基督,正是為你我和所有世人造橋的一流建築師。祂為我們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橋,都是我們要回到天上的家所需要跨越的。
救主的使命早就預告了。馬太記載道:「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祂起名叫耶穌,因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2
然後就發生了祂降生的奇蹟,牧羊人聚集在一起,急忙趕到馬槽去見這對母子,連博士都遠從東方隨著那顆星而來,把他們寶貴的禮物獻給那嬰孩。
經文寫道,耶穌「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充滿智慧,又有神的恩在祂身上」,3而且祂「周流四方,行善事」。4
祂在今生建造並跨越了哪些個人的橋,給我們一個可依循的榜樣呢?祂知道今生處處是危險,處處有困難。祂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5
耶穌建造的是服從的橋。祂非常服從,總是遵守祂父的誡命,是始終如一的好榜樣。
祂被靈帶領到曠野,接受撒但試探的時候,因為禁食的關係而顯得虛弱。撒但處心積慮,想盡一切方法去誘惑祂。他第一招就是去滿足救主在身體上的需要,也就是祂的饑餓。救主對這的回應是:「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6
撒但第二招用的是權勢。救主的回應是:「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7
最後,撒但用來誘惑救主的是財富和世上的榮耀。祂的回應是:「撒但,退去吧!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8
使徒保羅受主啟發,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講話,就像對當時的人說的一樣:「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9
為了不讓大家覺得模稜兩可,我要引述美國國家廣播電台夜線新聞(ABC Nightline)節目主持人柯培泰德(Ted Koppel)說過的一句話:「摩西從西奈山帶下來的不是十項建議,而是十條誡命!」10
馬克吐溫和他的一位朋友有一次令人莞爾的幽默對話。馬克這位有錢的朋友對他說:「我死以前,要到聖地去朝聖一次。我要登上西奈山,大聲地把十誡讀出來。」
馬克回答說:「那你何不就在家裡好好遵守奉行!」
夫子所建造讓我們跨越的第二座橋是服務的橋。我們把救主當成我們服務的榜樣。雖然祂以神子的身分來到世上,但祂卻謙卑地為周遭的人服務。祂從天上來,降世為凡人,並且建立了神的國。祂榮耀的福音重新塑造了世人的想法。祂祝福病人,使跛子能走,瞎子能見,聾子能聽。祂甚至讓人從死裡復活。
救主在馬太福音第25章告訴我們,忠信者將在祂勝利再臨時站在祂的右邊:
「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您餓了,給您吃,渴了,給您喝?
「甚麼時候見您作客旅,留您住,或是赤身露體,給您穿?
「又甚麼時候見您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您呢?』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11
伊凡李察長老曾經勸告說:「我們無法為每一個地方的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但是我們可以為某個地方的某個人做一件事。」12
我跟各位講一個故事,是我在無意間所作的一個不尋常的服務。我接到一個老朋友的孫女打來的電話。她說:「您記不記得以前你有個主日學老師,叫貝里斯法蘭西?」我說我當然記得。她接著說:「他今年105歲了,住在一個小小的安養中心,我們全家人每個星期天都聚在一起,聽他上主日學課程。上個星期天,爺爺告訴我們說:『我親愛的家人,我這個禮拜就會死去,請你們打電話給孟蓀多馬,告訴他這件事。他知道要做什麼。』」
第二天晚上,我去看貝里斯弟兄。我沒辦法和他說話,因為他耳朵聾了。我沒辦法寫信給他,因為他眼睛瞎了。我要怎麼辦呢?我聽說,他的家人和他溝通時,都會抓著他右手的手指,在他左掌心拼出訪客的名字或信息。所以我就用這個方法,拼出孟蓀多馬這幾個字。貝里斯弟兄很高興,拿起我的雙手,放在他頭上。我知道他想要一個聖職祝福。開車載我去安養中心的弟兄和我一起把雙手放在貝里斯弟兄的頭上,如他所願給他一個祝福。祝福過後,眼淚從他失明的雙眼中泉湧而出。他抓著我們的手,我們讀著他的唇語。他說:「非常謝謝你們。」
貝里斯弟兄就像他自己預料的那樣,在那個星期中過世了。我接到電話,之後和他的家人見面討論喪葬事宜。我真高興在他們需要我服務的時候,我沒有拖延。
我們要經常去走那條服務的橋。
最後,主給我們的是祈禱的橋。祂說:「時常祈禱,則我將把我的靈傾注給你,你的祝福必定是大的。」13
我要向各位讀出一位母親在給我的信中談到有關祈禱的事。她寫道:
「有時候,我不知道我究竟對我孩子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尤其我是一個單親媽媽,為了支付生活開銷,不得不做兩份工作,有時候回到家,家裡一團亂,但是我從來不放棄希望。
「我和孩子在電視上收看總會教友大會的轉播,您正好談到祈禱。我兒子說:『媽媽,這您已經教過我們了。』我說:『怎麼說?』他回答說:『嗯,您教我們要祈禱,而且示範給我們看,不過,幾天前,我到您房間,要問一些事情,發現您跪在地上向天父祈禱。如果祂對您是那麼的重要,那祂對我也一定是很重要的。』」
信的末了寫道:「我想,除非孩子看到你在做你要教導他們做的事情,否則我們絕對不曉得我們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談到祈禱,從來沒有一個祈禱能像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所作的祈禱那樣深深打動我的心。我認為路加的記述最完整詳盡:
「耶穌⋯⋯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祂。
「到了那地方,就對他們說:『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跪下禱告,
「說:『父啊,您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您的意思。』
「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祂的力量。
「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14
不久後,祂走上了通往十字架的那條路。祂扛著自己的十字架,沉重的走著,那是多麼大的折磨啊!我們聽到祂在十字架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15
最後,耶穌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16
這些事情,再加上祂榮耀的復活,就把服從的橋、服務的橋和祈禱的橋這三座橋連結在一起了。
耶穌這位造橋的人跨越了我們稱為死亡的鴻溝。「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17祂為我們做了我們自己做不到的事;因此,世人才可以走過祂所造的這幾座橋,得到永生。
我改寫了「造橋的人」這首詩,並用以下詩句作為結束:
「跨越了峻谷深淵的您,
「將永不再行經此地,
「何苦歲暮之際,築橋費力?」
「雖是今日我走過的路,
卻是今後眾人必經之地,
我雖無懼陡峭岩壁,
後人恐有失足之慮;
他們亦須在昏暗微光中渡河,
先生,搭橋實為後人著想。」
願我們既有智慧也有決心跨越救主為我們每一個人所造的橋,這是我誠心的祈求,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