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29日。以挪士書~摩爾門語:祂啟發我去行祂的旨意」,來跟從我——供主日學使用:摩爾門經2020年(2020)
「3月23-29日。以挪士書~摩爾門語」,來跟從我——供主日學使用:2020年
3月23-29日
以挪士書~摩爾門語
祂啟發我去行祂的旨意
備課時,請閱讀以挪士書~摩爾門語,並擬定授課計畫(見以救主的方式教導,第19頁)。本大綱提供的各項建議和教義也可給你一些想法。
記錄靈感啟發
邀請分享
為了給班員機會分享他們在家中所學到的事,可以將他們分成幾組,然後指派各組研讀以挪士書~摩爾門語的其中一章。請他們建議全班應該討論該章中的哪幾節經文。在白板上列出這些經文,並挑選幾節來討論。
教導教義
只要我們運用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就可以得到罪的寬恕。
-
在研讀以挪士書1:1-17時,可以邀請班員思考並討論以下問題:我們從以挪士的經驗學到如何得到罪的赦免?以挪士如何表現出對耶穌基督的信心?這個經驗對以挪士有何影響?又如何影響他看待自己和其他人的方式?
發自內心的祈禱必蒙回答。
-
為幫助班員加深對祈禱的了解,可以將他們分組,然後請各組研讀以下以挪士書第1章中的經文:第2-8節,第9-11節,或第12-17節。邀請各組教導班上其他人,分享他們從受指派的經文中學到哪些有關祈禱的事。例如,可以邀請他們分享有哪些詞句描述以挪士如何祈禱。
-
除了學習以挪士如何祈禱之外,我們也可以從以挪士為哪些事祈禱,學到許多事。或許班員可以從以挪士書1:4-17中找出以挪士為誰或為哪些事祈禱。根據這幾節經文,為什麼以挪士渴望為其他人祈禱?我們從以挪士身上學到其他哪些關於祈禱的真理?
只要我們遵守誡命就必昌盛。
-
雅龍和奧姆乃書的作者寫到尼腓人的國家,但他們的信息也適用於個人。我們從雅龍書和奧姆乃書學到正義如何會帶來昌盛?(例見雅龍書1:7-12和奧姆乃書1:5-7,12-18。)請班員利用字典和經文來找出昌盛的定義(例見阿爾瑪書37:13;48:15)。比較世人的定義和主的定義有何不同?主用哪些方式幫助祂的人民昌盛?
-
尼腓人的先知勤奮工作教導人民各項誡命,後期時代的先知和他們一樣,也教導我們誡命。班員在研讀雅各書1:9-12之後,可以討論最近教會領袖有哪些教導啟發他們去遵守誡命。可以幫助班員的一個方法,是請他們利用教會雜誌或福音圖書館應用程式,複習最近的總會大會信息。他們也可以複習鞏固青年中的標準。若有需要,可以參考「其他資源」中所列的信息。遵守誡命如何使我們的生活「昌盛」?
主帶領許多民族到應許地。
如果我們服從神的指引,祂會透過我們做事工。
-
討論摩爾門語時,可以邀請一位班員事先準備好分享為何摩爾門受到啟發,要將小片(尼腓一書~奧姆乃書)納入摩爾門經中。這位班員在準備時可以閱讀摩爾門語和其他的資源,例如教義和聖約10:8-19,39-45;來跟從我——供個人和家庭使用中的本週大綱,和聖徒,第一冊的第5章。鼓勵這位班員將摩爾門經116頁手稿遺失的相關細節納入分享中,並說明為什麼需要用小片來取代遺失的手稿。關於主如何透過世人做事工,班員從這個經驗中學到哪些真理?班員覺得摩爾門語1:1-8有哪些部分啟發了他們,讓他們在即使不完全了解原因的情況下,仍願意遵從神的指示?
-
摩爾門遵從聖靈對小片(見摩爾門語1:7)的提示,因此造福了數百萬人的生活。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班員了解,只要他們努力成為神手中的工具,並遵從聖靈的提示,他們也可以造福其他人的生活。神如何透過摩爾門做事工?班員和其他人在聽從聖靈並努力成就神的旨意時,看到主透過他們完成哪些事?「其他資源」中多馬·孟蓀會長的故事提供了一個例子,可幫助班員思考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例子。
鼓勵在家中學習
由於總會大會和復活節即將在幾週後到來,鼓勵班員注意聆聽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分享他們對耶穌基督特別的見證。
其他資源
有關以挪士的摩爾門經影片。
可以在ChurchofJesusChrist.org或福音圖書館應用程式裡的摩爾門經影片選集中,找到描寫以挪士書的記事的影片。
關於遵守誡命的總會大會信息。
「與每一位兒童握手。」
多馬·孟蓀會長在十二使徒定額組服務時,在薩摩亞的某個村莊對一群初級會兒童演講。演講結束後,聖靈提示他要親自向在場的247位兒童問好。但是他發現時間不夠,因此就試著把向兒童問好這個想法拋諸腦後,可是卻辦不到。
最後他轉身對這些兒童的教師說:「我很想和每個男孩、女孩握手,不知道可不可以?」
這位教師面露微笑,用薩摩亞語向兒童說話,他們都熱切地點頭同意。這位教師後來告訴孟蓀長老,當他知道有一位十二使徒要來拜訪薩摩亞時,他答應這群兒童,如果他們用信心真誠地祈禱,孟蓀長老就會拜訪他們的村莊,並受到聖靈提示與每位兒童握手(see Thomas S. Monson, “Friend to Friend: Talofa Lava,” Friend, May 1972,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