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研讀和信心了解教會歷史
今天的我們透過歷史的零碎片段了解過去。我們在研讀這些紀錄時必須記住,它們並不代表完整的過去。
學習歷史,不只是熟背日期和史實來應付考試。教會歷史圖書館的檔案管理員、圖書室管理員及歷史學家,每天都在收集、保存和分享過去的紀錄,幫助我們在教會歷史和個人生活中分辨出神的手。在了解教會歷史時所經歷的學習和探索的過程,能夠鞏固我們的見證、幫助我們抵擋疑惑、訴說最佳的故事、辨別真實的教義,並提升我們的思維。我們「獲取歷史的知識」之後,也會協助促成「錫安的救恩」(教約93:53)。
身為歷史學家,我體悟到我們是「藉著研讀也藉著信心」了解歷史(教約88:118)。我們若是結合信心和研讀,就會透過祈禱來飽享經文、閱讀和反思許多歷史資料、將經文章節及歷史資料互做比對、在適當的脈絡下思考資料、找出模式以及主題,並辨別相關的教訓。這些做法幫助我們將史實融會貫通,並找出問題的答案。有幾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敞開心胸思索歷史,獲得更深入的理解。
逝者已矣——遺留下來的只是片段
從當下的觀點來看,過去的事物幾乎都已消逝。故人已逝,他們的經驗也已終止。不過,過去的片段仍會遺留下來,像是書信、日記、組織紀錄、有形的物件等。今天,我們只能透過遺留的片段,間接地學習有關過去的事。在過去和現在之間,總是缺少著許多資料。我們必須研讀確實流傳下來的紀錄,同時記得它們並不代表完整的過去。
想想一個例子:約瑟·斯密對聖徒講道時,通常都沒有事先準備講稿,也沒有錄音或錄影。縱然有些出席者可能會寫下筆記或心得,但是流傳下來的筆記卻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們無法宣稱我們知道約瑟·斯密所說的一切,但我們可以引用惠福·伍在約瑟講道時所做的筆記。
但有些情況則是,與教會歷史有關的重要資料尚未被發現。比方說,關於彼得、雅各和約翰來訪的紀錄,也不如施洗約翰來訪的紀錄那樣詳盡(見約瑟·斯密——歷史1:66-75)。同樣地,雖然我們有紀錄提到曾經禁止將聖職授與非洲裔的黑人男性,但流傳下來的紀錄中,卻查不到具權威的紀錄,可以說明為何開始實行此一做法。在歷史這門學問中,缺乏證據本身並不是懷疑的正當理由。雖然我們暫且不對那些因缺乏史料而無法完全了解的歷史作定論,但是我們了解過去,就是盡量在收集可靠且可能獲得驗證的歷史證據。
事實不會自己說話,但說故事的人會
由於過去的片段流傳至今已支離破碎,所以有些人為了說故事,會試著將這些片段拼湊起來。最初的故事都是參與該事件的人說的,他們通常會描述自己經歷的事,以及該事件對他們來說為什麼很重要。有些參與者會在不同的場合,向不同的聽眾訴說他們的故事。有些事件會促使許多參與者講述他們的經驗;另外有些事件則被遺忘了,要等到之後遇到某個經驗,才又浮上心頭。
人們搜集故事和反覆訴說故事的原因有很多,像是取悅聽眾、出售商品、形成公眾輿論、或是提倡變革。每個故事都是對過去的一種詮釋,既建立在片段的事實,也會受到敘事者的回憶、興趣和目標所影響。因此,過去的故事不但不完整,有時還會互相矛盾。我們一定要考慮是誰在說故事、他們是怎麼說的、以及他們為何要說這些故事。
提到如何評估說故事的人和事實,約瑟·斯密本身就是個例子。1838年,他觀察到已有「居心邪惡和有陰謀的人散播的許多有關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興起和發展的報導」。因此,他所寫的歷史旨在「把已發生的,有關我和教會的這段歷史,盡我所知寫出來,……並讓所有探詢真相的人獲知實情」(約瑟·斯密——歷史1:1)。並非所有提到約瑟·斯密的故事都同樣重要或正確。有些人跟過去的事件關係較為密切,因此他們所說的故事可能比較可靠。最好的故事會考量過去所有可用的片段,並認出資料所採的觀點。
過去跟現在不同(但這不要緊)
在努力理解過去的片段,以及有關這些片段的故事時,我們會發現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物、地點、經驗和傳統。出生、飲食、旅行、假日、衛生、約會、醫藥和死亡的經驗,會因為科學、技術和文化的演變而有所不同。不同的政治經濟系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選擇、自由和機會的經驗。關於工作、家庭、公共服務,以及婦女和弱勢者的角色和身份,過去和今天的觀點,也有些不一樣。人類的每項屬世經驗,都會隨著時間,發生大大小小的改變。
比方說,從我們現代的觀點來看,約瑟·斯密使用先見石翻譯摩爾門經一事似乎非常怪異。然而在他的時代,許多人相信實體的物品可以用來獲得神聖的信息。這樣的信念有一部分源自聖經的故事中將物品用於神聖用途(見民數記17:1-10;列王紀下第5章;約翰福音9:6)。為了組織教會,約瑟獲得一項啟示,說明神已「給他來自高天的力量,用已預備好的工具翻譯摩爾門經」(教約20:8)。雖然那些「工具」包括了先見石及烏陵和土明,我們仍然可以認出其中的教義信息是:「神確實……在這時代……感召並召喚世人做祂神聖的事工;藉此顯明祂昨天、今天、永遠都是同樣的神」(教約20:11-12)。
用當代的假設扭曲過去
因為我們的時代跟過去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格外小心,不要根據現代的想法和價值觀去設想過去。我們不能以為過去的人就像我們一樣,或認為他們會很欣賞我們的文化或信仰。我們不能假定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所有的事、已讀遍每筆資料,或我們目前對於過去的理解永遠不會改變。很多時候,所謂過去發生的弊病,實際上不過是當代人所做的不當假設。
例如,約瑟·斯密宣告:「我從未告訴你們我是完全的。」1我們要是假設眾先知從沒犯過錯,那麼當我們發現約瑟曾多次犯錯的時候,可能會感到訝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避免固執地認為約瑟很完美,也不該指控教會騙人。相反地,我們可以承認約瑟也是血肉之軀,並像看待其他經文故事裡的眾先知那樣看待他。這樣,我們就可以調整我們的假設,承認所有的先知都是凡人,因此會有不完美之處。我們可以感受到神是如何耐心地對待我們每個人,而心懷感恩。有時候,承認我們自己的想法有誤,是了解歷史最困難的部分。
學習歷史需要謙卑
當我們遭遇不完整、有詮釋空間且與我們的假設有出入的歷史時,我們必須「信賴那位引導人……謙卑……的靈」(教約11:12)。我們站在今日的觀點,肯定比歷史參與者更了解過去的結果,但對於他們活在過去時空的經驗,我們所知的卻遠比他們少。生活在過去的人有自己所屬的時代、地域和情境。為了能用仁愛看待他們的差異,用同理心體貼他們的經驗,我們必須開始以謙卑的態度看待自己的限制。不以自己的標準論斷先人,需要謙卑的心。承認我們不知道所有的事、耐心等候更多的答案、以及繼續學習,需要謙卑的心。如果發現新的資料,使我們對自以為早知道的事獲得新的理解,為了修正我們的理解,也需要謙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