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資源
第四課: 養育子女


“第四課: 養育子女,” 鞏固家庭: 教師指南 (2006), 28–39

“第四課,” 鞏固家庭, 28–39

第四課

養育子女

「好好照顧你們的小孩,歡迎他們到你們的家,全心全意養育他們、愛護他們。」

戈登‧興格萊會長

課程目標

在本課程中,幫助父母:

  • 了解養育子女的重要性。

  • 知道養育子女的不同方式。

  • 學習和運用稱爲「情緒管理」的五步驟養育過程。

養育的必要性

戈登‧興格萊會長鼓勵父母要養育他們的子女:「用愛心、用主的教訓和警戒來養育他們;好好照顧你們的小孩,歡迎他們到你們的家,全心全意養育他們、愛護他們。」1

養育包括以親切慈愛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需求。這包括滋養(身體、情感和靈性)、關愛、教導、保護、幫助、支持和鼓勵。

父母在幫助孩子準備好處理生活中的諸多挑戰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獲得悉心養育的孩子會更有能力去承受艱困的時刻。養育子女是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遺憾的是,忙碌的母親和父親有時候會無暇看顧自己的孩子。多年來,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教會和社區領袖一直在關注無人照顧的孩子之福祉。更嚴重的是婚姻破裂所引起的問題。在痛苦關係中掙扎的母親和父親,其教導、撫慰孩子的能力通常會減弱。孩子經常會感受到婚姻不和所帶來的痛苦與失落感。即使他們的父母並未離婚,孩子會親身經歷別人所作的選擇之後果,以及生活在一個平凡、不完美的世界所帶來的後果。雖然這其中的一些問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有很多是可以預防的。

經文爲養育子女提供了教義基礎。詩篇說明父母和子女的神聖本源:「你們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兒子」(詩篇82:6)。保羅同樣地教導,人「是神的兒女」(羅馬書8:16)。神已經將祂的兒女交託給他們塵世的父母照顧。父母負有幫助他們的子女回到祂身邊的神聖責任。保羅告誡父母應該「照著主的教訓和警誡養育〔兒女〕」(以弗所書6:4)。透過先知約瑟‧斯密,主賜予類似的教導:「已經命令你們在光和眞理中教養子女」(教約93:40)。

近代的先知重申這段經文的眞理。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定額組鄭重地宣告:「父母有神聖的職責,要在愛與正義中教養兒女,提供他們物質和靈性所需,教導他們彼此相愛、彼此服務、遵守神的誡命,並且不論住在何處,都要做一個守法的國民。丈夫和妻子──母親和父親──將在神前爲履行這些義務負責。」2

父母千萬不要忽略自己照顧子女的神聖責任。戈登‧興格萊會長勸告爲人父母者:「我希望你們持之以恆地照顧、關愛自己的子女。……在你們所有的資產中,沒有什麼會比子女更加珍貴。」3

養育子女的方法

養育子女應採取多種方式,包括:

  • 教導孩子救恩的眞正教義。彭蓀‧泰福會長強調,摩爾門經中正義的父親會教導他們的兒子「『永恆之神的偉大計畫』──即墜落、重生、贖罪、復活、審判、永生。(見阿爾瑪書34:9。)以挪士說,他知道他的父親是一個正直的人,『因爲他教我他的語文,也照著主教養、告誡我們的方式教導……』(以挪士書1:1)。」4

  • 透過經文研讀、祈禱、家人家庭晚會和參與教會活動,來促進靈性的發展。

  • 爲孩子提供食物、衣服和住所。

  • 用基督般的方式跟孩子說話和傾聽他們說話。

  • 教導適當的行爲。

  • 執行不良行爲的後果。

  • 展現愛、尊重和奉獻的精神。

  • 樹立良好的榜樣。

  • 教導工作的價值和提供工作的機會。

  • 教導財務紀律和金錢管理的原則,包括什一奉獻和儲蓄。

  • 提供有趣和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

孩子有煩惱或面臨問題時,正是教養他們的大好機會。

在孩子有困擾時教養他們

人碰到問題時,有時候會需要別人的幫助──傾聽的耳朵、援助之手、值得信賴的朋友的建議。賓塞‧甘會長說明:「〔神〕常常是藉著另一個人來滿足我們的需要。」5孩子有困難時,他們特別需要父母的幫助,因爲他們的父母比其他任何人更加關心他們,想把最好的給他們。父母應該是子女的盟友,在需要的時候做他們的朋友。父母有機會和義務滿足子女的需求。天父願意愛和幫助子女,父母回應子女需求的方式,往往會影響子女對天父的印象。

關於母親的養育角色,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羅素‧納爾遜長老說:「在……孩子從殘酷的現實世界中打滾一天回家後,慈愛的婦女會說:『到我懷裡來安歇。』她所到之處就是一個聖化之地,不受生命風暴的侵襲。那兒也是避風港,因爲她有能力去教養,有能力毫無條件地去愛。」6這段話也適用於父親。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在20年內研究了119個家庭,他發現教養子女有成的夫婦在孩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幫助他們,即子女沮喪、憂傷的時候。成功的父母會做五件事──全是養育的工作──提供他們的孩子更好的生活基礎。

高特曼用「情緒管理」這個術語來描述這些父母的活動。他發現,受到教養的孩子會更了解、更能處理他們自己的情感,學會與人相處,並以適當的方式解決問題。他們也有更健康的身體,更高的學術表現,與朋友有更好的關係,較少的行爲問題,更積極的情感,和更好的情緒健康。7以下是這個五步驟情緒管理過程8的敘述。

步驟1:察覺孩子的情緒

在高特曼的研究中,成功的父母能夠辨識孩子的情緒,並做出適當的反應。情緒是生活中不可分割且重要的部分。能夠辨識並接受自己的情緒的父母比較容易辨識和接受子女的感受。觀察到父母處理複雜情感的孩子通常會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遇到困擾通常是有跡可循。例如,他們可能會出現一些行爲問題、胃口改變、退縮、在學校表現不佳或面帶愁容。

當父母意識到孩子有困擾,並深切地關注,他們便會感同身受,有同理心。有同理心能夠提升父母教養子女的效果,誠如下面的研究案例所示。

布蘭登

四歲大的布蘭登走進房間和媽媽及兩個兄弟姊妹一起看電視。布蘭登在坐下來之前,在一張椅子前面站了一會兒,和他的姊妹凱蒂說話。他們交談時,哥哥史蒂夫走進房間,拿走布蘭登身後的椅子,並坐了下來。布蘭登沒有看到這一幕,他接著坐了下去,卻摔在地板上。這個事件純屬意外,而且很幽默。除了布蘭登外,大家都笑了。感到丟臉,他跑到自己的房間,將自己關在壁櫥裡,開始哭泣。片刻之後,他的媽媽輕輕敲門,把門打開。她跪在他身邊,親吻他的臉頰,說:「我知道你很尷尬,也很受傷。對不起,我不該笑你。我愛你。」她起身離開。

多年後,布蘭登還記得那個事件,那是他童年時期的一個重要時刻。在他的家庭,情感的表達是罕見的。但那一次,在他最需要的時候,他覺得有人了解他並愛他。他從來沒有忘記。

步驟2:辨識情緒是與孩子拉近距離和教導的機會

有時候父母會不理會不高興的孩子,他們也許是擔心被拒絕或害怕讓孩子失望。很多父母希望孩子的煩惱情緒會自行消失。通常,這些情緒若未獲得某種形式的幫助是不會消失的。父母應該視其子女的煩惱情緒爲促進情感交流和成長的機會。幫助安撫孩子困擾的情緒是父母可以做的,最令人滿足的事情之一。當慈愛的父母承認並理解孩子的感受,他們會覺得有人了解他們、安慰他們。

卡爾

那是一個美麗暖和的星期六早晨。奧斯卡感到能活著真是快樂,並期待著與家人度過這一天。在做完週末的家事後,他計劃帶著孩子到市立公園野餐。他們一家人都很喜歡這些戶外活動,因為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當奧斯卡建議孩子盡快完成自己的工作時,他發現11歲的兒子卡爾面露慍氣。卡爾挑釁地看著自己的父親,轉身便走開了。奧斯卡感到驚訝和擔心。卡爾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孩子。奧斯卡問,他們是否可以談一談。

奧斯卡:

我提到做家事時,你看起來不太高興。有什麼事情困擾著你嗎?

卡爾:

(簡短地說。)沒有,我會把事情做完。不用擔心。

奧斯卡:

你聽起來心情不太好。怎麼啦?(積極傾聽,邀請孩子說話。)

卡爾:

你在乎嗎?你只是想要我們把工作做完,不是嗎?所以我會把事情做完。

奧斯卡:

我的確想要把工作完成,但這不是我唯一關心的事。我也很在乎你的感受,以及你有什麼煩惱。你在為某件事情生氣,而且聽起來似乎是在生我的氣。我想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非防衛性傾聽,澄清。)

卡爾:

我不喜歡你那張愚蠢的工作表──就是這個讓我心煩。為什麼我的名字在名單上,總是比別人做更多最糟糕的工作?這不公平。

奧斯卡:

你的名字沒有出現比較多次。我做了工作表來確定每個人的工作份量一樣多,除了梅格和安妮以外。她們年紀太小不適合做戶外的工作。

卡爾:

你錯了。我要做的工作比別人還多。

奧斯卡:

你覺得我是故意對你不公平。(非防衛性傾聽。)

卡爾:

對。

奧斯卡:

告訴我你的工作怎樣比較多。(卡爾告訴父親,在工作表上,他的工作份量確實比兩個兄弟多。奧斯卡感到驚訝和困惑。)你說得對。我弄錯了,對不起。我會馬上修正。(非防衛性傾聽──承認錯誤。)

奧斯卡更改工作表,並讓兒子下星期放假,不用做家事。卡爾不再生氣,心情很快就變好了。

步驟3:用同理心傾聽孩子的訴說並確認其感受

當孩子吐露情感,父母可以運用第三課中所教導,以及奧斯卡和卡爾之間對話所示的傾聽技巧,重述他們理解他在說什麼。例如,父母可以說:「你的朋友搬走了,你感到很難過。」父母若對子女說的事情或感受有疑問時,問清楚。然而,探索性的問題可能會導致孩子自我防禦和停止說話。簡單的觀察往往會更有用。例如,父母可能會說:「我注意到,一提到成績的時候,你似乎變得緊張。」父母要等待,讓孩子繼續說下去。當孩子感受到他能掌控話題,並有一位不會批判、具有同理心的傾聽者時,他們會比較願意繼續說下去。

安茱莉雅

瓦萊麗注意到她7歲的女兒安茱莉雅放學回家後神情很沮喪。瓦萊麗試圖了解原因。

瓦萊麗:

你看起來很不開心。為什麼愁眉苦臉、垂頭喪氣?

安茱莉雅:

我再也不要去上學了。

瓦萊麗:

你對上學感到沮喪嗎?

安茱莉雅:

不是學校;是琳妮特和艾希莉。她們不喜歡我,她們看到我時就說我壞話。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從未對她們做過什麼事。

瓦萊麗:

她們傷害你的感情,而你不明白為什麼。

安茱莉雅:

我知道她們不喜歡我和梅蘭妮成為好朋友。她們希望梅蘭妮只跟她們好。現在她們想讓她不要再和我做朋友。

瓦萊麗:

這真令人難過。所以,你擔心她們會破壞你和梅蘭妮的友誼。

安茱莉雅:

最糟糕的是她們不喜歡我。她們為什麼要在乎我是不是梅蘭妮的朋友?她仍然可以和她們一起玩啊。我從未對她們做過什麼事。(開始哭了起來。)

瓦萊麗:

(她默默地將女兒抱入懷裡一會兒,然後回應。)我也會覺得受傷和難過。當覺得被人拒絕時總是會很難受。

安茱莉雅:

我該怎麼辦?

瓦萊麗:

這是個好問題。我得想想。你覺得你可以怎麼做?

安茱莉雅:

我試過對她們友好一點。但她們只會嘲笑我,對我做鬼臉。也許我只需要不理她們。梅蘭妮告訴我不要理她們,因為她們只是無理取鬧。她說她還是我的朋友。但是我不喜歡有人不喜歡我。

瓦萊麗:

這並不容易,是嗎?

安茱莉雅:

我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

瓦萊麗:

這讓我明白一點,那就是我不能取悅所有的人。不管你是誰或者你做什麼,總會有人不喜歡你正在做的事。最好的辦法是努力讓天父歡喜,你要做你認為是對的事,和你認為祂希望你去做的事。如果你這樣做的話,那麼不管其他人是不是喜歡你就都不重要了。

安茱莉雅:

那麼,我會繼續對他們友好,但是他們對我不好時,我會盡量不要覺得過度煩惱。

瓦萊麗:

這樣沒問題了吧?

安茱莉雅:

我想是吧。我知道光是把這件事說出來,我的心情就好多了。

瓦萊麗:

好了,讓我知道事情進行的順不順利。我會為你加油。

安茱莉雅:

謝謝您,媽媽。

在這個案例中,瓦萊麗幫助女兒對在學校碰到的問題感覺好受點。雖然安茱莉雅的同學可能會繼續欺負她,但她對這個情況會有不同的觀點,而不會深受打擊。她會感受到母親的理解和支持。當她更專注於做她覺得是對的事,而不是尋求他人的認同時,她的自我價值感極有可能提升。

步驟4:幫助孩子辨認情緒並說出來

有時候,父母會誤以爲子女知道如何描述其內心的感受。然而,孩子不一定有足以描述其情緒的詞彙。爲子女找到描述其感受詞彙的父母,會幫助他們將模糊、不確定、不舒服的感覺轉化爲描述性的詞語,如「傷心」、「憤怒」、「沮喪」、「害怕」、「擔心」、「緊張」等等。孩子學習描述其情緒的詞語時,會開始感受到能控制情緒。

教導情緒性詞語最好的時機是當孩子有情緒時。母親看到女兒因爲朋友要搬家了而在哭泣,她可以說:「你一定很傷心,你們一直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聽到這些話,這個女孩不僅感到有人理解她,同時也知道一個能形容其感受的用詞。

有些研究指出,確定和說出情緒「對神經系統具有安撫作用,會幫助孩子更快從不快的事件中恢復過來」。 9找不到描述其情緒詞語的孩子,有時候會表現出他們的感受,或是找個不恰當的詞語表達,如「閉嘴」、「不要管我」,或更糟的詞彙。誠如下面的研究案例所示。

陶德

陶德最近一次亂發脾氣後,他的父母帶他去見輔導顧問。他們曾經盼望七歲的兒子長大後能夠擺脫他的壞脾氣。然而前天下午,當他的母親拒絕帶他去看他的朋友布雷特時,陶德變得怒不可遏。陶德高聲尖叫,咒罵他的母親,並用腳踢牆壁。輔導顧問問陶德,當他的母親拒絕了他的要求時,他是什麼感覺;他回答說:「我不知道。」當問到,他做他最喜歡的事情時的感受,他給了相同的答案。進一步探詢後發現,陶德沒有能表達自己情緒的詞彙。

如果陶德能夠清晰、準確地形容自己的感受,他的情況或許會有所不同。幫助孩子學習描述自己感受的詞語,並不保證孩子會表現出更負責任的行爲。然而,當孩子能夠談論自己的感受時,他們就不太可能把情緒用行爲表現出來。另外,當孩子描述自己的心情時,父母可以更輕鬆地安慰和安撫情感的創傷。

步驟5:設定規範並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隨著父母幫助孩子學會處理不愉快的感受,孩子的控制感會增強。孩子必須學會用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及良好的情緒來處理令人苦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同時,可能需要爲不恰當的行爲設立規範。

魯本

魯本,12歲,漏接一顆高飛球,讓他的球隊敗北並喪失進入季後錦標賽的資格。他走出球場時,他的一個隊友大喊:「你還真厲害啊,白癡!」魯本已經感覺糟透了,他跑向那個少年,抓住他的脖子和肩膀,想要撂倒他。魯本的父親立即從看台上衝下來,把他的兒子拉開,他緊緊地抱著他說:「我知道你很生氣、很受傷,但我們從不傷害別人。咱們回家談一談,用比較好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

在這個例子中,父親得以用同理心傾聽、確認魯本的感受,並幫助他探索其他方式來處理困難的情況,利用這個機會來親近他的兒子,而不是責罵或說教。這過程會幫助魯本感到被理解、受重視,並能夠更好管理他自己的情緒。

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問題的起因,他們應該先詢問以查明事因,這樣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父母應該問這類的問題:「是什麼原因讓你有這樣的感覺?」當不是他人的過錯時,父母不要讓孩子怪罪他人。

一旦查明原因,父母可以問:「你覺得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應該認眞聽取孩子的答案。他們可以試探性地提供一些解決辦法,以幫助你的孩子考慮其他的可能性。父母需要帶頭引領年幼的孩子。他們可能會發現和年齡較大的孩子討論解決方案會很有幫助。當父母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思考解決辦法時,他們不應該考慮任何太荒唐或不恰當的解決辦法;批評會阻礙創造力,父母和孩子可以晚一點再選擇合適的解決辦法。父母應該表達對孩子的信心,相信他能夠找到適當的解決辦法。他們應該讓孩子盡可能承擔更多的責任,幫助孩子從依賴漸漸變得自立。

有時候這麼做會很有幫助,讓孩子回想一下他(她)在生活中成功地處理問題的其他時候。孩子當時是如何應對的?是否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來處理當前的問題?在第七課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其他建議。

步驟五的下一階段是評估可能的解決方案。父母可能需要詢問孩子這類的問題:10

  • 「這個解決辦法公平嗎?」

  • 「它行得通嗎?」

  • 「它是否安全?」

  • 「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 「這個解決辦法會如何影響其他的人?」

  • 「這個解決辦法會幫助別人或傷害別人?」

  • 「這個解決辦法是否尊重每個有關的人?」

一旦他們探索了每個解決方案的影響,父母應該幫助子女確定哪一個是最好的解決方案。父母應該提供意見和指導。孩子需要從父母的智慧和經驗中獲益,父母可以分享他們解決類似問題的經驗。他們可以告訴子女他們作出的選擇,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如果孩子似乎決心去嘗試一個父母認爲會失敗的解決方案──假如結果是無害的,也不會爲孩子帶來重大問題,造成負擔──不妨讓孩子放手去做。人生中──一些重要教訓是從失敗中學到的。之後用不著說:「我早就告訴過你。」父母應該幫助子女找出另一個解決方案。

父母可以把他們與子女的關係看作是一個銀行帳戶。父母可以這樣投資關係──善待自己的子女、尊重他們的界限、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指導他們解決自己的問題,和懷著愛心管教。每一個仁慈友善、愛和尊重的行爲都是在關係帳戶中累積存款。當努力解決問題失敗,孩子看來也一意孤行,要做些會鑄成大錯的事,只要累積的存款足夠,父母便可以提款。提款涉及要求孩子做一些對父母而言很重要的事情。例如,如果兒子想要與備受質疑的朋友共度週末,父母可以要求他不要去;父母的帳戶中若有足夠的存款,他會更願意遵從。

介入孩子問題的準則

當孩子有問題時,父母有時候不知道他們應該如何介入。下列原則可能會有所幫助:

親職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幫助子女成長,從依賴漸漸變得自立。父母可以幫助子女培養自立,他們要教導子女正確的原則,如此子女才能學會正義地和負責任地管理自己。如果父母接管孩子的問題,他們就是給自己攬上不必要的負擔,同時剝奪了兒女學習承擔責任和自立的機會。一般來說,孩子應該解決自己的問題、挫折、厭煩和失敗,父母可以視情況需要以教師和領袖的角色予以協助。

有時候,父母需要帶頭解決問題。當孩子太年輕、缺乏經驗,或者不成熟時,父母要帶頭處理問題。當他們的孩子威脅他們、拿取或破壞財產,或威脅他人時,父母也應該出面干預。在這些情況下,父母可以藉著面對不當的行爲來提供協助。第三課中所述的「我」語句模式是討論不當行爲的一種有效方式。(如果父母雙方都在場,他們應該用「我們」而不是「我」。)父母也可以藉著給予選擇(第八課會討論到)或執行後果(第九課會討論到),來幫助子女承擔責任。

教養的永恆價值

父母若以愛、仁慈和體貼來教養子女,他們就會親切地回應。請根據需要應用本課程的建議。教養的過程應及早開始,並在每個孩子的生活中以適合他(她)的需求的方式持續進行。

戈登‧興格萊會長強調關愛和養育孩子需要與天父一致:「千萬別忘了,這些小孩都是神的兒女,而你們只是負有監護之責。祂在你們成爲父母之前,便已是一位父親;而祂對這些小孩所負有的親職權利和關心不曾稍減。」12

註:

  1. Salt Lake University 3rd Stake conference, Nov. 3, 1996; in Church News, Mar. 1, 1997, 2.

  2. 「家庭:致全世界文告」,2004年10月,利阿賀拿,第49頁。

  3. In Church News, Feb. 3, 1996, 2.

  4. 參閱彭蓀‧泰福,「配稱的父親,配稱的兒子」,1986年1月,聖徒之聲,第28–29頁。

  5. 參閱賓塞‧甘,「小小的服務」,1976年12月,聖徒之聲,第1頁。

  6. 參閱羅素‧納爾遜,「婦女的永恆價值」,1990年1月,聖徒之聲,第21頁。

  7. 摘自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by John Gottman, Ph.D., with Joan DeClaire, Foreword by Daniel Goleman.Copyright © 1997 by John Gottman.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 NY.Pages 16–17.

  8.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76–109.

  9.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100.

  10.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108.

  11. 賓塞‧甘,「福利服務:福音的實踐」,1978年2月,聖徒之聲,第110頁。

  12. In Church News, Mar. 1, 1997, 2.

情緒詞語

  • 害怕

  • 孤單

  • 有趣

  • 憤怒

  • 焦急

  • 感激

  • 憂慮

  • 驚訝

  • 糟糕

  • 輕視

  • 背叛

  • 困惑

  • 枯燥無聊

  • 氣炸了

  • 無聊

  • 煩擾

  • 勇敢

  • 厭煩

  • 沉重

  • 冷靜

  • 著迷

  • 懊惱

  • 愉快

  • 冷漠

  • 自在

  • 同情

  • 能幹

  • 擔心

  • 自信

  • 茫然

  • 滿足

  • 太棒了

  • 懦弱

  • 消沉

  • 好奇

  • 有戒心

  • 氣餒

  • 丟臉

  • 欣喜

  • 依賴

  • 鬱悶

  • 剝奪

  • 失望

  • 消除敵意

  • 不滿

  • 洩氣

  • 噁心

  • 心煩意亂

  • 苦惱

  • 不信任

  • 不安

  • 可疑

  • 精疲力盡

  • 可怕

  • 索然無味

  • 呆頭呆腦

  • 目瞪口呆

  • 熱切

  • 欣喜若狂

  • 有效率

  • 得意洋洋

  • 尷尬

  • 同理心

  • 無足輕重

  • 陶醉

  • 鼓勵

  • 精力充沛

  • 激怒

  • 心花怒放

  • 熱情

  • 羨慕

  • 氣憤

  • 興奮

  • 疲憊

  • 興高采烈

  • 深深入迷

  • 大爲吃驚

  • 慌張

  • 喜愛

  • 愚蠢

  • 狂熱

  • 友善

  • 驚恐

  • 沮喪

  • 暴怒

  • 開心

  • 愉快

  • 感激

  • 悲痛

  • 內疚

  • 束縛

  • 快樂

  • 可惡

  • 心碎

  • 有幫助

  • 無助

  • 光榮的

  • 驚駭

  • 敵意

  • 謙遜

  • 屈辱

  • 飢餓

  • 匆忙

  • 受傷

  • 不耐煩

  • 重要的

  • 被強迫

  • 印象深刻

  • 不足

  • 無能

  • 漠不關心

  • 經驗不足

  • 幼稚

  • 癡迷

  • 激怒

  • 拘謹

  • 不安全

  • 鼓舞

  • 感興趣

  • 惱怒

  • 孤立

  • 羨慕

  • 快活

  • 歡欣

  • 親切

  • 懶惰

  • 冷落

  • 失信

  • 小巧可愛

  • 寂寞

  • 情緒低落

  • 幸運

  • 溫順

  • 悶悶不樂

  • 悲慘

  • 濫用

  • 謙虛

  • 羞愧

  • 感動

  • 天眞

  • 被需要

  • 緊張

  • 自以爲是

  • 樂觀

  • 脾氣暴躁

  • 克服

  • 欣喜若狂

  • 壓力潰堤

  • 不知所措

  • 恐慌

  • 痲痺

  • 寧靜

  • 惱羞成怒

  • 迷惑不解

  • 受逼迫

  • 忐忑不安

  • 悲觀

  • 同情

  • 折磨

  • 準備

  • 保護

  • 驕傲

  • 煽動

  • 不解

  • 慌亂

  • 拒絕

  • 輕鬆

  • 安心

  • 懊悔

  • 悔改

  • 憤恨

  • 焦躁不安

  • 報復

  • 虔敬

  • 荒謬

  • 惹惱

  • 氣惱

  • 悲傷

  • 滿意

  • 恐懼

  • 生悶氣

  • 害羞

  • 自私

  • 自艾自憐

  • 敏感

  • 多愁善感

  • 平靜

  • 嚴肅

  • 心神不寧

  • 震驚

  • 厭倦

  • 慢吞吞

  • 聰明

  • 莊嚴

  • 疼痛

  • 悲哀

  • 歉意

  • 馬馬虎虎

  • 大吃一驚

  • 吃驚

  • 奇怪

  • 驚愕

  • 莫名其妙

  • 順從

  • 優越

  • 容易被感動

  • 有同情心

  • 侷促不安

  • 憤慨

  • 疲倦

  • 寬容

  • 信賴

  • 可靠

  • 精疲力竭

  • 不受重視

  • 不舒服

  • 不自在

  • 不高興

  • 不重要

  • 不友善

  • 不被喜愛

  • 沒有準備

  • 不確定

  • 不值得

  • 難過

  • 焦慮

  • 習慣了

  • 沒用

  • 空虛

  • 懷恨在心

  • 熱心

  • 疲倦

  • 怪異

  • 瘋狂

  • 美妙

  • 憂愁

  • 毫無價值

  • 有價值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