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21章


「第21章:控制脾氣」,總會會長的教訓:多馬·孟蓀(2020)

「第21章」,教訓:多馬·孟蓀

第21章

控制脾氣

「沒有人能我們生氣,要不要生氣是我們的選擇。我們若要時時刻刻保持好心情,就要選擇不生氣。」

多馬·孟蓀的生平

對於他人不友善或憤怒的話語,孟蓀會長總是以柔和平靜的態度回應,即使遇到最緊張的情況,也往往能夠平息下來。他第一次參加男童軍過夜露營時的經驗,讓他學習到以柔克剛的效果。他跟一位記者提起這段往事,記者這樣報導說:

「湯米和他的童軍夥伴加入了他們童軍團長的營隊,這位團長是支會裡一位名叫卡爾的成員,靠一隻義肢走路。……

「童軍們在木屋裡過夜時,湯米和其他人看著卡爾拆下義肢,放在睡袋旁邊。夜裡,一個男孩從睡袋爬出來,偷偷將卡爾的義肢藏在自己的床裡。

「卡爾醒來時,發現義肢不見了。但是卡爾並沒有提高嗓門,要求立刻歸還他的物品,而只是說他需要到木屋外面一下。童軍們看著他們的領袖用一隻腳跳著到門外去。孟蓀會長說:『我想每個男孩都覺得很慚愧。』

「卡爾很快就回來了,發現自己的義肢正放在他昨晚放的地方。卡爾說:『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開始沒有看見,但我真的很高興它在這兒。』

「孟蓀會長說,卡爾很清楚有個男孩對他惡作劇,但是他選擇溫和地回應。『他沒有斥責我們,我們卻因此變得更好。』」1

圖像
基督醫治人

「內中有一個人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耶穌……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路加福音22:50-51)。

多馬·孟蓀的教訓

1

憤怒解決不了事情,卻能夠毀了一切。

最近我看電視新聞,發現許多頭條新聞的性質都很相近,所報導的不幸事件基本上都歸因於一種情緒,也就是憤怒。我那時想到詩篇作者的這些話:「當止住怒氣,離棄忿怒」〔詩篇37:8〕。……

……「憤怒解決不了事情,毫無建樹,卻能夠毀了一切」〔Lawrence Douglas Wilder, quoted in “Early Hardships Shaped Candidates,” Deseret News, Dec. 1, 1991, A2〕。2

不久前我才讀到一個感人的故事,作者是露意絲·李奇。……她寫道:

「我祖母的宿敵一向就是魏考克斯太太。祖母和魏考克斯太太自結婚以後,就一同搬到小鎮的大街上,她們幾乎一輩子都毗鄰而居。我不知道她們兩人之間是如何開戰的,我也不覺得三十多年以後,到了我出生的時候,她們還記得當初是怎麼開始的。她們之間不只是意見不合而已,簡直是全面開戰。……

「我們小的時候,會去探望祖母,其中一部分的樂趣就是對魏考克斯太太的孫兒扮鬼臉。在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我們把蛇放進了魏考克斯太太的水桶裡。祖母象徵性地抗議了一下,但是我們感覺到她其實是暗自竊喜。

「不要以為這是一面倒的戰爭,魏考克斯太太也有孫兒,祖母也沒有逃過他們的捉弄。每次起風天,晾好了衣服,曬衣繩沒有一次不是無故斷裂,衣服四散於地的。

「我不知道要不是每天都有波士頓日報的家事版,祖母怎麼能忍受這些騷擾這麼久。家事版是很好的一版,除了慣常有的烹飪秘訣和洗衣秘方外,還有一欄讀者通訊欄。此欄的理念是如果你有什麼問題,或是有什麼話要一吐為快,就寫信到報社,署上像是楊梅之類的新穎筆名,那就是祖母用的筆名。之後就會有其他也遭遇同樣問題的婦女回信,告訴你她們是怎麼做的,……通常在問題解決之後,人們還是會透過報紙專欄,繼續通信通個好幾年。一方會告訴另一方她兒女的情況、她做的水果罐頭,以及新買的客廳家具。祖母的情況就是這樣,她和一名署名海鷗的女士通了25年的信。海鷗真的是祖母的摯友。

「我十六歲時,魏考克斯太太過世了。在一個小鎮裡,不管你多麼恨你的鄰居,禮貌上還是要到她家探訪一下,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的。祖母穿戴整齊,圍上了棉布圍裙,走過魏考克斯太太的草坪到她家去,她要顯示出自己是說到做到,願做任何要她做的事。魏考克斯太太的女兒安排她清掃喪禮的訪客廳,那已是一塵不染的前廳。在前廳的喪禮桌上有一大本剪貼簿,剪貼簿裡整整齊齊地貼了一欄欄多年來海鷗和祖母間所通的信。雙方都不知道,原來祖母最糟的敵人竟是她最好的朋友。那是在我記憶中惟一見到祖母哭的一次。我那時不完全明白她為何要哭,但是現在我懂了。她哭的是所有虛耗的歲月,再也無法喚回了」〔adapted from “Grandma and the Sea Gull,” Together, Nov. 1957, 13–14〕。3

2

我們生氣時,無法感受到天父的靈。

每個人都生過氣。我們生氣,可能是因為事情的結果不合我們的意,也可能是別人談論我們的言詞或對我們說的話激怒了我們。別人如果未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做,可能也會惹我們生氣。當我們等待某件事物超過了預期的時間,可能也會讓我們生氣。當別人沒有站在我們的角度去看事情,也可能讓我們生氣。使人生氣的理由似乎不計其數。

有時候我們會為了自己想像出來的傷害或自己所認定的不公平而感到憤慨。本教會第七任會長禧伯·郭會長談到他年輕的時候曾經替某個人做事,那個人後來寄給他一張500美元的支票和一封信,信上對於未能付給他更高的酬勞表示歉意。後來郭會長又替另一個人做事,他說這份工作比先前的那份工作困難10倍、費力10倍,而且花了更多的時間。第二個人卻寄給他一張150美元的支票。年輕的的禧伯覺得自己受到非常不公平的待遇,他起先覺得受到羞辱,之後變得很生氣。

他把這件事講給一位較年長的朋友聽,這位朋友問道:「這個人有意羞辱你嗎?」郭會長回答:「沒有。他還跟我的朋友說他給我的酬勞相當優厚。」

這位較年長的朋友說道:「把無心的舉動當成羞辱,那就太傻了」〔see Heber J. Grant, Gospel Standards, comp. G. Homer Durham (1969), 288–89〕。

在約瑟·斯密譯本的以弗所書第4章第26節,使徒保羅問道:「你們能生氣,卻不犯罪嗎?不可含怒到日落。」我要問,我們生氣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天父的靈嗎?據我所知,還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在摩爾門經尼腓三書讀到:

「你們不可……彼此爭論……。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具有紛爭之靈的,不是屬於我的,是屬於魔鬼的;魔鬼是紛爭之父,他煽動人心彼此挾怒紛爭。

看啊,煽動人心彼此激怒敵對,這不是我的教義;而這是我的教義,就是要消除這種事」〔尼腓三書11:28-30〕。

生氣就是屈服於撒但的影響。沒有人能我們生氣,要不要生氣是我們的選擇。我們若要時時刻刻保持好心情,就要選擇不生氣。我要見證這是做得到的。4

3

我們可以忍住怒氣、使人和睦,並對他人表達善意和敬意。

我們所有的人都會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如果不加以克制,這種情緒就會變成怒氣。我們都感受過不愉快、不滿或敵意,如果我們選擇放任發洩情緒,就會亂發脾氣,遷怒他人。諷刺的是,那些人往往是我們的家人,是我們真正最愛的人。

許多年前我在報紙上讀到以下這則美聯社的報導:有位老先生在他哥哥的喪禮上透露,說他從成年以後,一直和哥哥住在紐約州康斯裘附近一棟只有一個房間的屋子裡。有一次他們吵架之後,就用粉筆畫線,把房間隔成兩半,從此兩人互不越界,也不再和對方說話,就這樣生活了62年。請想想看那次憤怒帶來的後果。這是多麼不幸的事啊!

但願我們都能夠認真下定決心,每次遇到狀況都要作這樣的決定:忍住怒氣,雖然受試探也絕不說出任何尖酸刻薄、傷人的話。

查理·彭羅斯長老在二十世紀初,曾先後在十二使徒定額組和總會會長團服務,我很喜歡他所寫的這首聖詩歌詞:

親愛弟兄,控制脾氣;

鍛鍊激動靈魂。

情緒起勿壓抑,

讓智慧來駕馭。

控制脾氣;冷靜鎮定

便能帶來力量。

衝動起,理智毀,

好眼力,頓時盲。

School Thy Feelings,” Hymns, no. 336〕……

……願我們都能配得上稱為天父的兒子〔和女兒〕;願我們永遠在家中成為表率、懷著信心遵守所有的誡命;願我們對任何人都不懷恨意,而且能成為使人和睦的人,時時記得救主的訓誨:「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5

世界和平雖然是很崇高的目標,但只要每個人都尋求、獲得個人的平安,自然會有世界和平。我指的並不是世人所倡導的和平,而是神所應許的和平;我說的是家裡的平安,內心的平安,也就是生活中的平安。按人的方式建立的和平終必失敗,照神的方式建立的平安才能永遠長存。6

我要鼓勵教會成員,凡是能向眾人表達善意、敬意的地方,就要表達。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差異,我們可以、也應該向不同信仰的人表示尊重。7

4

我們可以展現慈悲,易於寬恕。

小路賓·克拉克會長〔說〕:「……我經常在想,基督在塵世生命中所做的最美好的事之一,是祂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祂忍受死亡的痛苦,據說十字架的刑罰是古人所發明的最痛苦的死亡方式,在祂接受了不公正、不合法,以及與慈悲的原則完全背道而馳的定罪,並被釘上十字架後,在祂斷氣前,當時在場聽到的人都作證,祂對祂天上的父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55, 24〕。

在摩爾門經裡,阿爾瑪對上面講到的事以自己的話作了優美的描述:「除非完成贖罪,否則慈悲的計畫就無法完成;所以神親自贖了世人的罪,以促成慈悲的計畫,滿足了公道的要求,使神成為完全、公正又慈悲的神」〔阿爾瑪書42:15〕。

我們從這種知識的基礎上,問問自己: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處處看到人們不願彼此寬恕,不願做出慈悲和寬恕的潔淨行為?是什麼使得醫治的膏油無法潔淨世人的創傷?是頑固?還是驕傲?或許還需要化解仇恨,使其消失。「斥責使傷口開敞,惟有寬恕帶來醫治!」 〔from O Pioneers! Hallmark Hall of Fame video adaptation of the novel by Willa Cather (1991) 〕……

先知約瑟敦促我們:「要慈悲待人,你們就必找到慈悲。要努力協助拯救靈魂,而不是去毀滅他;因為實在地,你們都知道,『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393頁;見路加福音15:7〕。8

圖像
基督和兩個盜賊在十字架上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

我認識一個從德國移民到美國來的家庭,英文對他們而言是一種難學的語言,他們的錢不多,可是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工作的意願,也擁有對神的愛。

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出生後只活了兩個月就死了。這位父親是個木工,就為他鍾愛的孩子製作了一口漂亮的小木棺。葬禮當日天色晦暗,正反映出他們因失去孩子而感到的哀慟。這位父親帶著小木棺,一家人準備向教堂走去,那裡早已有一些朋友聚集等候了。然而,教堂的門是鎖上的。忙碌的主教忘了葬禮這件事,而且怎麼也聯絡不到他。這位父親束手無策,只好將木棺夾在腋下,家人隨著他在滂沱大雨中走回家。

如果這個家庭胸懷沒有那麼寬大,可能早已責怪主教而心懷惡感了。後來主教發現了這件不幸的事,就拜訪了他們並向他們道歉。在這位父親的言談中仍可清楚地感受到他受到的傷害,但他的眼中充滿了眼淚,也接受了主教的歉意,這兩人在諒解的氣氛中相互擁抱。沒有留下任何〔不愉快〕,造成進一步的惡感。愛與接納戰勝了一切。……

就像亞歷山大·波普所寫的一樣:「犯錯乃人之常情,寬恕則為神的屬性」〔An Essay on Criticism (1711), part 2, line 325〕。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就被激怒,有時我們又頑固地不願接受別人誠摯的歉意。讓我們拋開自負、驕傲和創傷——懷著這樣的態度向前跨出我們的步伐:「我真的很抱歉!讓我們再成為像從前一樣的朋友。我們不要把這一代的怨恨及憤怒傳給未來的子子孫孫」。讓我們除去那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怨恨〕。

〔惡感〕從何而來?一部分是來自於尚未解決的爭執,……一部分則肇因於失望、忌妒、爭吵和鑽牛角尖。我們必須解決這些問題——要平撫這些情緒,而不可任由它們潰爛、化膿,終至造成傷害。

我要以兩個人的故事作為結尾,他們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們勇敢的行為並未呈現在全國民眾眼前,卻彰顯在猶他州密德維這個幽靜山谷中。

多年以前,羅伊·柯樂和格蘭特·雷孟一起在教會中服務,他們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們都是農夫,也都是酪農場的主人。然而一場誤會使他們產生了些許不和。

羅伊·柯樂後來得了癌症,生命垂危,剩下的時日不多。內子法蘭絲和我去看羅伊,我給了他一個祝福。後來我們閒聊時,柯樂弟兄說:「我想告訴你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次經驗。」然後他提到他與格蘭特·雷孟之間的誤會,以及接踵而至的疏離。他形容說:「我們之間失去了那種友好的感覺。」

「後來,」羅伊繼續說道:「當我剛把乾草收入穀倉準備過冬,一天晚上,乾草自動著起火來,將乾草、穀倉,還有裡面所有的東西燒得精光,我心裡難過極了。」羅伊說:「我不知道我到底還能做什麼。夜晚一片漆黑,唯獨大火燒過的餘燼透著些許光亮。接著我看到好幾輛曳引機和重機械的燈光從格蘭特·雷孟家的方向向我靠近。當這群『救難隊』來到我的農場,格蘭特看到淚眼縱橫的我,說:『羅伊,你有一大堆東西等著清理,我帶著兒子們來了,咱們幹活兒吧!』」他們一起清理大火後的殘局。造成他們短暫失和的那支隱藏的楔子永遠地消失了。他們徹夜工作,社區中有許多人也在隔日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羅伊·柯樂已經過世了,而格蘭特·雷孟也日益衰老。他們的兒子曾在同一支會的主教團裡一起服務。我牢牢珍藏著這兩個美好家庭的友誼。

圖像
婦女安慰另一位婦女

「要慈悲待人,你們就必找到慈悲。」

願我們都在家中作好榜樣,忠信地遵守所有的誡命,不再懷有〔惡感〕,卻要記住救主的勸誡:「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9

研讀與教導的建議

問題

  • 孟蓀會長指出憤怒到處盛行,並強調憤怒有巨大的破壞力(見第1部分)。就你所見,何以「憤怒解決不了事情」?我們要如何「止住怒氣」?我們可以從「楊梅」和「海鷗」的故事中學到什麼?

  • 複習孟蓀會長提到的,我們有時會感到憤怒的原因(見第2部分)。我們要如何克服在這些情況下生氣的傾向?了解我們可以選擇不生氣,為什麼很重要?你曾如何與令你生氣的人和解?我們要如何減少與家人或其他人的紛爭?

  • 我們如何更能使人和睦?(見第3部分。)對於和我們不同的人,我們要如何培養對他們更大的愛和尊重?

  • 複習孟蓀會長關於慈悲和寬恕所作的教導 (見第4部分)。別人寬恕你時,你有什麼感覺?你寬恕別人時,有什麼感覺?拒絕寬恕對我們有何影響?我們要如何培養更敏於寬恕的心?關於寬恕,我們可以從第4部分的故事中學到什麼?

相關經文

詩篇145:8箴言15:1傳道書7:9馬太福音5:38-42聖經雅各書3:2-65:9摩賽亞書4:13阿爾瑪書24:17-19尼腓三書12:9

教學輔助說明

「與課程相關的見解和提示來臨的時候,要找個方式記下來,使你能記住,並在日後參照。……當你記下靈性提示時,就是在向主表示,你重視祂的指引,祂就會祝福你能更頻繁地獲得啟示」(以救主的方式教導〔2016〕,第12頁)。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