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第四個星期日的聚會
2018年5月


來跟從我——供長老定額組和慈助會使用

第四個星期日的聚會

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日,長老定額組和慈助會要討論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所選定的主題。第四個星期日的主題會在每次的總會大會之後更新。從現在開始到下次的總會大會,主題是「施助他人。」每個月,領袖或教師可以任選下列一項施助的相關原則,來帶領討論。

施助是什麼意思?

對你的支會或分會的成員而言,施助的意義為何?若要了解,可在白板上寫施助,然後邀請成員在這個詞的周圍寫下他們覺得跟施助有關的字詞。成員可以從下列這些經文中找出一些字詞或字句來補充:馬太福音25:34-40路加福音10:25-37尼腓二書25:26摩賽亞書18:8-9尼腓三書18:25;以及教義和聖約81:5。關於施助,我們從這幾節經文中學到什麼?你可以請成員分享他們曾見過的一些施助例子。我們的施助如何能幫助滿足人們屬靈和屬世的需求?我們的施助如何能幫助人們更接近基督?

救主是施助的完美典範。

若要了解如何有效施助,成員可以分享經文中救主施助他人的故事——在約翰福音第4~6章馬可福音2:1-12可以找到一些例子。成員可以分享,這些故事有哪些讓他們印象深刻,以及關於施助,他們學到哪些原則。例如,救主如何依照每個人個別的情況來為人服務?祂如何滿足人們屬靈和屬世的需求?班員可以分享他們曾經在哪些時候看見人們運用這些原則去施助。

施助是出於基督般的愛。

為了探索出於基督般的愛的施助力量,你可以在白板上寫出以下的句子,並邀請成員建議在空白處該如何填寫:當我真誠地愛我所服務的人,我若我為了其他原因去服務,我。我們可以做什麼,來確使我們施助他人是出於基督般的愛?我們要如何對受指派去施助的對象培養基督般的愛?(見摩羅乃書7:45-48)。或許,成員可以分享一些出於基督般的愛而施助的例子。

神要祂所有的兒女都受到看顧。

羅素·納爾遜會長說:「主真實而活著的教會的一項特點,就是它永遠會以有組織、按照指導的方式,去施助神的每個孩子和他們的家庭」(「藉著神的能力和權柄施助」,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69頁)。納爾遜會長教導,教會以哪些「有組織、按照指導」的方式幫助我們將每個人照顧得更好?這些方式為什麼是「主真實而活著的教會的一大特色」?(見摩賽亞書18:21-22摩羅乃書6:4-6,找出一些建議)。由於人們在教會召喚或指派任務中施助,我們或他人在生活中得到了哪些祝福?

在神眼中,靈魂的價值是大的。

摩賽亞的兒子們的經驗顯示出,我們怎樣看待人,會影響我們施助他們的方式。你可以在白板上寫下尼腓人如何看待拉曼人摩賽亞的兒子們如何看待拉曼人。然後邀請成員查考摩賽亞書28:1-3阿爾瑪書26:23-26,將找到的字詞寫在每一句話下面。關於「我們怎樣看待人,會影響我們施助他們的方式」一事,這項比較教導了我們什麼?我們要如何學習更以神看人們的方式去看待他們?(見教約18:10-16)。

真正的施助是專注於他人的需求。

為了幫助成員更了解,在施助時專注於他人需求的重要性,你可以將施助比喻為給予和接受禮物。我們是否曾收過一件有意義的禮物,送禮者清楚知道我們的需求或願望?施助和設想周到的禮物有何類似之處?可以考慮討論最近一次總會大會裡的一些故事,那些故事展現出如何根據他人的需求來施助(例見,琴恩·賓翰,「像救主那樣施助」,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105-106頁)。教會成員也可以分享彰顯這項原則的其他故事。

我們如何知道他人有何需求?請每位成員列出他們要施助的對象。可以在每個名字旁邊寫下一個答案,來回答「此人需要什麼來更接近基督?」這個問題。如果可行,鼓勵成員把每個人可能需要接受的教儀納入。請成員繼續思考這個問題並尋求靈感,好讓他們能滿足他人的需求。

主希望我們接受來自他人的施助。

羅拔·海爾斯長老說:「福音計畫需要給予和接受。……很多人在遇到困難時,常說:『我會自己處理,』……『我可以照顧好自己。』沒有人富有到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也沒有人貧窮到毫無用處,沒有辦法幫助同胞。懷著自信去請求協助,以及懷著仁慈去給予協助,都是天經地義的」(參閱「我們不能獨自行動」,1976年2月,聖徒之聲,第98,100頁)。為何我們有時遲遲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我們樂於接受幫助,會讓為我們服務的人得到哪些祝福?給成員幾分鐘時間沉思,他們可以怎樣更願意接受他人的施助。哥林多前書12:13-21指出,我們為何需要彼此?

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來施助他人。

為了幫助成員思考我們用許許多多的方式來彼此施助,你可以請他們複習傑佛瑞·賀倫長老的信息「和他們在一起,並堅固他們」(2018年5月,利阿賀拿,第101-103;亦見未來幾期利阿賀拿的「施助原則」文章)。可以將成員分組,各組可以設想幾個情境,在這些情境中有人可能需要幫助。然後他們可以腦力激盪,想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去施助這些情境中的人屬靈和屬世上的需求。請各組說出他們的建議,並思考提出的每個建議是否都能造福他們施助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