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進修班
馬太福音26:1-25


馬太福音26:1-25

「主,是我嗎?」

Jesus giving the sop to Judas Iscariot. Outtakes include just Jesus, all the disciples seated, Jesus passing the cup of wine, Jesus holding the bread, a servant woman bring a jar, Judas Iscariot eating the sop, Jesus taking a piece of bread wrapped in cloth, and Jesus raising a glass of wine.

在逾越節筵席之前,馬利亞用珍貴的香膏膏抹救主,而猶大與祭司長和文士密謀要殺害耶穌。享用逾越節晚餐的時候,耶穌宣布,有人會出賣祂。眾使徒問救主,是誰會背叛救主,他們問道:「主,是我嗎?」本課可以幫助你運用經文中救主的話語,來檢視你的生活,並判定你需要改進的地方。

準備時,心中想著學生。準備課程時,要思考學生在課程結束後,應該達到什麼結果。多馬·孟蓀會長(1927-2018)說:「教導福音的目的並不是把資訊灌輸到神的兒女的腦海裡,……〔而是要幫助他們〕培養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進而歸信祂的福音」(「「學我的樣式」,2016年3月,利阿賀拿,第4頁)。尋求靈感,以知道如何幫助學生增加信心,並在每堂課中感受到來自耶穌基督更多的愛,也更愛祂。

學生準備:請學生想一想,自己曾在生活中應用來自經文、教會領袖或聖靈的忠告或教導的經驗。如果他們當時沒有選擇去應用那項忠告,他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可進行的學習活動

我們對待重視的事物的方式

不妨分享一個個人例子,作為以下討論的一部分。

想一個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

  • 這個人對你來說,為什麼很重要?

  • 你的行為如何展現出,這個人對你有多重要?

在本課的這個部分,你會讀到幾個人如何以自己的行為,展現出他們有多愛和感激救主。研讀時,思考救主對你有多重要,甚至是至關重要,以及你可以做什麼來展現你對祂的愛。在耶穌聚集祂的使徒參加祂最後的逾越節晚餐的前幾天,祂去到伯大尼與幾位門徒相聚(見 馬太福音26:6約翰福音12:1 )。

閱讀 約翰福音12:3-8 ,瞭解救主在伯大尼時,馬利亞為祂做了什麼。

  • 馬利亞的行為展現出,她有多愛和感激救主?

  • 你可以從這則記事學到哪些有關救主的事?

學生可能針對前一個問題提出各種不同的答案,包括以下回答:祂的門徒認為祂很寶貴;祂了解祂的塵世生命很快就會結束;即使祂知道猶大會出賣祂,但祂還是以愛與仁慈對待猶大。

  • 省思這些有關救主的真理後,你有什麼想法或感受?

馬太福音26:3-5 中,我們學到祭司長彼此商議,他們要怎麼殺害耶穌。閱讀 馬太福音26:14-16 ,找出馬利亞在伯大尼膏抹耶穌後不久,發生了什麼事。

猶大為了三十塊錢出賣了耶穌,正應驗了舊約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知道這一點是蠻有趣的(見 撒迦利亞書11:12 )。此外,根據摩西律法,三十塊錢是主人在奴僕被殺後會得到的賠償(見 出埃及記21:32)。

  • 將馬利亞的行為和猶大的行為作比較,你從中學到什麼?

以下問題最好請學生各自在自己的研讀日記中回答。

花一點時間回顧一下,你這一週到目前為止的生活。

  • 你有哪些機會來表達你對救主的愛?

  • 其中是否有哪些時候,你曾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 將來你會採取哪些不同的作法,來更完全地表達你對祂的愛?

思考耶穌話語如何也適用於我們

耶穌在馬利亞膏抹祂的幾天後,和祂的使徒一起吃了逾越節晚餐,也就是所謂的最後的晚餐。閱讀 馬太福音26:20-21 ,找出救主在這頓飯中宣布的事。

  • 如果你是其中一位使徒,你當時可能會想什麼?

閱讀 馬太福音26:22 ,看看使徒如何回應。

迪特 鄔希鐸會長在擔任總會會長團成員時,分享了一個我們可以從使徒的回答中學到的教訓。你可以觀看影片「主,是我嗎?」,影片可在ChurchofJesusChrist.org上取得,從1:09到2:30,或閱讀以下文本。

Official portrait of Elder Dieter F. Uchtdorf of the Quorum of the Twelve Apostles, 2006. Called as Second Counselor in the First Presidency, 3 February 2008. Made official portrait in 2008 replacing portrait taken in 2004.

門徒沒有質疑〔耶穌〕的話是否屬實,也沒有環顧四周,指著其他人問:「是他嗎?」

他們卻「甚憂愁,一個一個地問他說:主,是我嗎?」〔 馬太福音26:22 〕。

我不知道……我們每個人會怎麼做。 我們會看看周圍的人,然後心裡想說:「祂說的可能是強生弟兄。我一直覺得他有問題。」或是在想:「還好布朗弟兄在這裡。他真的需要聽到這個信息。」還是我們會像這些古代的門徒一樣,自我反省,然後提出那個穿透人心的問題:「是我嗎?」

「主,是我嗎?」這句簡單的話,乃是智慧的開端,也是通往個人歸信和持久改變的道路。

(迪特 鄔希鐸,「主,是我嗎?」,2014年11月,利阿賀拿, 第56頁)

我們可以從這段話和使徒的榜樣中學到的一項真理是,學習按照救主的話語檢視自己的生活,會幫助我們走上通往個人歸信和持久改變的道路

  • 要問自己,主的話語如何適用於自己身上,而非假設祂的話是在對別人說的,對我們來說為什麼很重要?

  • 你生活中有哪些情況,你可以問:「主,是我嗎?」

  • 你對耶穌基督有何認識,能鼓勵你去問:「主,是我嗎?」

鄔希鐸會長分享了兩個,我們可以用來幫助檢視自己靈性的資源:

Official portrait of Elder Dieter F. Uchtdorf of the Quorum of the Twelve Apostles, 2006. Called as Second Counselor in the First Presidency, 3 February 2008. Made official portrait in 2008 replacing portrait taken in 2004.

請容我建議,神聖經文和總會大會的演講就是用來自我檢視的最好鏡子。

在各位聆聽或閱讀古今眾先知的話語時,不要認為這些話適用在別人身上,而要問這個簡單的問題:「主,是我嗎?」

(迪特 鄔希鐸,「主,是我嗎?」,2014年11月,利阿賀拿, 第58頁)

花點時間想一想,你有多常試著將經文或總會大會中的教導,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想想你在努力將主的話語融入生活中時,所得到的祝福。

不妨請學生分享,他們將經文或總會大會講辭中的忠告或教導,應用在自己生活中的經驗。請他們想一想,如果他們當時沒有選擇去應用那項忠告,他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學生在學生準備活動時,可能已經想過這樣的經驗。

練習在生活中應用主的話語

研讀以下至少三則精通教義章節。研讀時,要尋求聖靈的指引,來判定主在這些章節中的話語如何適用於你。你也可以研讀最近的總會大會講辭,作為這項活動的一部分。

學生讀完後,請自願者分享他們如何將所研讀的經文或演講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可考慮在討論時使用以下問題。

  • 你找到哪些教導可以應用在你目前的生活中?

  • 在你看來,應用這些教導可以讓你在生活中獲得哪些祝福?

為今天所討論的真理作見證。請學生繼續尋找機會,看看主的話語如何適用於他們生活。

注釋及背景資料

為什麼馬利亞要膏抹耶穌?

十二使徒定額組雅各 陶美芝長老(1862-1933)曾說:

Portrait of James E. Talmage.

用普通的油塗在客人的頭上,是表示尊敬的意思;塗他的腳亦表示特別和顯著的誠意;可是用真哪噠香膏塗在頭和腳上,而且用這麼多,是表示虔誠敬意的舉動,甚至連對國王也是很少這麼做的。馬利亞這樣做是要表示崇敬;是一顆充滿真誠的心,洋溢著景仰和愛慕。

(參閱雅各 陶美芝,耶穌是基督〔1916〕, 第507頁)

我們要如何避免過於挑剔自我,同時仍承認自己需要自我改進?

總會女青年會長團第一諮理米雪兒 奎格姊妹分享了以下見解:

Sister Michelle D. Craig, first counselor, Young Women general presidency. Official Portrait as of October 2018.

我們應該欣然接受這種屬神的不滿足,這能讓我們邁向更崇高的道路,認清和避開撒但的偽裝伎倆——也就是令人麻木的沮喪。撒但巴不得能在這裡見縫插針。我們可以選擇走在更崇高的道路上,引領我們尋求神,以及祂的平安和恩典;或是選擇聽從撒但不斷傳來的聲音,告訴我們還不夠:不夠有錢、不夠聰明、不夠漂亮、什麼都不夠。我們的不滿足可能是屬神的——也可能會造成毀滅。

(米雪兒 奎格「屬神的不滿足」,2018年11月,利阿賀拿, 第53頁)

補充學習活動

當我們察覺到問題時,應該先檢討自己,而不是論斷他人

可以帶一面鏡子和一片透明的玻璃或小窗戶到班上來。

在討論過使徒求問「主,是我嗎?」之後,向學生展示鏡子和透明玻璃。提出類似以下的問題:

  • 你認為問「主,是我嗎?」〔展示鏡子〕,而非「主,是他(她)嗎?」〔展示玻璃〕為什麼很重要?

  • 如果我們看著自己〔展示鏡子〕而不對別人論斷〔展示玻璃〕,在我們與人的關係中可以避免哪些問題?

也可以播放影片「隔著窗戶向外看」(2:19),來加深學生對這項原則的了解。(這段影片可能在學生研讀 馬太福音 第7章 時已使用過。)