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大会
透过全景透镜看见神的家庭
2023年10月总会大会


11:30

透过全景透镜看见神的家庭

我相信透过信心之眼,我们能放大自己的视野,并且带着希望和喜乐来看待自己和家人。

我在我们小女儿柏克莉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戴上老花眼镜——这种眼镜可以拉近焦距、放大你看到的一切。有一天,我们坐在一起读书,我充满爱意地看着她,但也有些伤感,因为她似乎突然间长大了许多。我心想:「时间到哪儿去了?她长得这么大了!」

等我取下老花眼镜擦拭眼泪,这才意识到:「喔,等等——不是她变大了,是这老花眼镜的关系!没事了!」

有时候,我们眼里所见的,全是我们所爱的人的放大特写镜头。今晚,我邀请各位把镜头拉远,改用不一样的镜头来看——一个永恒的镜头,将眼光聚焦在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事情上。

在人类早期探索太空的时期,那些无人火箭上没有窗户。但是等到阿波罗8号飞向月球执行任务时,太空人就有窗户了。他们在太空中漂浮时,因看到地球而大受震撼;他们拍下的这幅壮观影像,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太空人所体验到那种格外强烈的感觉,被命名为「全景效应」。

从太空看见的地球。

NASA(美国太空总署)

从全新独特的观点看事物,一切将大为改观。一位太空探险家曾说,这观点会「把事物缩小到你认为一切都可以处理的程度。……我们做得到。世界和平——没问题。它会带给人那种能量……那样的能力。」1

我们人类的视角局限在地球。但神看到的,则是宇宙的宏观全景;祂看到所有的创造物,所有的人类,并且充满希望。

即使我们仅生活在这星球表面,仍有可能开始以神的眼光来看待万物,感觉这种全景效应的感受吗?我相信透过信心之眼,我们能放大自己的视野,并且带着希望和喜乐来看待自己和家人。

经文也呼应这项原则。摩罗乃谈到有些人因为「信心极为坚强」,以至于他们「真的……以信心之眼看到……,他们都很高兴」。2

他们的眼睛专注在救主,所以他们感到喜乐,也知道这项真理:因为基督,事情总会解决的。和你,你们所担心的每件事——全部都会解决的!透过信心之眼去看的人,现在就能感觉到一切都会没事。

我在高三那年经历过一段艰难时期,当时我并没有作出很好的选择。我记得看到母亲在哭,心里猜想,我是不是让她失望了。当时,我担心她的眼泪就是在表示她已经放弃我了,而如果她已对我不抱希望,或许就没有回头路了。

但我父亲对拉长焦距,把眼光放远更有经验。经验告诉他,担忧和爱的感觉很像,却是不一样的东西。3他用信心之眼看到一切问题都会解决,而他这乐观的处理方式改变了我。

高中毕业后,我到杨百翰大学就读,爸爸写信提醒我记得自己的身份。他成了我的啦啦队员,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位啦啦队员:他们不会对你说,「你跑得还不够快」,而是慈爱地提醒你,你可以做得到。

我爸爸用自己的榜样彰显了李海的梦。就像李海一样,他知道不该在儿女感到茫然时在追着他们。「你留在原地呼唤他们。你走向那棵树,留在树边,继续吃果子,脸上带着微笑,继续向你爱的人招手,用你自己的榜样示范给他们看,吃那果子是一件快乐的事!」4

这幅画面在我经历低潮时帮了我一把,我发现自己到了树边,正吃着果子,却因为担忧而哭了;但说真的,哭有什么用呢?不如让我们选择希望——对创造主、对彼此怀抱着希望,反而会让我们更有能力,成为比现在更好的人。

尼尔·麦士维长老过世后不久,有位记者访问他的儿子,问他最怀念的是什么。他说,是在父母家共进晚餐的时刻,因为当他离开时,总会觉得父亲对他有信心。

大约在同时期,我们家的成年子女正好也开始带着配偶一起回家,和我们共进安息日晚餐。我发现,那一周我会在脑海里列出一份清单,好在星期日提醒他们,例如:「你在家的时候,或许可以试着多帮忙照顾小孩」,或是「别忘了当个好听众」。

当我读到麦士维弟兄的回答后,我丢掉脑海中的清单,关掉那个吹毛求疵的声音,好让我每星期看到我已成年子女的这短短一段时间里,能专注在他们已经在做的许多正面的事上。几年后,我们的大儿子莱恩过世了,我记得我很感激我们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是更快乐,更正面的。

我们在与心爱的人有所互动之前,能否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待会要做的事和说的话,会带来帮助还是造成伤害?」话语是我们的一项超能力,家人就像人形黑板,站在我们面前说:「写下你对我的看法!」不论有意无意,这些信息都应当带给人希望和鼓舞。5

我们的职责并不是向某个正经历艰难时期的人说教,告诉他们哪里不好或令人失望。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我们或许会受到圣灵的提示去纠正,但最常见的情形是,让我们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告诉我们所爱的人他们渴望听到的信息:「因为有你,我们的家才能圆满和完整。」「不论发生什么事,你一辈子都会在我们的爱中。」

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建议,而是同理心;不是说教,而是细心聆听。我们需要有人聆听而自问:「如果我说了他们刚才说的话,我会有什么感觉?」

要记住,家庭是神制定的实验室,让我们在其中学习解决问题,所以不仅有可能失误和计算错误,发生的机率还不小。如果我们在生命终了时,能看到那些关系,甚至是那些充满挑战的时刻,正是帮助我们变得更像救主的关键,岂不是很有趣?每个困难的人际互动,都是学习如何更深一层去爱人的机会——像神那样去爱。6

因此让我们把焦距拉远,将家庭关系视为是教导我们来此世上,在转向救主时学习必修课程的有力工具。

我们不妨大方承认,自己绝不可能在这个坠落的世界里,成为完美的配偶、父母、儿女、孙子女、导师或朋友——但确实有数不清的方法,可以作个好的。7让我们留在树边,领受神的爱,然后将这份爱分享出去。借着提升我们周遭的人,我们就能一同高升。

遗憾的是,光是有吃果子的记忆还不够;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借着调整镜头,将我们连结到天上的全景画面,借着打开充满光的经文,来驱走黑暗;双膝跪下,直到我们漫不经心的祷告,转变为深沉有力的祈祷。这正是心变得柔软,开始以神的眼光看待万事的时候。

在末世,我们可以做最伟大的事或许就是做在我们最爱的人身上——他们都是好人,栖身于一个邪恶的世界。我们的希望会改变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们真正的身份。透过这爱的透镜,他们会看到自己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

但是敌对者并不希望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一起返家。由于我们生活的星球,受限于时间和有限的年月,8他一直试图在我们心中散布一种让人感觉非常真实的恐慌感。所以我们一旦把焦距拉近,就很难看出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要记住,「如果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如果想走得远,就一起走。」9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崇拜的神受时间约束。他知道我们所爱的人的身份,也知道我们的身份。10因此祂对我们很有耐心,也希望我们以忍耐彼此相待。

我得承认,这片大地,我们属世的家园,有的时候感觉像一座忧伤的岛屿——有时候我有一只信心之眼,另一只眼却一直在流泪。11你们知道这种感觉吗?

我星期二就有这种感觉。

当先知应许我们家中会有奇迹时,我们是否也能选择先知所抱持忠信的态度?如果我们如此做,那么即使世局动荡加剧,我们的喜乐仍会增加。他一直保证,无论我们的情况如何,都可在现在体验到全景效应。12

现在就拥有信心之眼,就是重新获得、或呼应我们来到这星球前所拥有的信心。信心之眼能看透所有的不确定不过是片刻,让我们因此能「高高兴兴地做一切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然后……站住」。13

你现在的生活是否遇到某个困难,有某件事情你担心无法解决?若没有信心之眼,你或许会觉得神已不再督管一切,那是真的吗?

或许你更害怕自己得独自经历这段困难的时期,但这就表示神已经离弃你,那是真的吗?

这是我的见证,由于救主的赎罪,祂有能力将你正在经历的任何梦靥,转变成祝福。祂以「不变的圣约」应许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去爱祂并跟从祂,「〔我们〕所受的一切苦难,必共同效力,叫〔我们〕得益处。」14一切

因为我们是圣约中的儿女,我们现在此刻就可以祈求能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感觉!

虽然我们的家庭不完美,但我们可以使我们对他人的爱更趋完美,直到这种爱成为持续不断、恒久不变、不受任何影响的那种爱——成为支持人们改变、使人成长和归向神的那种爱。

带领我们深爱的人回去是救主的工作,是的事工,按照的时间表。我们的工作则是提供他们返家时能感受到的希望和心意。「我们既没有〔神的〕定罪权柄,也没有祂救赎的能力,但我们已获授权去运用祂的爱。」15纳尔逊会长也教导,他人需要我们的爱,多于我们的论断。「他们需要的是,体会到你的言行所反映的耶稣基督纯正的爱。」16

爱能改变人心。这是一切动机中最纯正的,而且他人感受得到。要坚信先知50年前所宣告的话语:「只要不停地提供协助,家庭就不算失败。」17毫无疑问地,那些爱得最深及最久的人,必赢得胜利!

我们在尘世的家庭中一直所做的事,就是神做在我们身上的事,也就是指明道路,希望我们所爱的人能朝那个方向前进,知道他们所走的路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而当他们到了幔子的另一边,靠近天家那爱的引力时,18我相信他们会觉得熟悉,因为他们在这里时也曾这么被爱过。

让我们运用这个全景透镜,将我们所爱和与我们同住的人,看作是与我们共享这美丽星球的同伴。

你和我能做到吗?我们做得到!我们可以一直持守,继续盼望!我们可以留在树旁,带着微笑吃那果子,让我们眼中散发的基督之光,成为他人在最黑暗日子中能够仰赖的事物。当他们看到我们容貌上散发的光,他们就会被吸引过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专注在爱和光最初的源头,耶稣基督那颗「明亮的晨星」上。19

我为此见证,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比你我所能想象的还要更好!愿我们都能怀着对耶稣基督的信心之眼,看出最后都会一切好,且在现在就感到会一切好。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注:

  1. Anousheh Ansari, in “The Overview Effect and Other Musings on Earth and Humanity, according to Space Travelers,” cocre.co.

  2. 以帖书12:19

  3. See Jody Moore, “How to Say Hard Things,” Better than Happy (podcast), Sept. 18, 2020, episode 270.

  4. Ronald E. Bartholomew, used with permission; 亦见 尼腓1书8:10; 11:21-22.

  5. See James D. MacArthur, “The Functional Family,” Marriage and Families, vol. 16 (2005), 14.

  6. 只要我们「全心全力向父祈求,好使〔我们〕满怀……这种爱」(摩罗乃书7:48),就可能做到。

  7. Paraphrase of a statement attributed to Jill Churchill.

  8. See Richard Eyre, Life before Life: Origins of the Soul … Knowing Where You Came from and Who You Really Are (2000), 107.

  9. 传统谚语。

  10. 教义和圣约93:24,26

  11. See Robert Frost, “Birches,” in Mountain Interval (1916), 39.

  12. 见罗素·纳尔逊,「喜乐和灵性的存活」,2016年11月,利阿贺拿,亦见罗素·纳尔逊,「让神得胜」,2020年11月,利阿贺拿

  13. 教义和圣约123:17

  14. 教义和圣约98:3

  15. Wayne E. Brickey, Inviting Him In: How the Atonement Can Change Your Family (2003), 144.

  16. 见罗素·纳尔逊,「我们需要使人和睦的人」,2023年5月,利阿贺拿

  17. 总会会长的教训:海乐·李(2000),第134页。

  18. 见保罗·柯莱克,「祂真的爱我们」,2012年5月,利阿贺拿

  19. 启示录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