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對贖罪懷抱希望會使我們有能力具有永恆的眼光。
我們家以前住在南猶他一處沙漠高地。那裡雨水稀少,我們總是殷切期盼在酷熱的夏天來到之前,能夠降下足夠的雨水。和現在一樣,那時我們期盼下雨,會祈禱求雨,情況危急時還會為下雨禁食。
那裡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有位祖父帶著五歲的孫子在城裡散步,最後走到大馬路邊一間小雜貨店,停下來買冰涼的汽水喝。有輛別州來的汽車開到雜貨店旁,開車的人指著天空一朵小小的雲,問道:「你想會下雨嗎?」
老人回答說:「我當然希望下雨。就算不是為我,也該為這個孩子!我早就看過下雨的樣子了。」
希望是一種情緒,能豐富我們日常的生活。有人將希望定義為:「相信每一件事情都會有最佳結局的那種感覺」(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hope)。我們若是懷著希望,就會「帶著渴望和合理的自信期待未來」。因此,懷著自信期待未來的時候,希望就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篤定平安的感覺。
有時候,我們會希望發生一些自己無力控制的事情。我們希望有好天氣,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希望我們喜愛的球隊贏得世界盃、超級盃或贏得世界錦標賽。
這樣的希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有趣,也往往讓人做出不尋常、甚至近乎迷信的舉動。舉例來說,我的岳父大人是個超級籃球迷,但他卻相信,只要他不要觀看他喜愛的籃球隊的電視轉播比賽,那支隊伍就比較有可能會贏。我十二歲的時候,堅持要穿同一雙從來不洗的襪子去參加每一場少棒聯盟比賽,希望贏得勝利。家母都會要我把那雙襪子拿到屋後的走廊,不准拿到屋內。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希望而產生夢想,因此受到鼓舞而採取行動。如果我們希望學業成績進步,就會認真讀書,有所犧牲,以達成這項希望。如果想在贏球的隊伍打球,我們就要認真練習,全心投入,團隊合作,最後才能成功。
羅傑‧班尼斯特以前在英國就讀醫學院時,就胸懷大志,想成為第一個在一英哩賽程中跑出四分鐘內佳績的人。在二十世紀早期的那些年中,許多熱衷田徑賽事的人,無不期盼有一天能打破四分鐘內跑完一英哩這項紀錄。多年來,許多傑出的跑者都逼近了目標,但始終沒有人跨越四分鐘的關口。班尼斯特仍然懷著雄心壯志,很有毅力地接受訓練,希望有一天能達成目標,刷新世界紀錄。有些體育界人士開始懷疑是否真的有人能打破四分鐘內跑完一英哩的記錄。有些專家甚至推測,人體在生理上根本就無法用這麼快的速度跑完這麼長的距離。1954年5月6日,一個多雲的日子,羅傑‧班尼斯特實現了這項偉大的希望!他在三分五十九點四秒的時候跨越終點線,創下新的世界紀錄。想要打破四分鐘內跑完一英哩的希望成為他的夢想後,他就藉著訓練、努力和毅力,達成了這個夢想。
希望可以激發夢想,鼓舞我們去實現這些夢想。然而,單有希望並不會讓我們成功。許多崇高的希望未能實現,因為它們雖有很好的目標,卻擱淺在懶惰的暗礁上。
我們作父母的人會發現,我們最大的希望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能負起責任,過正義的生活。要是我們沒有以身作則,這樣的希望很容易就會破滅。單有希望並無法保證我們的孩子就會在正義中成長。我們必須花時間跟孩子一起舉行家人家庭晚會,從事有意義的家庭活動。我們必須教導孩子祈禱,也必須和他們一起讀經文,教導他們重要的福音原則。唯有如此,我們心中最深切的希望才有可能實現。
我們絕對不可讓絕望取代希望。使徒保羅寫道,我們「當存著指望去耕種」(哥林多前書9:10)。擁有希望會豐富我們的生命,幫助我們期盼著未來的一切。無論是耕種田地,或是耕耘生活,我們後期聖徒都要懷著希望。
在耶穌基督的福音裡,希望指的是基督的信徒渴望藉著救主的贖罪而獲得永生。
這的確是我們每個人應當有的希望。這份希望讓我們與其他世人有所不同。彼得勸誡早期跟隨基督的人說:「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回答各人」(彼得前書3:15)。
對贖罪懷抱希望會使我們有能力具有永恆的眼光。這種眼光會讓我們超越此時此刻,看到永恆的應許。我們不會受到社會上各種反覆無常的期望所侷限。我們可以自由地期待獲得高榮的榮耀,與所愛的家人印證在一起。
在福音裡,希望幾乎總是與信心和仁愛相提並論。迪特‧鄔希鐸會長曾教導:「希望就像三腳椅的其中一隻腳,另外兩隻則是信心和仁愛。有了這三者,不論我們在任何時候遇到崎嶇不平的地面,我們的生活都會穩固妥當」(「希望的無窮力量」,2008年11月,利阿賀拿,第21頁)。
摩羅乃在摩爾門經的最後一章中,寫道:
「因此,必須要有信心;如果必須要有信心,也必須要有希望;如果必須要有希望,也必須要有仁愛。
「除非你們有仁愛,否則決不能在神國裡得救;你們若沒有信心,也不能在神國裡得救;你們若沒有希望,也不能得救」(摩羅乃書10:20-21)。
羅素‧納爾遜長老教導:「信心是建立在耶穌基督身上,希望的重心在於贖罪,仁愛則彰顯於『基督純正的愛』裡。這三種特質就像電纜線裡交錯的導線一樣,不一定能精確地分辨,但三者合一的話,便成為把我們與高榮國度聯繫在一起的纜線」(“A More Excellent Hope,” Ensign, Feb. 1997, 61)。
尼腓在結束他的紀錄時,預言關於耶穌基督。他寫道:「因此,你們必須對基督堅定不移,懷著完全光明的希望,以及對神和對所有的人的愛心,努力前進」(尼腓二書31:20)。
尼腓所說的這種「完全光明的希望」,就是對贖罪的希望,永恆的救恩是經由救主的犧牲而成就的。這種希望引導著歷代以來的男男女女成就了不凡的事蹟。古代的使徒各處旅行,為基督作見證,最後並為了基督的事工捨命。
在本福音期,教會許多早期的成員都懷著無比的希望和信心,離開家鄉,向西橫越大草原,來到鹽湖谷地。
1851年時,六十七歲的寡婦瑪莉‧默多克在蘇格蘭加入教會。她是個體型嬌小的婦女,身高一百二十公分,體重不到四十一公斤,生了八個孩子,其中六人都活到成年。由於體型的關係,兒孫們都親切地稱她為「小奶奶」。
她的兒子約翰‧默多克和妻子也加入了教會,並在1852年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啟程前往猶他州。儘管家境拮倨,約翰仍在四年後,把必要的旅費寄給母親,希望她能到鹽湖城去跟他們住。於是瑪莉帶著比嬌小的身量要大得許多的希望,在73歲那年踏上西進猶他州的艱辛旅程。
她安全地渡過大西洋後,最後加入了命運多舛的馬丁手推車隊。這些手推車先驅者在7月28日這天,開始了西進的旅程。他們遭遇到的苦難是眾所皆知的。576名成員裡,將近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尚未到達猶他州前就死去了。要不是百翰‧楊會長組織救援隊,派遣篷車隊載著補給品去搜救被雪困住、進退兩難的聖徒,恐怕還會有更多人死去。
瑪莉‧默多克在1856年10月2日這天死於內布拉斯加州煙囪岩附近。她在這裡不敵旅程的疲累、受凍和種種艱辛,脆弱的身軀再也承受不住聖徒們一路上在身體上受到的折磨。她在彌留之際,心裡仍念念不忘在猶他州的家人。這位忠信的先驅婦女臨終前最後一句話是:「告訴約翰,我一直到死都望著錫安。」(See Kenneth W. Merrell, Scottish Shepherd: The Life and Times of John Murray Murdoch, Utah Pioneer [2006], 34, 39, 54, 77, 94–97, 103, 112–13, 115.)
瑪莉‧默多克彰顯了早期許多英勇西進的先驅者們的希望和信心。我們今日的靈性之旅,所需要的希望和信心一點也不亞於早期的先驅者。我們面臨的挑戰也許不同, 但是要經歷的奮鬥卻是同樣大的。
我祈求,我們的希望會引導我們去達成正義的夢想。我特別要祈求,我們對贖罪的希望會鞏固我們的信心和仁愛,使我們能具有永恆的眼光展望未來。願我們都擁有這種十分光明的希望,我如此祈求,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