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資源
第7課:寬恕的治癒力量


第7課

寬恕的治癒力量

運用建議

視你本身的情形及需要,遵行以下一項建議或兩項都做到。

研讀指派

研讀以下文章。若你已婚,請與你的配偶共同研讀與討論。

「你們必須寬恕所有的人」

戈登‧興格萊會長
總會會長團第一副會長

以寬恕的精神及愛護、同情的態度對待得罪我們的人,是耶穌基督福音的精髓,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種精神,全世界都需要。耶穌教導我們這種精神,而從沒有人像祂那樣身體力行,實踐這種精神。

在髑髏山的十字架上受苦,面對卑鄙可憎的控訴者(這些人使祂遭受這酷刑)時,祂喊道:「父啊,赦免他們,因爲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

沒有人吩咐我們要如此寬宏大量,但我們每個人在神聖的訓示下,都有責任以寬恕與憐憫待人。主在啓示中說道:「古時候,我的門徒找機會彼此反對,心裡不肯彼此寬恕;他們爲了這邪惡而遭受痛苦,深受懲罰

「因此,我告訴你們,你們應當彼此寬恕;因爲凡不寬恕弟兄的過犯的,在主前必被定罪;因爲有更大的罪留在他身上。

「我,主,寬恕我要寬恕的人,但是你們必須寬恕所有的人。

「你們心裡應當說──願神在你我之間判斷,照你所行的酬報你」(教約64:8−11)。

我們多麼需要運用此項神所頒佈的原則,以及其附帶的原則──悔改──啊!在家庭中,我們需要彼此寬恕,因爲些微的誤會,會惡化成爭吵;在鄰里間,我們需要彼此寬恕,因爲些微的分歧,會導致永不止息的痛恨;在工作中,我們需要彼此寬恕,因同事常會互相爭執,不肯妥協寬恕。在多數情形中,雙方若肯冷靜坐下相談,事情總會解決,對雙方都有利;但人們卻往往曰夜設法報仇,使仇恨日益加深。

教會成立第一年,先知約瑟‧斯密一再遭到有意陷害他的人拘捕誣告,主藉著啓示對他說:「無論誰對你訴諸法律,誰就會受法律的詛咒」(教約24:17)。今天,我也看到同樣的情形發生在心存報復、積累仇恨之人的身上。即使是在爭端中佔上風的人,也少有內心的平安,他們也許贏得錢財,卻喪失更珍貴的事物。

避免尖酸刻薄

法國作家莫泊桑說了一個農夫侯甘的故事,侯甘在做買賣的日子到村子裡去,走在廣場上時,看見鵝卵石上有條繩子,便撿起來放在口袋。這件事被村裡一個與他有過節的馬具匠看到。

不久,村內即傳出有人遺失了錢包。侯甘遭馬具匠指控而被捕,並被帶到市長面前。他拿出撿來的繩子,力辯自己無辜,但無人相信,侯甘反遭嘲笑。

第二天錢包找到了,侯甘無罪釋放,但他念念不忘這項誣告帶給他的侮辱,他懷恨在心,不肯罷休。他不肯寬恕和忘記舊惡,極少思索或談論他事。他荒廢了農田,無論去哪裡,遇到什麼人,都要提起這件不平之事。他日以繼夜的想著,由於過度怨恨,終於積勞成疾而死。他在臨終神智不清之際,還不斷喃喃自語:「一條繩子,一條繩子」(The Works of Guy de Maupassantn.d.〕,34–38)。

這個故事也許以不同的人物和環境在現今社會中一再重演。要寬恕曾傷害我們的人誠非易事,我們都會因受人中傷而苦惱,這種苦惱會變成一種折磨人的致命傷口。我們今日最需要實踐的美德莫過於寬恕與不記舊惡。有人會認爲這是懦弱的表現,是嗎?我倒認爲因遭受的不平氣惱、終身心存報復、將人的才幹浪費在策畫復仇上反而不需絲毫力量與智能。心懷怨恨必不會有平安,爲了有朝一日報仇而活也不會快樂。

保羅論及我們生活中「懦弱無用」(見加拉太書4:9)的性情,有什麼比對得罪我們的人不斷反覆的懷恨及伺機報復這種耗損生命的性情更懦弱無用?

約瑟F.‧斯密領導教會時,我們教友正遭受極大苦難,許多人用卑劣的手段指控他,甚至他自己社區的報章也不斷抨擊他,以漫畫諷刺、嘲笑他。聽聽他對於詆毀他的人有何反應:「不要理他們,讓他們去吧。給他們言論的自由。讓他們去講自己的故事,寫自己的命運」(福音教義,第321頁)。然後,他懷著寬恕與不念舊惡的精神,向前推動偉大而有益的事工,使教會得以有新的成長與非凡的成就。在他過世時,許多先前嘲笑他的人,都爲他寫下讚頌之悼詞。

我曾隔著辦公桌聆聽一對夫婦傾訴他們對彼此的不滿,我知道他們曾經眞心相愛,可惜雙方已養成一種指責對方不是的習慣。由於不肯寬恕那種我們難免會犯的過失、不肯忘記舊惡、不肯容忍,卻彼此挑剔,使曾有的愛情熄滅,終以一種號稱「無過失」的離婚收場,如今只剩下寂寞與互相的指責。我深信只要有些微的悔改和寬恕,他們仍可以在一起享受早年美滿的婚姻生活。

平安經由寬恕而來

如果有人內心對他人深惡痛絕,我懇請你求主賜你寬恕的力量。表達這種願望正是悔改的要素。這並不容易,也不會很快到來,但若誠心尋求並培養,就會到來。縱使你寬恕的人繼續威脅你而不肯罷休,但你知道你已盡力和解,內心就會平安,這是其他方法所得不到的,這平安就是神的平安,祂說: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

「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15)。

浪子

在所有文學作品中,我從未讀過比路加福音第15章更爲動人的故事,這故事述及悔改的兒子與寬恕的父親。兒子將產業花在放蕩的生活上,拒絕父親的規勸,不理會愛護他的人。當他花光所有財物,又餓又無朋友相助時,他「醒悟過來」(路加福音15:17),回到父親那裡,父親遠遠看見他,就「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加福音15:20)。

我懇請你們讀這故事,每位父母都應反覆閱讀,這故事足可運用在每個家中,甚至全人類都可運用。我們不都是浪子,不都需要悔改,領受天父的寬恕與憐憫,並跟隨祂的榜樣嗎?

祂的愛子,我們的救贖主,以寬恕與憐憫對待我們,但祂也命令我們悔改。眞誠而寬宏大量的寬恕精神就是悔改的表現。我引用主啓示先知約瑟的話:

「因此我命令你悔改──悔改,以免我用我口中的杖、用我的震怒、用我的怒氣擊打你,使你遭受劇烈的痛苦──多麼劇烈你不知道,多麼深切你不知道,是的,多麼難以忍受你也不知道。

「因爲,看啊,我,神,替全人類承受了這些,他們若肯悔改就可以不受苦;

「但是他們若不肯悔改,就必定像我一樣受苦;

「那種痛苦使我自己,甚至神,一切中最偉大的,也因疼痛而顫抖,每個毛孔都流血,身體和靈都受苦……

「向我學習,聽我的話;行走在我靈的溫順中,你必在我裡面得到平安」(教約19:15−18,23)。

這就是誠命,是祂的應許,在祂偉大的禱告典範中,祂懇求:「天上的父,……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9,12)。

「治理創傷」

林肯論及美國內戰的悲劇時所說的話不是很美嗎:「不懷恨任何人,善待全人類,……讓我們……包紮創傷」(in John Bartlett, Familiar Quotations〔1968〕,640)。

弟兄姊妹們,讓我們包紮創傷──這許多創傷皆因傷人的言詞、積怨、處心積慮向得罪我們的人「討回公道」而起。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報復之心;幸好我們都有力量克制,只要我們「把仁愛的約束,像外衣一樣穿在身上,那是完全與平安的約束」(教約88:125)。

「犯錯乃人之常情,寬恕則爲神之屬性」(Alexander Pope, An Essay on Criticism, 2:1711)。回想過去的創痛不會帶來平安,平安只來自悔改與寬恕,這是來自基督的平安,祂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稱爲神的兒子」(馬太福音5:9)。

選自1991年11月,聖徒之聲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